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歐洲人眼中的明朝崇禎皇帝:時間越長,看法越差,其原因很簡單

說起末代皇帝, 明代崇禎應該是一個讓眾多人感到可悲, 可歎, 可泣的人物, 有人甚至認為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 然而明末問題已經積重難返, 導致他最後悲慘的結局。

崇禎

對於崇禎, 中國的歷史學者研究頗深, 筆者就不在這裡多加議論了, 只是在讀書的過程中, 發現了歐洲人對於崇禎之死都發表了不同的記述, 而且時間越往後推, 對崇禎的看法就越差, 這是為什麼呢?

崇禎於1644年自殺, 曾在明朝任職的波蘭傳教士卜彌格在1653年的報告中稱是巨盜李自成將皇帝逼死, 表達了對明朝的懷念和對李自成的憤怒。

西班牙多明我會教士帕萊福編寫的《韃靼征服中國史》中則對崇禎之死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寫,

在寫完崇禎披髮覆面自縊後, 作者進行了大量的感慨議論, 表達了萬分的惋惜之情。

1645年7月9日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東印度事務報告》中表達了他們對崇禎之死的意外, 平和的表述了事實。

明清之戰的親身經歷者, 義大利傳教士衛匡國在順治後期寫的《韃靼戰紀》中嘲諷崇禎之死, 認為他“死的真不體面”, 但對於明朝的滅亡, 還是表達了可惜之情, 認為這導致一個“長期繁榮富強的王朝”、“輝煌的皇朝”的結束。

康熙年間, 西班牙傳教士閔明我則在《上帝許給我的土地》中認為, 由於崇禎對財富的貪婪, 使得叛亂者得逞, 被攻破宮殿的崇禎身邊沒有大臣, 沒有衛兵, 只能可悲的吊死在大樹上。

這些歷史記載或多或少都能夠與中國史書相互佐證, 而不同時期的記載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時某些群體的看法, 尤其在《上帝許給我的土地》中, 閔明我的記載都是從當時社會上聽說來的, 其觀念所受更重,這也許就是產生不同記敘的原因。

其觀念所受更重,這也許就是產生不同記敘的原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