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國產廉價救命藥頻頻“斷貨” 不能靠特事特辦:藥企為何缺位?

文/財經雜壇(微信公眾號caijingzt)

又一種國產廉價救命藥面臨“斷貨”。

近日,治療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必備藥“巰嘌呤片”在全國多地鬧“藥荒”。部分地區甚至連續5個月出現斷貨,全國6家有資質藥企有3家停產多年,尚有3家在近兩年停產或暫時停產。

據悉,由於藥物奇缺,國產巰嘌呤片以前僅40元一瓶,如今被炒到148元還很難買到。有關微信群、百度貼吧內白血病患兒家長求購“救命藥”的信息屢見不鮮。還有一些家長無奈選擇境外代購,

但進口藥價高達1400元一瓶,且真偽和療效均無法保證。

此事得到了國家高層的高度關注,批示“特事特辦”,贏得了一片掌聲。

但斷貨的廉價藥非巰嘌呤片一種。2016年4月,多家媒體報導稱,一種叫“魚精蛋白”再時隔五年後再度藥荒。“魚精蛋白”是在心臟外科體外迴圈手術中必須用到的藥,

目前沒有可替代的藥物。2011年時,也是因為缺少這種藥品,全國多地醫院被迫停止了心臟手術。

更早的2010年,全國兩會提案中一組調查資料顯示,對12個城市42家三甲醫院臨床用藥的調查顯示,大醫院廉價藥短缺情況嚴重,短缺藥品數量高達342種。短缺藥品主要是醫院臨床大量使用的常用藥、治療特殊病的藥品。這些短缺藥品有一個共性,就是價格便宜。

廉價救命藥斷貨,與此類藥是小眾藥,藥價格低、利潤薄,藥企沒有生產的積極性等因素有關。背後是部分廉價藥搖身一變,成為昂貴的新藥。

很多人將廉價藥的斷貨上升至道德層面,矛頭直指生產廠家。的確,作為相關斷貨廉價藥的生產廠家有著直接責任。但武斷地責任完全推給生產廠家,似乎也不太妥當。畢竟,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沒有錢賺,這些企業也活不下去。因此,

僅僅責怪並非解決之道。

在找到解決方案之前,財經雜壇認為先梳理清楚問題:假如一種藥生產成本為10元,相關規定售價為8元,你選下面的哪一項?

1、繼續虧本生產;2、抬高售價至12元或更高;3、停產,生產其他利潤更大的藥;4、走非正常管道高於10元銷售;5、為降低成本,

以次充好按原價銷售。

如果選擇1,員工工資無法得到保證,企業破產也就是早晚的事。選擇2,違背相關部門的規定,而且你會被淹死在道德輿論的口水當中。選擇3,停產就會導致市場貨源減少,直至藥荒。當然,口水一樣會淹死你。選擇4,相關部門請你吃“免費餐”,嚴重的這輩子都有免費餐吃了。選擇5,道理一樣,“免費餐”常年提供。

看到這裡,很多人會說,藥品國家相關部門應該給予補貼。那請問錢從何來?事實上,每年國家補貼在醫保上的資金不再少數。新華社的消息,2016年各級財政對居民醫保的補助標準在2015年的基礎上提高40元,達到每人每年420元。

顯然,短缺藥品的供給保障問題是一個國家級的宏觀大課題。業內人士表示,要保障廉價藥的供給,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儘快完善國家藥品儲備機制,加強跟蹤監測,一旦出現藥品短缺、斷貨時,及時將儲備藥品投放市場。同時,嚴格落實藥物定點生產制度,將藥品短缺資訊回饋給定點藥企,增加藥品產量。最重要的是,要運用市場手段,讓藥企有生產這些廉價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否則,某種藥的藥荒又會不期而遇。

(嗨,如果覺得不錯,請關注、轉發、點贊、打賞,任選。)

·END·

那請問錢從何來?事實上,每年國家補貼在醫保上的資金不再少數。新華社的消息,2016年各級財政對居民醫保的補助標準在2015年的基礎上提高40元,達到每人每年420元。

顯然,短缺藥品的供給保障問題是一個國家級的宏觀大課題。業內人士表示,要保障廉價藥的供給,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儘快完善國家藥品儲備機制,加強跟蹤監測,一旦出現藥品短缺、斷貨時,及時將儲備藥品投放市場。同時,嚴格落實藥物定點生產制度,將藥品短缺資訊回饋給定點藥企,增加藥品產量。最重要的是,要運用市場手段,讓藥企有生產這些廉價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否則,某種藥的藥荒又會不期而遇。

(嗨,如果覺得不錯,請關注、轉發、點贊、打賞,任選。)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