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宋高宗殺嶽飛的真相:從宋高宗無後說起

前文提到宋高宗殺嶽飛,與嶽飛要迎回二聖以及建言立儲無關。那麼,問題來了,宋高宗為什麼要殺戰功卓著又對自己忠心耿耿的嶽飛呢?這裡面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隱情?

這一切要從宋高宗無後說起。

宋高宗在南逃中受驚嚇,喪失了生育能力,兒子又早夭,不得不面對無後的局面。

由於宋太宗一脈全部做了俘虜,宋高宗只得從宋太祖一脈選幾個孩子入宮作養子,以培養國本。雖說是宋太祖的後代,但畢竟宋太祖距宋高宗已近二百年,宋高宗與這幾個孩子還能有多少血緣關係?

在帝制時代,血緣即正統。

這無疑是宋高宗的心病,他從民間撿來的兒子,

沒有血緣光環,將來能否服眾?能否鎮得住局面?本來宋代就是以兵變起家,一直以來就忌憚武將,有了這塊心病在,宋高宗對武將那就更是一百個不放心了。

南宋中興四將

我們可以通過宋仁宗來看宋高宗的心態。

宋仁宗也無後,他選了自己的侄子做太子。

仁宗朝也有一員戰功卓著的大將:狄青。仁宗說:狄青是忠臣啊。宰相文彥博卻來了一句:太祖也是周世宗的忠臣。

這句話相當歹毒,卻也說出了實情:宋太祖趙匡胤確實是周世宗柴榮的忠臣,但柴榮一死,面對著孤兒寡母,趙匡胤終究做了亂臣,篡周建宋。

因為宋仁宗無後,他不得不為身後事考慮,狄青的名望太大了,沒有血緣光環的太子能不能鎮的住他,這是一個問題。

所以,宋仁宗最終將狄青貶知陳州。

狄青

宋仁宗選的太子是他的侄子,血緣關係很近,尚且如此為身後事打算,從民間撿兒子的宋高宗那就更不用說了。實際上,以後的歷史也會證明這一點,宋高宗在1162年他55歲盛年之時,將皇位傳給太子趙瑗,

自己當太上皇來為趙瑗保駕護航,可見,如何鞏固身後事,確實是宋高宗的心病。

那麼,為什麼被殺的是嶽飛?

實際上,每個武將都是猜忌的物件,但嶽飛與其他人不同。嶽飛不僅不貪財不好色,還待兵如親,愛民如子,所謂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

這就是問題所在:嶽飛太乾淨了。

太乾淨就要受猜忌,這話雖然誅心,卻也是歷史總結的經驗,比如王翦請田的故事。

秦王政令王翦率60萬秦兵滅楚,

這幾乎是秦國全部的家當,為了讓秦王放心,王翦在出發前,故意向秦王索要大量的良田豪宅,以此表明自己胸無大志,打消了秦王的猜忌。

王翦

而對於嶽飛來說,他沒有像王翦那樣做,問題也就來了。太乾淨,政治聲望就高,哪怕你是宋高宗的忠臣,但宋高宗死後,那個沒有血緣光環的兒子繼位,政治聲望完全無法與你抗衡,就算你沒有反心,將士們如果像對待趙點檢一樣,把黃袍披在你身上,一切還能由得了你嗎?

而除了嶽飛聲望太高,嶽飛的不聽話也加劇了猜忌。

宋高宗希望保半壁江山、嶽飛希望克復中原,這兩人理念的衝突其實不是大問題,但你不能不聽話,尤其是武將,不聽話,那性質就不同了,說嚴重點,那叫擁兵自重。

宋高宗

1137年,因劉光世怯敵,宋高宗決定將劉光世所部五萬多兵馬劃給嶽飛統轄,嶽飛當時很激動,認為克復中原有望。可是,張浚和秦檜作梗,暗示宋高宗嶽飛掌兵太多,宋高宗又將那五萬兵給要了回來。

結果,嶽飛一怒之下,上了一道辭職的劄子,還沒等批復,就回廬山為母親守墓了。此後,朝廷派人去廬山,苦勸六日,嶽飛才答應重新出山。

這挑子撂的,宋高宗讀出了威脅的味道。

1140年,金軍南下,嶽飛反擊北上,取得郾城大捷,眼見收復開封在望,被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嶽飛會朝後,再次請辭,未批准。

其實,在十二道金牌召回嶽飛後,宋高宗也有些後悔,但緊接著發生的事,終於讓宋高宗認為嶽飛確實太不聽話了。

1141年,即郾城大捷一年後,金軍再次南下,進攻淮西一帶,是為淮西之戰。此戰宋軍先勝後敗,先是在柘皋擊敗金軍,此後,金軍佯裝撤退,張俊為了搶攻,令各部宋軍停止前進,而讓自己的親信楊沂中率部追擊,以搶退金之功。結果,在濠州中了埋伏,數萬精兵被殲滅。

此戰,嶽飛全程打醬油,一個金兵都沒見到。

嶽飛

早在金兵南下時,宋高宗就下令嶽飛馳援廬州,二月底時,金軍撤退,張俊為搶攻,對嶽飛謊稱廬州無糧,於是,嶽飛就逗留在池州,沒有去廬州,直到三月四日收到宋高宗催他進兵的禦劄,才將此事彙報,並繼續揮師北上,只是,距離濠州太遠了,此時為時已晚,逗留了這幾天,多少貽誤了戰機。

當然,濠州之敗責任在張俊。不過,岳飛此戰打得確實反常,一點兒也不積極,延遲幾日不說,在得知濠州吃緊後,還是在等宋高宗讓他馳援的禦劄後才進兵,這事沒毛病,但不是岳飛平時的做派,難說是不是帶氣上戰場。

至少,宋高宗是這麼想的,三月十七日,宋高宗已知道濠州慘敗的消息,而他催促十幾次的嶽飛,最終連金軍的影子也沒看到,宋高宗的心情可想而知。可他卻出奇平靜地給嶽飛寫了這樣的禦劄:“累得卿奏,往來廬、舒間,想極勞勩。一行將士日夜暴露之苦,道路登涉之勤,朕心念之不忘。”全是勉勵、慰問之語。

該生氣時卻不表現出來,那是下定了某種決心,而對於宋高宗來說,難說是不是殺心。

岳家軍

1141年,宋高宗先是調嶽飛到樞密院供職,罷了他的兵權,此後,又罷了他樞密副使的職務,只給了個閑差,嶽飛便自請回廬山居住。

嶽飛可能也沒多想,但這一舉動,讓宋高宗坐不住了,因為岳家軍的駐地在鄂州(今武漢),離廬山很近,一個被罷職的武將,不在天子眼皮子底下好好待著,卻跑到離舊部很近的地方,這就很微妙了。

於是,嶽飛被誣告謀反下獄,1141年11月南宋與金達成“紹興和議”,1142年1月,岳飛被宋高宗賜死。

縱觀歷史脈絡可見,宋高宗因無後,對武將更為忌憚,而岳飛名望甚高,自是受到猜忌。岳飛還屢屢不聽指揮,又讓君臣間的間隙愈發擴大,淮西之敗和嶽飛回廬山,終於使宋高宗起了殺心,從而導演了這場歷史上著名的冤案。

但宋高宗死後,那個沒有血緣光環的兒子繼位,政治聲望完全無法與你抗衡,就算你沒有反心,將士們如果像對待趙點檢一樣,把黃袍披在你身上,一切還能由得了你嗎?

而除了嶽飛聲望太高,嶽飛的不聽話也加劇了猜忌。

宋高宗希望保半壁江山、嶽飛希望克復中原,這兩人理念的衝突其實不是大問題,但你不能不聽話,尤其是武將,不聽話,那性質就不同了,說嚴重點,那叫擁兵自重。

宋高宗

1137年,因劉光世怯敵,宋高宗決定將劉光世所部五萬多兵馬劃給嶽飛統轄,嶽飛當時很激動,認為克復中原有望。可是,張浚和秦檜作梗,暗示宋高宗嶽飛掌兵太多,宋高宗又將那五萬兵給要了回來。

結果,嶽飛一怒之下,上了一道辭職的劄子,還沒等批復,就回廬山為母親守墓了。此後,朝廷派人去廬山,苦勸六日,嶽飛才答應重新出山。

這挑子撂的,宋高宗讀出了威脅的味道。

1140年,金軍南下,嶽飛反擊北上,取得郾城大捷,眼見收復開封在望,被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嶽飛會朝後,再次請辭,未批准。

其實,在十二道金牌召回嶽飛後,宋高宗也有些後悔,但緊接著發生的事,終於讓宋高宗認為嶽飛確實太不聽話了。

1141年,即郾城大捷一年後,金軍再次南下,進攻淮西一帶,是為淮西之戰。此戰宋軍先勝後敗,先是在柘皋擊敗金軍,此後,金軍佯裝撤退,張俊為了搶攻,令各部宋軍停止前進,而讓自己的親信楊沂中率部追擊,以搶退金之功。結果,在濠州中了埋伏,數萬精兵被殲滅。

此戰,嶽飛全程打醬油,一個金兵都沒見到。

嶽飛

早在金兵南下時,宋高宗就下令嶽飛馳援廬州,二月底時,金軍撤退,張俊為搶攻,對嶽飛謊稱廬州無糧,於是,嶽飛就逗留在池州,沒有去廬州,直到三月四日收到宋高宗催他進兵的禦劄,才將此事彙報,並繼續揮師北上,只是,距離濠州太遠了,此時為時已晚,逗留了這幾天,多少貽誤了戰機。

當然,濠州之敗責任在張俊。不過,岳飛此戰打得確實反常,一點兒也不積極,延遲幾日不說,在得知濠州吃緊後,還是在等宋高宗讓他馳援的禦劄後才進兵,這事沒毛病,但不是岳飛平時的做派,難說是不是帶氣上戰場。

至少,宋高宗是這麼想的,三月十七日,宋高宗已知道濠州慘敗的消息,而他催促十幾次的嶽飛,最終連金軍的影子也沒看到,宋高宗的心情可想而知。可他卻出奇平靜地給嶽飛寫了這樣的禦劄:“累得卿奏,往來廬、舒間,想極勞勩。一行將士日夜暴露之苦,道路登涉之勤,朕心念之不忘。”全是勉勵、慰問之語。

該生氣時卻不表現出來,那是下定了某種決心,而對於宋高宗來說,難說是不是殺心。

岳家軍

1141年,宋高宗先是調嶽飛到樞密院供職,罷了他的兵權,此後,又罷了他樞密副使的職務,只給了個閑差,嶽飛便自請回廬山居住。

嶽飛可能也沒多想,但這一舉動,讓宋高宗坐不住了,因為岳家軍的駐地在鄂州(今武漢),離廬山很近,一個被罷職的武將,不在天子眼皮子底下好好待著,卻跑到離舊部很近的地方,這就很微妙了。

於是,嶽飛被誣告謀反下獄,1141年11月南宋與金達成“紹興和議”,1142年1月,岳飛被宋高宗賜死。

縱觀歷史脈絡可見,宋高宗因無後,對武將更為忌憚,而岳飛名望甚高,自是受到猜忌。岳飛還屢屢不聽指揮,又讓君臣間的間隙愈發擴大,淮西之敗和嶽飛回廬山,終於使宋高宗起了殺心,從而導演了這場歷史上著名的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