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淺談:人與人工智慧,究竟誰更聰明?

今天,看到了一個很有趣的話題:人與人工智慧,究竟誰更聰明?

既然拋出了這個話題了,也出現了兩種不一樣的立場,有人認為:人不如人工智慧聰明,究其原因是在前段時間,

AlphaGo擊敗了專業圍棋手。當然也有人認為:人比人工智慧聰明,拋出的理由是人工智慧都是人製造出來的,理所當然是人比人工智慧聰明。

從雙方拋出的例子來看,好似都正確,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說人工智慧這個說法的起源。在1965年的夏天,香農和一群年輕的學者在達特茅斯學院召開了一次頭腦風暴,

而這個會議討論的是當時電腦尚未解決,甚至尚未開展研究的問題,包括了人工智慧、自然語言處理和神經網路。“人工智慧”這一詞就是在這個會議上提出。

隨後,人們按照固有思維,尤其是人類發明歷史的經驗來看,模仿人或者動物就能實現創新發明,比如飛機的出現,因為有了翅膀,就能飛,其實飛機能起飛是因為空氣動力學,

這個學派就叫做“鳥飛派”。所以按照這個思路,人工智慧發展了十幾年,但什麼都沒搞出來。後面美國還削減了人工智慧的研究費用。

所以時間來到了2005年,Google以巨大的優勢當時世界所有機器翻譯研究團隊,這個時候就得提到翻譯專家弗朗茲·奧科,

他以成千上萬的資料為基礎,以量變的積累達到了質變,完成了這壯舉。隨後弗朗茲·奧科的帶領下,Google翻譯也問世了,用過Google翻譯都知道它的效果。

所以這個時候,科學家們發現以資料來驅動機器,就可以實現人工智慧,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比如與人下象棋,與人下圍棋。所以我們現在口中的人工智慧本質就是一個資料海量體,當需要啥的時候調出資料。

而不是電影中,那種具有類似人智慧的人工智慧。

回到主題:人與人工智慧,究竟誰更聰明?就目前而言人更聰明,至少內容的創造,機器是無法代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