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渭州,《水滸傳》惟一入選的西北城市

渭州,《水滸傳》惟一入選的西北城市

秦玉龍/文

在大西北的版圖上,

甘肅平涼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它位於六盤山東麓,涇河上游,雞鳴聞三省(陝甘寧),史稱“西出長安第一城”。歷史上,這裡發生過許多戰事,也上演過許多故事。

平涼之名起始於西元376年,距今已有1640多年的歷史。十六國時(前秦甘露二年),前秦君主符堅,為了宣揚自己平定前涼國的功績,設置了平涼郡,意為“平定涼國”。唐宋時期,平涼曾一度更名“渭州”。我們耳熟能詳的《水滸傳》第三回“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故事,

就發生在渭州,它也是《水滸傳》中唯一描寫的西北城市。延州(延安)、華州(華縣)等西北城市名稱雖然也有提及,卻無著墨。

渭州,是因渭水而得名老渭州府在定西隴西縣

雖然平涼沿用渭州之名長達322年,但說起渭州名稱的來歷,

卻有一點複雜。渭,指渭河,平涼地處涇河流域,與渭河八竿子打不著,地名緣何要用“渭”字呢?其實,渭州這個地名最早誕生于北魏永安三年(西元530年),原治所在襄武(今甘肅隴西縣境),隴西如今屬定西管轄,地處渭河上游,東接通渭縣,西鄰渭源縣,地名中都包含一個“渭”字。所以,當時在隴西設置渭州府,是因渭水而得名,可謂實至名歸。

眾所周知,北魏(386年—534年)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權,

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南北朝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民族大融合時期。在前秦皇帝命名平涼之名154年後,滅了前秦國的“接盤俠”北魏,就在隴西設立了渭州府,直到隋唐,渭州管轄的地盤包括隴西、定西、漳縣、渭源、武山等地。應該說,渭州之名誕生,起初與平涼沒有半毛錢關係。

一直以來,在許多平涼人的概念中,渭州是宋朝時平涼的名字。其實,平涼改名渭州發生在唐朝中後期,改名的原因是號稱“天下第一汗國”的大唐軍隊,因幹不過吐蕃軍隊,丟了老渭州隴西的地盤,無奈于唐元和四年(西元809年),將渭州府原治所遷至平涼。從此,平涼正式更名渭州,歷經唐、五代十國、宋等朝代,

歷時三個多世紀300多年,直到1131年,金兵攻佔平涼,才改渭州為平涼府。

在這裡,有個時間節點必須說明一下。老渭州從隴西遷至平涼是西元809年,唐朝覆滅是西元907年,中間尚有98年。也就是說,唐朝沿用渭州之名長達近百年,占了唐王朝史289年的三分之一多。如果加上中間五代十國72年,一共170年。而渭州自宋朝開國到北宋滅亡,再到金朝改回平涼老名字,只沿用了150多年。源於此,我們不能只說“平涼在宋朝時名叫渭州”,應該說“平涼在唐宋時名叫渭州”更準確一些。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乃虛構宋代渭州出過很多真英雄

但凡看過古典名著《水滸傳》的人都知道,梁山一百單八將之中,堪稱真英雄的人物不多,魯智深便是其中一個。這位在渭州城“拳打鎮關西”的魯提轄,雖然只是小說虛構人物,卻也讓平涼人很是自豪。

平涼文史研究者孟憲華在《渭州雜記》一文中寫道:宋代渭州就是今之平涼,是整個西北地方在《水滸傳》中惟一有詳細描述的一座城市。北宋是中原文化發展過程中一個極為輝煌燦爛的時期,留給平涼的文化遺產很多,由於經過歷朝歷代許多動盪戰亂的毀壞,現在能看得見摸得著的歷史遺跡,就只剩下一個柳湖公園和天聖銅鐘。

《水滸傳》中描寫的渭州,儼然錦繡繁華之地:一入得渭州城來,便見六街三市,商賈雲集,州官府衙,管轄有序,四處遍佈茶坊酒肆。街頭巷陌,耍拳弄棒,賣膏藥,擺地攤;煙花酒樓,彈琴賣唱,聚豪賭,狎新歡。有州橋名叫狀元,狀元橋下頗有名氣的潘家酒樓,“門前挑出望竿,掛著酒旆,漾在空中飄蕩”。酒樓上賓客滿座,吆五喝六,聽曲點歌,有身價的闊佬還要“揀個濟楚暖閣落座”。客人吃甚有甚,雞鴨魚鵝,“下口酒食,只顧將來,擺一桌子”。

我們不知道施耐庵先生是否來過渭州,描寫有幾分真實?他筆下的渭州城,哪裡像是荒涼偏遠的邊陲小邑,簡直就是東京城的翻版。這固然是小說家言,免不了有添枝加葉、繪聲繪色的成分。今天,竟然有平涼人牽強附會腦洞大開,猜想水滸描寫的潘家酒樓,就是原先平涼城已拆除的藥王樓,狀元橋就是今天的中山橋。對於這些不著調的說法,筆者也只有呵呵一笑了!

史料記載,北宋時平涼是一座經濟繁榮、人口較多的邊地重鎮,施耐庵將《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故事場景放在渭州城展開,可見渭州在文人心中的影響是較大的。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在興慶府(今寧夏銀川)稱帝,建立西夏。夏國疆域方圓數千里,東盡黃河,西至玉門,南界蕭關(今寧夏固原南),北控大漠。西夏騎兵時常侵擾宋朝邊境,仁宗抽調一批禁軍到延州(今陝西延安)和渭州衛戍協防,從而拉開了宋夏之間80多年的戰爭序幕。

《水滸傳》中的花和尚魯智深,原名叫魯達,在時任渭州小種經略相公手下任提轄。先來解釋一下這個“小種經略相公”是個什麼官?所謂“小種”,類似於我們今天稱呼某人“小王”一樣。“老種”是北宋名將種師道的尊稱,“小種”是對其弟種師中的尊稱。“經略”是北宋軍職“經略安撫制置使”的簡稱,不僅掌管邊疆軍事,而且是手握行政大權的地方長官。“相公”是宋人對男子的美稱。“小種經略相公”坐鎮渭州府,提轄官魯達相當於他手下的一個連長或營長,主管本區軍隊訓練、督辦盜賊等工作,是渭州城裡的一個小角色。

魯提轄是小說虛構人物,但小種經略相公歷史上確有其人。《宋史》記述,“老種”種師道,曾出任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渭州知州,抵禦西夏,抗擊金兵,是與嶽飛等人齊名的大將。“小種”種師中也是一代名將,長期戍守西北邊疆。金兵入侵時,他率兵進京勤王,後奉命救援太原,因友軍失約未至,陷入敵人重圍,力戰而亡。

有宋一代,守衛渭州的歷任將領中,還有一位將軍青史留名,他就是抗擊西夏立下赫赫戰功的大將狄青。史載,狄青每次上陣,披頭散髮,戴銅面具,只露出兩隻炯炯有神的眼睛,跨馬提槍,帶領眾將士往來衝殺,勇猛異常,人稱“面涅將軍”。

儘管北宋名將輩出,還是沒有守住大好河山。西元1127年,金兵攻陷東京開封,徽欽二帝及宗室3000餘人被擄走塞外,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逃到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坐擁半壁江山。當時,渭州被西夏乘虛佔領。四年後,金國滅西夏,渭州再度易主,恢復平涼舊稱,從此再也沒有改過名字。

作者簡介:

秦玉龍,號半瓶子,筆名花滿樓,頭條號原創作者,甘肅平涼日報社《平涼週刊》主編,網路名博、專欄作者。從業20餘載,堅持說人話,寫人事,做一個有人情味的記者。

應該說“平涼在唐宋時名叫渭州”更準確一些。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乃虛構宋代渭州出過很多真英雄

但凡看過古典名著《水滸傳》的人都知道,梁山一百單八將之中,堪稱真英雄的人物不多,魯智深便是其中一個。這位在渭州城“拳打鎮關西”的魯提轄,雖然只是小說虛構人物,卻也讓平涼人很是自豪。

平涼文史研究者孟憲華在《渭州雜記》一文中寫道:宋代渭州就是今之平涼,是整個西北地方在《水滸傳》中惟一有詳細描述的一座城市。北宋是中原文化發展過程中一個極為輝煌燦爛的時期,留給平涼的文化遺產很多,由於經過歷朝歷代許多動盪戰亂的毀壞,現在能看得見摸得著的歷史遺跡,就只剩下一個柳湖公園和天聖銅鐘。

《水滸傳》中描寫的渭州,儼然錦繡繁華之地:一入得渭州城來,便見六街三市,商賈雲集,州官府衙,管轄有序,四處遍佈茶坊酒肆。街頭巷陌,耍拳弄棒,賣膏藥,擺地攤;煙花酒樓,彈琴賣唱,聚豪賭,狎新歡。有州橋名叫狀元,狀元橋下頗有名氣的潘家酒樓,“門前挑出望竿,掛著酒旆,漾在空中飄蕩”。酒樓上賓客滿座,吆五喝六,聽曲點歌,有身價的闊佬還要“揀個濟楚暖閣落座”。客人吃甚有甚,雞鴨魚鵝,“下口酒食,只顧將來,擺一桌子”。

我們不知道施耐庵先生是否來過渭州,描寫有幾分真實?他筆下的渭州城,哪裡像是荒涼偏遠的邊陲小邑,簡直就是東京城的翻版。這固然是小說家言,免不了有添枝加葉、繪聲繪色的成分。今天,竟然有平涼人牽強附會腦洞大開,猜想水滸描寫的潘家酒樓,就是原先平涼城已拆除的藥王樓,狀元橋就是今天的中山橋。對於這些不著調的說法,筆者也只有呵呵一笑了!

史料記載,北宋時平涼是一座經濟繁榮、人口較多的邊地重鎮,施耐庵將《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故事場景放在渭州城展開,可見渭州在文人心中的影響是較大的。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在興慶府(今寧夏銀川)稱帝,建立西夏。夏國疆域方圓數千里,東盡黃河,西至玉門,南界蕭關(今寧夏固原南),北控大漠。西夏騎兵時常侵擾宋朝邊境,仁宗抽調一批禁軍到延州(今陝西延安)和渭州衛戍協防,從而拉開了宋夏之間80多年的戰爭序幕。

《水滸傳》中的花和尚魯智深,原名叫魯達,在時任渭州小種經略相公手下任提轄。先來解釋一下這個“小種經略相公”是個什麼官?所謂“小種”,類似於我們今天稱呼某人“小王”一樣。“老種”是北宋名將種師道的尊稱,“小種”是對其弟種師中的尊稱。“經略”是北宋軍職“經略安撫制置使”的簡稱,不僅掌管邊疆軍事,而且是手握行政大權的地方長官。“相公”是宋人對男子的美稱。“小種經略相公”坐鎮渭州府,提轄官魯達相當於他手下的一個連長或營長,主管本區軍隊訓練、督辦盜賊等工作,是渭州城裡的一個小角色。

魯提轄是小說虛構人物,但小種經略相公歷史上確有其人。《宋史》記述,“老種”種師道,曾出任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渭州知州,抵禦西夏,抗擊金兵,是與嶽飛等人齊名的大將。“小種”種師中也是一代名將,長期戍守西北邊疆。金兵入侵時,他率兵進京勤王,後奉命救援太原,因友軍失約未至,陷入敵人重圍,力戰而亡。

有宋一代,守衛渭州的歷任將領中,還有一位將軍青史留名,他就是抗擊西夏立下赫赫戰功的大將狄青。史載,狄青每次上陣,披頭散髮,戴銅面具,只露出兩隻炯炯有神的眼睛,跨馬提槍,帶領眾將士往來衝殺,勇猛異常,人稱“面涅將軍”。

儘管北宋名將輩出,還是沒有守住大好河山。西元1127年,金兵攻陷東京開封,徽欽二帝及宗室3000餘人被擄走塞外,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逃到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坐擁半壁江山。當時,渭州被西夏乘虛佔領。四年後,金國滅西夏,渭州再度易主,恢復平涼舊稱,從此再也沒有改過名字。

作者簡介:

秦玉龍,號半瓶子,筆名花滿樓,頭條號原創作者,甘肅平涼日報社《平涼週刊》主編,網路名博、專欄作者。從業20餘載,堅持說人話,寫人事,做一個有人情味的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