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回顧義和團運動整個經過,評論好壞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民族氣節

十九世紀末,中國發生了一系列農民起義,即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本來是山東、直隸(今河北)一帶的民間秘密會社,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山東和直隸爆發,當時,列強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在華租借港灣和劃分勢力範圍,企圖瓜分中國。列強在華擁有治外法權,教會為了傳教,也常常利用庇護教眾(即一般中國信徒)。當然,這也導致了普通百姓與教會之間矛盾越發尖銳。這時候義和團標榜“扶清滅洋”,燒殺搶掠教堂教民,殺害傳教士和其他洋人。

要注意的是,我們一般所說的義和團一般是指義和拳改名而來的那個。義和團實則源自義和拳、梅花拳、大刀會等民間秘密結社以及秘密宗教白蓮教。這些不同源流的秘密結社和秘密宗教,經過長期對立、滲透、分化、演變,到十九世紀末,

在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的形勢下,匯合成一直反帝愛國的洪流才爆發的這個義和團運動。參加義和團的主要是農民、手工業者、水手、漁民和其他勞動群眾。當時在運動下到處都高揚“扶清滅洋”的口號進行著反侵略鬥爭。

義和團沒有統一組織,統一領導,

共組織按八卦(乾、震、坎、艮、坤、巽、離、兌)劃分為八大系統,每個系統又分總壇,壇的首領稱大師兄、二師兄等名目。婦女則有紅燈照、青燈照等組織。各壇獨立,互不統屬,有時以傳帖等方式,聚眾攻打教堂,臨時配合行動。1900年春,義和團在華北、東北各省迅猛發展,在京、津、保三角地帶形成強大聲勢,僅北京城內壇廠就多至八百餘所。義和團的迅猛發展和帝國主義的要脅恐嚇,使清政府在對義和團的“剿”與“撫”上搖擺不定,
爭吵不休。過程中慈禧太后經過四次御前會議激烈爭辯,最終確定支持了載漪、剛毅等撫團剿洋的主張。

1899年,山東平原縣知縣蔣楷鎮壓義和團,10月11日,蔣楷率領勇役數十人前來鎮壓,被義和拳痛打慘敗。這次事件後來被稱為“平原起義”。

後來清廷加派袁世敦等人前來鎮壓,在森羅殿戰鬥中擊敗義和拳。在山東遭遇不利情況後,義和團開始向直隸等地轉移。後沒過多久,數千義和團在石亭設伏擊斃楊福同,被稱為“淶水大捷”。直隸中部蘆保鐵路沿線約3萬義和團佔據了涿州城,知州龔蔭培無計可施,便絕食坐以待斃,這是義和團佔據和控制的第一個州城。這次戕官事件使清廷大為震驚。之後,清政府又派出聶士成等參與鎮壓,與義和團多次交戰,結果有好有壞,整個局勢陷入僵局。

義和團運動中,朝廷毓賢是一個有很大爭議的人物,毓賢第一個,向慈禧太后提出招安義和團;當時一統朝廷的慈禧,對西方反對她廢黜光緒感到十分不滿。1900年1月,慈禧不顧西方外交人員的抗議,發佈維護義和團的詔令。直隸總督裕祿於是由本來剿滅義和團,轉變成扶助義和團。朝中莊親王載勳、端郡王載漪、輔國公載瀾亦主撫義和團,向洋人開戰。之後,位於天津的各國領事組織二千人的聯軍,由英國的海軍司令西摩爾帶領,乘火車增援北京十一國公使館。因為鐵路被拳民破壞,西摩爾受阻于天津城外的楊村、廊坊一帶,與清兵及義和團展開戰鬥不利,退回城中,這場戰役被命名為“廊坊大捷”,被清政府及義和團認為是一次抗擊外敵的重大勝利。

稍有勝利後,1900年6月13日,義和團進入內城,在北京放火燒掉教堂和一切與西洋有關的事物。除了屠殺教民外,義和團更濫殺無辜,奸殺婦女,不計其數。除了屠殺姦☆禁☆淫外,義和團及清軍也擄掠洗劫商戶平民,並將贓物公開拍賣。則日慈禧召開御前會議後,一度發出勒令解散拳民的上諭。但當時聯軍攻佔大沽口炮臺,慈禧態度作出一百八十度轉變,轉為支持義和團再次向洋人開戰。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緒的名義,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奧十一國同時宣戰。1900年7月14日,聯軍佔領了天津;直隸總督裕祿兵敗後自殺。八國聯軍一路斬殺佔領北京全城。慈禧及皇室在北京陷落之後立即倉皇離開,逃到西安。為了與八國和談,慈禧從支持義和團轉變為剿滅義和團,中外勢力的聯合導致義和團運動失敗。可以說,義和團當了慈禧逃避八國聯軍追殺的一個藉口,就這樣在中外兩方面勢力的鎮壓之下,義和團慘不忍睹。

從此,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秩序完全確立,清政府成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代理人,義和團並沒有屈服,面對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仍然堅持鬥爭。反帝愛國運動雖然失敗了,但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侵略野心,成為了中國人民革命勝利的奠基石之一。總的來說這場運動算是結束了,因為清朝輸了,簽訂《辛丑合約》,裡面明確規定懲罰義和團和支持義和團的官員。不得不說出發點確實是好的,但是只是一個幌子,對於這場運動評價各有不同,有說壞的成這是一群流氓打著愛國的幌子帶著老百姓胡作非為,最後受傷的還是普通百姓。

作為深受傳統思想文化束縛影響的中國下層社會民眾的反抗,義和團運動帶有許多狹隘愚昧色彩或道德瑕疵在所難免。面對西方列強的野蠻入侵以及強加給中國人民的諸多不平等條約,我們首先應該肯定的是前人們民族意識的覺醒以及雖然充斥著種種缺陷或不足但卻無畏無懼、不屈不撓的抗爭。無視這個基本的事實,對義和團運動表現出近乎仇恨的敵視,絕非正常的“學術”觀點。我們認為,義和團運動是當時民族覺醒的一個標誌,值得敬仰。

之後,清政府又派出聶士成等參與鎮壓,與義和團多次交戰,結果有好有壞,整個局勢陷入僵局。

義和團運動中,朝廷毓賢是一個有很大爭議的人物,毓賢第一個,向慈禧太后提出招安義和團;當時一統朝廷的慈禧,對西方反對她廢黜光緒感到十分不滿。1900年1月,慈禧不顧西方外交人員的抗議,發佈維護義和團的詔令。直隸總督裕祿於是由本來剿滅義和團,轉變成扶助義和團。朝中莊親王載勳、端郡王載漪、輔國公載瀾亦主撫義和團,向洋人開戰。之後,位於天津的各國領事組織二千人的聯軍,由英國的海軍司令西摩爾帶領,乘火車增援北京十一國公使館。因為鐵路被拳民破壞,西摩爾受阻于天津城外的楊村、廊坊一帶,與清兵及義和團展開戰鬥不利,退回城中,這場戰役被命名為“廊坊大捷”,被清政府及義和團認為是一次抗擊外敵的重大勝利。

稍有勝利後,1900年6月13日,義和團進入內城,在北京放火燒掉教堂和一切與西洋有關的事物。除了屠殺教民外,義和團更濫殺無辜,奸殺婦女,不計其數。除了屠殺姦☆禁☆淫外,義和團及清軍也擄掠洗劫商戶平民,並將贓物公開拍賣。則日慈禧召開御前會議後,一度發出勒令解散拳民的上諭。但當時聯軍攻佔大沽口炮臺,慈禧態度作出一百八十度轉變,轉為支持義和團再次向洋人開戰。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緒的名義,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奧十一國同時宣戰。1900年7月14日,聯軍佔領了天津;直隸總督裕祿兵敗後自殺。八國聯軍一路斬殺佔領北京全城。慈禧及皇室在北京陷落之後立即倉皇離開,逃到西安。為了與八國和談,慈禧從支持義和團轉變為剿滅義和團,中外勢力的聯合導致義和團運動失敗。可以說,義和團當了慈禧逃避八國聯軍追殺的一個藉口,就這樣在中外兩方面勢力的鎮壓之下,義和團慘不忍睹。

從此,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秩序完全確立,清政府成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代理人,義和團並沒有屈服,面對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仍然堅持鬥爭。反帝愛國運動雖然失敗了,但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侵略野心,成為了中國人民革命勝利的奠基石之一。總的來說這場運動算是結束了,因為清朝輸了,簽訂《辛丑合約》,裡面明確規定懲罰義和團和支持義和團的官員。不得不說出發點確實是好的,但是只是一個幌子,對於這場運動評價各有不同,有說壞的成這是一群流氓打著愛國的幌子帶著老百姓胡作非為,最後受傷的還是普通百姓。

作為深受傳統思想文化束縛影響的中國下層社會民眾的反抗,義和團運動帶有許多狹隘愚昧色彩或道德瑕疵在所難免。面對西方列強的野蠻入侵以及強加給中國人民的諸多不平等條約,我們首先應該肯定的是前人們民族意識的覺醒以及雖然充斥著種種缺陷或不足但卻無畏無懼、不屈不撓的抗爭。無視這個基本的事實,對義和團運動表現出近乎仇恨的敵視,絕非正常的“學術”觀點。我們認為,義和團運動是當時民族覺醒的一個標誌,值得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