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十二美人圖就是雍正的心靈雞湯

■收藏週刊記者 潘瑋倩

清代《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屏》共12幅,即廣為人知的雍正《十二美人圖》。這是雍正當雍親王的時候,就在圓明園的居所裡掛著的。他的繼位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有人認為他曾經一度認為自己沒有可能繼位,所以他在圖上落款“破塵居士”,覺得自己看破紅塵了。同時鈐印“破塵居士”的還有一組《耕織圖》,他讓畫師把自己畫成耕地的老農。

雍正繼位後,十二美人圖掛在圓明園長達十年,他一直看著這些美人。所以馬未都說:“通過這樣的例子,我們可以瞭解雍正的內心世界。他一直看著這些美人,畫上有古董,有家居,非常漂亮。這也是他的心靈雞湯。我們有時候心裡不愉快,聽聽課,看看書,覺得是一碗心靈雞湯。作為一國之君,雍正也需要這碗心靈雞湯,只不過他的雞湯比咱的貴點兒而已。

根據故宮博物院資料顯示,因為畫幅中繪有雍正為皇子時所號“破塵居士”落款的條幅,所以,它曾一直被誤定為《胤禛妃行樂圖屏》。朱家溍先生據內務府雍正朝檔案,“雍正十年八月二十二日……司庫常保持出由圓明園深柳讀書堂圍屏上拆下美人絹畫十二張”,考證“只是‘美人絹畫十二張’而已”,因此,將其定名為《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屏》似更為恰當。因為,從這段記載上,可以表明這十二個美人不是雍正的妃子,檔案裡說的是“美人絹畫”,而如果這些人都是嬪妃,每個人都會有固定稱謂,不會隨便只稱呼為“美人”。

此套圖屏是為圓明園定做的,原貼於圓明園“深柳讀書堂”圍屏上,雍正十年(1732年)八月間才傳旨將其從屏風上拆下來,“著墊紙襯平,各配做卷杆”。因此,圖中求實寫真的園林景致表現的應是初期圓明園的實景。

此套圖屏使用工筆重彩,表現出宮廷繪畫雍容華貴的審美情趣和仕女畫工整妍麗的藝術特色。畫家在生動地刻畫宮苑女子品茶、賞蝶、沉吟、閱讀等閒適生活情景的同時,還以寫實的手法逼真地再現了清宮女子冠服、髮型、首飾等當時宮中女子最為流行的妝飾。下面我們跟隨故宮博物院的圖片展示和文字介紹,大致品鑒一下這十二美人圖的部分細節。

1 觀書沉吟

女子持半展書頁,沉吟瞬間。背景以設色山水小景、橫幅墨筆摹寫的宋代著名詩人、書法家米元章的詩為裝飾。畫家巧妙地借助所錄的米元章詩句“櫻桃口小柳腰肢,斜倚春風半懶時。一種心情費消遣,緗編欲展又凝思”,點明了此圖的畫意和讀書倦懶的仕女儀態。女子所展書頁上錄的是唐代杜秋娘《金縷詞》:“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2 立持如意

仕女手持如意,立於庭院內賞花。畫家著重突出了紫、粉、白、紅等各色牡丹。結合女子手中所持的竹雕靈芝如意,蘊含了“富貴如意”的美好願望。

3 倚門觀竹

庭院中花草竹石滿目,並擺放著香蘭、月季等各色盆景。仕女倚門觀望著滿園春色。

4 消夏賞蝶

戶外湖石玲瓏,彩蝶起舞,萱草含芳。室內仕女手持葫蘆倚案靜思。此畫描繪的雖然是仕女夏日休閒的情景,表達的卻是乞生貴子的吉祥意願。萱草,又名忘憂、鹿蔥。《草木記》謂“婦女懷孕,佩其花必生男”。葫蘆,屬於生命力旺盛的多籽植物,常被用以喻 “百子”之意。

5 燭下縫衣

清風徐徐,紅燭搖曳,仕女勤于女紅,在燭光下行針走線。女紅包括紡織、刺繡、縫紉等,古代隸屬於衡量女子“四德(婦德、婦言、婦功、婦容)”中的“婦功”。明窗外一隻紅色的蝙蝠飛舞在翠竹間,“鴻福將至”的吉祥寓意巧妙地蘊涵在圖畫之中。

6 桐蔭品茶

仕女手持薄紗紈扇,坐于茂密的梧桐樹下靜心品茶。圖中月亮門內有一黑漆描金書架,滿函的書籍不僅為畫面增添了儒雅的書香氣息,而且與仕女手中的茶具相互映襯。

7 博古幽思

仕女坐于斑竹椅上垂目沉思。身側環繞著陳設各種器物的多寶格。多寶格上擺放的各種瓷器,如“仿汝窯”瓷洗、“郎窯紅釉”僧帽壺,以及青銅觚、玉插屏等,均為康熙至雍正時期最盛行的陳設器物。

8 倚榻觀雀

室內仕女斜倚榻上,把玩著合璧連環,室外喜鵲鳴叫喳喳,女子目視喜鵲,不覺入神。背屏上書滿了“壽”字,雖有祈壽延年之意,卻也不敵“只羨鴛鴦不羨仙”的祈盼。

9 持表對菊

仕女手持精美的琺瑯表坐於書案旁。桌上瓶中插有菊花,點明了時值八月時節。背景牆面上懸掛著明代董其昌的詩句。不遠處幾案上的西洋天文儀器與女子手中的琺瑯表表明西洋物件已漸為宮中時尚。

10 撚珠觀貓

仕女于圓窗前端坐,輕倚桌案,一手閒雅地撚著念珠,正觀賞兩隻嬉戲頑皮的貓咪。此圖的取景面很小,僅透過二分之一的圓窗來刻畫繁複的景致,但由於畫家參用了西洋畫的焦點透視法,將遠、中、近三景安排得有條不紊,從而擴展了畫面空間的縱深感。

11 裘裝對鏡

仕女身著裘裝,腰系玉佩,一手搭於暖爐禦寒,一手持銅鏡,神情專注地對鏡自賞。畫中背景是一幅墨蹟酣暢的行草體七言詩掛軸,落款為“破塵居士題”。

12 烘爐觀雪

仕女臨窗而坐,輕掀帳帷,觀雪賞梅。戶外翠竹披霜帶雪,遇寒不凋。梅花不僅是著名的觀賞花,又以花分五瓣,而擁有“五福花”的美稱,被人們用以寓意幸福、長壽、吉祥。

(本文圖文資料來自故宮博物院)

因為,從這段記載上,可以表明這十二個美人不是雍正的妃子,檔案裡說的是“美人絹畫”,而如果這些人都是嬪妃,每個人都會有固定稱謂,不會隨便只稱呼為“美人”。

此套圖屏是為圓明園定做的,原貼於圓明園“深柳讀書堂”圍屏上,雍正十年(1732年)八月間才傳旨將其從屏風上拆下來,“著墊紙襯平,各配做卷杆”。因此,圖中求實寫真的園林景致表現的應是初期圓明園的實景。

此套圖屏使用工筆重彩,表現出宮廷繪畫雍容華貴的審美情趣和仕女畫工整妍麗的藝術特色。畫家在生動地刻畫宮苑女子品茶、賞蝶、沉吟、閱讀等閒適生活情景的同時,還以寫實的手法逼真地再現了清宮女子冠服、髮型、首飾等當時宮中女子最為流行的妝飾。下面我們跟隨故宮博物院的圖片展示和文字介紹,大致品鑒一下這十二美人圖的部分細節。

1 觀書沉吟

女子持半展書頁,沉吟瞬間。背景以設色山水小景、橫幅墨筆摹寫的宋代著名詩人、書法家米元章的詩為裝飾。畫家巧妙地借助所錄的米元章詩句“櫻桃口小柳腰肢,斜倚春風半懶時。一種心情費消遣,緗編欲展又凝思”,點明了此圖的畫意和讀書倦懶的仕女儀態。女子所展書頁上錄的是唐代杜秋娘《金縷詞》:“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2 立持如意

仕女手持如意,立於庭院內賞花。畫家著重突出了紫、粉、白、紅等各色牡丹。結合女子手中所持的竹雕靈芝如意,蘊含了“富貴如意”的美好願望。

3 倚門觀竹

庭院中花草竹石滿目,並擺放著香蘭、月季等各色盆景。仕女倚門觀望著滿園春色。

4 消夏賞蝶

戶外湖石玲瓏,彩蝶起舞,萱草含芳。室內仕女手持葫蘆倚案靜思。此畫描繪的雖然是仕女夏日休閒的情景,表達的卻是乞生貴子的吉祥意願。萱草,又名忘憂、鹿蔥。《草木記》謂“婦女懷孕,佩其花必生男”。葫蘆,屬於生命力旺盛的多籽植物,常被用以喻 “百子”之意。

5 燭下縫衣

清風徐徐,紅燭搖曳,仕女勤于女紅,在燭光下行針走線。女紅包括紡織、刺繡、縫紉等,古代隸屬於衡量女子“四德(婦德、婦言、婦功、婦容)”中的“婦功”。明窗外一隻紅色的蝙蝠飛舞在翠竹間,“鴻福將至”的吉祥寓意巧妙地蘊涵在圖畫之中。

6 桐蔭品茶

仕女手持薄紗紈扇,坐于茂密的梧桐樹下靜心品茶。圖中月亮門內有一黑漆描金書架,滿函的書籍不僅為畫面增添了儒雅的書香氣息,而且與仕女手中的茶具相互映襯。

7 博古幽思

仕女坐于斑竹椅上垂目沉思。身側環繞著陳設各種器物的多寶格。多寶格上擺放的各種瓷器,如“仿汝窯”瓷洗、“郎窯紅釉”僧帽壺,以及青銅觚、玉插屏等,均為康熙至雍正時期最盛行的陳設器物。

8 倚榻觀雀

室內仕女斜倚榻上,把玩著合璧連環,室外喜鵲鳴叫喳喳,女子目視喜鵲,不覺入神。背屏上書滿了“壽”字,雖有祈壽延年之意,卻也不敵“只羨鴛鴦不羨仙”的祈盼。

9 持表對菊

仕女手持精美的琺瑯表坐於書案旁。桌上瓶中插有菊花,點明了時值八月時節。背景牆面上懸掛著明代董其昌的詩句。不遠處幾案上的西洋天文儀器與女子手中的琺瑯表表明西洋物件已漸為宮中時尚。

10 撚珠觀貓

仕女于圓窗前端坐,輕倚桌案,一手閒雅地撚著念珠,正觀賞兩隻嬉戲頑皮的貓咪。此圖的取景面很小,僅透過二分之一的圓窗來刻畫繁複的景致,但由於畫家參用了西洋畫的焦點透視法,將遠、中、近三景安排得有條不紊,從而擴展了畫面空間的縱深感。

11 裘裝對鏡

仕女身著裘裝,腰系玉佩,一手搭於暖爐禦寒,一手持銅鏡,神情專注地對鏡自賞。畫中背景是一幅墨蹟酣暢的行草體七言詩掛軸,落款為“破塵居士題”。

12 烘爐觀雪

仕女臨窗而坐,輕掀帳帷,觀雪賞梅。戶外翠竹披霜帶雪,遇寒不凋。梅花不僅是著名的觀賞花,又以花分五瓣,而擁有“五福花”的美稱,被人們用以寓意幸福、長壽、吉祥。

(本文圖文資料來自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