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惠州一老人花了半年就臨摹出《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傳世畫作,此後被世人以多種形式傳承。惠州有一位沒有什麼美術功底的老人徐傳偉,最近他耗時半年,精工細繪,臨摹了一幅長10.68米、寬0.35米的巨幅《清明上河圖》。

年輕時他是文藝青年,中年下崗為生活奔波忙碌,老年的重拾愛好,自學書法、篆刻、臨摹喜歡的美術作品,他把老年生活過藝術味十足。

年輕時常與文藝打交道

一個退休老人如何想到要臨摹清明上河圖?這得和徐傳偉的文藝情結說起。

在徐傳偉家簡樸的客廳牆壁上,掛著很多老照片,從他爺爺輩開始,到現在的孫輩。其中還有很多他年輕時候的照片,吹薩克斯、跳舞、合唱指揮、出黑板報……

看著這些記錄歲月流逝的照片,徐傳偉開始講述他這輩子跟文藝打交道那些事兒。今年65歲的徐傳偉祖籍山東,

從小跟隨父親在陝西生活。1970年上完初二的徐傳偉被分配到糧站做營業員,1973年他去到青海當兵,在部隊徐傳偉做文書,跳舞、說相聲、吹黑管、曲藝樣樣來。“我性格有個特點就是想學的東西一定要去學會。我在文藝宣傳隊做了3年,那些都是自學的。”

1977年復員後徐傳偉被分配到陝西寶雞一家機械廠燒鍋爐,這一燒就是10多年。1990年,單位工會主席看徐傳偉平時辦黑板報辦得不錯,就把他要去工會做文體幹事。每年各種節日,徐傳偉都忙前忙後,組織各種節目。

徐傳偉的岳父是惠州人,1980年回來惠州。1993年徐傳偉也調到惠州,在惠城區水產局下屬的一個皮具廠工作,由於能寫會畫,他過來做副廠長,主管業務。“那個時候經常跑北京,

很多包包款式都是我設計的。”

1997年,廠子效益不好,慢慢地沒有業務了,2002年徐傳偉下崗,那年兒子剛好考上大學,家裡一下子陷入困境。“那個時候是真的困難,我被批為特困黨員和低保戶,日子過得緊巴巴。”那些年為了掙錢,徐傳偉到處打工,什麼都幹過,他還跑去深圳開車拉潲水。2006年徐傳偉找到一份保安的活,一直幹到現在。

“這些年為生活奔波,基本沒有碰過書畫和樂器了。

”東時記者採訪時,徐傳偉翻出80年代花五六百元購買的薩克斯,來到惠州忙於生計,他只吹過兩三次。薩克斯保存還算完好,徐傳偉最近還新買了一條背帶,熟練地安裝好背帶和吹嘴,徐傳偉捧著這個老朋友賣力地吹起來。

雖然氣息不是很足,他還是流利地吹出了《映山紅》《梅花三弄》《草原姑娘》等幾首曲子。“不是吹牛,沒有一直吹到現在,我的技術絕對很厲害。”徐傳偉喘著氣說,想趁現在閑了把薩克斯和黑管重新吹起來。

第一次篆刻手上磨出泡

心裡想想簡單,實際做起來卻不易。徐傳偉買了石頭和刻刀,又買了教篆刻的書,自己對著書就開始研究了。想著自己這輩子天南海北地到處走,他為自己想了天南海北這個筆名,他刻的第一塊印章也是天南地北,在紙上練了很多次才敢在石頭上刻。“一開始沒經驗,不會選石頭,刻第一塊石頭就把手磨出泡了。但是越刻越想刻,經常就在這瞎琢磨。”

去年7月9日的,徐傳偉下班沒事幹,拿起手邊一個茉莉花茶的袋子,看著上面南鄉茶市的圖挺好看,就拿著簽字筆開始臨摹。從那以後徐傳偉根本停不下來了,每天收集報刊雜誌上好看的插圖,有空就照著畫。沒有專業的畫紙,他就在廢紙的背面畫。

“我也不按原圖的比例,就著我紙的大小來畫,經常就是左手拿放大鏡,右手畫。”徐傳偉說,他只有當年出黑板報的經驗,沒有專業學過美術,現在臨摹全靠自己的興趣和感覺。

“這些作品雖然不是很專業,不過我還是挺有成就感的,畢竟我是業餘的。”也是在去年七月份,徐傳偉還開始練寫毛筆字,他臨摹毛澤東的字體。在那之後他也試著用毛筆臨摹畫,現在他基本都用毛筆劃,簽字筆只是用來勾邊。

花半年臨摹出清明上河圖

臨摹了很多小畫作,去年11月份,徐傳偉想著畫幅大的。“我一直非常喜歡集市的感覺,有時候下班還經常去河南岸市場逛。於是我就想臨摹清明上河圖。”想臨摹,沒有圖,怎麼辦?徐傳偉到處找圖,他在新華書店找到了清明上河圖的郵票,貴不說,很多線條還看不清。後來徐傳偉的兒子在網上幫他買了電子複印版的清明上河圖。

“那個圖寬26釐米,我買的紙寬35釐米,我就按我紙的大小開始臨摹了。”去年11月2日,徐傳偉正式開始臨摹清明上河圖,還是跟以前臨摹一樣,拿著放大鏡來看。他基本按著原圖來畫的,相似度大概在99%以上,只是在很少地方加入了自己的創意,比如一座橋上,他認為原圖人物太少,結合當時繁華熱鬧的歷史情境,他又加畫了幾個神態不一的人物。

徐傳偉臨摹清明上河圖用的主要也是毛筆,除了需要細節線條展現的他才會用簽字筆。“畫畫我根本不用尺子,用手比劃一下就能有個大概。我喜歡的東西都是憑感覺走的。”今年4月底,徐傳偉的臨摹作品清明上河圖就完工了,他拿去裝裱起來,整幅作品長10.68米,寬0.35米。親戚朋友看了嘖嘖稱讚:老徐不得了,沒想到老了老了,還有這手。

當時畫到一半是就有人想徐傳偉完成後把作品賣給他,徐傳偉覺得挺欣慰,畢竟自己花心血創作的東西得到別人認可。“如果有人喜歡,我也願意賣給他。”

在畫清明上河圖之前,徐傳偉還臨摹過八駿圖、五牛圖。接下來他打算畫梁山108將的單體形象,他已經在網上找好了素材,有空就開始。

圖片《東江時報》記者周楠

雖然氣息不是很足,他還是流利地吹出了《映山紅》《梅花三弄》《草原姑娘》等幾首曲子。“不是吹牛,沒有一直吹到現在,我的技術絕對很厲害。”徐傳偉喘著氣說,想趁現在閑了把薩克斯和黑管重新吹起來。

第一次篆刻手上磨出泡

心裡想想簡單,實際做起來卻不易。徐傳偉買了石頭和刻刀,又買了教篆刻的書,自己對著書就開始研究了。想著自己這輩子天南海北地到處走,他為自己想了天南海北這個筆名,他刻的第一塊印章也是天南地北,在紙上練了很多次才敢在石頭上刻。“一開始沒經驗,不會選石頭,刻第一塊石頭就把手磨出泡了。但是越刻越想刻,經常就在這瞎琢磨。”

去年7月9日的,徐傳偉下班沒事幹,拿起手邊一個茉莉花茶的袋子,看著上面南鄉茶市的圖挺好看,就拿著簽字筆開始臨摹。從那以後徐傳偉根本停不下來了,每天收集報刊雜誌上好看的插圖,有空就照著畫。沒有專業的畫紙,他就在廢紙的背面畫。

“我也不按原圖的比例,就著我紙的大小來畫,經常就是左手拿放大鏡,右手畫。”徐傳偉說,他只有當年出黑板報的經驗,沒有專業學過美術,現在臨摹全靠自己的興趣和感覺。

“這些作品雖然不是很專業,不過我還是挺有成就感的,畢竟我是業餘的。”也是在去年七月份,徐傳偉還開始練寫毛筆字,他臨摹毛澤東的字體。在那之後他也試著用毛筆臨摹畫,現在他基本都用毛筆劃,簽字筆只是用來勾邊。

花半年臨摹出清明上河圖

臨摹了很多小畫作,去年11月份,徐傳偉想著畫幅大的。“我一直非常喜歡集市的感覺,有時候下班還經常去河南岸市場逛。於是我就想臨摹清明上河圖。”想臨摹,沒有圖,怎麼辦?徐傳偉到處找圖,他在新華書店找到了清明上河圖的郵票,貴不說,很多線條還看不清。後來徐傳偉的兒子在網上幫他買了電子複印版的清明上河圖。

“那個圖寬26釐米,我買的紙寬35釐米,我就按我紙的大小開始臨摹了。”去年11月2日,徐傳偉正式開始臨摹清明上河圖,還是跟以前臨摹一樣,拿著放大鏡來看。他基本按著原圖來畫的,相似度大概在99%以上,只是在很少地方加入了自己的創意,比如一座橋上,他認為原圖人物太少,結合當時繁華熱鬧的歷史情境,他又加畫了幾個神態不一的人物。

徐傳偉臨摹清明上河圖用的主要也是毛筆,除了需要細節線條展現的他才會用簽字筆。“畫畫我根本不用尺子,用手比劃一下就能有個大概。我喜歡的東西都是憑感覺走的。”今年4月底,徐傳偉的臨摹作品清明上河圖就完工了,他拿去裝裱起來,整幅作品長10.68米,寬0.35米。親戚朋友看了嘖嘖稱讚:老徐不得了,沒想到老了老了,還有這手。

當時畫到一半是就有人想徐傳偉完成後把作品賣給他,徐傳偉覺得挺欣慰,畢竟自己花心血創作的東西得到別人認可。“如果有人喜歡,我也願意賣給他。”

在畫清明上河圖之前,徐傳偉還臨摹過八駿圖、五牛圖。接下來他打算畫梁山108將的單體形象,他已經在網上找好了素材,有空就開始。

圖片《東江時報》記者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