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湘西的《百年孤獨》,都蠻苗寨三房人的傳奇

編者按:這是都蠻的萬興家人的故事,是湘西“邊地”跟隨歷史前行投下的一枚時代平凡的背影,又是都蠻、三房人文地理的一個家族百年傳奇堅實的篇章……

吳恒忠

說到父親,萬興老人似乎有點興奮地說:“那我父親的學歷就高啊”!

楊秀業(1915.8—1984.9)自幼聰慧好學,深得父母喜愛,得以熟讀四書五經。1933年,秀業迎娶新鳳凰長車苦李灣(現鳳凰木江坪鎮長車村)田鴨客的女兒田春蘭為妻。正當他躊躇滿志,準備一展才華之時,不料當年就得了天花病,

對他是一次較大的打擊。

民國24年(1935)春,秀業和妻子到三十裡外的鳳凰長車岳丈家教私塾。

私塾開張了:“學堂是本寨田雲儺的兩間傾斜要倒的老屋,檔頭用三根鍵木(斜撐)撐著,壁板黑糊糊的,上面只有樓枕,沒樓板,從瓦縫裡能看到天上的太陽、月亮和星星。

堂屋的神龕下,放著一張瘸腿大方桌,上面放著一個倒丁字木牌,貼著紅紙寫有:‘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之神位’。牌位右邊放著一方大硯臺,半節磨墨,半節磨土紅,邊上還鑿有兩個土豆形的圓氹氹,一個裝黑墨水,一個裝紅墨水。桌子右邊放著一把很舊而又粗糙的太師椅,這是先生的座位。他每天一本正經的坐在那裡,神聖不可侵犯。

……先生是個青年人,他中等身材,身穿竹布長衫套馬褂,頭上帶一頂黑瓜皮帽,頂上嵌有一顆橢圓形紅珠子。

先生大名楊秀業,他是三兄弟最小的一個,小名(身小)努,學生當面稱他楊先生,背後叫他(身小)努先生”。學《三字經》,讀《論語》《中庸》《孟子》《離婁》《告子》《詩經》和《聲律啟蒙》,還進行借字、當字、契約等文書寫作教學”。

寫下這段文字的,正是長車人,楊秀業當年的學生,如今在鳳凰的抗美援朝退伍兵、湖南省首屆“科技興湘獎”獲得者、大名鼎鼎的橋樑專家田雲躍先生。

那時私塾的學費是:三斗米、兩斤油,一斤草煙。當然,學生家長還不時要請先生吃飯,

為先生砍柴。

民國27年(1939年),國民黨抓壯丁風聲緊,兩個哥哥都躲壯丁去了。6月,長子萬興出生,一大家其樂融融。不料好景不長,都蠻保長楊玉和得到了三兄弟中有個躲在長車的消息。一個星期天,秀業到木江坪烈木寨做客,保長就帶兵來抓住了秀業,綁住兩隻手(後來秀業兩隻手腕略有畸形,留下兩圈傷痕印記),當天放在烈木寨的一個紅薯洞關了一天,第二天隨隊開拔到湖北部隊前線,當時的任務是守棉花。

部隊長官知道他有文化,就要他當司務長。當司務後的第一天他帶兵去買菜,結果老百姓不賣給他,他問為什麼?老百姓說部隊前司務長用假光洋欺騙了他們。結果秀業毫不猶豫地就用真光洋換了老百姓手中的假光洋。他回到營房後把假光洋鑽了個眼,穿根線麻線戴在脖子上。在一次戰鬥中,一個團的隊伍被打光了,這枚假光洋卻為他擋了一槍,救了他一命。秀業從死人堆裡爬出來,沒有找到部隊,就換了套便衣開始踏上了回家的漫漫長路。

因怕被再次抓住,他大多數白天躲藏在山上,早晚趕路。有一天他迷了路,但他卻發現似乎有一隻鳥總在前面叫著為他引路。到沅陵烏宿的時候,秀業用光了所有的盤纏,餓得走不動了,就只好沿路乞討回家。三個多月後,他終於回到家。

這時長子萬興已半歲多,一家人商量,認為這裡不是久留之地,想到婆張氏和竿子坪田儒禮(田儒禮(1908-1949.5),鳳凰縣竿子坪人,1937年任湘西革屯抗日救國軍第三支隊司令)沾親,便舉家去了竿子坪的坪城塘。

在那邊沒有田地,秀業在那裡一邊教私塾,一邊當挑夫。春蘭撈蝦米賣,幫別人打豬草,一背簍豬草可換得半小碗米。

1942年農曆6月20日,三子楊萬貴出生,第二天外公來看女兒,春蘭都到地頭幫地主薅包穀草去了。為怕別人知道是男孩子,就給孩子喊個小名“(身小)妹”,春蘭在月子裡吃瓜葉,扯生蘿蔔吃。

1944年夏,親黃不接之時,一家五口生活實在難於為繼。大人吃不飽,又怕養不活孩子,夫婦倆決定把小兒子賣到“苗裡”(苗族人)去,價都講好了:三擔米。一天,買家來人要抱孩子走,母親依依不捨地抓住萬貴不鬆手,她問孩子:“你是要跟娘喝包穀糊,還是跟人家去吃白米飯”?兩歲的萬貴懂事了,他說:“我跟媽喝包穀糊糊”!母親淚水奪眶而出,把兒子抱得更緊了。

孩子留下了,可生活還得過下去,秀業把六歲的長子萬興送去雙塘幫張鄉長家看三條水牛。

萬興每天看牛、砍柴。鄉長兒比他高大,天天欺負他,總是在他回家時,一抬腳從他頭上掠過。就這樣過了三年,每年萬興能為家裡掙得三斗米樣子。

有一天,地主兒又騎在他頭上,他用力把地主兒摔下坎了,地主兒受傷哭了。一看壞了事,萬興跑到周家寨望牛的朋友周振剛家,他爸爸是個甲長。甲長知道他的事後,就歎口氣說:“老侄、老侄啊!這下不得了了。今天‘童年爺’(幹爸爸)就把你收了”!甲長就把他送到接龍庵,讓他在那裡服侍一個和尚,要他總總不出去。然後偷偷給他父親報了個口信。果然鄉長去找秀業興師問罪,因找不到孩子只好作罷。

和尚姓田,河南人,高高大大。萬興每天負責幫他燒洗臉水、裝大煙抽。萬興記得,那和尚抽鴉☆禁☆片連屋子裡的老鼠都上癮了,每天和尚在下面抽,老鼠就在房梁上抽二手煙。

1947年,家鄉傳來消息,利略土匪楊昌炳和都蠻保長楊玉春爭解放岩鄉長,一把火燒了都蠻300多戶,全村僅僅兩家沒被燒,萬興家的土牆房被燒掉了上半截。這棟土牆房此前自己失火燒過一次,沒有完全燒毀。

1949年,湘西一解放,萬興爸爸就來接他回去了。後來聽說那和尚是個特務,不知所終。

竿子坪,是連接苗漢要衝之地,永樂三年(1405), 明朝就在這裡置竿子坪長官司,很多戰事先後在這裡發生。

1951年共產黨領導窮苦百姓土改和剿匪如火如荼,竿子坪這個彈丸之地,百多戶人家就只有七戶貧農,萬興只記得自己是一家,還有一家是賣狗肉湯的楊伯。秀業有文化,被選為鄉秘書和縣人民代表,常常到縣城開會,開會回來就到文昌閣參加批鬥、鎮壓大會,批鬥地主,槍斃惡霸、土匪,每個集市都要槍斃好幾個,相關的很多文案工作,都是安排他來做。

一天,侄兒楊萬發(秀業哥哥秀剛的兒子)來看他,告訴他家裡要分田地了,問他是不是想回去?因竿子坪富人多,秀業在這邊已經分得了水門口鐘家地主的一棟天井房、三條水牛和七畝田。春蘭不願意回去,但秀業卻一直在提心吊膽,怕被地主、土匪家屬報復。叔侄二人一交心,侄兒說:“阿叔,回去,還是讓我們親人團在一起吧”!於是,一個夏天的早晨,侄兒帶了幾個親戚來,一起用過早飯,他們就舉家遷回都蠻。兩個弟弟是背著走,那天萬興還挑了兩張小靠椅板凳,上坡的時候有人幫,搖搖晃晃回到了故鄉。

回到都蠻三房,三兄弟住在一個屋子裡,大伯一間,二伯一間,萬興一家五口住堂屋,晚上睡樓上。

為減輕家中負擔,萬貴又到雙塘幫人家守了兩年牛。

1955年,秀業在老土牆房後面起了個新房子,1957年,秀業幫大兒子萬興討了個媳婦進門。眼看一個嶄新的夢即將開始,不料到了秋天,全村人到山上燒灰積肥,“楊正凱打脫火”,一個叫楊正凱的公公,烤火不小心把兩個房子燃得精光。

燒光了!燒光了!一家人迎來了一個寒冷的、最漫長的冬天:新媳婦跑了!媽媽帶著弟弟出門討米到麻陽一帶,先後去了三個月;秀業丟下一句話:“我去偷點米”(那裡糧食控制嚴格,意思是偷偷買點米),一去不復返。

村裡派了很多人去找,萬興天天去,找了十多天。他走到哪裡喊到哪裡?碰到年長的就問。一次到木江坪得家村邊上的一個洞口,他對著洞口哭喊著爸爸:“爸,你說去買米,怎麼還沒回來啊”!?

妻離子散,傾家蕩產。也不知道這“秀才”是不是真的有錢買米?反正他走吉信、禾庫、三拱橋,一路討米。一路上在饑寒交迫中掙扎,在絕望奢望中強撐,十多天后才回到家。

這時他們臨時居住在同宗兄弟楊萬順(啟雄兒子楊秀元的孩子)家。

1958年,在三房人的幫助下,砍樹的砍樹,抬岩的抬岩,上樑的上樑,大家幫助秀業家在舊址三百米遠處、一個小名叫蒿箕坳的地方建了個三柱木屋。

與此同時,本來在興隆場讀書讀得好好的萬貴餓飯都走不回來了。輟學。萬祥、萬貴兩兄弟後來分別到苗區鳳凰的木裡、山江、關上坪、鴨堡寨等地做瓦營生。

卻說“寶寶妹”張金玉(屬狗,1946年農曆3月23日生,鳳凰都吾人),兩歲不到喪父、九歲母親水腫病去世。此時正投靠在“三房”同母異父的姐姐劉玉貴家。這姐姐一來關心妹妹,二來擔心妹妹成為自己的累贅。她就天天上萬興家找春蘭,親自為妹妹做媒,就差磨破了嘴皮,春蘭終於

應允了這門親事,給了這姐姐兩碗都蠻溪蝦米。許多年後,金玉回想自己的婚事,常常開玩笑地說“兩碗蝦米,姐就把我賣了”。

金玉參加生產隊勞動,一年只分到六斤油,八百斤糧食。到夏天出包穀的時候,看到別家的小朋友吃燒包穀了,用一根小木棍串著,又好看又好吃,香味飄得很遠。“阿海”(長子代海)對媽說:“媽,等我長大了,我也要做一挑燒包穀讓他們看”。

1976年7月的一個下午,被抽到達嵐社教的萬興收到了女兒代仙的一封信,信上說:“爸,你出去半年,都請不了假回家。我要和媽出去討飯去了”。萬興一看慌了神,把信給隊長看,向隊長請假,隊長說:“好,你明天回去看看吧”。萬興心急如焚,哪裡等得到明天?匆忙吃了晚餐,拿了根手電筒即刻出發。經浦市合水,繞麻陽大龍村,過瀘溪踏虎,下半夜到鳳凰木江坪,這時餓極了,就敲信用社朋友胡如清家的門,問他家裡有沒有吃的,他說沒有,如清說我帶你到單位食堂看看。單位食堂也沒吃的,“你幫我燒點開水吧”。喝了三大碗開水,繼續上路。手電筒電用光的時候,走到貓兒口天亮了,到家頭髮濕透了。這個晚上他走了近一百四十裡的路程。

日子裡總是有失有得、苦中有樂,孩子“阿海”讀一年級時,一次集體分得了一些麥子,金玉走三十多裡路背到吉信糧店“左穀子”,換得50多斤穀子,這個母親又花5元錢買了只小母羊回來。阿海就邊讀書邊放羊,放羊的用心,羊兒也爭氣,先後下了四個羊羔,到了森平上初中那年,沒人放羊了,家裡還殺了頭有七八十斤重的羊。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於行”,苦日子多了,秀業愈發小心地過日子,樹葉掉下都怕砸了自己腦袋,對於自己的過往,從不輕易講,哪怕是對自己的子女。他為生產隊開個代銷點,有人偷點糖果拿根煙什麼的,他也不講人家。但是,秀業有時也會站出來表現出他私塾先生的儒雅和軍人的勇氣。當他看到兒子在家裡打罵孫子時,他會像在講臺上讀課本一樣罵自己兒子:“子不教,父之過!”有天晚上,他抱住了一個來店裡偷東西的小偷,搏鬥中受傷,自此身體每況愈下。

蒿箕坳新家旁邊有棵百年大青樹,傳說是楊秀保(屬狗,今年七十二歲)的婆婆劉氏栽的,現在第五代人了。

田春蘭(1917年4月—2006年3月),每當在樹下納涼,兒孫繞膝時,春蘭會指著這棵大樹說:我養你們八姊妹,這棵樹有八個枝丫”。秀業和春蘭生養成人了五男三女八姊妹:萬興、萬祥、萬貴、(身小)姐、楊軍((身小)佬)、菊鳳、滿佬、菊秀。

“三房”三裡外的萬口賀家坪,從前有個“興隆庵”,據說每當人們在“興隆庵”祭祀敲鑼打鼓,回聲卻響亮在“三房”這邊某處,後來人們就把“興隆庵”搬遷到這個地方來了,香火興盛時期,庵上有三個和尚,後來庵堂被毀壞。1995年,春蘭為都蠻做成了一件影響很大的事:她牽頭在原址上完成了“興隆庵”的重建,還到宗教局辦理了相關手續。

1995年秋,大兒子考起長春稅務學院研究生,要三萬多元學費,兩口子分頭借錢二十三戶,最少的借到五十元,多的借了一千五百元,加上自己的七千積蓄,湊齊了三萬一學費。

只有小學三年級文化的萬興,1955年就當生產隊會計,後當初級社會計、高級社大隊書記、村秘書。1962年參加工作,一直在解放岩信用聯社當主任,工作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用他的話說是“不吃群眾一分錢,不占集體半分毫”。他勤儉持家,從62年工作到93年退休,穿“膠籠子”(手工做的輪胎涼鞋)和解放鞋上班、下鄉,沒買過一雙皮鞋。

1986年陽春三月,萬興和一個夥計從乾州押送一車錢回解放岩,途中翻了車,120車來搶救,醫生見他年紀大,嘴裡吐血,就來搶救他。他蘇醒後的第一句話就是:“先去搶救那個年輕人,他還有爹媽”。這一句感動了全縣的供銷聯社系統,也感動了李行長,行長當際表態給他女兒安排工作。在父親和姐姐慧群的幫助下,弟弟衛平也順利參加了工作,現在是個部門經理。

2006年10月,楊萬興張金玉去了趟北京,金玉在毛主席紀念堂給毛主席獻了兩次花,她滿含熱淚地說:“想不到我這個孤兒還能過上今天的好日子”!他們四個孩子,成器成才、兒孫滿堂:那個三年級給父親寫信的長女楊代仙,州中醫院教授;那個讀書、放羊的“阿海”,長子(代海)楊森平,博士,暨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楊慧群在瀘溪縣銷聯社工作;楊衛平,瀘溪縣供銷聯社部門經理。

2009年,孩子們出錢,萬興在舊屋基上修了個小洋房。

楊萬興,楊氏106代。退休後常常去幫助打理母親生前主事的“興隆庵”; 2010年他出資修繕了大青樹下的土地堂。他今年80歲,如今住在“三房”蒿箕坳家中,過著躬耕讀書,衣食無憂,頤養天年的生活。

他家在都蠻溪邊,大青樹下。

都蠻的故事,肯定還在繼續……

我們今天看到了苦盡甘來萬興家人的一點哀樂敘述,是湘西“邊地”跟隨歷史前行投下的一枚時代背影,是都蠻、三房人文地理的一個家族百年傳奇堅實的篇章。

作品原創:吳恒忠

文章審核:白苗苗、龍駿峰

圖片攝影:龍駿峰

留下兩圈傷痕印記),當天放在烈木寨的一個紅薯洞關了一天,第二天隨隊開拔到湖北部隊前線,當時的任務是守棉花。

部隊長官知道他有文化,就要他當司務長。當司務後的第一天他帶兵去買菜,結果老百姓不賣給他,他問為什麼?老百姓說部隊前司務長用假光洋欺騙了他們。結果秀業毫不猶豫地就用真光洋換了老百姓手中的假光洋。他回到營房後把假光洋鑽了個眼,穿根線麻線戴在脖子上。在一次戰鬥中,一個團的隊伍被打光了,這枚假光洋卻為他擋了一槍,救了他一命。秀業從死人堆裡爬出來,沒有找到部隊,就換了套便衣開始踏上了回家的漫漫長路。

因怕被再次抓住,他大多數白天躲藏在山上,早晚趕路。有一天他迷了路,但他卻發現似乎有一隻鳥總在前面叫著為他引路。到沅陵烏宿的時候,秀業用光了所有的盤纏,餓得走不動了,就只好沿路乞討回家。三個多月後,他終於回到家。

這時長子萬興已半歲多,一家人商量,認為這裡不是久留之地,想到婆張氏和竿子坪田儒禮(田儒禮(1908-1949.5),鳳凰縣竿子坪人,1937年任湘西革屯抗日救國軍第三支隊司令)沾親,便舉家去了竿子坪的坪城塘。

在那邊沒有田地,秀業在那裡一邊教私塾,一邊當挑夫。春蘭撈蝦米賣,幫別人打豬草,一背簍豬草可換得半小碗米。

1942年農曆6月20日,三子楊萬貴出生,第二天外公來看女兒,春蘭都到地頭幫地主薅包穀草去了。為怕別人知道是男孩子,就給孩子喊個小名“(身小)妹”,春蘭在月子裡吃瓜葉,扯生蘿蔔吃。

1944年夏,親黃不接之時,一家五口生活實在難於為繼。大人吃不飽,又怕養不活孩子,夫婦倆決定把小兒子賣到“苗裡”(苗族人)去,價都講好了:三擔米。一天,買家來人要抱孩子走,母親依依不捨地抓住萬貴不鬆手,她問孩子:“你是要跟娘喝包穀糊,還是跟人家去吃白米飯”?兩歲的萬貴懂事了,他說:“我跟媽喝包穀糊糊”!母親淚水奪眶而出,把兒子抱得更緊了。

孩子留下了,可生活還得過下去,秀業把六歲的長子萬興送去雙塘幫張鄉長家看三條水牛。

萬興每天看牛、砍柴。鄉長兒比他高大,天天欺負他,總是在他回家時,一抬腳從他頭上掠過。就這樣過了三年,每年萬興能為家裡掙得三斗米樣子。

有一天,地主兒又騎在他頭上,他用力把地主兒摔下坎了,地主兒受傷哭了。一看壞了事,萬興跑到周家寨望牛的朋友周振剛家,他爸爸是個甲長。甲長知道他的事後,就歎口氣說:“老侄、老侄啊!這下不得了了。今天‘童年爺’(幹爸爸)就把你收了”!甲長就把他送到接龍庵,讓他在那裡服侍一個和尚,要他總總不出去。然後偷偷給他父親報了個口信。果然鄉長去找秀業興師問罪,因找不到孩子只好作罷。

和尚姓田,河南人,高高大大。萬興每天負責幫他燒洗臉水、裝大煙抽。萬興記得,那和尚抽鴉☆禁☆片連屋子裡的老鼠都上癮了,每天和尚在下面抽,老鼠就在房梁上抽二手煙。

1947年,家鄉傳來消息,利略土匪楊昌炳和都蠻保長楊玉春爭解放岩鄉長,一把火燒了都蠻300多戶,全村僅僅兩家沒被燒,萬興家的土牆房被燒掉了上半截。這棟土牆房此前自己失火燒過一次,沒有完全燒毀。

1949年,湘西一解放,萬興爸爸就來接他回去了。後來聽說那和尚是個特務,不知所終。

竿子坪,是連接苗漢要衝之地,永樂三年(1405), 明朝就在這裡置竿子坪長官司,很多戰事先後在這裡發生。

1951年共產黨領導窮苦百姓土改和剿匪如火如荼,竿子坪這個彈丸之地,百多戶人家就只有七戶貧農,萬興只記得自己是一家,還有一家是賣狗肉湯的楊伯。秀業有文化,被選為鄉秘書和縣人民代表,常常到縣城開會,開會回來就到文昌閣參加批鬥、鎮壓大會,批鬥地主,槍斃惡霸、土匪,每個集市都要槍斃好幾個,相關的很多文案工作,都是安排他來做。

一天,侄兒楊萬發(秀業哥哥秀剛的兒子)來看他,告訴他家裡要分田地了,問他是不是想回去?因竿子坪富人多,秀業在這邊已經分得了水門口鐘家地主的一棟天井房、三條水牛和七畝田。春蘭不願意回去,但秀業卻一直在提心吊膽,怕被地主、土匪家屬報復。叔侄二人一交心,侄兒說:“阿叔,回去,還是讓我們親人團在一起吧”!於是,一個夏天的早晨,侄兒帶了幾個親戚來,一起用過早飯,他們就舉家遷回都蠻。兩個弟弟是背著走,那天萬興還挑了兩張小靠椅板凳,上坡的時候有人幫,搖搖晃晃回到了故鄉。

回到都蠻三房,三兄弟住在一個屋子裡,大伯一間,二伯一間,萬興一家五口住堂屋,晚上睡樓上。

為減輕家中負擔,萬貴又到雙塘幫人家守了兩年牛。

1955年,秀業在老土牆房後面起了個新房子,1957年,秀業幫大兒子萬興討了個媳婦進門。眼看一個嶄新的夢即將開始,不料到了秋天,全村人到山上燒灰積肥,“楊正凱打脫火”,一個叫楊正凱的公公,烤火不小心把兩個房子燃得精光。

燒光了!燒光了!一家人迎來了一個寒冷的、最漫長的冬天:新媳婦跑了!媽媽帶著弟弟出門討米到麻陽一帶,先後去了三個月;秀業丟下一句話:“我去偷點米”(那裡糧食控制嚴格,意思是偷偷買點米),一去不復返。

村裡派了很多人去找,萬興天天去,找了十多天。他走到哪裡喊到哪裡?碰到年長的就問。一次到木江坪得家村邊上的一個洞口,他對著洞口哭喊著爸爸:“爸,你說去買米,怎麼還沒回來啊”!?

妻離子散,傾家蕩產。也不知道這“秀才”是不是真的有錢買米?反正他走吉信、禾庫、三拱橋,一路討米。一路上在饑寒交迫中掙扎,在絕望奢望中強撐,十多天后才回到家。

這時他們臨時居住在同宗兄弟楊萬順(啟雄兒子楊秀元的孩子)家。

1958年,在三房人的幫助下,砍樹的砍樹,抬岩的抬岩,上樑的上樑,大家幫助秀業家在舊址三百米遠處、一個小名叫蒿箕坳的地方建了個三柱木屋。

與此同時,本來在興隆場讀書讀得好好的萬貴餓飯都走不回來了。輟學。萬祥、萬貴兩兄弟後來分別到苗區鳳凰的木裡、山江、關上坪、鴨堡寨等地做瓦營生。

卻說“寶寶妹”張金玉(屬狗,1946年農曆3月23日生,鳳凰都吾人),兩歲不到喪父、九歲母親水腫病去世。此時正投靠在“三房”同母異父的姐姐劉玉貴家。這姐姐一來關心妹妹,二來擔心妹妹成為自己的累贅。她就天天上萬興家找春蘭,親自為妹妹做媒,就差磨破了嘴皮,春蘭終於

應允了這門親事,給了這姐姐兩碗都蠻溪蝦米。許多年後,金玉回想自己的婚事,常常開玩笑地說“兩碗蝦米,姐就把我賣了”。

金玉參加生產隊勞動,一年只分到六斤油,八百斤糧食。到夏天出包穀的時候,看到別家的小朋友吃燒包穀了,用一根小木棍串著,又好看又好吃,香味飄得很遠。“阿海”(長子代海)對媽說:“媽,等我長大了,我也要做一挑燒包穀讓他們看”。

1976年7月的一個下午,被抽到達嵐社教的萬興收到了女兒代仙的一封信,信上說:“爸,你出去半年,都請不了假回家。我要和媽出去討飯去了”。萬興一看慌了神,把信給隊長看,向隊長請假,隊長說:“好,你明天回去看看吧”。萬興心急如焚,哪裡等得到明天?匆忙吃了晚餐,拿了根手電筒即刻出發。經浦市合水,繞麻陽大龍村,過瀘溪踏虎,下半夜到鳳凰木江坪,這時餓極了,就敲信用社朋友胡如清家的門,問他家裡有沒有吃的,他說沒有,如清說我帶你到單位食堂看看。單位食堂也沒吃的,“你幫我燒點開水吧”。喝了三大碗開水,繼續上路。手電筒電用光的時候,走到貓兒口天亮了,到家頭髮濕透了。這個晚上他走了近一百四十裡的路程。

日子裡總是有失有得、苦中有樂,孩子“阿海”讀一年級時,一次集體分得了一些麥子,金玉走三十多裡路背到吉信糧店“左穀子”,換得50多斤穀子,這個母親又花5元錢買了只小母羊回來。阿海就邊讀書邊放羊,放羊的用心,羊兒也爭氣,先後下了四個羊羔,到了森平上初中那年,沒人放羊了,家裡還殺了頭有七八十斤重的羊。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於行”,苦日子多了,秀業愈發小心地過日子,樹葉掉下都怕砸了自己腦袋,對於自己的過往,從不輕易講,哪怕是對自己的子女。他為生產隊開個代銷點,有人偷點糖果拿根煙什麼的,他也不講人家。但是,秀業有時也會站出來表現出他私塾先生的儒雅和軍人的勇氣。當他看到兒子在家裡打罵孫子時,他會像在講臺上讀課本一樣罵自己兒子:“子不教,父之過!”有天晚上,他抱住了一個來店裡偷東西的小偷,搏鬥中受傷,自此身體每況愈下。

蒿箕坳新家旁邊有棵百年大青樹,傳說是楊秀保(屬狗,今年七十二歲)的婆婆劉氏栽的,現在第五代人了。

田春蘭(1917年4月—2006年3月),每當在樹下納涼,兒孫繞膝時,春蘭會指著這棵大樹說:我養你們八姊妹,這棵樹有八個枝丫”。秀業和春蘭生養成人了五男三女八姊妹:萬興、萬祥、萬貴、(身小)姐、楊軍((身小)佬)、菊鳳、滿佬、菊秀。

“三房”三裡外的萬口賀家坪,從前有個“興隆庵”,據說每當人們在“興隆庵”祭祀敲鑼打鼓,回聲卻響亮在“三房”這邊某處,後來人們就把“興隆庵”搬遷到這個地方來了,香火興盛時期,庵上有三個和尚,後來庵堂被毀壞。1995年,春蘭為都蠻做成了一件影響很大的事:她牽頭在原址上完成了“興隆庵”的重建,還到宗教局辦理了相關手續。

1995年秋,大兒子考起長春稅務學院研究生,要三萬多元學費,兩口子分頭借錢二十三戶,最少的借到五十元,多的借了一千五百元,加上自己的七千積蓄,湊齊了三萬一學費。

只有小學三年級文化的萬興,1955年就當生產隊會計,後當初級社會計、高級社大隊書記、村秘書。1962年參加工作,一直在解放岩信用聯社當主任,工作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用他的話說是“不吃群眾一分錢,不占集體半分毫”。他勤儉持家,從62年工作到93年退休,穿“膠籠子”(手工做的輪胎涼鞋)和解放鞋上班、下鄉,沒買過一雙皮鞋。

1986年陽春三月,萬興和一個夥計從乾州押送一車錢回解放岩,途中翻了車,120車來搶救,醫生見他年紀大,嘴裡吐血,就來搶救他。他蘇醒後的第一句話就是:“先去搶救那個年輕人,他還有爹媽”。這一句感動了全縣的供銷聯社系統,也感動了李行長,行長當際表態給他女兒安排工作。在父親和姐姐慧群的幫助下,弟弟衛平也順利參加了工作,現在是個部門經理。

2006年10月,楊萬興張金玉去了趟北京,金玉在毛主席紀念堂給毛主席獻了兩次花,她滿含熱淚地說:“想不到我這個孤兒還能過上今天的好日子”!他們四個孩子,成器成才、兒孫滿堂:那個三年級給父親寫信的長女楊代仙,州中醫院教授;那個讀書、放羊的“阿海”,長子(代海)楊森平,博士,暨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楊慧群在瀘溪縣銷聯社工作;楊衛平,瀘溪縣供銷聯社部門經理。

2009年,孩子們出錢,萬興在舊屋基上修了個小洋房。

楊萬興,楊氏106代。退休後常常去幫助打理母親生前主事的“興隆庵”; 2010年他出資修繕了大青樹下的土地堂。他今年80歲,如今住在“三房”蒿箕坳家中,過著躬耕讀書,衣食無憂,頤養天年的生活。

他家在都蠻溪邊,大青樹下。

都蠻的故事,肯定還在繼續……

我們今天看到了苦盡甘來萬興家人的一點哀樂敘述,是湘西“邊地”跟隨歷史前行投下的一枚時代背影,是都蠻、三房人文地理的一個家族百年傳奇堅實的篇章。

作品原創:吳恒忠

文章審核:白苗苗、龍駿峰

圖片攝影:龍駿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