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50歲的他放棄美國高管回國創業,本欲成馬雲第二,如今卻被踢出局

在剛剛過去的雙十一,馬雲的阿裡巴巴創下了1600多億的成績,劉強東的京東創下了1100億多億的成績。

如今的電商市場,似乎已經是馬雲跟劉強東的雙人傳。在昨天馬雲又宣佈224億入股大潤發。

阿裡跟京東憑藉著資本的優勢,不僅完成了對線上的壟斷,他們也開始了對線下的整合。

不過在五六年前,當時的電商市場卻是一超多強的局面。

當時就是群雄割據,除了馬雲、劉強東,還有李國慶、張近東、沈亞等等,當然我們還不能忘了一號店的於剛。

一號店曾經以網上超市著稱,當時以百貨起家的他們,在電商市場殺出了一條血路。2011年,一號車創下了27億的成交額,成為了電商市場的一批黑馬。一號店之後獲得了全球的零售業老大沃爾瑪的支持,更是令人期待。不過如今一號店已經被京東兼併,命運令人唏噓。

一號店於剛在2008年創立的。

於剛並不同于馬雲跟劉強東,他在創業之前,已經是國際級別的專家。

于剛博士是中國國家級專家,是中央千人計畫的創業人才獲得者。他曾任天津政府的經濟顧問,曾多次應中國自然科學基金委之邀作為國家重大專案的評審專家。他曾在北大、清華、武大、上海交大、人大、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西安交大、浙大、華中科技大學、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等擔任過特聘教授。

他在國際專業雜誌上發表過80多篇文章,著書4部,獲有三個美國專利。他曾擔任5個國際雜誌編委和20多個雜誌的審委。

在回到中國創業之前,於剛曾經在美國擔任亞馬遜全球供應鏈副總裁,戴爾全球採購副總裁。可以說,于剛在創業之前,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績。

2008年,50歲的他卻放棄了美國優越的生活。他搬出戴爾為其租的豪宅,

回國創業。其實許多人在這個年紀可能不會再去做出太大的變化,不過看著國內日益發展的互聯網,於剛按耐不住自己激動的內心。

這一年他跟搭檔劉峻嶺一起聯合創建了1號店。一號店當時的定位就是網上超市,於剛在1號店上線之前,花了3個月做了一本銷售目錄。傳統的線下超市就是靠這一招推廣的,於剛當時帶著全體的員工跟他的太太,一起在上海的各個社區、地鐵站、寫字樓附近散發銷售目錄,

想像著訂單會像雪花一樣飄來。

這個國際級別的專家,卻放棄了優越生活,每天奔波在上海各個社區地鐵站發傳單,於剛的勇氣令人佩服。

於剛後來想了一些辦法,他找到了天涯網、還有新浪家居頻道等大流量網站合作,這兩年他們非常辛苦的將年銷售額做到了8.05億元。

不過一號店切入的生活用品類目有著天然的劣勢,生活用品SKU多,客單價低、物流成本卻非常高。於剛的1號店銷售額越大,虧損就越多。

於剛跟搭檔劉峻嶺幾乎花光了自己的所有積蓄,僅僅靠著他們自己已經很難支援1號店的發展。2010年,正值電商的寒冬,同樣在垂直領域摸爬滾打的京東已經做到十幾億的流水,但估值只有四五億,劉強東融資也十分困難。蘇甯用自己的錢熬,當當網跑到美國上市融資。

這個時候,1號店也非常困難,於是平安集團趁機用8000萬元就換取了1號店80%的股份。以今天看來,當時的投資幾乎就是打劫。雖然1號店獲得了資金的支持,但是於剛等管理層也失去了大股東的地位,也給1號店後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2011年,全球零售業老大沃爾瑪開始在全球尋找電商發展的機會,於是一號店就進入了沃爾瑪的法眼。2011年5月,沃爾瑪入股1號店,占了17.7%的股份。同時,沃爾瑪也向1號店派駐了大量總監級別的高管。

很多人不明白於剛為何會任由自己的股權一再被稀釋,他當時特別撰文談了自己的想法:“用股權換資金。如果融資結果是把公司做成,那不在乎我股權多少。正如馬雲,他持有阿裡巴巴的股份也不高,但沒有人懷疑他的貢獻。”

在得到了沃爾瑪的支援之後,一號店獲得了不錯的發展。不過可惜由於生活用品的切入點天然的缺失,一號店別說給阿裡對抗,甚至被京東的差距也是越拉越大。

2014年京東成功上市,後來阿裡巴巴又成功入股了蘇甯,電商大戰大局已定。1號店沒有捉住最後的機會,這一年1號店的銷售額只有京東的10分之一,而且物流上已經落後京東太多了。

隨著沃爾瑪進一步對於1號店的增持,管理層團隊的股權被進一步稀釋。2015年,於剛從1號店離職,離開了自己一手創立的公司。去年京東以5%的股份兼併了1號店。這家運營了將近10年的公司,告別了中國的電商市場。

其實於剛的失敗,主要是因為他缺少了劉強東的韌性,作為一個專家型的企業家,他可能過於理性。平安入股之前,1號店的資金鏈並沒有耗完,如果於剛有賭性,再撐幾個月,現在的結局也許會截然不同。

另外1號店引入了大股東沃爾瑪也是一個保守的公司,1年100多億的投入,讓沃爾瑪慌了。如果于剛也像劉強東一樣得到徐新這樣的投資女王的支援,可能結局又是不一樣。

可以歷史沒有假設,如今電商已經成馬雲跟劉強東的二人轉,于剛也重新去創業。

這兩年他們非常辛苦的將年銷售額做到了8.05億元。

不過一號店切入的生活用品類目有著天然的劣勢,生活用品SKU多,客單價低、物流成本卻非常高。於剛的1號店銷售額越大,虧損就越多。

於剛跟搭檔劉峻嶺幾乎花光了自己的所有積蓄,僅僅靠著他們自己已經很難支援1號店的發展。2010年,正值電商的寒冬,同樣在垂直領域摸爬滾打的京東已經做到十幾億的流水,但估值只有四五億,劉強東融資也十分困難。蘇甯用自己的錢熬,當當網跑到美國上市融資。

這個時候,1號店也非常困難,於是平安集團趁機用8000萬元就換取了1號店80%的股份。以今天看來,當時的投資幾乎就是打劫。雖然1號店獲得了資金的支持,但是於剛等管理層也失去了大股東的地位,也給1號店後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2011年,全球零售業老大沃爾瑪開始在全球尋找電商發展的機會,於是一號店就進入了沃爾瑪的法眼。2011年5月,沃爾瑪入股1號店,占了17.7%的股份。同時,沃爾瑪也向1號店派駐了大量總監級別的高管。

很多人不明白於剛為何會任由自己的股權一再被稀釋,他當時特別撰文談了自己的想法:“用股權換資金。如果融資結果是把公司做成,那不在乎我股權多少。正如馬雲,他持有阿裡巴巴的股份也不高,但沒有人懷疑他的貢獻。”

在得到了沃爾瑪的支援之後,一號店獲得了不錯的發展。不過可惜由於生活用品的切入點天然的缺失,一號店別說給阿裡對抗,甚至被京東的差距也是越拉越大。

2014年京東成功上市,後來阿裡巴巴又成功入股了蘇甯,電商大戰大局已定。1號店沒有捉住最後的機會,這一年1號店的銷售額只有京東的10分之一,而且物流上已經落後京東太多了。

隨著沃爾瑪進一步對於1號店的增持,管理層團隊的股權被進一步稀釋。2015年,於剛從1號店離職,離開了自己一手創立的公司。去年京東以5%的股份兼併了1號店。這家運營了將近10年的公司,告別了中國的電商市場。

其實於剛的失敗,主要是因為他缺少了劉強東的韌性,作為一個專家型的企業家,他可能過於理性。平安入股之前,1號店的資金鏈並沒有耗完,如果於剛有賭性,再撐幾個月,現在的結局也許會截然不同。

另外1號店引入了大股東沃爾瑪也是一個保守的公司,1年100多億的投入,讓沃爾瑪慌了。如果于剛也像劉強東一樣得到徐新這樣的投資女王的支援,可能結局又是不一樣。

可以歷史沒有假設,如今電商已經成馬雲跟劉強東的二人轉,于剛也重新去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