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歐洲人眼中的明朝崇禎皇帝:時間越長,看法越差,其原因很簡單

說起末代皇帝,明代崇禎應該是一個讓眾多人感到可悲,可歎,可泣的人物,有人甚至認為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然而明末問題已經積重難返,導致他最後悲慘的結局。


崇禎

對於崇禎,中國的歷史學者研究頗深,筆者就不在這裡多加議論了,只是在讀書的過程中,發現了歐洲人對於崇禎之死都發表了不同的記述,而且時間越往後推,對崇禎的看法就越差,這是為什麼呢?

崇禎於1644年自殺,曾在明朝任職的波蘭傳教士卜彌格在1653年的報告中稱是巨盜李自成將皇帝逼死,表達了對明朝的懷念和對李自成的憤怒。

西班牙多明我會教士帕萊福編寫的《韃靼征服中國史》中則對崇禎之死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寫,

在寫完崇禎披髮覆面自縊後,作者進行了大量的感慨議論,表達了萬分的惋惜之情。

1645年7月9日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東印度事務報告》中表達了他們對崇禎之死的意外,平和的表述了事實。


明清之戰的親身經歷者,義大利傳教士衛匡國在順治後期寫的《韃靼戰紀》中嘲諷崇禎之死,認為他“死的真不體面”,但對於明朝的滅亡,還是表達了可惜之情,認為這導致一個“長期繁榮富強的王朝”、“輝煌的皇朝”的結束。

康熙年間,西班牙傳教士閔明我則在《上帝許給我的土地》中認為,由於崇禎對財富的貪婪,使得叛亂者得逞,被攻破宮殿的崇禎身邊沒有大臣,沒有衛兵,只能可悲的吊死在大樹上。

這些歷史記載或多或少都能夠與中國史書相互佐證,而不同時期的記載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時某些群體的看法,

尤其在《上帝許給我的土地》中,閔明我的記載都是從當時社會上聽說來的,其觀念所受更重,這也許就是產生不同記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