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GET2017」上海教育技術協會副秘書長柳棟:深度專業的基礎教育如何資訊化

芥末堆 西瓜 11月15日報導

11月15日,在以“共建·讓更好的教育來得更快”為主題的GET2017教育科技大會“教育技術論壇”上,

上海市教育技術協會、基礎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柳棟以“基礎教育資訊化工程視角的幾點思考”為題進行了主題演講。

柳棟首先介紹了中國大陸教育資訊化的歷史,表明中國大陸的教育資訊化領域並非一片空白,反而是有一定的發展基礎的。教育資訊化的基礎決定了這個領域的深度專業性,同時基礎教育的基礎性又會對企業獲客、交易方式和產品規劃有特殊的要求。

柳棟對基礎教育領域的需求和特徵做了深入分析後,也指出了目前該領域內由於企業界對基礎教育不瞭解所導致的問題:研發人員構成有問題,對用戶需求的把握缺少體系化等。他認為研發團隊要有跨界認識的基礎,教育研發和IT等技術研發同等重要;教育資訊化的發展要擺脫商業主導的思路,向設計研發主導轉變。

以下是嘉賓演講實錄(芥末堆略有刪減):

到現在為止,我有33年中小學教學經驗,20年專職做課程與教學的研究的經歷。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教育資訊化工程視角的思考。

教育資訊化的歷史並非一片空白

我們國家教育資訊化有特別明顯的兩支力量:一支力量叫“企業”,一支力量叫“高校”,高校更著重於教育技術領域。在教育技術的刊物上曾經有很多年是在討論“教育技術是不是一門學科”。

“教育技術”在日本被翻譯為“教育工學”,我覺得後者更為貼切。“教育技術”是直接面向社會實踐、社會工程的技術和工程。這是因為科學是求真求實,工程是求實求真,都要落地,要在當下的社會中走下去。

企業界一直在討論中國的基礎教育怎麼樣,其實隔行如隔山,就像我自己在沒有和技術人員有深度溝通之前,我會把技術想得很簡單。當我越是和技術人員溝通,

越發覺那是深不可測的大海溝。教育行業也是如此。

中國教育資訊化是從1978年幻燈片被使用開始的,1998年互聯網進入教學;1998年到2008年是“起飛的時代”;2008年到現在一直走在普及的路上;最近政府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國家基礎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所以教育資訊化在中國大陸絕對不是一片空白,反而是非常有歷史的。

深度專業的基礎教育領域會有怎樣的資訊化需求

郭朝暉曾在寶鋼擔任首席科學家,也是我的好朋友。關於企業需要做到的事情,郭朝暉先生列了5點,企業創新必須滿足這五點,也就是滿足真正的、現實的、有足夠強度的需求。企業僅僅有熱情是不夠的,還需要確認需求是不是足夠強?沒有強度的需求是沒有必要用商業方式去滿足的,它可以轉化為一個公益事業。

基於這5點,我做一個推論:需求尤其是面向未來的需求,用戶一般是表達不清楚的,也很難被調查出來。問卷調查的可信度是遠遠不夠的。面向未來的需求,更多是由專業團隊研究設計出來的。

那麼應該從哪個視角去看基礎教育領域的教育教學實踐以及相關的服務及產品呢?從學生視角看,還是從教師的視角看?這兩個視角是相互矛盾的嗎,兩個視角只能選一個嗎?

關於這個問題,我有一個朋友表示:“現在國內基礎教育領域裡的產品,絕大部分都是按照學生的視角設計出來的,一般很難進到專業領域。”我對他的看法表示部分同意。所以我提出一個問題:這兩個視角是矛盾對立的嗎,還是整合成一個整體去看,去多角度去看這個問題?

基礎教育是深度專業的行業。基礎教育內部和企業界都沒有認識到對方的領域。作為深度專業的基礎教育行業有兩點特徵。一個特徵是基礎性。基礎教育是國家的基礎供給品,是國民的基礎福利品。基礎性決定了企業的獲客方式、教育的式會有文化上、法律上的要求。另一個特徵是專業性。這決定了面向基礎教育領域的產品規劃和設計會有很高的專業性要求。

然而當前的諸多使用者系統對於使用者的需求並沒有結構體系的認知,結果就是資訊化系統的使用者設計存在很大問題。K12公立教育體系,按照縱向劃分的行政管理層次:國家、省/直轄市/自治區,地市縣、學校、教師、學生;按照橫向劃分的業務管理條線也是非差能夠複雜的。每一個地方、每一個省市、每一個地級市的名稱是不一樣的,在政府管理的體系裡面會有細微的差異,當你能夠把這個空格填滿時,資訊系統框架設計時就會非常清楚。

基礎教育既是深度專業的行業,這種專業性體現在行業運行節律、人員成長規律、專業認可方式三個方面。行業內的企業的回款都需要一定的期限,最快需要3年時間。教師職業具有持久性和複雜性的特點,成長週期非常長,並且專業知識框架要求全面。專業認可方式則包括國家資質認證和行業認證。

資訊化產品研發團隊的雙輪模型

基礎教育資訊化企業有各種各樣的技術研發人員,但是在K12基礎教育領域裡,研發團隊人員的構成需要有2種,除了IT技術研發人員,還需要懂得教育政策、教育法規、課程教學領域的人。這兩類人員構成的研發團隊是面向K12基礎教育產品的企業所必要的。

下面是產品研發工作量示意圖。研發進程開始,教育研發占比100%;隨著研發進程的繼續,教育研發的工作量在總研發工作量裡的占比越來越少,最後IT等技術研發占到100%。

基礎教育資訊化會走向哪裡

基礎教育資訊化的商業思路應該擺脫商業主導的思路,向設計研發主導轉變,從短週期離散型社會行為向長週期流程性社會行為轉變。基礎教育資訊化更應該偏向於製造業。

所以對於基礎教育領域,尤其是2G的產品規劃,我個人認為傳統的天使輪、A輪、B輪、C輪等這套標的體系可能會失效。即使是貧困縣教育局的局長,他的需求也一定是成體系的需求。但是,目前有一些企業只講單體性,“我的終端很好”、“我的系統很好”,但是2G業務中,由於沒有整體性,無法匹配對方的需求。

基礎教育資訊化領域要發生變化,那負責促成變化的人應該是管理人員而不技術人員。而區域教育資訊化推進的路徑,首先要變的是教育行政,區域專業支援的方式改變了,內容就會變。

謝謝大家!

它可以轉化為一個公益事業。

基於這5點,我做一個推論:需求尤其是面向未來的需求,用戶一般是表達不清楚的,也很難被調查出來。問卷調查的可信度是遠遠不夠的。面向未來的需求,更多是由專業團隊研究設計出來的。

那麼應該從哪個視角去看基礎教育領域的教育教學實踐以及相關的服務及產品呢?從學生視角看,還是從教師的視角看?這兩個視角是相互矛盾的嗎,兩個視角只能選一個嗎?

關於這個問題,我有一個朋友表示:“現在國內基礎教育領域裡的產品,絕大部分都是按照學生的視角設計出來的,一般很難進到專業領域。”我對他的看法表示部分同意。所以我提出一個問題:這兩個視角是矛盾對立的嗎,還是整合成一個整體去看,去多角度去看這個問題?

基礎教育是深度專業的行業。基礎教育內部和企業界都沒有認識到對方的領域。作為深度專業的基礎教育行業有兩點特徵。一個特徵是基礎性。基礎教育是國家的基礎供給品,是國民的基礎福利品。基礎性決定了企業的獲客方式、教育的式會有文化上、法律上的要求。另一個特徵是專業性。這決定了面向基礎教育領域的產品規劃和設計會有很高的專業性要求。

然而當前的諸多使用者系統對於使用者的需求並沒有結構體系的認知,結果就是資訊化系統的使用者設計存在很大問題。K12公立教育體系,按照縱向劃分的行政管理層次:國家、省/直轄市/自治區,地市縣、學校、教師、學生;按照橫向劃分的業務管理條線也是非差能夠複雜的。每一個地方、每一個省市、每一個地級市的名稱是不一樣的,在政府管理的體系裡面會有細微的差異,當你能夠把這個空格填滿時,資訊系統框架設計時就會非常清楚。

基礎教育既是深度專業的行業,這種專業性體現在行業運行節律、人員成長規律、專業認可方式三個方面。行業內的企業的回款都需要一定的期限,最快需要3年時間。教師職業具有持久性和複雜性的特點,成長週期非常長,並且專業知識框架要求全面。專業認可方式則包括國家資質認證和行業認證。

資訊化產品研發團隊的雙輪模型

基礎教育資訊化企業有各種各樣的技術研發人員,但是在K12基礎教育領域裡,研發團隊人員的構成需要有2種,除了IT技術研發人員,還需要懂得教育政策、教育法規、課程教學領域的人。這兩類人員構成的研發團隊是面向K12基礎教育產品的企業所必要的。

下面是產品研發工作量示意圖。研發進程開始,教育研發占比100%;隨著研發進程的繼續,教育研發的工作量在總研發工作量裡的占比越來越少,最後IT等技術研發占到100%。

基礎教育資訊化會走向哪裡

基礎教育資訊化的商業思路應該擺脫商業主導的思路,向設計研發主導轉變,從短週期離散型社會行為向長週期流程性社會行為轉變。基礎教育資訊化更應該偏向於製造業。

所以對於基礎教育領域,尤其是2G的產品規劃,我個人認為傳統的天使輪、A輪、B輪、C輪等這套標的體系可能會失效。即使是貧困縣教育局的局長,他的需求也一定是成體系的需求。但是,目前有一些企業只講單體性,“我的終端很好”、“我的系統很好”,但是2G業務中,由於沒有整體性,無法匹配對方的需求。

基礎教育資訊化領域要發生變化,那負責促成變化的人應該是管理人員而不技術人員。而區域教育資訊化推進的路徑,首先要變的是教育行政,區域專業支援的方式改變了,內容就會變。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