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秋冬季節皮膚乾燥怎麼辦?補氣養血是關鍵!

曾治療一個60歲左右女性患者,常年皮膚乾燥,偶伴有瘙癢,無皮疹紅斑,日常極少出汗,反復用過各種中西藥,見效不大;來我處就診,問診瞭解到患者平常伴有畏風寒,神疲乏力,

胃腸功能弱,偶伴有食欲不振、腹脹腹痛腹瀉等現象、腰酸疲勞,查面色舌脈等屬於脾腎氣血虧虛徵象。

予處方:黃芪24克,紅參6g,炒白術15g,炙甘草6克,熟地黃30 g,當歸12克,白芍15克,川芎6克,制何首烏24克,防風10克,荊芥穗6克,麻黃9克,陳皮10克,生薑2片,大棗24克。囑多加強運動,忌生冷寒涼肥膩食物。

服上方加減調理約1月,患者畏寒怕冷現象逐漸好轉,精神食欲好轉,出汗較前增多,皮膚乾燥明顯減輕,患者停藥。

按:這例患者,病機在於平素脾腎虧虛,運化功能差,先天後天不足,氣血生化不足,汗液生化無源;加上素體陽虛,風寒閉塞肌表,

不能宣發汗液,所以出現少出汗,怕風怕冷,皮膚乾燥等現象;胃腸功能弱,神疲倦怠都是脾腎虧虛的徵象。

治療方法,主要考慮從補養脾腎,滋養氣血為主,使氣血津液生化有源,使用的方藥以八珍湯、當歸飲子的方義加減;加上荊芥、防風、麻黃等祛風寒,宣發汗液;陳皮健脾助運,防止補藥滋膩礙脾,促進氣機調暢,有助宣發。

用藥調理之後,氣血充沛,衛表風寒能宣發,所以各症狀逐漸好轉消失。

以上病案、方藥、方法供同道及患者參考;個體情況不同,不宜照方抓藥;症狀複雜,建議找中醫醫師就診。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