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泰山緣何成為道教名山?這段歷史真的是少有人知

——

據《泰山志》記載,漢末張道陵創立“五斗米道”,其弟子崔文子在泰山采藥療疾,

進行佈道活動。自此,道教便在泰山繁衍。

後經數朝數代,泰山的道教不斷發展,遂成為道教名山。這是最基本的歷史開端。下面小編給大家詳細解釋一下。

★ 道教歷史 ★

在唐代時,提倡道教,以老子為先祖,藉以抬高李唐王朝皇族地位。

顯慶六年(661年),高宗和武則天遣道士郭行真到泰山建醮造像,立雙束碑。乾封元年(666年),高宗東封泰山,歸途中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

在泰山王母池西側建老君堂,祀老子。

武則天改唐為周的15年間,先後7次派使者到泰山齋醮造

像。唐玄宗來泰山封禪時,封泰山神為“天齊王”。

在我國的封建時代,科技不發達的情況下,統治者的提倡基本上會成為那個時代的主流。

統治者提倡和封禪活動的影響,使道教在泰山進入鼎盛時期。被稱為“群山之祖、五嶽之宗、天地之神、神靈之府”的泰山,吸引了不少著名道士在此修煉。

唐代周朴在貨陽建棲真觀,女冠張煉師住持玉女祠。

宋代,宋真宗在澶淵之盟後,為掩蓋喪權辱國之恥,利用神道設教,

以“鎮服四海,誇示外國”,策劃泰山“降天書”鬧劇,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把“善服食,得延年”的泰山隱士秦辨召至京城,賜號貞素先生,並在泰山拓建岱廟,建碧霞祠等宮觀廟宇。

道書《雲笈七簽》把泰山說成神仙所居仙境,名蓬元之天,為道教十六洞天之一。

金大定七年(1167年),咸陽人王重陽創全真教派,其弟子“長春真人”邱處機活動于泰山,邱處機弟子女冠訾守慎住持泰山長春觀,

元帝賜名妙真觀。

王重陽另一弟子孫不二,是全真教清靜派創立者,修煉于泰山鷹愁澗青靜石屋。大定十二年(1172 年),邱處機再傳弟子曹志沖在岱陰婁敬洞建立新祠。

東嶽大帝

元代,統治者尊崇喇嘛教,對道教等採取相容政策,

元泰定帝下旨保護東嶽廟。

這一時期,東嶽廟住持、東嶽提點監修官兼東平路道教都提點張志純興建南天門,重修蒿裡山神祠。泰山道教有所發展。

明清,隨著封建專制主義的加強。朝廷對宗教採取嚴格的限制政策,中央設道錄司,府設道紀司,州設道正司,縣設道會司,以控制道教的發展。府縣司署分設在岱廟和碧霞祠,岱廟住持由朝廷任免。

明洪武三年(1370年),隨著封禪制的嬗變,朝廷取消岱廟主祀神“天齊仁聖帝”封號,改稱“東嶽泰山之神”。隨後,祭祀泰山神和碧霞元君普及民間。

清韓錫胙《元君記》載:“統古今天下神衹,首東嶽,東嶽祀事之盛,首碧霞元君......自京師以南,河准以北,男、婦日千萬人。奉牲牢香幣......."

由此可見泰山道教香火之盛。至明清時期,泰山的道教名山地位完全確定下來。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路)

朝廷取消岱廟主祀神“天齊仁聖帝”封號,改稱“東嶽泰山之神”。隨後,祭祀泰山神和碧霞元君普及民間。

清韓錫胙《元君記》載:“統古今天下神衹,首東嶽,東嶽祀事之盛,首碧霞元君......自京師以南,河准以北,男、婦日千萬人。奉牲牢香幣......."

由此可見泰山道教香火之盛。至明清時期,泰山的道教名山地位完全確定下來。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