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從《人民的名義》看“正劇萌化”:別低頭收視率會掉,別流淚IP劇在笑

文 楊文山

如果你現在還不知道“達康書記的GDP”,可能你真的已經out了。一部反腐大劇讓幾個老戲霸成了網紅。特別是劇中的市委書記李達康,簡直要被網友玩壞:“達康書記別低頭,

GDP會掉;別流淚,祁同偉會笑”;“達康書記的笑容和GDP由我們來守護”。他的粉絲群有個洋氣的英文名字叫“darkcom”,宣誓“守衛達康書記的雙眼皮和保溫杯”。

除了“人氣書記”李達康,劇中的其他人物高育良、祁同偉、沙瑞金、侯亮平等也在網上各自圈粉。年輕網友們煞有介事地把飯圈(喜歡某個明星或者是組合的粉絲團)應援的亞文化轉移到了這些角色身上,

李達康的粉和高育良的粉撕起來了;還有“沙李CP”(沙瑞金×李達康)、“海猴子CP”(陳海×侯亮平)等各種CP,都在社交平臺上呈現異常火爆的姿態。

反腐劇本是嚴肅的政治題材,是主流文化核心價值觀的一種體現;而以湊CP為樂、圈地自萌的“腐女文化”則是青少年亞文化頗具生命力的一支。在《人民的名義》傳播過程中,

代表官方的主流文化和代表民間的青少年亞文化實現了合流。以往的主旋律題材影視作品,多少會產生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之間的分裂現象,而這一次“兩個輿論場”實現了熱烈互動。

當下的電視劇市場幾近娛樂至死之瘋狂,

正劇很難有生存餘地。以大IP、高投資、強行銷、流量明星為範本的生產模式橫行無阻,喧囂過後,是一地雞毛。在筆者看來,《人民的名義》通過“亞文化”的方式走紅,將近年來“正劇萌化”這一趨勢發揮到極致。套用粉絲給達康書記設計的標語,給正劇設計一句打氣口號:別低頭,收視率會掉;別流淚,IP劇在笑。

1“正劇萌化”:用“輕佻”表達“沉重”

所謂“正劇萌化”,指的是年輕的觀眾不再用一種苦大仇深、正襟危坐的姿態去欣賞正劇,

相反,他們用一種輕盈的方式來挖掘劇中的一些“萌點”,通過再創造形成一種次生解讀文本。而表情包、鬼畜視頻、CP都是最流行的“萌化”手段。

在《人民的名義》成為網紅之前,《大秦帝國之崛起》《琅琊榜》就已經走在了“正劇萌化”的實驗場上。

《大秦帝國之崛起》用的更多是鬼畜視頻、表情包的方式,而在《琅琊榜》的網路傳播中,腐女們的站CP起到了重要作用。《人民的名義》則是CP、表情包齊上,目前暫無鬼畜視頻(預計不久會有UP主跟進)。作為一部現實主義劇,《人民的名義》讓觀眾有了更多的親切感,因而這波“亞文化病毒”感染範圍更為擴大。

事實上,儘管《大明王朝》播出時收視慘敗,但在《大明王朝》10年沉寂期間,它最活躍的地方可能是B站,年輕人用新一代獨特的“語法”來表達喜愛之情:鬼畜視頻。而關於《大明王朝》的CP也應有盡有,不僅僅是嘉靖X海瑞CP火得一塌糊塗,就連小閣老(嚴世藩)、楊公公(楊金水)、胡部堂(胡宗憲)也成為小範圍的網紅。

B站使用者相比其他視頻網站有著更強的“再創作”能力,優質的“再創作”作品也會反過來推動作品本身的走紅。“再創作”可能是鬼畜視頻,也可能是“誤解向”的CP視頻。聚集在B站的腐女樂於將原劇中自己喜歡的角色配為一對,通過剪輯的力量給他們賦予新生。

這種以自己的腦洞重新創作的視頻或許有些輕佻,但確實是安利其他腐女觀看原劇的最佳方式。而如今,本來小圈子裡的“同人志”已經擴散開去,成為互聯網時代最具傳播力的表達方式。不管CP還是鬼畜視頻,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反差萌”,而正劇的嚴肅性和這種表達形式的娛樂性形成天然反差。當一部正劇具備了腐女們所能探尋到的“萌點”時,CP党自然是暴風驟雨般襲來。

2“作者已死”:次生解讀蓋過正主風頭

事實上,儘管《人民的名義》已成為網紅劇,但火的僅僅是“漢東老幹部天團”,包括柯藍、趙子琪、胡靜在內女性角色很少有人談論。當然,你可能說這本來就是一部男人戲,女性角色本來就不吃重。事實上,理解這個問題的關鍵是中國電視劇女性審美至上的趣味。

《琅琊榜》本是一部男性權謀劇,但在它的傳播過程中,通過組CP使部分女性觀眾對這部男性權謀劇“去勢化”,在二次創造中改造為“女頻風”。類似這種“性轉消費”不在少數。這其中,有的是創作者的自覺,刻意在文本中埋下這種“包袱”。還有一種是在行銷上搭順風車,認為不管是CP還是表情包,可能是一種接地氣的宣傳方式。前一種一般是IP劇的市場算計,後者更多是正劇推廣過程中的無心插柳。

法國文化學者羅蘭巴特在60年代提出“作者已死”理論,他認為“在作者完成作品的一瞬間,作者與作品的關係便宣告結束,解讀權回歸于讀者手中”。同樣是發源於法國的一種電影批評理論,“作者論”則強調導演本身對於作品的重要意義。根據這一理論,一個導演如果說在其一系列作品中表現出題材和風格上的某種一貫的特徵,就可算其為自己作品的“作者”。

時至今日,“作者論”和“作者已死”各有不同的信徒。但就《人民的名義》表現出來的表情包、CP大眾狂歡,無疑生動展現了“作者已死”這一理論的現實意義。事實上,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草根精神成為一種時代精神,消解權威成為互聯網主旋律。其中,最有代表性意義的就是胡戈將陳凱歌的《無極》惡搞成“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戰”,陳凱歌對自己的作品喪失了掌控權,任由網友消遣。

相比於惡搞視頻“消解權威”的反叛氣質,表情包、鬼畜、CP則顯得溫情脈脈,事實上,它拉近了普羅大眾和權威/嚴肅/深度之間的距離。如果說當年的惡搞視頻在精英和大眾之間劃下鴻溝,那麼“正劇萌化”則在二者之間搭建橋樑。

3.青年表達話語變遷:從王朔、周星馳到二次元

京州爆了炸,達康書記不放假,

京州要重啟,達康書記不休息,

風裡雨裡,政府大院等著你。

沒有四季,人民滿意就是旺季,人民不滿就是淡季。

風裡雨裡,我們陪你一起去肝政績。

只要你一聲令下,我們都是背鍋俠。

千言萬語,不及你的GDP。

無論誰作妖拍馬屁,都不及你的歐式大雙眼皮。

省裡市里,最愛還是你。

從網友給達康書記編寫的“後援”宣言,多少能夠感受到這個世代活靈活現的表達方式。上一波給中國年輕人心靈一擊的話語體系,應該是周星馳的電影臺詞,其中尤以《大話西游》為代表。事實上,《大話西遊》也是“作者已死”的鮮活案例。這部1995年公映時口碑票房都毫無起色的電影,於2000年左右在大學生群體中再度流行開來,並冠上“後現代主義”的高帽。

撇開這些不說,但恰恰是這部電影,讓內地觀眾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話語歸屬:一句“I服了You”打破古今語種的區隔,慈眉善目的觀世音被叫成了“觀音姐姐”,唐僧則被設計成一個整天喋喋不休、愛講道理的話嘮……這一切都給了那時的年輕觀眾一種新奇的個性化表達體驗。

在《用周星馳過渡》一文中,王小峰認為,“如果沒有周星馳,沒有互聯網,也許內地民眾仍然像上世紀80年代那樣,引用著與自己內心有一層隔膜的精英話語。周星馳的電影起到了一種過渡作用。即使沒有周星馳,有了互聯網後,人們還是會在網路喧嘩中找到屬於最大眾化的話語表述方式,只是周星馳讓這種話語表述來得更快、更清晰了些”。在此之前,起到類似作用的是王朔的小說。

在王小峰看來,王朔式的話語存在兩個問題:第一,他以“文革”解構“文革”,以政治解構政治,更年輕的大眾對“文革”背景下的語言已變得越來越陌生,缺少真實感受和共鳴,當人們感受完幽默效果之後便覺得這種語言失去了魅力;第二,王朔偶爾能冒出一些智慧火花的文字遊戲般的調侃語言多少還需要一些文學功底和幽默細胞來理解,不能讓任何一個人感同身受,運用自如。於是,王朔式話語就被周星馳語錄取代。

而如今,馮小剛也不再拍王朔式喜劇,周星馳也不對無厘頭有多大興致。青年人急需一種新的具有活力的表達體系,既然沒有人出來再舉一面大旗出,那我們自己DIY。CP、鬼畜、表情包或許放在這個背景之下理解才更為恰當。

《人民的名義》所搭乘的“正劇萌化”便車,本質上是年輕人所選擇的一種個性化語言表達方式。這種表達方式,對於60後、70後來講是王朔小說,對於80後、90後是周星馳電影,對於95後、00後,那就是CP、表情包、鬼畜。“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何足怪哉?

年輕人用新一代獨特的“語法”來表達喜愛之情:鬼畜視頻。而關於《大明王朝》的CP也應有盡有,不僅僅是嘉靖X海瑞CP火得一塌糊塗,就連小閣老(嚴世藩)、楊公公(楊金水)、胡部堂(胡宗憲)也成為小範圍的網紅。

B站使用者相比其他視頻網站有著更強的“再創作”能力,優質的“再創作”作品也會反過來推動作品本身的走紅。“再創作”可能是鬼畜視頻,也可能是“誤解向”的CP視頻。聚集在B站的腐女樂於將原劇中自己喜歡的角色配為一對,通過剪輯的力量給他們賦予新生。

這種以自己的腦洞重新創作的視頻或許有些輕佻,但確實是安利其他腐女觀看原劇的最佳方式。而如今,本來小圈子裡的“同人志”已經擴散開去,成為互聯網時代最具傳播力的表達方式。不管CP還是鬼畜視頻,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反差萌”,而正劇的嚴肅性和這種表達形式的娛樂性形成天然反差。當一部正劇具備了腐女們所能探尋到的“萌點”時,CP党自然是暴風驟雨般襲來。

2“作者已死”:次生解讀蓋過正主風頭

事實上,儘管《人民的名義》已成為網紅劇,但火的僅僅是“漢東老幹部天團”,包括柯藍、趙子琪、胡靜在內女性角色很少有人談論。當然,你可能說這本來就是一部男人戲,女性角色本來就不吃重。事實上,理解這個問題的關鍵是中國電視劇女性審美至上的趣味。

《琅琊榜》本是一部男性權謀劇,但在它的傳播過程中,通過組CP使部分女性觀眾對這部男性權謀劇“去勢化”,在二次創造中改造為“女頻風”。類似這種“性轉消費”不在少數。這其中,有的是創作者的自覺,刻意在文本中埋下這種“包袱”。還有一種是在行銷上搭順風車,認為不管是CP還是表情包,可能是一種接地氣的宣傳方式。前一種一般是IP劇的市場算計,後者更多是正劇推廣過程中的無心插柳。

法國文化學者羅蘭巴特在60年代提出“作者已死”理論,他認為“在作者完成作品的一瞬間,作者與作品的關係便宣告結束,解讀權回歸于讀者手中”。同樣是發源於法國的一種電影批評理論,“作者論”則強調導演本身對於作品的重要意義。根據這一理論,一個導演如果說在其一系列作品中表現出題材和風格上的某種一貫的特徵,就可算其為自己作品的“作者”。

時至今日,“作者論”和“作者已死”各有不同的信徒。但就《人民的名義》表現出來的表情包、CP大眾狂歡,無疑生動展現了“作者已死”這一理論的現實意義。事實上,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草根精神成為一種時代精神,消解權威成為互聯網主旋律。其中,最有代表性意義的就是胡戈將陳凱歌的《無極》惡搞成“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戰”,陳凱歌對自己的作品喪失了掌控權,任由網友消遣。

相比於惡搞視頻“消解權威”的反叛氣質,表情包、鬼畜、CP則顯得溫情脈脈,事實上,它拉近了普羅大眾和權威/嚴肅/深度之間的距離。如果說當年的惡搞視頻在精英和大眾之間劃下鴻溝,那麼“正劇萌化”則在二者之間搭建橋樑。

3.青年表達話語變遷:從王朔、周星馳到二次元

京州爆了炸,達康書記不放假,

京州要重啟,達康書記不休息,

風裡雨裡,政府大院等著你。

沒有四季,人民滿意就是旺季,人民不滿就是淡季。

風裡雨裡,我們陪你一起去肝政績。

只要你一聲令下,我們都是背鍋俠。

千言萬語,不及你的GDP。

無論誰作妖拍馬屁,都不及你的歐式大雙眼皮。

省裡市里,最愛還是你。

從網友給達康書記編寫的“後援”宣言,多少能夠感受到這個世代活靈活現的表達方式。上一波給中國年輕人心靈一擊的話語體系,應該是周星馳的電影臺詞,其中尤以《大話西游》為代表。事實上,《大話西遊》也是“作者已死”的鮮活案例。這部1995年公映時口碑票房都毫無起色的電影,於2000年左右在大學生群體中再度流行開來,並冠上“後現代主義”的高帽。

撇開這些不說,但恰恰是這部電影,讓內地觀眾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話語歸屬:一句“I服了You”打破古今語種的區隔,慈眉善目的觀世音被叫成了“觀音姐姐”,唐僧則被設計成一個整天喋喋不休、愛講道理的話嘮……這一切都給了那時的年輕觀眾一種新奇的個性化表達體驗。

在《用周星馳過渡》一文中,王小峰認為,“如果沒有周星馳,沒有互聯網,也許內地民眾仍然像上世紀80年代那樣,引用著與自己內心有一層隔膜的精英話語。周星馳的電影起到了一種過渡作用。即使沒有周星馳,有了互聯網後,人們還是會在網路喧嘩中找到屬於最大眾化的話語表述方式,只是周星馳讓這種話語表述來得更快、更清晰了些”。在此之前,起到類似作用的是王朔的小說。

在王小峰看來,王朔式的話語存在兩個問題:第一,他以“文革”解構“文革”,以政治解構政治,更年輕的大眾對“文革”背景下的語言已變得越來越陌生,缺少真實感受和共鳴,當人們感受完幽默效果之後便覺得這種語言失去了魅力;第二,王朔偶爾能冒出一些智慧火花的文字遊戲般的調侃語言多少還需要一些文學功底和幽默細胞來理解,不能讓任何一個人感同身受,運用自如。於是,王朔式話語就被周星馳語錄取代。

而如今,馮小剛也不再拍王朔式喜劇,周星馳也不對無厘頭有多大興致。青年人急需一種新的具有活力的表達體系,既然沒有人出來再舉一面大旗出,那我們自己DIY。CP、鬼畜、表情包或許放在這個背景之下理解才更為恰當。

《人民的名義》所搭乘的“正劇萌化”便車,本質上是年輕人所選擇的一種個性化語言表達方式。這種表達方式,對於60後、70後來講是王朔小說,對於80後、90後是周星馳電影,對於95後、00後,那就是CP、表情包、鬼畜。“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何足怪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