華文網

如何通過“互聯網+教育”完成一個大國軟實力的文化輸出

在皚皚白雪下,2017年的達沃斯論壇如期召開了,而今年的氣候卻比往年還要寒冷。這不僅物理意義上的寒冷,還映照出全球政治經濟環境遇到的寒流。英國退歐、美國特朗普的當選,

一個個黑天鵝事件把全球化的未來蒙上了陰影。但中國走向世界的腳步不會停止。習近平主席在達沃斯論壇的演講中表示:“中國是經濟全球化受益者,更是貢獻者。”繼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與逐步落實,G20峰會在杭州的成功舉辦,中國最高領導人又在史上第一次參加達沃斯論壇,由此可見中國走出去的步伐將會堅定不移。

在走出去過程中,不僅有硬實力的輸出,還應有軟實力的走出去。

其中“互聯網+教育”就應該是軟實力走出去的一項重要工程。中國“互聯網+教育”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有效彌補了我國軟實力輸出的瓶頸,和“一帶一路”中的民心相通工程緊密相關,是一種有效的民間外交的形式。如果有更多來自國家的支持,可進一步上升為公共外交。這將有效地增加沿線國家對中國的好感度,增進相互認同和親近感。

國內外需求熱助推文化走出去

如果把文化輸出看作一項市場行為的話,那麼文化產品的輸出就是供給,渴望接受高品質教育的人群和企業就是需求的來源。從國內國外的市場分析,需求是很旺盛的。

首先舉一個自己的親身經歷。筆者從兩年前開始,走了“一帶一路”一線大概二十多個國家,發現這幾年學習中國文化掀起了熱潮。在泰國清邁附近大概六百多公里的一個小城市,有兩千多泰國人在學習中國文化,

而且他們非常希望通過互聯網來瞭解中國。筆者跟他們交流的時候,他們都表示學習中國文化學得好的話,工資會拿得多。筆者在當地發現,中國人在緬甸企業拿的工資是他們當地人的三倍以上。會漢語、到中國企業去工作的當地人,工資待遇也很好。可見,學習好了中文,同時能懂中國文化的人,在當地就業市場是很受歡迎的。這也催生了當地學習中文與中國文化的需求。

那麼怎樣能讓海外的當地人接收到漢語教育呢?互聯網就是一個很好的平臺。現在國家也在大力支持互聯網加的發展,2015年國務院就發佈了指導意見,指出了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從而產生新的增長點的觀點。所以,互聯網與教育產業的深度融合可以創造“互聯網+教育”這樣的新業態,把課程搬到線上,這樣就為海外當地人學習漢語提供了機會。

在海外,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推行“互聯網+教育”可行嗎?筆者認為是可行的。以前我們總覺得像東南亞、南亞這些國家的發展水準很差,但實際上他們的互聯網水準不低。我們到清邁、緬甸這些國家,發現他們互聯網條件還不錯。有這樣的條件,配合現在的學習漢語熱潮,推行互聯網教育是可行的。

國外對互聯網教育需求旺盛,同時,中國企業走出去也需要國際化的人才,這方面教育也是一大助力。“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提出,要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隨著“工業4.0”和“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深入實施,原有的粗放型人才培養顯然已經滯後。在經濟轉型的進程中,適當的引進海外先進職業培訓和職業教育,不僅能夠幫助企業降低人才流失,同時也對人才培養起到了推動作用。2014年就已經有相關報告指出,國際教育資源非常豐富,有必要好好利用優質資源培養出國際化的人才,靠人才支持國家的宏觀發展。報告主編王輝耀也說:“目前,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開啟新紀元,大量國企、民企紛紛湧向國際競爭舞臺。在此過程中,急需大批具備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

在現在很多國際化的企業裡,許多員工都有再次進修、學習物件國的語言和商務文化需要。但這些人已經有了穩定的工作了,不可能放棄現有的工作去大學進修,這個時候如果有線上教育學習,就能夠解決很大的需求。線上靈活的學習不會耽誤很多時間,同時也保證了企業的良好運行。一些教育調查就發現,學校仍會受地域限制,但是線上教育能打破這個限制。筆者還有個很大的感觸,好多人開始尋求學習,因為本科升碩士或者碩士升博士已經成為了他們的一大需求,很多人也覺得自己應該再讀一點。偉東雲教育集團的迅速發展,也是回應了現在市場上這樣的需求。

教育輸出仍有嚴峻挑戰

中國目前軟實力輸出面臨幾個困難。首先是模式單一,主要以線下傳播為主。其次是內容單一,這個主要是受制於硬體條件比如師資等,老師會什麼就教什麼。最後是投入較大。而且考慮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數都是政治體制還不是很完善和穩定,我們派駐的人員還會面臨一定的風險。但是“互聯網+教育”模式的出現可以有效地解決上述的幾個問題。在這方面,偉東雲教育已經做得非常好了,筆者建議不僅大力開展線上教育,還可以用一些線下活動做一個補充。比如可以讓成績較好的學生到中國來留學,或者將我們的老師派出去做調研和交流等等。這種線下活動不需要太多,可以將偉東雲教育這種模式推廣到更多的國家,線下活動起到的是畫龍點睛的作用。

現在的軟實力輸出大多數以華文教育和孔子學院為主,方式途徑有限。如果借助互聯網來傳播,受眾將更為普遍、廣泛。而且現在世界上有一股學習中文的熱潮,因為學習中文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和中國產生聯繫,帶動其繁榮。“互聯網+教育”顛覆了傳統的教育模式,不再受制於師資、校舍等很多硬體條件,僅僅需要互聯網作為硬體支援。同時還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光可以教授科技人文等方面的知識,同時也可以將風土人情、美食文化等內容做傳播內容。互聯網+教育的模式有效地順應了“一帶一路”的發展潮流,可以發揮中國和沿線國家的紐帶作用。

多維度出擊打響中國品牌

通過“互聯網+教育”把中國這個大國的軟實力輸出去,同時也把優秀的教育資源引進來,筆者認為要在多個維度做出努力。

首先,深化中國和各國政府層面上的支援與合作。2016年7月,教育部印發《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通知,旨在實施“絲綢之路”教育援助計畫。希望發揮教育對外援助,加強中國教育培訓中心和教育援外基地建設。倡議各國建立政府引導,做大教育援助格局,實現教育共同發展。通過“互聯網+教育”,幫助中國文化教育走出去這方面,筆者覺得做得好的就有偉東雲教育這樣的平臺。去年,巴基斯坦的教育部長就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出邀請,希望偉東雲教育能夠將平臺帶到巴基斯坦去。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下,偉東雲教育將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一步合作,將偉東雲教育平臺首先推送到中亞五國。中亞是中國出境的第一站,軟實力配套著硬實力的輸出,也有利於“一帶一路”打牢基礎,順暢深入。

偉東雲教育集團董事長王端瑞與巴基斯塔教育部部長Rehman正在會談

再者,加強中國教育產業與世界教育機構的對接與合作。一些國內高校的網路課程已經開始了與外國合作的嘗試。比如國內有高校和東南亞的大學的合作,在高校上兩年的學,之後把學分對接到外國,直接受國外認可並獲得博士證書。筆者覺得這也可以是未來的一種思路。在國際化合作方面,有些教育機構可能已經做起來了,不過做到能有大手筆的是像偉東雲教育這樣的線上教育平臺。2016年2月,偉東雲教育宣佈並購了歐洲第二大職業培訓機構法國Demos(德莫斯)職業教育集團。後者是歐洲在職教育與培訓的行業領袖,在德國、義大利、比利時、瑞士、澳大利亞等12個國家擁有分公司,同時全世界35個國家都設有代表處。而其客戶包括勞斯萊斯、西門子、法航等330家世界五百強企業。

2016年10月,繼並購法國Demos(德莫斯)國際職業教育集團後,偉東雲教育再次召開發佈會,宣佈並購法國布列斯特高等商學院,這是中國投資者第一次控股歐洲高等精英大學。

其三,在推出中國文化和引進國外教育資源這方面,還應整合多個國際網路和教育平臺,達到資源利用最大化。偉東雲教育已與中華全國總工會主管網站中工網簽署合作協定,雙方將攜手打造全國職工教育培訓平臺,也就是說,2.76億工會會員及廣大職工未來的網上教育服務將由偉東雲教育來提供。以後的畢業生,借力國際高品質的教育平臺,不需要出國“鍍金”,就能學習到實用高品質的知識。偉東雲教育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達成戰略合作,成為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5個成員國及地區的教育平臺。偉東雲教育還建立了國際雲教育產業園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資訊化專案基地”和“國際大學創新聯盟青島基地”,這就整合了國內國外線上線下的各類資源,發揮出互聯網加教育更大的作用。

偉東國際雲教育產業園

把軟實力建設起來並且輸出到世界各地,這並非一日之功。需要政策層面的支援、教育機構的努力和各方平臺的協同合作。而偉東雲教育在跟巴基斯坦、法國、中亞和非洲的合作上,已經做的這些事情,讓它逐漸的成為教育行業的標杆,值得其他教育機構來學習。同時筆者也希望政府也能更加重視雲教育的發展,不止某一個公司,至少要支持整個行業,讓教育行業走出去做很多事情,為中國軟實力的輸出做更多的貢獻!

這方面教育也是一大助力。“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提出,要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隨著“工業4.0”和“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深入實施,原有的粗放型人才培養顯然已經滯後。在經濟轉型的進程中,適當的引進海外先進職業培訓和職業教育,不僅能夠幫助企業降低人才流失,同時也對人才培養起到了推動作用。2014年就已經有相關報告指出,國際教育資源非常豐富,有必要好好利用優質資源培養出國際化的人才,靠人才支持國家的宏觀發展。報告主編王輝耀也說:“目前,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開啟新紀元,大量國企、民企紛紛湧向國際競爭舞臺。在此過程中,急需大批具備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

在現在很多國際化的企業裡,許多員工都有再次進修、學習物件國的語言和商務文化需要。但這些人已經有了穩定的工作了,不可能放棄現有的工作去大學進修,這個時候如果有線上教育學習,就能夠解決很大的需求。線上靈活的學習不會耽誤很多時間,同時也保證了企業的良好運行。一些教育調查就發現,學校仍會受地域限制,但是線上教育能打破這個限制。筆者還有個很大的感觸,好多人開始尋求學習,因為本科升碩士或者碩士升博士已經成為了他們的一大需求,很多人也覺得自己應該再讀一點。偉東雲教育集團的迅速發展,也是回應了現在市場上這樣的需求。

教育輸出仍有嚴峻挑戰

中國目前軟實力輸出面臨幾個困難。首先是模式單一,主要以線下傳播為主。其次是內容單一,這個主要是受制於硬體條件比如師資等,老師會什麼就教什麼。最後是投入較大。而且考慮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數都是政治體制還不是很完善和穩定,我們派駐的人員還會面臨一定的風險。但是“互聯網+教育”模式的出現可以有效地解決上述的幾個問題。在這方面,偉東雲教育已經做得非常好了,筆者建議不僅大力開展線上教育,還可以用一些線下活動做一個補充。比如可以讓成績較好的學生到中國來留學,或者將我們的老師派出去做調研和交流等等。這種線下活動不需要太多,可以將偉東雲教育這種模式推廣到更多的國家,線下活動起到的是畫龍點睛的作用。

現在的軟實力輸出大多數以華文教育和孔子學院為主,方式途徑有限。如果借助互聯網來傳播,受眾將更為普遍、廣泛。而且現在世界上有一股學習中文的熱潮,因為學習中文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和中國產生聯繫,帶動其繁榮。“互聯網+教育”顛覆了傳統的教育模式,不再受制於師資、校舍等很多硬體條件,僅僅需要互聯網作為硬體支援。同時還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光可以教授科技人文等方面的知識,同時也可以將風土人情、美食文化等內容做傳播內容。互聯網+教育的模式有效地順應了“一帶一路”的發展潮流,可以發揮中國和沿線國家的紐帶作用。

多維度出擊打響中國品牌

通過“互聯網+教育”把中國這個大國的軟實力輸出去,同時也把優秀的教育資源引進來,筆者認為要在多個維度做出努力。

首先,深化中國和各國政府層面上的支援與合作。2016年7月,教育部印發《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通知,旨在實施“絲綢之路”教育援助計畫。希望發揮教育對外援助,加強中國教育培訓中心和教育援外基地建設。倡議各國建立政府引導,做大教育援助格局,實現教育共同發展。通過“互聯網+教育”,幫助中國文化教育走出去這方面,筆者覺得做得好的就有偉東雲教育這樣的平臺。去年,巴基斯坦的教育部長就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出邀請,希望偉東雲教育能夠將平臺帶到巴基斯坦去。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下,偉東雲教育將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一步合作,將偉東雲教育平臺首先推送到中亞五國。中亞是中國出境的第一站,軟實力配套著硬實力的輸出,也有利於“一帶一路”打牢基礎,順暢深入。

偉東雲教育集團董事長王端瑞與巴基斯塔教育部部長Rehman正在會談

再者,加強中國教育產業與世界教育機構的對接與合作。一些國內高校的網路課程已經開始了與外國合作的嘗試。比如國內有高校和東南亞的大學的合作,在高校上兩年的學,之後把學分對接到外國,直接受國外認可並獲得博士證書。筆者覺得這也可以是未來的一種思路。在國際化合作方面,有些教育機構可能已經做起來了,不過做到能有大手筆的是像偉東雲教育這樣的線上教育平臺。2016年2月,偉東雲教育宣佈並購了歐洲第二大職業培訓機構法國Demos(德莫斯)職業教育集團。後者是歐洲在職教育與培訓的行業領袖,在德國、義大利、比利時、瑞士、澳大利亞等12個國家擁有分公司,同時全世界35個國家都設有代表處。而其客戶包括勞斯萊斯、西門子、法航等330家世界五百強企業。

2016年10月,繼並購法國Demos(德莫斯)國際職業教育集團後,偉東雲教育再次召開發佈會,宣佈並購法國布列斯特高等商學院,這是中國投資者第一次控股歐洲高等精英大學。

其三,在推出中國文化和引進國外教育資源這方面,還應整合多個國際網路和教育平臺,達到資源利用最大化。偉東雲教育已與中華全國總工會主管網站中工網簽署合作協定,雙方將攜手打造全國職工教育培訓平臺,也就是說,2.76億工會會員及廣大職工未來的網上教育服務將由偉東雲教育來提供。以後的畢業生,借力國際高品質的教育平臺,不需要出國“鍍金”,就能學習到實用高品質的知識。偉東雲教育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達成戰略合作,成為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5個成員國及地區的教育平臺。偉東雲教育還建立了國際雲教育產業園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資訊化專案基地”和“國際大學創新聯盟青島基地”,這就整合了國內國外線上線下的各類資源,發揮出互聯網加教育更大的作用。

偉東國際雲教育產業園

把軟實力建設起來並且輸出到世界各地,這並非一日之功。需要政策層面的支援、教育機構的努力和各方平臺的協同合作。而偉東雲教育在跟巴基斯坦、法國、中亞和非洲的合作上,已經做的這些事情,讓它逐漸的成為教育行業的標杆,值得其他教育機構來學習。同時筆者也希望政府也能更加重視雲教育的發展,不止某一個公司,至少要支持整個行業,讓教育行業走出去做很多事情,為中國軟實力的輸出做更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