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那山、那林、那群兵,那狗、那鳥,還有熊!

編者按:

在11月10號,我們推送了文章《在北緯53度的奇乾,這個中隊為打一場火靠半斤面硬撐了兩天》,講述了守護著95萬公頃原始森林的奇乾中隊的故事。

有讀者看完文章留言:“奇乾這個地方我和戰友去過,

基本上是老林子,除了蚊蟲就是野生動物……夏天時,蚊子和牛蠅都大得出奇,一見到人,成百上千隻就飛了過來。開車幾個小時在林子裡走都沒有信號。河水很清澈,天空藍得讓你以為是電腦桌面。駐守這裡,需要耐得住寂寞……”

100餘字寫出了奇乾的艱苦和孤獨,也寫出了奇乾的美好和堅守的意義。

是啊!奇乾的戰士,見過野生的熊,見過剛出生嗷嗷待哺的小鳥,

還有狗陪著“汪!汪!汪!”“唱軍歌”……這些體驗,很多人此生難有,卻是奇乾戰士的日常。

我們講了奇乾戰士的“苦”,這次來講講他們的“甜”。

在內蒙古大興安嶺原始林區深處,動人的“交響曲”每天都會不定時地上演……

風穿林而過,拍打葉子發出“唰唰”的響聲;泉水潺潺遠去,

嘩啦啦如風鈴般清脆,譜出了旋律主線,偶爾樹枝“哢嚓”一聲折斷,細細聽,蟲鳴、鳥叫、熊的吼聲輔以和絃,構成了完整的“自然交響曲”……

這裡是被世界遺忘了的“桃花源”,是一個不為人知的荒野“天堂”。

在這原始林區裡,還有一群可愛的“森林人”,他們在這裡默默奉獻著自己的青春,踐行著神聖的諾言……

苦不苦?苦。但戰士們說,甜比苦多。

這兒有偷糧食的熊,還有會“唱軍歌”的狗

“你見過熊麼?哈哈,就是純天然,無污染的那種。”見到外人,奇乾的戰士都喜歡“得瑟”一下。

這兒人少,但戰士們並不孤獨,熊啊、狗啊、鳥啊都是他們的小夥伴。

奇乾排長張千說:“外界看可能覺得這個地方很艱苦,但在這裡你不會覺得苦的。”奇乾的戰士心裡是快樂的,

這點毫無疑問,從戰士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便能看得出來。

這兒的熊從來不會傷害奇乾的戰士,他們之間形成了一種默契,互不侵犯。不過,熊常常“不守約”,三不五時來中隊偷吃的……

中隊後院有個儲存室,存放著各種好吃的,因為奇乾戰士們三餐的食材都靠專車從山下往山上運送。天冷的時候,就會多囤些。熊不知啥時候發現了這個地方,每每光顧,必定“門壞肉亡”……

新來的戰士第一次見到這種情況,

往往會驚訝地叫出聲來,老兵大多感慨一句:“算了,隨它吧。大不了多吃幾天鹹菜嘛,都不容易……”

如果說熊是不速之客,那麼狗就是奇乾中隊親切的小夥伴了,戰士們為每一條狗都起了自己的名字,渾身黃毛的叫“大黃”,身上黃毛,眼睛周圍是黑毛的叫“眼鏡”,喜歡趴在角瓜旁的叫“阿瓜”……大大小小五六條呢。

集合的哨聲一吹響,狗也會從四面八方飛速地跑過來,在隊伍旁“列隊”,然後顛顛地跟著隊伍一起行進。隊伍走,狗也走,隊伍停,狗也停,站在食堂前,戰士們唱響軍歌,狗也跟著“嗚嗷嗚嗷”叫喚……

說來也怪,只要有外人在,狗便只是停在那裡,看著隊伍唱歌,悶不做聲,但只要沒有“陌生人”在,這一幕便會風雨無阻地上演……每到此時,偶有戰士會“不守規矩”,偷偷摸一下旁邊的狗頭,咧嘴笑著,狗也呼呼吐著舌頭“笑”。

樹多鳥也多,這兒的鳥跟戰士們可親了。奇乾中隊的戰士製作了上百個鳥巢,掛在林木間,引來百鳥安家。有一次我路過一窩新生的小鳥,它們的眼睛還沒睜開,但是能感覺到有人來了,就把嘴巴都張開了。然而我並沒有什麼東西能喂它們,也不敢喂,怕喂壞了,偷偷拍了張照片就走了,現在想想還有點遺憾。

用袖子蹭蹭滿是黑灰的臉,

在鏡頭前留下最開心的笑容

只要這片森林在,戰士們的笑容便在。

他們的職責就是守護這片綠色,讓森林免受大火的侵襲,免遭盜采和破壞。

“一年中有多半時間大雪封山,原始林區的道路複雜得很,常常無路可走……但是,森林大火可不管這些,只要天氣稍有好轉,馬上就有燎原的可能,我們不能讓大火吞噬這片純淨。”中隊士官長布約小兵(彝族)這樣說道。

今年林區解凍以來,中隊連續打了幾場大火。打7月份那場大火時,官兵星夜兼程,在無路可走的林子裡追趕火線,背著滅火機具和裝備物資,轉戰一個又一個山頭。

夜幕漸漸降臨,氣溫也迅速下降,戰士們奔波了幾日,早已疲憊不堪。正踏著滿地飛舞的草木灰,小心翼翼走在山坡上……“轟”地一聲,戰士們嚇得一激靈,困意全無。大家眼瞅著一棵大樹歪下來,伴隨一聲巨響,結結實實地砸在地上。好像多米諾骨牌效應一般,被火燒過的站杆紛紛倒下,“劈裡啪啦”響成一片,仿佛電影裡的“槍戰”一般……

前方幾個山頭後就是火線,戰士們豎起耳朵聽著響聲,警戒地看著身邊的站杆,小心翼翼一步一步往前邁……他們必須要繼續走,趁著火勢較弱將其撲滅,因為一旦錯過戰機,後果更加難以想像。

鏖戰到第二天,大火終於被撲滅,戰士們才得以舒口氣。看到我舉起了相機,一個個都湊了過來,用袖子蹭著滿是黑灰的臉和脖子,露出這幾天最開心的笑容……鏡頭靠近時我手抖了一下,他們的嘴唇已經裂開了好幾個口子……

退伍前,他為母親雕了一隻“高跟鞋”

“我們奇乾這個地方,別的東西不多,樹可是多得很,你就看吧,東南西北看一遍,除了樹還是樹。”每當新兵下連時,老兵就對新兵這樣說。

木頭,是奇乾戰士們另一個親密“夥伴”。奇乾中隊有個一代代傳下來的“根雕室”。據說曾經有位戰士入伍前是做木匠的,會一些手藝。奇乾這個地方,就是樹多。在一天,他無意中撿到了幾塊樹根,便用手邊一些簡易工具打磨處理幾下,做了一隻“烏龜”一隻“螃蟹”,栩栩如生。

身邊的戰友覺得有意思,也開始跟他學習,慢慢地,喜歡的人越來越多,戰士們的作品也雕得越來越像樣。中隊便專門設立了“根雕室”,收藏這些作品,也作為戰士們休閒時的一個根據地。

在展覽架的一角,一隻高跟鞋木雕靜靜地擺在那兒,那是已退伍老兵周春雨一刀刀雕刻出來的。他說,這只高跟鞋是他為遠在四川農村的母親製作的。高春雨是單親家庭的兒子,母親辛辛苦苦把他拉扯大,從來沒有穿過高跟鞋。當兵後,他把津貼攢起來想親自為母親買雙高跟鞋,可上山幾年未下過山,只能用刻刀為母親做一隻松木高跟鞋。

是啊!這些木雕大都承載著戰友的心緒和感情,下不了山,就每天和這些木頭說說話。從展架上一排排看過去,這兒有身披鎧甲的“變形金剛”,有呼嘯沖天的“長征火箭”,有天上飛翔的“和平鴿”,有地上奔跑的“土撥鼠”……

戰士們退伍了,他們的作品卻留了下來,這是他們在奇乾生活過的印記。而每一批新兵到來,老兵都會主動傳授他們根雕技巧,奇乾中隊的“根雕文化”就在這樣的傳承中一代代延續下去,成為戰士們溫暖的精神財富。

奇乾,其實早已是戰士們心裡的家……

中國軍網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姚順雨

編輯:李先慧

編審:曲延濤

投稿郵箱:zgjw_81@126.com

轉載請注明來源

眼睛周圍是黑毛的叫“眼鏡”,喜歡趴在角瓜旁的叫“阿瓜”……大大小小五六條呢。

集合的哨聲一吹響,狗也會從四面八方飛速地跑過來,在隊伍旁“列隊”,然後顛顛地跟著隊伍一起行進。隊伍走,狗也走,隊伍停,狗也停,站在食堂前,戰士們唱響軍歌,狗也跟著“嗚嗷嗚嗷”叫喚……

說來也怪,只要有外人在,狗便只是停在那裡,看著隊伍唱歌,悶不做聲,但只要沒有“陌生人”在,這一幕便會風雨無阻地上演……每到此時,偶有戰士會“不守規矩”,偷偷摸一下旁邊的狗頭,咧嘴笑著,狗也呼呼吐著舌頭“笑”。

樹多鳥也多,這兒的鳥跟戰士們可親了。奇乾中隊的戰士製作了上百個鳥巢,掛在林木間,引來百鳥安家。有一次我路過一窩新生的小鳥,它們的眼睛還沒睜開,但是能感覺到有人來了,就把嘴巴都張開了。然而我並沒有什麼東西能喂它們,也不敢喂,怕喂壞了,偷偷拍了張照片就走了,現在想想還有點遺憾。

用袖子蹭蹭滿是黑灰的臉,

在鏡頭前留下最開心的笑容

只要這片森林在,戰士們的笑容便在。

他們的職責就是守護這片綠色,讓森林免受大火的侵襲,免遭盜采和破壞。

“一年中有多半時間大雪封山,原始林區的道路複雜得很,常常無路可走……但是,森林大火可不管這些,只要天氣稍有好轉,馬上就有燎原的可能,我們不能讓大火吞噬這片純淨。”中隊士官長布約小兵(彝族)這樣說道。

今年林區解凍以來,中隊連續打了幾場大火。打7月份那場大火時,官兵星夜兼程,在無路可走的林子裡追趕火線,背著滅火機具和裝備物資,轉戰一個又一個山頭。

夜幕漸漸降臨,氣溫也迅速下降,戰士們奔波了幾日,早已疲憊不堪。正踏著滿地飛舞的草木灰,小心翼翼走在山坡上……“轟”地一聲,戰士們嚇得一激靈,困意全無。大家眼瞅著一棵大樹歪下來,伴隨一聲巨響,結結實實地砸在地上。好像多米諾骨牌效應一般,被火燒過的站杆紛紛倒下,“劈裡啪啦”響成一片,仿佛電影裡的“槍戰”一般……

前方幾個山頭後就是火線,戰士們豎起耳朵聽著響聲,警戒地看著身邊的站杆,小心翼翼一步一步往前邁……他們必須要繼續走,趁著火勢較弱將其撲滅,因為一旦錯過戰機,後果更加難以想像。

鏖戰到第二天,大火終於被撲滅,戰士們才得以舒口氣。看到我舉起了相機,一個個都湊了過來,用袖子蹭著滿是黑灰的臉和脖子,露出這幾天最開心的笑容……鏡頭靠近時我手抖了一下,他們的嘴唇已經裂開了好幾個口子……

退伍前,他為母親雕了一隻“高跟鞋”

“我們奇乾這個地方,別的東西不多,樹可是多得很,你就看吧,東南西北看一遍,除了樹還是樹。”每當新兵下連時,老兵就對新兵這樣說。

木頭,是奇乾戰士們另一個親密“夥伴”。奇乾中隊有個一代代傳下來的“根雕室”。據說曾經有位戰士入伍前是做木匠的,會一些手藝。奇乾這個地方,就是樹多。在一天,他無意中撿到了幾塊樹根,便用手邊一些簡易工具打磨處理幾下,做了一隻“烏龜”一隻“螃蟹”,栩栩如生。

身邊的戰友覺得有意思,也開始跟他學習,慢慢地,喜歡的人越來越多,戰士們的作品也雕得越來越像樣。中隊便專門設立了“根雕室”,收藏這些作品,也作為戰士們休閒時的一個根據地。

在展覽架的一角,一隻高跟鞋木雕靜靜地擺在那兒,那是已退伍老兵周春雨一刀刀雕刻出來的。他說,這只高跟鞋是他為遠在四川農村的母親製作的。高春雨是單親家庭的兒子,母親辛辛苦苦把他拉扯大,從來沒有穿過高跟鞋。當兵後,他把津貼攢起來想親自為母親買雙高跟鞋,可上山幾年未下過山,只能用刻刀為母親做一隻松木高跟鞋。

是啊!這些木雕大都承載著戰友的心緒和感情,下不了山,就每天和這些木頭說說話。從展架上一排排看過去,這兒有身披鎧甲的“變形金剛”,有呼嘯沖天的“長征火箭”,有天上飛翔的“和平鴿”,有地上奔跑的“土撥鼠”……

戰士們退伍了,他們的作品卻留了下來,這是他們在奇乾生活過的印記。而每一批新兵到來,老兵都會主動傳授他們根雕技巧,奇乾中隊的“根雕文化”就在這樣的傳承中一代代延續下去,成為戰士們溫暖的精神財富。

奇乾,其實早已是戰士們心裡的家……

中國軍網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姚順雨

編輯:李先慧

編審:曲延濤

投稿郵箱:zgjw_81@126.com

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