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秋之韻 文/鐘紫嬌

關於秋的文字,古往今來不知多少。自從宋玉的一句“悲哉,秋之為氣也”問世以來,歷代文人以悲秋之語甚多,似乎悲字也定下了秋的感傷基調。然後又有曹丕的“秋風蕭瑟天氣涼,

草木搖落露為霜”為秋又塗上了一層肅殺蕭索的顏色。此後的文人借秋來抒寫感慨者日趨增多,秋也成了說不完的話題。“女子傷春,男子悲秋”更是自古流傳下來的抒寫情懷的格調,漂泊在外的遊子思鄉之情是永不衰敗的話題。“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馬戴),“萬里悲秋常作客”(杜甫)都是寫客居在外的人因秋而感懷飄零的淒苦寂寞的佳言,而唱出秋思之絕的莫過於馬致遠的“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那首小令了。

文人對秋的到來也特別敏感,“淮南一葉下自覺洞庭波”(許渾)的感悟如同“見一葉落而知歲暮”(《淮南子》)一樣警覺。秋起往往與葉落聯繫在一起,這似乎已成慣例。其實,雨也成為一種點綴,像“無邊絲雨細如愁,曉陰無賴似窮秋”(秦觀),

而關漢卿的“淅零零細雨打芭蕉”就有了更深的意蘊了,這秋雨體現出作者孤獨淒涼的心境。

說到秋,總是傷感多於歡快。像張孝祥的“怡然心會,妙處難於君說”實屬少數,所以秋情中總滲透出獨有的韻味:柳永說“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李白有“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的感懷,杜牧也寫過“銀燭秋光冷畫屏,天階夜色涼如水”這樣不言自明的冷落之情;柳永又有“霜風淒緊,

關河冷落”和“關河蕭索,千里清秋”式的大的感傷,辛棄疾也曾在“落日樓頭斷鴻聲裡”的“楚天千里清秋”之下體會“欄杆拍遍”的愁情。這些,都使人不得不為秋之情所動容。

秋景也一向為人稱道,不管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美景之下的浣女歸圖的歡快明朗,還是“月露冷,梧葉飄黃”(柳永)和“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淒涼悲壯的圖景,一樣能喚起人們對秋的感覺,

更別說“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這樣令人留連的秋景了。

關於秋,有說不完的話題,這都源自秋之無窮的韻。時光穿越時空進入現代,郁達夫以他深情的筆觸寫出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道出多少人對秋的無限感慨。總之,秋韻會繼續演繹下去。沒了秋,大自然會少了多少顏色,世上又會黯淡了多少善感的心靈!

秋,它活在自然中,活在人的心中----它有道不完的韻……

文字純屬虛構,請勿對號入座。

【此文章為鐘紫嬌(xiaohe88800)原創,轉載請說明,特此聲明!】更多美文相關的分享,請-加鐘紫嬌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