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河北省承德市隆化縣

隆化縣,是全國著名戰鬥英雄董存瑞英勇獻身的地方,位於承德市中部,七老圖山脈西側。北和東北與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喀喇沁旗相鄰,南接雙灤區、灤平縣、承德縣,

西鄰豐寧滿族自治縣,縣政府駐隆化鎮興州路115號。

主要景點:茅荊壩國家森林公園、董存瑞烈士陵園、張三營農業生態科技觀光園、七家溫泉等。

中文名稱

隆化縣

外文名稱

Longhua County

行政區類別

民族縣

所屬地區

河北省·承德市

下轄地區

隆化鎮、韓麻營鎮、中關鎮等

政府駐地

隆化鎮

電話區號

0314

郵政區碼

068150

地理位置

位於河北省北部

面 積

5497平方千米

人 口

37.2萬

方 言

普通話

氣候條件

溫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茅荊壩國家森林公園、董存瑞烈士陵園、張三營農業生態科技觀光園

火車站

隆化火車站

車牌代碼

冀H

隆化縣

歷史沿革

夏朝

夏朝時這裡被稱為“鬼方”,屬冀州。據縣內出土的文物推測,夏朝時居住在這一帶的是當時的土著民族,

主要是山戎。

商朝 西周

這一時期這裡仍是孤竹國的北境地。山戎族居住在這裡,從事狩獵和農、牧相結合的生產活動。

春秋戰國時期

戰國初期,隆化屬於東胡地,燕將秦開北征東胡,東胡北退,地歸於燕,今縣境中部和東部,屬燕右北平郡地,西部的灤河沿岸屬漁陽郡地,始築城於今隆化鎮北,同時設立行政機構。燕昭王時,東胡出兵打敗燕國。戰國後期,秦開率兵打敗東胡,

使之北退千里之外。燕國為鞏固北部邊界,從造陽(今懷來一帶)到襄平(今遼陽一帶)修築了長城,並從西向東設置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五郡,同時建立行政機構進行有效的管理。當時本縣處於漁陽郡和右北平郡之間,大約以伊瑪圖河和灤河的分水嶺為界。西部屬漁陽郡,東部屬右北平郡。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原燕國的漁陽、右北平郡仍沿襲舊制,屬秦右北平郡和漁陽郡地。

因匈奴北退,次一帶變為秦內地。到秦朝末年,這裡被匈奴民族勢力吞併,為冒頓單于國,屬匈奴左地。

西漢

西漢初期,這裡一直屬於匈奴左賢王地。西漢武帝擊潰匈奴後,這裡劃歸當時與西漢王朝聯合在一起的烏桓民族。仍屬右北平郡和漁陽郡地。為防匈奴南下,於今郭家屯三道營、堿房二道灣子、西廟宮城子村等地築城,並以隆化鎮北的鮑家營戰國古城為中心,

建築了多路烽燧與各城相聯接。從西漢元狩元年(前122年)至東漢初(西元25年),烏桓族一直居於此地。

東漢

東漢初年,這一帶是臣服于漢朝的烏桓、鮮卑兩個民族雜居的地方。東漢和帝永元(西元89年)以後,鮮卑人居於此。東漢延熹元年(西元158年)為鮮卑中東部地區。延熹九年(西元166年),漢帝遣使持印綬封鮮卑首領檀石槐為王,欲與之和親,檀石槐不肯受,自分三部(東、西、中部),各置大人鎮守。從右北平以東至遼東二十多城邑為東部,右北平以西至上穀為中部,自上谷以西至敦煌烏蘇為西部,當時隆化屬鮮卑中、東部地。

三國

這一時期隆化先後為烏桓和鮮卑東部大人領地。三國末年,附屬於拓跋部的鮮卑勢力有宇文、慕容、拓跋三部。魏元帝景元二年(西元261年),鮮卑索頭部大人拓跋力微派其子沙漠汗向魏進貢,成為魏之臣國。

西晉

這裡為鮮卑宇文氏地。

東晉

東晉初為鮮卑段氏地。晉成帝咸康四年(西元338年)莫容氏吞併段氏,轉為前燕地。穆帝永和六年(西元350年),前燕將范陽郡的方城縣徙至於今隆化鎮北鮑家營戰國故城。前秦滅燕後,一度歸屬幽州。東晉廢帝司馬奕太和五年(西元370年)以後,屬於前秦苻堅的平洲。孝武帝太元九年(西元384年)慕容垂複國以後,又屬後燕。安帝義熙五年(西元409年),轉屬北燕馮跋地。

南北朝

北魏延和元年(西元432年),太武帝拓跋燾伐北燕,在今隆化鎮北土城子置益州,領安樂、密雲、廣陽三郡,同時是燕樂縣治所在地。太平真君二年(西元441年)改益州為廣陽郡。獻文帝黃興二年(西元468年)設置安州。北魏永熙三年(西元534年),即東魏孝靜帝天平元年北魏棄安州,當地轉為庫莫奚族居地,北齊天保三年(西元552年),文宣帝高洋又複安州至於故地。生活在這一帶的居民主要是鮮卑族、奚族。西元497至555年,安州一帶為鮮卑、奚、漢、突厥等民族雜居之地。

隋朝

為臣服于隋的庫莫奚族居地,此時庫莫奚已改稱為奚,當地州縣俱廢。

唐代

唐統一後,此地屬饒樂都督府,隸屬營州,奚族仍居於此。唐太宗時,奚等數十部落叛離東突厥歸附于唐。貞觀二十二年(西元648年)奚帥可度者內附于唐王朝,唐于奚地置饒樂都督府,封奚王為都督賜名李顯慶,今隆化一帶屬之。

五代

這一時期,今隆化一帶屬耶律氏契丹政權轄地。

遼代

契丹主耶律阿保機征服奚族以後,于神策元年(西元916年)稱帝,建立契丹政權。當時隆化一帶屬契丹。遼聖宗時,將戰爭中俘獲的冀幽州各地漢人,遷至安州故城,置北安州,屬中京道。今隆化為中京道北安州治所在地。

這一時期隆化為北京大定府興州治及興化縣、利民縣地。天輔六年(西元1122年),金將完顏宗翰攻克遼北安州。金廢北安州存興化縣,後又設興州,屬北京路。

蒙古太祖十年(西元1215年),派史天祥討興州,興州入於蒙古,元建國後,這裡是上都路興州地。

明清時期

明朝時期這裡為興州五衛地,後為蒙古族遊牧地。明洪武二年(西元1369年),明副將軍常遇春進攻大興州,敗元守兵,並設興州五衛,屬永平府。洪武四年(西元1371年),明朝廢燕山以北諸州縣,原地劃歸蒙古諾音衛轄,改興州為五衛地。永樂初年,興州五衛治所南遷,將當地居民徙往燕山以南,當地成了無人居住的軍事禁區。隨著明勢力的逐漸南撤,隆化一帶成為蒙古族遊牧地。

清初,為京畿地。康熙四十五年(西元1706年),在唐三營建總管衙門。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設立熱河廳。雍正十年(西元1732年),設立波羅河屯協唐三營守備署。雍正十一年(西元1733年),置承德直隸州,隆化地均受其管轄。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建四旗廳於土城子(今豐寧鳳山鎮),設波羅河屯巡檢司,為四旗廳察哈爾正藍旗地。設郭家屯巡檢司,為四旗廳察哈爾正白旗地。乾隆七年(西元1742年)罷承德州,仍為熱河廳。並于張三營設巡檢司,屬熱河理事廳。乾隆四十三年(西元1778年)改熱河廳為承德府,改四旗廳為豐寧縣,隆化縣大部分屬豐寧縣地,張三營巡檢司則屬承德府地。宣統二年(西元1910年)建隆化縣時,將原屬豐寧縣的波羅河屯、郭家屯巡檢司所轄的二百牌,和原屬承德府的張三營巡檢司所轄的三保二十四甲劃為隆化縣地,設縣治于唐三營。

軍閥混戰時期(1912年-1932年)

民國元年(1912年)仍舊制,民國2年(1913年)置熱河特別區域,民國3年(1914年)設熱河道,“隸都統,轄縣十五,隆化一也”。

民國5年(1916年),縣署從唐三營遷至皇姑屯。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直、奉、皖三系,整個熱河歸馮國璋為首的直系軍閥統治。民國11年(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奉系大敗,隆化仍歸直系軍閥統治。民國13年(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大戰,奉軍獲勝,隆化歸奉軍佔領。民國14年(1925年),馮玉祥部的宋哲元占了熱河,這裡又成了直系軍閥控制之地。

偽滿統治時期(1933年3月-1945年8月)

這一時期為日本軍國主義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統治時期。

民國22年(1933年)3月,日本侵略軍入侵熱河。不久,隆化全境被日軍佔領。地方豪紳組成偽國民維護會,暫理隆化縣政事務。4月,建偽縣公署。隆化為熱河省21個縣中的1縣。

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8月-1949年9月)

民國34年(1945年)8月28日,隆化縣第一個人民政府成立,9月末,中共隆化縣委建立(當時稱政治處),隸屬熱河省熱西地委和熱西專屬領導,接著,各區、村的民主政權和人民武裝也相繼建立,隆化人民獲得第一次解放。民國35年(1946年),蔣介石發動大規模內戰。8月28日,國民黨13軍侵佔承德。8月29日,隆化被國民黨軍隊佔領。為開展對敵鬥爭,民國36年(1947年)1月,隆化以伊遜河為界劃分縣,河東為隆東縣,河西為隆化(隆西)縣。民國36年(1947年)11月,隆東縣與承北縣合併成立承隆縣。民國37年(1948年)3月,以郭家屯工委為中心,將豐甯所轄蘇家店子區以及圍場所轄一部分地區劃出成立灤河縣。同年5月25日,隆化全境徹底解放。6月和12月,承隆縣和灤河縣先後撤銷,原隆化縣所轄區域全部劃歸隆化縣,隸屬熱河省,縣政府設在隆化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995年)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仍置隆化縣,隸屬於熱河省。1956年1月熱河省撤銷,建立河北省承德專區,隆化屬之。1960年5月3日,撤銷承德專區,隆化縣劃歸承德市管轄。1961年5月,恢復承德專區建制,隆化縣仍歸河北省承德專區專員公署管轄。1993年,承德地市合併,地區建制撤銷,隆化縣隸屬河北省承德市。

1997年,隆化縣面積5497平方千米,人口40.2萬,轄10個鎮、10個鄉、5個民族鄉:隆化鎮、郭家屯鎮、藍旗鎮、張三營鎮、七家鎮、唐三營鎮、湯頭溝鎮、韓麻營鎮、中關鎮、步古溝鎮、廟子溝鄉、偏坡營滿族蒙古族鄉、山灣鄉、八達營蒙古族鄉、蒙古族鄉、舊屯滿族鄉、白虎溝鄉、茅荊壩鄉、荒地鄉、尹家營鄉、韓家店鄉等。縣政府駐隆化鎮。

2016年底,隆化縣總面積5475.30平方千米,人口37.20萬。轄10個鎮、7個鄉、8個民族鄉,8個社區、362個行政村。縣政府駐隆化鎮興州路115號。

旅遊景點

董存瑞烈士陵園

董存瑞烈士陵園

1954年經原熱河省政府批准,在隆化縣清康熙皇帝波洛河屯行宮的舊址上修建了董存瑞烈士陵園。董存瑞烈士陵園占地75000平方米,主體紀念建築十一項,平面佈局為中軸對稱式,在長369米的中央主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是大門、牌樓、塑像、紀念碑、墓。在牌樓側後47米的兩條副軸線上,是相對稱的董存瑞碑亭和革命烈士碑亭;董存瑞烈士紀念館和國防教育紀念館;還有兩座題詞碑廊,整個建築群體構成了較為完整的紀念體系。

茅荊壩森林公園

茅荊壩森林公園

茅荊壩森林公園,位於兩省區(內蒙古、河北省)四旗縣(喀喇沁旗、寧城縣、隆化縣、圍場縣)交界處。地勢在海拔1300-1700米之間。

茅荊壩森林公園屬大陸性季風型燕北山地氣候,公園內資源豐富,既有喬灌木百餘種,又有藤本、菊科、禾本等草本植物數百種。既有狼、豹、野豬、麅子等走獸,又有鷹、山雞等多種飛禽。

從右北平以東至遼東二十多城邑為東部,右北平以西至上穀為中部,自上谷以西至敦煌烏蘇為西部,當時隆化屬鮮卑中、東部地。

三國

這一時期隆化先後為烏桓和鮮卑東部大人領地。三國末年,附屬於拓跋部的鮮卑勢力有宇文、慕容、拓跋三部。魏元帝景元二年(西元261年),鮮卑索頭部大人拓跋力微派其子沙漠汗向魏進貢,成為魏之臣國。

西晉

這裡為鮮卑宇文氏地。

東晉

東晉初為鮮卑段氏地。晉成帝咸康四年(西元338年)莫容氏吞併段氏,轉為前燕地。穆帝永和六年(西元350年),前燕將范陽郡的方城縣徙至於今隆化鎮北鮑家營戰國故城。前秦滅燕後,一度歸屬幽州。東晉廢帝司馬奕太和五年(西元370年)以後,屬於前秦苻堅的平洲。孝武帝太元九年(西元384年)慕容垂複國以後,又屬後燕。安帝義熙五年(西元409年),轉屬北燕馮跋地。

南北朝

北魏延和元年(西元432年),太武帝拓跋燾伐北燕,在今隆化鎮北土城子置益州,領安樂、密雲、廣陽三郡,同時是燕樂縣治所在地。太平真君二年(西元441年)改益州為廣陽郡。獻文帝黃興二年(西元468年)設置安州。北魏永熙三年(西元534年),即東魏孝靜帝天平元年北魏棄安州,當地轉為庫莫奚族居地,北齊天保三年(西元552年),文宣帝高洋又複安州至於故地。生活在這一帶的居民主要是鮮卑族、奚族。西元497至555年,安州一帶為鮮卑、奚、漢、突厥等民族雜居之地。

隋朝

為臣服于隋的庫莫奚族居地,此時庫莫奚已改稱為奚,當地州縣俱廢。

唐代

唐統一後,此地屬饒樂都督府,隸屬營州,奚族仍居於此。唐太宗時,奚等數十部落叛離東突厥歸附于唐。貞觀二十二年(西元648年)奚帥可度者內附于唐王朝,唐于奚地置饒樂都督府,封奚王為都督賜名李顯慶,今隆化一帶屬之。

五代

這一時期,今隆化一帶屬耶律氏契丹政權轄地。

遼代

契丹主耶律阿保機征服奚族以後,于神策元年(西元916年)稱帝,建立契丹政權。當時隆化一帶屬契丹。遼聖宗時,將戰爭中俘獲的冀幽州各地漢人,遷至安州故城,置北安州,屬中京道。今隆化為中京道北安州治所在地。

這一時期隆化為北京大定府興州治及興化縣、利民縣地。天輔六年(西元1122年),金將完顏宗翰攻克遼北安州。金廢北安州存興化縣,後又設興州,屬北京路。

蒙古太祖十年(西元1215年),派史天祥討興州,興州入於蒙古,元建國後,這裡是上都路興州地。

明清時期

明朝時期這裡為興州五衛地,後為蒙古族遊牧地。明洪武二年(西元1369年),明副將軍常遇春進攻大興州,敗元守兵,並設興州五衛,屬永平府。洪武四年(西元1371年),明朝廢燕山以北諸州縣,原地劃歸蒙古諾音衛轄,改興州為五衛地。永樂初年,興州五衛治所南遷,將當地居民徙往燕山以南,當地成了無人居住的軍事禁區。隨著明勢力的逐漸南撤,隆化一帶成為蒙古族遊牧地。

清初,為京畿地。康熙四十五年(西元1706年),在唐三營建總管衙門。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設立熱河廳。雍正十年(西元1732年),設立波羅河屯協唐三營守備署。雍正十一年(西元1733年),置承德直隸州,隆化地均受其管轄。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建四旗廳於土城子(今豐寧鳳山鎮),設波羅河屯巡檢司,為四旗廳察哈爾正藍旗地。設郭家屯巡檢司,為四旗廳察哈爾正白旗地。乾隆七年(西元1742年)罷承德州,仍為熱河廳。並于張三營設巡檢司,屬熱河理事廳。乾隆四十三年(西元1778年)改熱河廳為承德府,改四旗廳為豐寧縣,隆化縣大部分屬豐寧縣地,張三營巡檢司則屬承德府地。宣統二年(西元1910年)建隆化縣時,將原屬豐寧縣的波羅河屯、郭家屯巡檢司所轄的二百牌,和原屬承德府的張三營巡檢司所轄的三保二十四甲劃為隆化縣地,設縣治于唐三營。

軍閥混戰時期(1912年-1932年)

民國元年(1912年)仍舊制,民國2年(1913年)置熱河特別區域,民國3年(1914年)設熱河道,“隸都統,轄縣十五,隆化一也”。

民國5年(1916年),縣署從唐三營遷至皇姑屯。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直、奉、皖三系,整個熱河歸馮國璋為首的直系軍閥統治。民國11年(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奉系大敗,隆化仍歸直系軍閥統治。民國13年(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大戰,奉軍獲勝,隆化歸奉軍佔領。民國14年(1925年),馮玉祥部的宋哲元占了熱河,這裡又成了直系軍閥控制之地。

偽滿統治時期(1933年3月-1945年8月)

這一時期為日本軍國主義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統治時期。

民國22年(1933年)3月,日本侵略軍入侵熱河。不久,隆化全境被日軍佔領。地方豪紳組成偽國民維護會,暫理隆化縣政事務。4月,建偽縣公署。隆化為熱河省21個縣中的1縣。

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8月-1949年9月)

民國34年(1945年)8月28日,隆化縣第一個人民政府成立,9月末,中共隆化縣委建立(當時稱政治處),隸屬熱河省熱西地委和熱西專屬領導,接著,各區、村的民主政權和人民武裝也相繼建立,隆化人民獲得第一次解放。民國35年(1946年),蔣介石發動大規模內戰。8月28日,國民黨13軍侵佔承德。8月29日,隆化被國民黨軍隊佔領。為開展對敵鬥爭,民國36年(1947年)1月,隆化以伊遜河為界劃分縣,河東為隆東縣,河西為隆化(隆西)縣。民國36年(1947年)11月,隆東縣與承北縣合併成立承隆縣。民國37年(1948年)3月,以郭家屯工委為中心,將豐甯所轄蘇家店子區以及圍場所轄一部分地區劃出成立灤河縣。同年5月25日,隆化全境徹底解放。6月和12月,承隆縣和灤河縣先後撤銷,原隆化縣所轄區域全部劃歸隆化縣,隸屬熱河省,縣政府設在隆化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995年)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仍置隆化縣,隸屬於熱河省。1956年1月熱河省撤銷,建立河北省承德專區,隆化屬之。1960年5月3日,撤銷承德專區,隆化縣劃歸承德市管轄。1961年5月,恢復承德專區建制,隆化縣仍歸河北省承德專區專員公署管轄。1993年,承德地市合併,地區建制撤銷,隆化縣隸屬河北省承德市。

1997年,隆化縣面積5497平方千米,人口40.2萬,轄10個鎮、10個鄉、5個民族鄉:隆化鎮、郭家屯鎮、藍旗鎮、張三營鎮、七家鎮、唐三營鎮、湯頭溝鎮、韓麻營鎮、中關鎮、步古溝鎮、廟子溝鄉、偏坡營滿族蒙古族鄉、山灣鄉、八達營蒙古族鄉、蒙古族鄉、舊屯滿族鄉、白虎溝鄉、茅荊壩鄉、荒地鄉、尹家營鄉、韓家店鄉等。縣政府駐隆化鎮。

2016年底,隆化縣總面積5475.30平方千米,人口37.20萬。轄10個鎮、7個鄉、8個民族鄉,8個社區、362個行政村。縣政府駐隆化鎮興州路115號。

旅遊景點

董存瑞烈士陵園

董存瑞烈士陵園

1954年經原熱河省政府批准,在隆化縣清康熙皇帝波洛河屯行宮的舊址上修建了董存瑞烈士陵園。董存瑞烈士陵園占地75000平方米,主體紀念建築十一項,平面佈局為中軸對稱式,在長369米的中央主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是大門、牌樓、塑像、紀念碑、墓。在牌樓側後47米的兩條副軸線上,是相對稱的董存瑞碑亭和革命烈士碑亭;董存瑞烈士紀念館和國防教育紀念館;還有兩座題詞碑廊,整個建築群體構成了較為完整的紀念體系。

茅荊壩森林公園

茅荊壩森林公園

茅荊壩森林公園,位於兩省區(內蒙古、河北省)四旗縣(喀喇沁旗、寧城縣、隆化縣、圍場縣)交界處。地勢在海拔1300-1700米之間。

茅荊壩森林公園屬大陸性季風型燕北山地氣候,公園內資源豐富,既有喬灌木百餘種,又有藤本、菊科、禾本等草本植物數百種。既有狼、豹、野豬、麅子等走獸,又有鷹、山雞等多種飛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