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邵陽新寧縣探索“旅遊+扶貧”新模式,返鄉創業有幹頭

“崀山是個好地方喲,世界遺產閃金光;遊客你來看美景喲,勝過神仙上天堂……”在新寧縣崀山景區,夫夷江上的竹排漂流點,筏工陳楊亮開嗓子,悠揚的山歌隨清波蕩漾。

“過去守著美景受窮。

現在依靠旅遊開發,我們這些‘排古佬’和城裡人一樣,也能按月領工資了,去年全家收入3萬元。”說起現在的光景,崀山鎮水溪村村民陳楊一臉喜悅。

像陳楊一樣,去年崀山鎮800多戶村民依靠旅遊脫了貧。

地處湘西南山區的崀山,是世界自然遺產、國家地質公園、國家5A級景區。如何讓好風景帶來好光景,新寧縣巧打“崀山牌”,通過產業發展、土地流轉、景區就業、金融扶持、民居改造、生態補償,

“六招”推進旅遊精准扶貧。2016年,景區內4個貧困村全部實現脫貧。

“家鄉大變樣,村民從好環境中嘗到甜頭”

出新甯縣城南行10公里,綠水青山間,白牆、灰瓦、木格窗,一幅田園風光圖映入眼簾。

“過去靠燒木炭、砍竹木為生,既破壞生態,又污染環境。崀山劃為景區後,

政府封山育林,搞美麗鄉村建設,家鄉環境大變樣,我們的生活也跟著不一樣了。”崀山鎮黃背村村民陳貽富說,現在家家戶戶燒液化氣,用上了清潔能源。“村民從好環境中嘗到甜頭,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山上的一草一木。”

2010年8月,崀山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站在新起點,新寧縣提出以“旅遊立縣”推動“二次創業”。“既要保護好世界遺產,又要通過旅遊扶貧,增加農民收入,

實現生態與經濟的雙贏。”縣委書記秦立軍說。

練足內功,厚積薄發。崀山一步一個腳印,堅持生態保護與旅遊扶貧並舉,出臺專項政策,從2010年起,縣財政每年從景區門票收入中安排生態公益林補助資金100萬元,增加林農收入;投入1800萬元,在景區村成立了環境整治理事會,支持原住居民開辦農家樂;規範購物攤位,組建保潔隊,拓寬了景區居民致富門路。

基礎設施升級,景區煥然一新。

縣裡以崀山為主體,整合縣域旅遊資源,聯動主要鄉鎮,加快開發休閒、度假、紅色、文化、探險、生態等旅遊產品,形成縣域內多個旅遊景觀單元。

“以前住在破舊的土房裡,冬不擋風,夏不遮雨。如今趕上好政策,政府出錢改造舊房建新居,讓我們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心裡敞亮得很。”崀山鎮石田村貧困戶屈孝明,過去因中風一直抱病在家,靠老伴打工養家糊口。2016年,受益于農村危房改造項目,

他圓了新居夢。

作為省級農村危房改造示範項目,2016年,邵陽市在全省率先完成貧困戶危改任務,其中崀山鎮危房改造3058戶,完成率和入住率均為100%。

保護生態就是保護生產力。多年不懈努力,崀山從一個“農民公園”演變成“世界公園”,把“崀山標準”寫進了旅遊“5A國標”,成為湘西南旅遊的一顆閃耀明珠。

“旅遊扶貧政策好,讓我們返鄉創業有幹頭”

崀山旅遊帶火創業熱潮。

崀山鎮農民戴順友,長期在外打工,2012年回家過年,看到崀山的變化,決定回鄉創業。“旅遊扶貧的好政策,讓我們返鄉創業有幹頭。”

經考察,戴順友租下鎮裡800多畝的農場,發展休閒農業,種植特色楊梅、有機蔬菜、葡萄,搞起林下養殖。2015年,他又投入200萬元收購了寶豐臍橙園藝場。通過電商平臺,打開了特色旅遊農產品市場,打響“戴先生”“崀山人”品牌。現在,他的農場成為集種植、餐飲、休閒、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生態觀光園,吸納280多名村民就業,訂單輻射周邊2000多畝耕地,每年帶動農戶增收120萬元。

像戴順友一樣,這幾年崀山鎮返鄉創業者達200多人。2015年,石田村村民何太平放棄輕車熟路的建築業,回鄉投資180萬元,人工培育鐵皮石斛。

圍繞“吃、住、行、遊、購、娛”,新甯縣大力發展旅遊飯店、旅遊運輸、休閒娛樂、商務會展等旅遊產業,推進提質升級。全縣共發展旅行社15家,組建了旅遊車隊、旅遊購物中心、旅遊商品生產企業,旅遊從業人員達到5.5萬人。

發展旅遊以農民增收為核心,縣裡採取轉包、轉讓、租賃和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快土地流轉,探索以流轉促增收的新路。崀山鎮共流轉土地1340畝,700多名貧困群眾受益。縣裡連續3年實施“春花秋色”工程,租用景區貧困村500多畝荒山荒坡,投入150萬元栽種花卉苗木。

春有花,秋有色,崀山處處美如畫,成為遊客生態觀光和體驗遊的好去處。

“在家門口打工,讓我們脫貧致富有奔頭”

在崀山景區駱駝峰,懸崖峭壁上,一位“蜘蛛人”熟練地攀爬騰挪,引來遊客陣陣驚呼。

“蜘蛛人”劉鋒,不是在表演特技,而是在清理垃圾。在崀山鎮石田村土生土長,他從小就在深山采藥,練就了一身攀援功夫。崀山旅遊開發,他當上了一名特殊清潔工。“每月能掙2000多元,去年全家人均收入超過了6000元。”

在八角寨景區,黃背村村民李海容的農家小吃攤點,生意紅火。她說:“以前在外打工漂泊,一年到頭辛辛苦苦,家境也沒有多大改變。2012年在景區做起了小生意,賣米粉、辣椒醬。”後來她專門經營“崀山辣椒醬”,從零散叫賣到電商銷售,客戶遍及國內外,光是400多位微信好友就給她帶來可觀的固定收入。李海容說:“生意好時,一天最多可賣五六百瓶,三四百元進賬,也帶活了鄉親的辣椒、配料種植和米酒釀造。在家門口打工,讓我們脫貧致富越來越有奔頭。”

原住居民是景區的“第一主人”。景區制定了專項優惠政策,景區管理崗位原住居民比例占50%以上;景區攤點、衛生保潔、保安、護林防火等公益性崗位優先安排原住居民,建立了78人的保潔隊伍和26人的保安隊伍,讓原住居民不離鄉、不離土,有致富好門路。

通過旅遊就業增加貧困戶收入,成為最有效、可持續的脫貧之路。目前,崀山鎮旅遊吸收了800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有效消化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帶動了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

新寧縣圍繞旅遊特色產品,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景區千畝油菜花、萬畝臍橙花、200多畝薰衣草、100畝玫瑰花,提高了農業效益,拓寬了農民增收管道,越來越多的村民吃上“旅遊飯”。

走進新寧,走進崀山,穿過不老的千古文化,感受到這裡生態旅遊的魅力,感受到人們競相奔小康的活力。

“旅遊扶貧政策好,讓我們返鄉創業有幹頭”

崀山旅遊帶火創業熱潮。

崀山鎮農民戴順友,長期在外打工,2012年回家過年,看到崀山的變化,決定回鄉創業。“旅遊扶貧的好政策,讓我們返鄉創業有幹頭。”

經考察,戴順友租下鎮裡800多畝的農場,發展休閒農業,種植特色楊梅、有機蔬菜、葡萄,搞起林下養殖。2015年,他又投入200萬元收購了寶豐臍橙園藝場。通過電商平臺,打開了特色旅遊農產品市場,打響“戴先生”“崀山人”品牌。現在,他的農場成為集種植、餐飲、休閒、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生態觀光園,吸納280多名村民就業,訂單輻射周邊2000多畝耕地,每年帶動農戶增收120萬元。

像戴順友一樣,這幾年崀山鎮返鄉創業者達200多人。2015年,石田村村民何太平放棄輕車熟路的建築業,回鄉投資180萬元,人工培育鐵皮石斛。

圍繞“吃、住、行、遊、購、娛”,新甯縣大力發展旅遊飯店、旅遊運輸、休閒娛樂、商務會展等旅遊產業,推進提質升級。全縣共發展旅行社15家,組建了旅遊車隊、旅遊購物中心、旅遊商品生產企業,旅遊從業人員達到5.5萬人。

發展旅遊以農民增收為核心,縣裡採取轉包、轉讓、租賃和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快土地流轉,探索以流轉促增收的新路。崀山鎮共流轉土地1340畝,700多名貧困群眾受益。縣裡連續3年實施“春花秋色”工程,租用景區貧困村500多畝荒山荒坡,投入150萬元栽種花卉苗木。

春有花,秋有色,崀山處處美如畫,成為遊客生態觀光和體驗遊的好去處。

“在家門口打工,讓我們脫貧致富有奔頭”

在崀山景區駱駝峰,懸崖峭壁上,一位“蜘蛛人”熟練地攀爬騰挪,引來遊客陣陣驚呼。

“蜘蛛人”劉鋒,不是在表演特技,而是在清理垃圾。在崀山鎮石田村土生土長,他從小就在深山采藥,練就了一身攀援功夫。崀山旅遊開發,他當上了一名特殊清潔工。“每月能掙2000多元,去年全家人均收入超過了6000元。”

在八角寨景區,黃背村村民李海容的農家小吃攤點,生意紅火。她說:“以前在外打工漂泊,一年到頭辛辛苦苦,家境也沒有多大改變。2012年在景區做起了小生意,賣米粉、辣椒醬。”後來她專門經營“崀山辣椒醬”,從零散叫賣到電商銷售,客戶遍及國內外,光是400多位微信好友就給她帶來可觀的固定收入。李海容說:“生意好時,一天最多可賣五六百瓶,三四百元進賬,也帶活了鄉親的辣椒、配料種植和米酒釀造。在家門口打工,讓我們脫貧致富越來越有奔頭。”

原住居民是景區的“第一主人”。景區制定了專項優惠政策,景區管理崗位原住居民比例占50%以上;景區攤點、衛生保潔、保安、護林防火等公益性崗位優先安排原住居民,建立了78人的保潔隊伍和26人的保安隊伍,讓原住居民不離鄉、不離土,有致富好門路。

通過旅遊就業增加貧困戶收入,成為最有效、可持續的脫貧之路。目前,崀山鎮旅遊吸收了800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有效消化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帶動了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

新寧縣圍繞旅遊特色產品,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景區千畝油菜花、萬畝臍橙花、200多畝薰衣草、100畝玫瑰花,提高了農業效益,拓寬了農民增收管道,越來越多的村民吃上“旅遊飯”。

走進新寧,走進崀山,穿過不老的千古文化,感受到這裡生態旅遊的魅力,感受到人們競相奔小康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