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張傑:來,夥計,燙一壺酒!

天冷了,在一家酒樓吃飯,看見一位老者在鄰座獨飲,

喝的是溫酒,還挺舒服。忽然對溫酒產生了興趣,也引起一些有關溫酒的記憶。

我國自古就有喝溫酒的習慣。在阜陽,人們同樣喜歡在寒冷季節將白酒加溫後飲用。但加熱方法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將盛酒器放入熱水中燙熱,另一種是隔火加溫。

臘月是阜陽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外面寒風刺骨,滴水成冰。過去,冬季你若到誰家去做客,菜肴還沒上座,酒就已經溫上了,當正式開席的時候,溫酒壺的酒溫剛好。當年,溫酒壺如同酒杯一樣,它成了每家不可缺少的酒具。

阜陽人用於溫酒的器皿較為簡單,飯店或酒館多使用隔火加溫的溫酒壺,這是一種用粘性較好的黃泥捏制而成,在陰涼環境中晾乾、入窯燒制,出窯後成品呈紅碣色,

另有一個陶制的小容器,用於添加液體燃料(如高度酒或酒精),在它上面放上酒壺,點燃燃料後即可加熱。直到上世紀的八十年代,在阜陽的雜貨店裡還能經常看到呢!

還有一種就是在熱水中燙熱的,這種溫酒的器皿略顯高檔一些,如青花瓷的小瓶,口呈喇叭狀,下部大,然後向上部逐漸縮小至瓶頸處,溫酒的時候直接放在熱水中。需要喝酒的時候從容器中拿出溫酒瓶,

斟於酒盅。燙一壺溫酒,擺幾樣雅致的小菜,或小酌於私家,或雅聚於酒樓,這應該是上等人家的生活了。

在過去,用於溫酒的器皿的高低貴賤,與它的使用者身份的高低密不可分。當然,有講究的就有不講究的。

我家有一鄰居李老頭,天冷的時候也燙酒,他用於燙酒的器皿就是一個醫用小玻璃瓶,阜陽人叫鹽水瓶子。他喝酒的時候,把鹽水瓶子裡裝滿酒,放到一個盛滿熱水的破瓷缸裡。

然後獨自坐在臨街的自家門口。李老頭喝酒很慢,先是把酒瓶子拿出來,然後把酒瓶底子在破瓷缸沿上劃拉幾下水滴,再朝酒盅裡倒酒,再然後,一隻手端起酒盅,咂吧著嘴,“滋--”地抿一口,要品味好長時間。然後,拿一個鹹鴨蛋,“啪”的一聲,朝桌邊磕了一下,用手剝開一端的蛋殼,形成一個口,再用筷子從開口處夾出一點鹹鴨蛋,慢慢的送進嘴裡,然後就坐在那兒看大街上來來往往的行人,
要麼就愣神。而後,又想忽然想起來什麼,再次一隻手端起酒盅,咂吧著嘴,“滋--”地又抿一口溫酒,夾一筷子頭鹹鴨蛋。李老頭就這樣慢慢喝著,直到喝得冒一身透汗,臉紅撲撲的,才算過癮。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今天,正是二十四節氣的小雪,如果立冬還有些秋意,小雪,則真正標誌著氣候轉冷,眼下正宜新爐煮酒之時。三五個朋友相聚,幾碟小菜,溫上一壺老酒,大家是邊喝邊聊,談天說地,海闊天空,幾溫酒下肚,頓覺身上熱乎乎的,真是十分慪意。

天冷了,來,喝一杯焦陂特曲

大家是邊喝邊聊,談天說地,海闊天空,幾溫酒下肚,頓覺身上熱乎乎的,真是十分慪意。

天冷了,來,喝一杯焦陂特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