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GET2017」上海教育技術協會陳家虎:教育不僅僅是教育的事情

芥末堆 小筱 11月15日 報導

11月15日,在以“共建丨讓更好的教育來得更快”為主題的GET2017教育科技大會K12分論壇“重頭戲:K12教育的融合與突破 ” 上,

上海教育技術協會秘書長陳家虎分享了名為“不一樣的學習,變化正在發生——教育轉型需要我們做什麼”的主題演講。

陳家虎認為作為轉遞文明的教育,又一次站在風口浪尖上,教育現在面臨空前的尷尬,是用昨天的思想、今天的技術培養未來的人才,不可控性非常大。教育現在不僅僅是教育的事情,

要走出尷尬困境需要全社會都必須站在社會科學技術文化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前沿交差點上,考慮教育的轉型。

在陳家虎看來,目前各領域對教育的投入很大,但仍然填不平“教育鴻溝”,原因是各地市條線作戰,業務鏈不連貫,產業鏈不連貫,學習過程缺乏關聯,有了現代化的手段,卻缺少資訊化的思維與數位化的流程。

以下是陳家虎演講實錄(芥末堆略有刪減):

各位早上好,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題目是“不一樣的學習,變化正在發生”。我想重點講教育的困難和現在面臨的問題。

這100多年來,中國經歷了兩次非常重大的變化,一次是1840年的鴉☆禁☆片戰爭,我們被迫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身份進入了世界市場,西方的列強對中國的瓜分非常厲害,使中國2000年的土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這時,所有的中國人都在思考,怎麼拯救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大概就是洋務派吧,

“求存圖強、興辦洋務”成為一大熱門,也變成了滿清的一大口號,當時提出的是以張之洞為首的口號“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但是,最後的洋務運動失敗了,失敗的原因是西方的列強不需要我們發展。當然,我覺得根本的問題是思考的方式不對,當時看中了他們所有強大的工具,但他們卻沒有看到整個西方工業社會發展的思維方式和整個運作的方式。

所以,中國的思想,外國人用,多好啊?我的觀點是“西學為體、中學為用”,他們的發展科學,幾百年經歷留下的好東西,我們要學會,我們要改變,從底層改變,而不是一種方法上,工具上的改變。

因為,僅僅是工具,思維不變,要改也難,所以它失敗了。

第二次是90年代以來,資訊化的浪潮席捲全球,深刻的改變了人類社會科學技術、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和學習方式。世界上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次衝擊,中國人趕的還是比較好的。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呢?我們回顧一下。一個時代產生一個技術與生成方式,一個學習與組織形式。上古的時候就是為了啄食,所有的經驗都是口口相傳,沒有文字,時空的限制很大,人類文明的傳播受到很大的限制。

春秋戰國的時候百家爭鳴,他們爭什麼?都是爭帝王對他們的看重。為什麼?要統治階級用他,吃好、用好、生活好,這是他的目的。

到了農耕文明時代以後,追求的是豐衣足食,學習的形式是行幫形式,遵從了什麼精神呢?懸樑刺股的精神。

工業文明是物質極大的發達,現在的學校產生。工業化的社會速度非常快,人性被矮化了,所有的物質極大豐富,是以人性被桎梏為前提、代價的。

到了資訊時代,一切都打開了,知識經濟時代到來,很大的一個代表就是納斯達克上市了,一下子以個人的知識和資本對抗,幾年的時間和洛克菲勒家族100、200年的財富同等了,知識第一次站上了資本的市場,不是奴隸了。這體現在知識經濟的到來。

現在大家處處可見、時時可見,這個社會環境已經具備了,所以個性彰顯了。人性的發展變成了第一個,科學技術由此看來,不僅決定了產業的興衰,更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正是技術的變革和應用,社會對教育的需求發生了深刻地變化,人的發展成為第一要義,從而使學校的范式革命成為可能。

為什麼人們對現在的教育不滿足,主要由於這種班級授課制,學校的機制,作業的佈置方式,這些範式沒有產生變化,所以大家都不滿意。

中國教育協會的宗炳敏先生說,興趣化時代相較教育公平,因為我們往往會說教育均衡,教育均衡和公平不是一回事。

我覺得這個很重要,地球又變成了一個村莊,資訊匯成海洋,財富積累劇變。作為轉遞文明的教育,又一次站在風口浪尖上,教育面臨空前的尷尬,它是用昨天的思想、今天的技術培養未來的人才,不可控性非常大。

所以,教育現在不僅僅是教育的事情,教育本身要走出去非常困難,它處於非常尷尬的局面,所以全社會都必須站在社會科學技術文化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前沿交差點上,考慮教育的轉型,這個會議非常重要,大家攜起手來共同探索更好的教育。

這是斯塔夫裡阿諾斯在《全球通史》面的一句話“技術越原始,使用的範圍也就越有限,反之,技術越先進,使用的範圍也就越廣闊。

那麼,從人類社會學習的組織形態,發生的變化來看:

學校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進化,形態從私有走向公共,並轉型走向開放與合作的工具時代,它又一次個性化,這個個性化不是簡單的一小堆人,而是整個社會在支持這個個性化的東西。

文化知識的傳承始終居於核心地位,而培養人的創新能力將逐步成為學校的主旋律。

學校的組織形態即時進化,可以推進社會發展,停止不前,也可能阻礙社會發展。

2001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講到資訊化的第一句“資訊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的影響”。這個講的真好,是一個全新的判斷,但是真的落實下去怎麼樣呢?我們看一看。

學習方式的變化取決於知識社會下形成的新環境

首先,資訊通信技術的發展和知識網路的形成,突破了知識傳播傳統上的物理瓶頸,人類可以利用知識網路更快捷和方便地共用和傳播知識和資訊;

其次,知識網路的環境最大限度地消除了資訊不對稱性,使人為構建的知識壁壘和資訊壁壘在如今的知識網路下越來越難以為繼;

第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和實踐者開始關注知識社會的資訊爆炸問題,資訊可以傳播不等於資訊有效傳播,利於知識被快速檢索、理解和運用的眾多知識封裝技術,使得知識也得以構件化和模組化,從而便於更多人利用。

智慧生活、智慧城市”,逼問著“智慧教育”

在教育資訊化引領現代化這個龐大的系統矩陣中,作為拉動的技術和作為推動力的深度應用之間的互動,將促使教育轉型。技術進步和教育應用,應該看作共同演化的立方體。技術進步為深度應用創造了新的技術,而深度應用很快就會促進技術的發展。對於理解學習行為支撐的頂線很快就會到,進而反推技術進一步演進,這個過程我們現在還要結合。正是這種多面體轉動的互動和互補,帶來教育變化多方面的參與、多要素的交互作用,形成有利於轉型的教育新生態。

也就是說只有技術和應用的激烈碰撞,到達一定融合程度的時候,才會誕生出引人入勝的教育新模式和不一樣的學習。

投入很大,卻填不平“數字鴻溝”

未來學校與人類文明,家國利益、社會發展將走進新時代,未來學校發展將突出個性和創新,從知識的傳播和消費轉向知識的創造與分享,學習內容、學習資源、教學模式、管理方式,評價體系、教師決策等革新都將促進學校的加速反覆運算。

現在的情況是什麼呢?投入很大,但是填不平教育的數位鴻溝,教育現在還在用技術攻課堂,大家講的最多的是改變教法,很多個教育軟體,攻課堂、改教法、變學法,我們的教育形態沒有變,結構也沒有變,我搞了20多年這個工作,我發覺最大的變化是校長的辦公室變了,校園、操場變了,什麼都變了,就是教室還是沒有變。

教育現在還只是在用技術、攻課堂、改教法、變學法,我們的教育形態沒變、結構沒有變,課程體系依舊,現行教材宥於教育內部的識見走不出來,體制更不敢動。

但投入卻巨大。各種創新實驗室、傳感技術、VR、AR、3D、專用教室、電子書包、創客中心,八面受敵,歡樂很多,成效不大。究其原因,只不過是各抱地勢,條線作戰,業務鏈不連貫、學習過程缺少了關聯,有了現代化的手段、卻缺少資訊化的思維與數位化的流程。

究其原因只不過是各地市條線作戰,業務鏈不連貫,業界也存在這個問題,產業鏈不連貫,學習過程缺乏關聯,有了現代化的手段,卻缺少資訊化的思維與數位化的流程,跟洋務運動差不多。思維不變,要改也難,要變也難。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耳熟能詳的“數字鴻溝”,並不是教育內部某多某少,你先行他後悟的之間的裂變,而是橫亙在整個社會科學經濟技術文化與教育之間的裂變。教育轉型與跨越數字鴻溝完全是一種正相關。

未來的教育學校可能是這樣的:

1、教育與技術深度融合會極大提升認知效率,人工智慧與人類的重新分工將改變學習內容;

2、學校業務正在與技術公司共同承擔,技術外包乃至課程外包將成為常態化,有效支撐學習;

3、單向課堂灌輸知識的時代將終結,混合式學習和合作學習將成為主流,群智發展成為共識;

4、學制概念將逐步消亡,學生時代就是一段愉快的基礎學習經歷,個性化的學習旅程將順延終身。

學習方式的改變,學校角色和教師角色會有重大轉變,服務與導學成分加大。評價會發生革新,升學將基於學習記錄而不僅是分數,多元評價與素質教育會逐步落到實處。

服務好導學的成分將會加大,評價會發生革新,升學將基於學習記錄,而不僅僅是分數,多元評價和數字教育將會逐步落到實處。

這是紮克伯格的學校,他這個學校變化是一個什麼特點呢?這所學校的工程師和教師人數相等,90位工作人員,45個工程師,45個教師,一對一的支援的方式。從這個也可以看出美國的教師資訊技術問題也存在,但是通過人為的組織方式來説明他發展,到最後不會是一個工程師一個教師,一定就是教師,新時代的教師形象怎麼出來?

美國人也在探索,這所學校的簽到、考試、完成作業全部都通過iPad以及可穿戴設備進行,這裡以學生為主,學生可以決定自己想學什麼,每個班級、每個學生的教學計畫、課程表、作業都不一樣,是可以3年級做5年級的東西,5年級以後,回到2年級,我沒學的我補上,但是我不高興學,或者我基礎不夠,他最後總會把你拉去,這點是非常高明的。

我這裡用一個多面轉動的魔方,圍繞學習的周不斷產生組合,這絕對需要非常好的數位化的技術,美國人也在探索。

教育還有很多大的東西需要設計,現在要打通環節,要開門擁抱社會,這幾個判斷我跟大家共用:

1、相對於技術平臺而言,新的工作平臺無疑更為重要。

很多人不理解工作平臺是什麼,光理解技術平臺,沒有工作平臺,你的技術平臺永遠是在教育外面走,不要認為搞了一個技術平臺就可以解決問題,要形成工作平臺,這是教育和業界要共同抓起以教育為主的。

2、相對技術繁多的應用,逐步學習的流程無疑更為重要。

我也看到很多廠商在重構學習流程,得到承認的、不得到承認的,至少我知道那些社會培訓機構裡面都得到了承認,因為家長掏錢了,很簡單,誰願意掏錢?這是很痛的,真金白銀摸出來的,家長一點兒都不傻,校長說他們上當了,一點兒都沒上當。

3、相對因果和證明來說,資料對於判斷相關和發現無疑更為重要。

人人都敢說大資料,我沒有用大資料這個詞,教育只能是小資料,積累資料,學習分析。資料對於精准的邏輯來說,是本身教育的資料精准不精准,絕對沒有教育大資料的概念,大資料一定是全社會的,而且它將來一定是很大的商業模式,不是一個政府模式。資料不是為了抓因果,而是為了判斷,不是為了證明什麼,而是為了我們發現什麼,這才是資料的意義。

4、相對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課程的設計建設無疑更為重要。

課程就是教材和人,要變化。現在都說學生為主,相對大聲疾呼關注學生發展,還不如切切實實幫助教師提升可能更為重要。

要改變的是組織結構的落後和知識汲取為目標的教育設計,要構建資訊化學習環境的技術結構,引領並支撐自身學習組織結構變化(因為將來的學校範式怎麼樣我不清楚,我把它稱為學習組織),以及支援新型學習行為的全過程,沒有一個大的社會分工,絕對做不到,教育做不到,業界也做不到。

始終呼喚的協力廠商不是業界也不是教育,協力廠商始終沒有出來,都說公共知識份子,我們欠缺了。

要改變的是組織結構落後和以知識記取為目標的教與學設計,要構建資訊化學習環境與技術結構,引領、並支撐學習組織結構變化、以及支援新型學習行為的全過程,沒有一個大的社會分工是不行的!

僅僅網路、產品、應用工具是不夠的,基礎物理環境還沒有清晰地設計,教育資訊技術的產業鏈尚未形成,教育發展、生態環境不夠理想,新的教育生產力亟待形成。技術需要教育,技術與教育需要融合,各方力量需要整合,這才是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教育界的大國跡象。

業界和教育甚至協力廠商共同來組建學習活動的體驗、實驗、檢測的實驗中心,不是一個簡單的工程項目,也不要急於現在在教育的核心裡面爆炸,在教育和社會的邊緣、中間劃一塊地出來,慢慢向圈裡面走,業界也不跟它割斷聯繫。

樹個標杆 —— 攜手建設綜合性☆禁☆學習活動體驗、實驗、檢測的實驗中心

它是教育與技術兩大話語體系互吐心聲的園地,它是教育與市場理解和妥協的場所;它是場景與工具、是體驗與活動、是實踐與記錄、是諮詢與設計、是服務與支撐;它是教學中心、實驗中心、培訓中心、展示中心;它當然也是資料產生和彙集中心,並由此生髮為促進“教育生產力”產生的一個發力點…

時代呼喚著新的教育理想,但是理想要在土地上誕生,這個社會教育怎麼影響產生新的東西?這就是教育資訊化要做的工作,在這個意義上,資訊化的手段、方法將是撬動的杠杆,而資訊化的思維、設計將成為支點。

不一樣的學習,正在路上起跑,需要各方共同攜手。

最後,我說兩句話:

1、整個社會這麼關注教育,每個家長都在真金白銀大量地掏,每個孩子都在奔走,全世界都在投入,我覺得這兩年的投資很清楚,A輪、B輪越來越難,什麼道理?各位千萬不要忘記了,眾人目光關注之處,地下一定是巨大的財富,挖掘。

2、教育是社會工具,絕對不是某一個教師、特級教師、校長、主任的私有財產,一個民族的發展需要胸襟、大國精神,教育必須打開,怎麼打開?它不會自己打開,一定是社會的強逼,逐步逼出來的。我們國家的領導人現在想得很清楚,中間的落地讓我們共同來創造吧!

謝謝大家!

這是他的目的。

到了農耕文明時代以後,追求的是豐衣足食,學習的形式是行幫形式,遵從了什麼精神呢?懸樑刺股的精神。

工業文明是物質極大的發達,現在的學校產生。工業化的社會速度非常快,人性被矮化了,所有的物質極大豐富,是以人性被桎梏為前提、代價的。

到了資訊時代,一切都打開了,知識經濟時代到來,很大的一個代表就是納斯達克上市了,一下子以個人的知識和資本對抗,幾年的時間和洛克菲勒家族100、200年的財富同等了,知識第一次站上了資本的市場,不是奴隸了。這體現在知識經濟的到來。

現在大家處處可見、時時可見,這個社會環境已經具備了,所以個性彰顯了。人性的發展變成了第一個,科學技術由此看來,不僅決定了產業的興衰,更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正是技術的變革和應用,社會對教育的需求發生了深刻地變化,人的發展成為第一要義,從而使學校的范式革命成為可能。

為什麼人們對現在的教育不滿足,主要由於這種班級授課制,學校的機制,作業的佈置方式,這些範式沒有產生變化,所以大家都不滿意。

中國教育協會的宗炳敏先生說,興趣化時代相較教育公平,因為我們往往會說教育均衡,教育均衡和公平不是一回事。

我覺得這個很重要,地球又變成了一個村莊,資訊匯成海洋,財富積累劇變。作為轉遞文明的教育,又一次站在風口浪尖上,教育面臨空前的尷尬,它是用昨天的思想、今天的技術培養未來的人才,不可控性非常大。

所以,教育現在不僅僅是教育的事情,教育本身要走出去非常困難,它處於非常尷尬的局面,所以全社會都必須站在社會科學技術文化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前沿交差點上,考慮教育的轉型,這個會議非常重要,大家攜起手來共同探索更好的教育。

這是斯塔夫裡阿諾斯在《全球通史》面的一句話“技術越原始,使用的範圍也就越有限,反之,技術越先進,使用的範圍也就越廣闊。

那麼,從人類社會學習的組織形態,發生的變化來看:

學校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進化,形態從私有走向公共,並轉型走向開放與合作的工具時代,它又一次個性化,這個個性化不是簡單的一小堆人,而是整個社會在支持這個個性化的東西。

文化知識的傳承始終居於核心地位,而培養人的創新能力將逐步成為學校的主旋律。

學校的組織形態即時進化,可以推進社會發展,停止不前,也可能阻礙社會發展。

2001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講到資訊化的第一句“資訊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的影響”。這個講的真好,是一個全新的判斷,但是真的落實下去怎麼樣呢?我們看一看。

學習方式的變化取決於知識社會下形成的新環境

首先,資訊通信技術的發展和知識網路的形成,突破了知識傳播傳統上的物理瓶頸,人類可以利用知識網路更快捷和方便地共用和傳播知識和資訊;

其次,知識網路的環境最大限度地消除了資訊不對稱性,使人為構建的知識壁壘和資訊壁壘在如今的知識網路下越來越難以為繼;

第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和實踐者開始關注知識社會的資訊爆炸問題,資訊可以傳播不等於資訊有效傳播,利於知識被快速檢索、理解和運用的眾多知識封裝技術,使得知識也得以構件化和模組化,從而便於更多人利用。

智慧生活、智慧城市”,逼問著“智慧教育”

在教育資訊化引領現代化這個龐大的系統矩陣中,作為拉動的技術和作為推動力的深度應用之間的互動,將促使教育轉型。技術進步和教育應用,應該看作共同演化的立方體。技術進步為深度應用創造了新的技術,而深度應用很快就會促進技術的發展。對於理解學習行為支撐的頂線很快就會到,進而反推技術進一步演進,這個過程我們現在還要結合。正是這種多面體轉動的互動和互補,帶來教育變化多方面的參與、多要素的交互作用,形成有利於轉型的教育新生態。

也就是說只有技術和應用的激烈碰撞,到達一定融合程度的時候,才會誕生出引人入勝的教育新模式和不一樣的學習。

投入很大,卻填不平“數字鴻溝”

未來學校與人類文明,家國利益、社會發展將走進新時代,未來學校發展將突出個性和創新,從知識的傳播和消費轉向知識的創造與分享,學習內容、學習資源、教學模式、管理方式,評價體系、教師決策等革新都將促進學校的加速反覆運算。

現在的情況是什麼呢?投入很大,但是填不平教育的數位鴻溝,教育現在還在用技術攻課堂,大家講的最多的是改變教法,很多個教育軟體,攻課堂、改教法、變學法,我們的教育形態沒有變,結構也沒有變,我搞了20多年這個工作,我發覺最大的變化是校長的辦公室變了,校園、操場變了,什麼都變了,就是教室還是沒有變。

教育現在還只是在用技術、攻課堂、改教法、變學法,我們的教育形態沒變、結構沒有變,課程體系依舊,現行教材宥於教育內部的識見走不出來,體制更不敢動。

但投入卻巨大。各種創新實驗室、傳感技術、VR、AR、3D、專用教室、電子書包、創客中心,八面受敵,歡樂很多,成效不大。究其原因,只不過是各抱地勢,條線作戰,業務鏈不連貫、學習過程缺少了關聯,有了現代化的手段、卻缺少資訊化的思維與數位化的流程。

究其原因只不過是各地市條線作戰,業務鏈不連貫,業界也存在這個問題,產業鏈不連貫,學習過程缺乏關聯,有了現代化的手段,卻缺少資訊化的思維與數位化的流程,跟洋務運動差不多。思維不變,要改也難,要變也難。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耳熟能詳的“數字鴻溝”,並不是教育內部某多某少,你先行他後悟的之間的裂變,而是橫亙在整個社會科學經濟技術文化與教育之間的裂變。教育轉型與跨越數字鴻溝完全是一種正相關。

未來的教育學校可能是這樣的:

1、教育與技術深度融合會極大提升認知效率,人工智慧與人類的重新分工將改變學習內容;

2、學校業務正在與技術公司共同承擔,技術外包乃至課程外包將成為常態化,有效支撐學習;

3、單向課堂灌輸知識的時代將終結,混合式學習和合作學習將成為主流,群智發展成為共識;

4、學制概念將逐步消亡,學生時代就是一段愉快的基礎學習經歷,個性化的學習旅程將順延終身。

學習方式的改變,學校角色和教師角色會有重大轉變,服務與導學成分加大。評價會發生革新,升學將基於學習記錄而不僅是分數,多元評價與素質教育會逐步落到實處。

服務好導學的成分將會加大,評價會發生革新,升學將基於學習記錄,而不僅僅是分數,多元評價和數字教育將會逐步落到實處。

這是紮克伯格的學校,他這個學校變化是一個什麼特點呢?這所學校的工程師和教師人數相等,90位工作人員,45個工程師,45個教師,一對一的支援的方式。從這個也可以看出美國的教師資訊技術問題也存在,但是通過人為的組織方式來説明他發展,到最後不會是一個工程師一個教師,一定就是教師,新時代的教師形象怎麼出來?

美國人也在探索,這所學校的簽到、考試、完成作業全部都通過iPad以及可穿戴設備進行,這裡以學生為主,學生可以決定自己想學什麼,每個班級、每個學生的教學計畫、課程表、作業都不一樣,是可以3年級做5年級的東西,5年級以後,回到2年級,我沒學的我補上,但是我不高興學,或者我基礎不夠,他最後總會把你拉去,這點是非常高明的。

我這裡用一個多面轉動的魔方,圍繞學習的周不斷產生組合,這絕對需要非常好的數位化的技術,美國人也在探索。

教育還有很多大的東西需要設計,現在要打通環節,要開門擁抱社會,這幾個判斷我跟大家共用:

1、相對於技術平臺而言,新的工作平臺無疑更為重要。

很多人不理解工作平臺是什麼,光理解技術平臺,沒有工作平臺,你的技術平臺永遠是在教育外面走,不要認為搞了一個技術平臺就可以解決問題,要形成工作平臺,這是教育和業界要共同抓起以教育為主的。

2、相對技術繁多的應用,逐步學習的流程無疑更為重要。

我也看到很多廠商在重構學習流程,得到承認的、不得到承認的,至少我知道那些社會培訓機構裡面都得到了承認,因為家長掏錢了,很簡單,誰願意掏錢?這是很痛的,真金白銀摸出來的,家長一點兒都不傻,校長說他們上當了,一點兒都沒上當。

3、相對因果和證明來說,資料對於判斷相關和發現無疑更為重要。

人人都敢說大資料,我沒有用大資料這個詞,教育只能是小資料,積累資料,學習分析。資料對於精准的邏輯來說,是本身教育的資料精准不精准,絕對沒有教育大資料的概念,大資料一定是全社會的,而且它將來一定是很大的商業模式,不是一個政府模式。資料不是為了抓因果,而是為了判斷,不是為了證明什麼,而是為了我們發現什麼,這才是資料的意義。

4、相對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課程的設計建設無疑更為重要。

課程就是教材和人,要變化。現在都說學生為主,相對大聲疾呼關注學生發展,還不如切切實實幫助教師提升可能更為重要。

要改變的是組織結構的落後和知識汲取為目標的教育設計,要構建資訊化學習環境的技術結構,引領並支撐自身學習組織結構變化(因為將來的學校範式怎麼樣我不清楚,我把它稱為學習組織),以及支援新型學習行為的全過程,沒有一個大的社會分工,絕對做不到,教育做不到,業界也做不到。

始終呼喚的協力廠商不是業界也不是教育,協力廠商始終沒有出來,都說公共知識份子,我們欠缺了。

要改變的是組織結構落後和以知識記取為目標的教與學設計,要構建資訊化學習環境與技術結構,引領、並支撐學習組織結構變化、以及支援新型學習行為的全過程,沒有一個大的社會分工是不行的!

僅僅網路、產品、應用工具是不夠的,基礎物理環境還沒有清晰地設計,教育資訊技術的產業鏈尚未形成,教育發展、生態環境不夠理想,新的教育生產力亟待形成。技術需要教育,技術與教育需要融合,各方力量需要整合,這才是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教育界的大國跡象。

業界和教育甚至協力廠商共同來組建學習活動的體驗、實驗、檢測的實驗中心,不是一個簡單的工程項目,也不要急於現在在教育的核心裡面爆炸,在教育和社會的邊緣、中間劃一塊地出來,慢慢向圈裡面走,業界也不跟它割斷聯繫。

樹個標杆 —— 攜手建設綜合性☆禁☆學習活動體驗、實驗、檢測的實驗中心

它是教育與技術兩大話語體系互吐心聲的園地,它是教育與市場理解和妥協的場所;它是場景與工具、是體驗與活動、是實踐與記錄、是諮詢與設計、是服務與支撐;它是教學中心、實驗中心、培訓中心、展示中心;它當然也是資料產生和彙集中心,並由此生髮為促進“教育生產力”產生的一個發力點…

時代呼喚著新的教育理想,但是理想要在土地上誕生,這個社會教育怎麼影響產生新的東西?這就是教育資訊化要做的工作,在這個意義上,資訊化的手段、方法將是撬動的杠杆,而資訊化的思維、設計將成為支點。

不一樣的學習,正在路上起跑,需要各方共同攜手。

最後,我說兩句話:

1、整個社會這麼關注教育,每個家長都在真金白銀大量地掏,每個孩子都在奔走,全世界都在投入,我覺得這兩年的投資很清楚,A輪、B輪越來越難,什麼道理?各位千萬不要忘記了,眾人目光關注之處,地下一定是巨大的財富,挖掘。

2、教育是社會工具,絕對不是某一個教師、特級教師、校長、主任的私有財產,一個民族的發展需要胸襟、大國精神,教育必須打開,怎麼打開?它不會自己打開,一定是社會的強逼,逐步逼出來的。我們國家的領導人現在想得很清楚,中間的落地讓我們共同來創造吧!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