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從共用單車到共用汽車,摩拜跨界還是轉型?

前不久,摩拜與貴州新特電動汽車簽訂協定,雙方就定制摩拜出行共用汽車等方面達成合作,

開始佈局共用汽車領域。其實在今年9月份,摩拜已經與首汽約車達成合作,並在網約車方向有所佈局。在國內部分城市,其app也接入了順風車和專車入口,因而此次摩拜進軍共用汽車,看似來得突然,但也在情理之中。

眾所周知,國內首家共用汽車平臺EZZY剛於上月倒閉不久,國內其他共用汽車平臺的探索之路也似乎過得並不順利。

除了少量實現了盈利目標,絕大多數玩家均處於虧損狀態,共用汽車市場這塊被看好的市場,實際運營起來並不是那麼簡單。

除此之外,回到共用單車市場,除了摩拜和ofo兩大頭部玩家依舊屹立不倒,在各地開始出臺共用單車禁投政策,以及資本越發向頭部玩家靠攏的頭部效應影響下,已經陸續有幾家小眾玩家倒閉,共用單車已經開始了新一輪的洗牌之路。那麼此次摩拜與車企的跨界合作行為,

是否是為了謀求“退路”,又存在什麼樣的優勢,以及有哪些不足之處?

共用汽車市場低迷,難以探索的盈利模式成行業前進難題

相比國外共用汽車發展近20年的時間,國內的共用汽車興起才不過五六年,卻已經吸引了眾多玩家湧入。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共用汽車註冊公司已達300多家,實際開始車隊運營的公司也已超過了100家。從數位上看,共用汽車在國內的火爆程度可想而知。

不過,從實際運營情況來看,共用汽車在國內的生存狀況似乎不是很樂觀。

就在上個月,國內一共用汽車品牌EZZY宣佈解散。這家於2016年開始在北京地區上線運營,並且旗下擁有寶馬、奧迪豪車運營車隊的共用汽車企業,僅僅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就走到了國內共用汽車探索之路的盡頭,不得不讓人唏噓。而實際上,EZZY倒閉的原因,代表了國內許多共用汽車企業共同面臨的困境。

據悉,EZZY的鋪貨量嚴重不足,截至倒閉前,其在北京地區的運營車輛還不到上百輛。而實際上,如果要實現盈利目標,擴大規模是必然的結果。再加上中期車輛調度較為困難,加重了供需失衡的矛盾,也使得一些本來已經註冊了EZZY的潛在用戶,卻不得已又卸載了軟體,轉投其他平臺的懷抱。

其二,商業利益與使用者體驗的平衡目的難以實現,某種程度上兩者還會產生衝突。

一定程度上,商業利益與用戶體驗可以實現相輔相成,卻也會在某種情況下形成差異。實際上,注重用戶體驗的EZZY,對用戶算是比較“良心”了。為提升用戶體驗,平臺包攬了遠端關窗、鎖門等服務,這些細緻入微的服務細節,體貼程度已經到了只讓用戶專注做一件事,那便是駕駛,其餘的事由平臺“善後”。

此外,與主流共用汽車平臺所推行的“指定地點借還車”模式不同,EZZY採取的是“隨借隨還”的運營模式,並且還車以後的停車費都可以由平臺進行報銷,大大改善了用戶體驗。不過,也正是這一系列的“親民”服務,使得平臺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進行運維,長此以往,最終將企業置於大量砸錢卻難以回收成本的尷尬局面。

除此之外,國內許多共用汽車平臺還面臨著網點過少、以及充電樁未普及等問題。並且一個極為“致命”的缺陷,那便是共用汽車無法像共用單車那樣隨處停放,而且不用收取停車費用。

由此看來,被業界看好的共用汽車,實際上是一門難以實現盈利目標的生意。規模難以擴張、資本的重壓、業界同質化的競爭壓力,都在壓制著共用汽車前進的腳步。可以說,國內共用汽車平臺屬於半空白期,雖說已有不少玩家入局,但總體來看運營形勢不太樂觀,還未尋找到正確的盈利模式。

因此,雖說共用汽車成了行業新風口,吸引著各路玩家爭相湧入,但始終摸索不到的盈利道路卻是這些共用汽車平臺們面臨的主要問題。而此時,摩拜卻宣佈擁抱共用汽車,這不得不讓人引發深思。

摩拜進軍共用汽車優勢:對接用戶資源、深受資本青睞

眾所周知,以共用單車火遍全國的摩拜,和另一共用單車ofo共同組成國內兩大共用單車巨頭。艾媒諮詢發佈的《2017年夏季中國共用單車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國內共用單車品牌活躍用戶中,摩拜和ofo佔據近90%的市場份額。

因此,摩拜在共用單車這條路上雖說擊敗了國內許多的小眾玩家,但其在共用出行市場空間的佔有率存在增長天花板。此外,在短短一兩年時間內,國內已有多家共用單車相繼死去抑或面臨著經營難題,如早於摩拜和ofo的悟空單車、酷騎單車、小藍單車等。在這條未知的岔路面前,共用單車行業展現了其迅速崛起的生機活力,也很快暴露了其難以維持生存的劣勢狀態。

因此,摩拜此時擁抱共用汽車,不得不讓人產生疑問,其是否意在借助共用汽車這一輪風口,擁抱共用汽車以求闖出新天地?

從另一角度分析,摩拜憑藉其在共用單車行業經營的豐富經驗和其他因素,入局共用汽車行業也具有一定的優勢所在。

首先,現有用戶體量和市場份額提供支撐。位居國內共用單車行業前列的摩拜,其最新公佈的1.5億用戶體量同樣不容小覷。有了龐大使用者規模的支撐,無疑可以讓進軍共用汽車行業的摩拜擁有用戶體量優勢,甚至可以把用戶從共用單車的短途出行,直接對接到共用汽車的長途出行上,不僅解決使用者長途出行的目的,還能無縫對接用戶“最後一公里”的出行需求。因此,依靠在共用單車領域積聚的人氣,摩拜進行跨界合作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次,針對摩拜在國內共用單車行業巨頭之一的優勢,其更容易受到資本的青睞。有目共睹的是,越是站在行業的前端,就越容易吸引資本的目光。此前摩拜曾多次獲得騰訊等企業融資,可見其行業前景被看好。再者,此次摩拜與貴州新特電動的汽車的合作,無疑可以借助車企的車輛資源優勢,減少這方面的資本投入,減輕企業購車負擔。

由此看來,摩拜入局共用汽車行業,著實在資本以及資源對接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雖說不能完全肯定其抱團取暖的意圖,但可以肯定的是,摩拜短期內的發力重點仍舊在共用單車領域,共用汽車的大力展開恐怕還要經過一段時期的磨煉。

挑戰眾多,未來輸贏還要看運營模式

前面提到,共用汽車領域雖然前景被看好,行業領域利潤也更高,但至今還鮮有企業尋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因此,此時摩拜的入局,無疑是一場針對共用汽車領域的豪賭,這場豪賭,勝敗難斷。

不可否認,摩拜入局共用汽車,除了要面臨一些共用汽車行業共同面臨的問題之外,還有共用汽車行業本身的許多問題需要注意。

不同於已經在共用單車領域“闖”出的頭部優勢,摩拜入局共用汽車無疑要面臨更多的玩家,尤其是一些傳統汽車企業,這些企業在運營汽車上更有經驗和車輛資源的優勢。即使摩拜實現了跨界合作,但在運營共用汽車上將要面臨更大的競爭,不僅是自身盈利模式上的探索,還要面臨來自強大的競爭對手壓力。此外,雖說共用汽車與網約車是兩種運營模式不同的行業領域,但從一定程度上看,共用汽車除了面對同行的競爭,當前同樣打得火熱的網約車實際上也會對共用汽車造成不小的衝擊。

由此看來,摩拜與共用汽車的跨界合作,毫無疑問會走得相對艱難,未來將會朝什麼方向演變,相信不久之後市場會給出答案。不過,即使盈利模式難以探索,即使面臨著眾多玩家,共用汽車行業也和共用單車行業一致,誰能憑藉自身運營模式的優勢獲取資本的青睞,同時也獲取用戶的青睞,誰就是最終的贏家。未來的共用汽車行業競爭中,最終能站在高處的還是那些既能為用戶著想,同時又能保證企業繼續前行的玩家。

綜合來看,摩拜進軍共用汽車領域,是對其業務拓展的一次大嘗試,到底是跨界,還是單車業務的萎縮而轉型,時間會給予我們答案。

劉曠,以禪道參悟互聯網、微信公眾號:liukuang110

EZZY採取的是“隨借隨還”的運營模式,並且還車以後的停車費都可以由平臺進行報銷,大大改善了用戶體驗。不過,也正是這一系列的“親民”服務,使得平臺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進行運維,長此以往,最終將企業置於大量砸錢卻難以回收成本的尷尬局面。

除此之外,國內許多共用汽車平臺還面臨著網點過少、以及充電樁未普及等問題。並且一個極為“致命”的缺陷,那便是共用汽車無法像共用單車那樣隨處停放,而且不用收取停車費用。

由此看來,被業界看好的共用汽車,實際上是一門難以實現盈利目標的生意。規模難以擴張、資本的重壓、業界同質化的競爭壓力,都在壓制著共用汽車前進的腳步。可以說,國內共用汽車平臺屬於半空白期,雖說已有不少玩家入局,但總體來看運營形勢不太樂觀,還未尋找到正確的盈利模式。

因此,雖說共用汽車成了行業新風口,吸引著各路玩家爭相湧入,但始終摸索不到的盈利道路卻是這些共用汽車平臺們面臨的主要問題。而此時,摩拜卻宣佈擁抱共用汽車,這不得不讓人引發深思。

摩拜進軍共用汽車優勢:對接用戶資源、深受資本青睞

眾所周知,以共用單車火遍全國的摩拜,和另一共用單車ofo共同組成國內兩大共用單車巨頭。艾媒諮詢發佈的《2017年夏季中國共用單車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國內共用單車品牌活躍用戶中,摩拜和ofo佔據近90%的市場份額。

因此,摩拜在共用單車這條路上雖說擊敗了國內許多的小眾玩家,但其在共用出行市場空間的佔有率存在增長天花板。此外,在短短一兩年時間內,國內已有多家共用單車相繼死去抑或面臨著經營難題,如早於摩拜和ofo的悟空單車、酷騎單車、小藍單車等。在這條未知的岔路面前,共用單車行業展現了其迅速崛起的生機活力,也很快暴露了其難以維持生存的劣勢狀態。

因此,摩拜此時擁抱共用汽車,不得不讓人產生疑問,其是否意在借助共用汽車這一輪風口,擁抱共用汽車以求闖出新天地?

從另一角度分析,摩拜憑藉其在共用單車行業經營的豐富經驗和其他因素,入局共用汽車行業也具有一定的優勢所在。

首先,現有用戶體量和市場份額提供支撐。位居國內共用單車行業前列的摩拜,其最新公佈的1.5億用戶體量同樣不容小覷。有了龐大使用者規模的支撐,無疑可以讓進軍共用汽車行業的摩拜擁有用戶體量優勢,甚至可以把用戶從共用單車的短途出行,直接對接到共用汽車的長途出行上,不僅解決使用者長途出行的目的,還能無縫對接用戶“最後一公里”的出行需求。因此,依靠在共用單車領域積聚的人氣,摩拜進行跨界合作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次,針對摩拜在國內共用單車行業巨頭之一的優勢,其更容易受到資本的青睞。有目共睹的是,越是站在行業的前端,就越容易吸引資本的目光。此前摩拜曾多次獲得騰訊等企業融資,可見其行業前景被看好。再者,此次摩拜與貴州新特電動的汽車的合作,無疑可以借助車企的車輛資源優勢,減少這方面的資本投入,減輕企業購車負擔。

由此看來,摩拜入局共用汽車行業,著實在資本以及資源對接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雖說不能完全肯定其抱團取暖的意圖,但可以肯定的是,摩拜短期內的發力重點仍舊在共用單車領域,共用汽車的大力展開恐怕還要經過一段時期的磨煉。

挑戰眾多,未來輸贏還要看運營模式

前面提到,共用汽車領域雖然前景被看好,行業領域利潤也更高,但至今還鮮有企業尋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因此,此時摩拜的入局,無疑是一場針對共用汽車領域的豪賭,這場豪賭,勝敗難斷。

不可否認,摩拜入局共用汽車,除了要面臨一些共用汽車行業共同面臨的問題之外,還有共用汽車行業本身的許多問題需要注意。

不同於已經在共用單車領域“闖”出的頭部優勢,摩拜入局共用汽車無疑要面臨更多的玩家,尤其是一些傳統汽車企業,這些企業在運營汽車上更有經驗和車輛資源的優勢。即使摩拜實現了跨界合作,但在運營共用汽車上將要面臨更大的競爭,不僅是自身盈利模式上的探索,還要面臨來自強大的競爭對手壓力。此外,雖說共用汽車與網約車是兩種運營模式不同的行業領域,但從一定程度上看,共用汽車除了面對同行的競爭,當前同樣打得火熱的網約車實際上也會對共用汽車造成不小的衝擊。

由此看來,摩拜與共用汽車的跨界合作,毫無疑問會走得相對艱難,未來將會朝什麼方向演變,相信不久之後市場會給出答案。不過,即使盈利模式難以探索,即使面臨著眾多玩家,共用汽車行業也和共用單車行業一致,誰能憑藉自身運營模式的優勢獲取資本的青睞,同時也獲取用戶的青睞,誰就是最終的贏家。未來的共用汽車行業競爭中,最終能站在高處的還是那些既能為用戶著想,同時又能保證企業繼續前行的玩家。

綜合來看,摩拜進軍共用汽車領域,是對其業務拓展的一次大嘗試,到底是跨界,還是單車業務的萎縮而轉型,時間會給予我們答案。

劉曠,以禪道參悟互聯網、微信公眾號:liukuang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