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出名要趁早”,說得真是太對了

閒話“出名要趁早”華說

“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

快樂也不那麼痛快。”在那個時代,這樣的話,或許也只有張愛玲才會如此爽利而直接地說出來罷。許多人即便心裡如是想,嘴上卻未必敢這樣說。

時代不同了。在當下,“我要出名”不再是潛藏于心羞於啟齒的念頭,而早已成為直抒胸臆的公開宣言。而與內容相統一,那表達形式,也往往是大膽的、潑辣的,急切的。為了出名,可謂百無禁忌:可以搏出位;可以脫衣上陣;可以語不驚人誓不休;可以曝個人隱私於大庭廣眾之間……總而言之,

為了出名,大抵是不惜代價,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了。

不止此也。“雁過留聲,人過留名”,通常的理解,這名聲,應該是清譽,是好口碑。然而,現實卻大相徑庭:只要出名,無所謂好壞。駡名也罷,惡名也罷,只要引發人們的注意,就是成功!大有倘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之勁頭。此情此景,即便是“出名要趁早”一派的掌門人張愛玲,

大抵也望塵莫及自歎弗如罷。

有趣的問題,何以人們會如此汲汲於出名,而且“出名要趁早”?細分一下,這其實是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要出名?第二個問題是,出名為什麼要趁早?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先說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出名?從經濟學上看,這一問題的答案並不複雜:因為名聲是一種資產,能夠帶來收入。這收入,包括非金錢收入和金錢收入。

生活在現實世界的人們,

可謂眾矣。在這芸芸眾生中,絕大多數人如區區在下一樣,屬於“沉默的大多數”, 是“庸眾”的一分子,寂寂無聞。倘若借用那個老掉牙的比喻:世界是一個舞臺。那麼,在這個舞臺上,絕大多數人扮演的角色是“群眾甲”、“群眾乙”或者“路人甲”、“路人乙”;而那些大大小小的名人,則分別擔當著不同分量的重要角色。既然是重要角色,則大抵處於舞臺中央、燈光聚集之處,為眾人目光所簇擁。
當此之時,身處這一位置之人,自然感覺與眾不同,超邁於普通人之上,“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 這是一種生命中的“高峰體驗”,無名之輩無法企及。換言之,出名與不出名相比,首先就會收穫一種精神上的愉悅享受。以經濟學的視角而言,這其實就是一種收入——非金錢收入。

名聲所能帶來的,不止於精神上的享受,更重要的,還有看得見摸得著實實在在的金錢收入。在日常生活中,

人們往往 “名”與“利”並提,直言“名利”。這並非無因。利益,大抵與名聲如影隨形。舉例說罷,農民工組合“旭日陽剛”為成名之前,只能在街頭賣唱,所得的收入極為微薄。而無意之中走紅網路之後,收入隨即大幅上升。而以此登上春晚舞臺後,身價更是飆升,據稱商演價一場已在數萬元!還是那兩個人,還是翻唱那幾首歌,但收入已然是“天上人間”,此間急劇上升的收入,正是由名聲所帶來。

名聲所導演的這一幕“人間喜劇”在兩個網路紅人身上表現得更為淋漓盡致。無論是以驚人的“S”造型出道的“芙蓉姐姐”,還是口出“我9歲博覽群書,20歲達到一個頂峰,前推三百年後推三百年,6百年間不會有第二個人超越我”狂言的“鳳姐”,從旁人看來,既無姿色,又無才藝,其缺乏“自知之明”至於如此地步,以致招來了網路上排山倒海的口水。然而,令人驚奇的是,“芙蓉姐姐”和“鳳姐”非但沒有被唾沫所淹沒,反而脫穎而出。和罵聲一起到來的,是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有報導說,芙蓉姐姐出場費高達十五萬以上。而鳳姐的出場費也是十萬級別計數,而且還一度遠赴美利堅合眾國,頗讓一干網友“羡慕妒忌恨”。

名聲既然能給人以如此實在的好處,人們對“出名”的渴求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接著的問題就是,然則出名何以又要“趁早”?

“趁早”當然是有原因的。有一則有關寧波“紅幫”裁縫的軼事說,某家僕人去為主人定做衣服。寧波成衣匠詢問他家主人的性情、年紀、狀貌,以及何年得科第,獨獨不問尺寸。僕人覺得奇怪。成衣匠告訴他: “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衣需前長而後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傴,需前短而後長。”當然,此則軼事的主旨是在說明“紅幫”裁縫技藝的高超。但從這軼事中也可以看出,出名早晚對人的身心之影響大不一樣,早出名遠比晚出名享受。用張愛玲的話說:“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因為名聲是一種資產,能夠帶來收入,早出名意味著收入來得早。假設一個人的一生的收入不變,則同樣的收入,收入來得早當然比收入來得晚要合宜,通貨膨脹自然是一個方面,但即使不考慮通貨膨脹的因素,收入來得早更值得追求,這裡的關鍵,是利息。因為利息的存在,在市場上,收入來得早,意味著比收入來得晚有更高的財富。

“出名“的利益是如此誘人,生活在真實世界中的人們,想要真正做到“淡薄名利”談何容易哉。那所謂的“十年寒窗無人問”以及“板凳要做十年冷”,其最終目的,還不是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只要人類社會存在一天,奔競之風定然不絕,因而名利之場終究是熱鬧的,無足為怪。只是如今壞名聲也能賣錢,讓區區在下頗有些“不是我不明白,只是這世界變化快”之感慨。

2011-4-10

名聲所導演的這一幕“人間喜劇”在兩個網路紅人身上表現得更為淋漓盡致。無論是以驚人的“S”造型出道的“芙蓉姐姐”,還是口出“我9歲博覽群書,20歲達到一個頂峰,前推三百年後推三百年,6百年間不會有第二個人超越我”狂言的“鳳姐”,從旁人看來,既無姿色,又無才藝,其缺乏“自知之明”至於如此地步,以致招來了網路上排山倒海的口水。然而,令人驚奇的是,“芙蓉姐姐”和“鳳姐”非但沒有被唾沫所淹沒,反而脫穎而出。和罵聲一起到來的,是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有報導說,芙蓉姐姐出場費高達十五萬以上。而鳳姐的出場費也是十萬級別計數,而且還一度遠赴美利堅合眾國,頗讓一干網友“羡慕妒忌恨”。

名聲既然能給人以如此實在的好處,人們對“出名”的渴求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接著的問題就是,然則出名何以又要“趁早”?

“趁早”當然是有原因的。有一則有關寧波“紅幫”裁縫的軼事說,某家僕人去為主人定做衣服。寧波成衣匠詢問他家主人的性情、年紀、狀貌,以及何年得科第,獨獨不問尺寸。僕人覺得奇怪。成衣匠告訴他: “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衣需前長而後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傴,需前短而後長。”當然,此則軼事的主旨是在說明“紅幫”裁縫技藝的高超。但從這軼事中也可以看出,出名早晚對人的身心之影響大不一樣,早出名遠比晚出名享受。用張愛玲的話說:“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因為名聲是一種資產,能夠帶來收入,早出名意味著收入來得早。假設一個人的一生的收入不變,則同樣的收入,收入來得早當然比收入來得晚要合宜,通貨膨脹自然是一個方面,但即使不考慮通貨膨脹的因素,收入來得早更值得追求,這裡的關鍵,是利息。因為利息的存在,在市場上,收入來得早,意味著比收入來得晚有更高的財富。

“出名“的利益是如此誘人,生活在真實世界中的人們,想要真正做到“淡薄名利”談何容易哉。那所謂的“十年寒窗無人問”以及“板凳要做十年冷”,其最終目的,還不是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只要人類社會存在一天,奔競之風定然不絕,因而名利之場終究是熱鬧的,無足為怪。只是如今壞名聲也能賣錢,讓區區在下頗有些“不是我不明白,只是這世界變化快”之感慨。

201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