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利用價格機制調節玉米市場結構

春節期間,筆者通過走訪部分玉米企業,對當前國內玉米產業進行了研究。

筆者認為,玉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該充分利用價格機制,調節生產,引導消費,實現生產與消費的良性互動,最終達到調結構、降產能、去庫存的目的。

調減種植面積是重要任務

連續8年的玉米臨儲政策,造成庫存過高,最大庫存達到2.5億噸。在庫玉米難以有效輪出,調結構、去庫存是當前玉米產業的重要任務。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前提下,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面積;2017年,中央一號檔強調穩定水稻、小麥生產,確保口糧絕對安全,繼續調減非優勢區籽粒玉米種植面積。連續兩年的中央一號檔都強調了調減玉米種植面積,所以調減種植面積是當前玉米產業面臨的重要任務。

充分發揮價格的主導作用

農民種植什麼品種要看預期的種植收益,而種植收益的計算要依據預期價格,

價格是反映種植收益最直觀、最靈敏的指標,調整玉米種植結構最終要依據價格。價格是基礎,只有玉米種植收益低於大豆、小麥等種植替代品種,農民才會調減玉米種植面積,改種其他品種。因此,調減玉米種植面積應該以價格機制為主導。

圖為 2010年以來哈爾濱和長春玉米價格走勢

根據Wind資訊資料,2015年7月以來,玉米價格走出了深幅下跌過程。以黑龍江哈爾濱、吉林、長春的玉米價格為例,農戶出售價格從2100元/噸下跌到2016年4月的1700元/噸,在預期收益下降的情況下,2016年實現調減玉米種植面積3000萬畝。到今年2月,玉米價格下跌到不足1200元/噸,農業部預計玉米種植面積將繼續調減1000萬畝。同時,對比大豆、玉米的比價關係可以發現,

2010年5月以來,大豆、玉米的價格比平均值為2.08,但是這一比值自2016年9月底開始上升,今年2月底達到3.7,黑龍江等部分農民將調減玉米種植面積改種大豆。

圖為2010年以來黑龍江哈爾濱大豆和玉米的比價關係

利用價格機制調節進出口

2011年之後,

包括玉米在內的國際農產品價格大幅下跌,我國玉米收儲價格卻逐年提升。自2013年中期,廣東港口國產玉米價格開始高於進口價格,形成較大的內外價差,按照進口玉米到岸價格計算,最多時倒掛1000多元/噸。國內外價格嚴重倒掛導致大量替代物進口,2015年玉米、高粱、大麥、DDGS、木薯等進口量總計達到4300萬噸,2016年進口量為2700多萬噸。進口不是因為供給不足,而是因為國內玉米價格過高,與國外同類商品形成了巨大的價格差,企業出於降低產品成本的要求,轉而大量進口玉米及其替代產品。在國內玉米庫存數量巨大的情況下,大量進口嚴重影響了國內玉米去庫存。因此,必須擋住進口商品,使進口商品無利可圖,也就是國產玉米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利用價格機制擋住玉米及其替代商品的進口。

取消臨儲政策以後,國內玉米價格更多地受供求影響,形成價格的市場化程度提高,國內玉米價格逐步與進口價格對接。今年1月初,出現了國產玉米價格低於進口完稅價格的現象,為了儘快降低庫存,應該較長時間地保持這一局面,巨大的玉米庫存有能力做到這一點,通過價格擋住玉米及其替代商品的進口。同時,可以根據供需情況適當出口玉米,與傳統的玉米出口國競爭市場份額,只有按照市場規律和價格規律運行,才能有效實現去庫存,推動玉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圖為廣東港口國產玉米與進口玉米價格走勢

市場中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保護農民利益,讓農民賣個好價格”是玉米市場化改革中最大的問題。多年來,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國家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際效果卻並不理想。春節前後,東北三省一區出臺了針對加工企業和飼料企業的玉米收購補貼政策,雖然加快了收購進度,但是玉米價格卻隨之出現了反彈,而價格過度反彈將導致玉米及其替代品的進口,後市還需觀察是否會對調減種植面積造成不良影響。為此,筆者建議如下:

一是補貼應該發放在種植環節,降低農民的種植成本,不應該對後期的市場價格造成干擾,充分發揮市場價格功能,保證調結構順利進行;二是及時進行玉米拍賣,利用市場價格機制,擋住進口,保證及時有效地去庫存;三是制定合適的玉米出口政策,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價格對接,內外市場互動,形成相互調劑餘缺的大市場。

中時通每日提供最新最全最接地氣的糧油行情資訊爆料

立志做糧油界最會寫文章的,做糧油,關注他就對了!

資訊+貨源+買賣,糧油生意盡在【中時通】

【關注訂閱中時通糧油視點,每日更新糧油行情~】

與國外同類商品形成了巨大的價格差,企業出於降低產品成本的要求,轉而大量進口玉米及其替代產品。在國內玉米庫存數量巨大的情況下,大量進口嚴重影響了國內玉米去庫存。因此,必須擋住進口商品,使進口商品無利可圖,也就是國產玉米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利用價格機制擋住玉米及其替代商品的進口。

取消臨儲政策以後,國內玉米價格更多地受供求影響,形成價格的市場化程度提高,國內玉米價格逐步與進口價格對接。今年1月初,出現了國產玉米價格低於進口完稅價格的現象,為了儘快降低庫存,應該較長時間地保持這一局面,巨大的玉米庫存有能力做到這一點,通過價格擋住玉米及其替代商品的進口。同時,可以根據供需情況適當出口玉米,與傳統的玉米出口國競爭市場份額,只有按照市場規律和價格規律運行,才能有效實現去庫存,推動玉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圖為廣東港口國產玉米與進口玉米價格走勢

市場中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保護農民利益,讓農民賣個好價格”是玉米市場化改革中最大的問題。多年來,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國家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際效果卻並不理想。春節前後,東北三省一區出臺了針對加工企業和飼料企業的玉米收購補貼政策,雖然加快了收購進度,但是玉米價格卻隨之出現了反彈,而價格過度反彈將導致玉米及其替代品的進口,後市還需觀察是否會對調減種植面積造成不良影響。為此,筆者建議如下:

一是補貼應該發放在種植環節,降低農民的種植成本,不應該對後期的市場價格造成干擾,充分發揮市場價格功能,保證調結構順利進行;二是及時進行玉米拍賣,利用市場價格機制,擋住進口,保證及時有效地去庫存;三是制定合適的玉米出口政策,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價格對接,內外市場互動,形成相互調劑餘缺的大市場。

中時通每日提供最新最全最接地氣的糧油行情資訊爆料

立志做糧油界最會寫文章的,做糧油,關注他就對了!

資訊+貨源+買賣,糧油生意盡在【中時通】

【關注訂閱中時通糧油視點,每日更新糧油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