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義和團運動,是一場悲劇,清朝已經無可救藥

義和團運動,是基於半個多世紀以來,外國人對於中國長期的侵入與欺侮,自發形成的民間排外運動。

其中,尤以對外國傳教士在中國所作所為最感不滿的民眾,為直接導火索。

清廷中,除了李鴻章、袁世凱等為數不多但頭腦清醒的大員極力主張鎮壓外,對於義和團招撫並利用其排除外情緒抵制外國進一步侵入的觀點,漸漸佔據上風並取得支配地位。

這場運動的高☆禁☆潮部分是,1900年,團民在清廷默許或授權下對於駐在北京的各外國使館的襲擊。

而這場襲擊,則直接招致了八國聯軍的入侵。

雖然在李鴻章及隨後的一些主張和解的官僚們的竭力主持下,各國同意與清廷議和,從而使得逃亡至西安的太后及皇帝得以還都北京。

當義各團運動盲目的仇外火焰燃燒起來後,清廷對於是剿是撫猶豫不決,當慈禧太后同意招安並利用團民來達到其驅趕洋人的目的時,結果反而招來了八國聯軍對於北京的重新佔領。

然而,義和團卻遭到了清廷的背叛,最終被清朝和外國人“聯合剿殺”。

如果說此前的妥協尚有些許可以稍作辯解的理由,那麼《辛丑合約》(1901)的簽訂則無疑正式終結了這種妥協政策的策略性,而完全將其奉為根本信條。

在這種根本信條作用下所換來的,

是純粹的近乎於投降的苟安。

任何變革或自強的興趣或可能都已不復存在,太后整天所唯一擔憂的只是如何在一種安穩的局勢中度過殘年。

清朝的一切生存與復興的利益,都完全被太后的一已之私利超然淩駕於其上。

戊戌變法失敗後,義各團運動成為了清廷關注的焦點,儘管以事後諸葛亮的視角來看,從1898年直至1912年,清朝最後一個皇帝退位期間清廷所做的一系列力求維持統治的措施都無法挽救它滅亡的命運。

但是,義和團運動以及由此次運動所引發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卻為我們的研究主題提供了一個帶有回顧性的佐證。

在這一連串事件中,清廷統治者與它的被統治者之間,進行過一次短暫而且史無前例的聯合。

即由清廷大臣統帥民間武裝,試圖以此來消滅所有的外國侵略者。

這一現象容易使人們回想起《南京條約》簽訂後廣州城所發生的反入城鬥爭中,

官員與民眾也曾一道反對外國人入城的事件。

但是,反入城鬥爭是官方有組織的動員民眾所採取的非戰爭行動,而清廷聯合義和團這種民間武裝組織共同反對侵略,卻是頭一次。

在鴉☆禁☆片戰爭後至1898年,所有試圖復興帝國的行動均告失敗之後。

這一齣戲劇性的官民武裝聯合對外行動,不僅沒有達到反抗外國侵略者的目的,反而使帝國最終陷入了無可挽回的滅亡命運之中。

《辛丑合約》的簽訂最終敲響了清帝國的喪鐘,從現在開始,清廷唯一所能做的事情就是盡情地享受奄奄一息的最後時光,和盡可能拖遝末日來臨的那一天。

這一齣戲劇性的官民武裝聯合對外行動,不僅沒有達到反抗外國侵略者的目的,反而使帝國最終陷入了無可挽回的滅亡命運之中。

《辛丑合約》的簽訂最終敲響了清帝國的喪鐘,從現在開始,清廷唯一所能做的事情就是盡情地享受奄奄一息的最後時光,和盡可能拖遝末日來臨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