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高盛:未來實體店轉型,只有這兩個方向

毫無疑問,店鋪除了賣貨以外,得承擔更多功能了。

美國實體零售業的日子不太好過,資料顯示僅2017年上半年,美國就關了5000多家實體店,而2008年全年的數字也不過6000餘家。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亞馬遜的股價在這將近1年來,卻漲了大概50%(2017年1月3日收盤價格為753.67美元/股)。

▲2017年11月22日8:51,亞馬遜股價為1139.49美元

看起來傳統零售真是要完蛋了?

也不一定,高盛消費者研究業務主管Matt Fassler在高盛的播客中就談及了零售的最新變化。

“目前,(在美國)大約85%的消費額是出現在實體店的”,Fassler表示,“如果電商在未來5年能依舊以15%的速度增長,這將意味著,零售行業每1美元的消費中將有0.3美元來自電商,這就是一個相當大的數字了”。

未來,有兩種實體業態不僅可以活下來,還可以有相當大的發展。

配送中心(Distribution Centers)

無論是亞馬遜還是傳統的沃爾瑪,

其成功都離不開那個“看不見”的高效配送中心。這些配送中心並不好看,也吸引不了什麼客流,但是卻能高效地完成其任務,就是將商品從庫房交到消費者手中。

“美國零售的問題在於,很多企業都希望能像亞馬遜一樣高效去配送,而且是從一個有良好商品佈局、可以吸引顧客的店內去實現的”,Fassler表示,“正如好市多(Costco)和山姆會員店(Sam’s Club)這類的實體零售商,他們在建設的第一步是思考整個物流體系如何搭建,

而商品展示只是很次要的問題”。

以亞馬遜為例,其庫房和消費者的平均距離是90英里,這就帶來了巨額的物流成本——如果消費者還退貨了,那就是來去兩端都是損失。

所以隨著亞馬遜成功收購全食超市,除了能實現商品價格降低以外,在全食超市內設置收貨櫃(Locker)已經走上了亞馬遜的日程表,而且以全食超市在美國的店鋪佈局來看,

亞馬遜的物流完全可以從全食超市為起點,而且其生鮮類物流體系更將得到全食超市實體店的“加持”。

▲全食超市實體店在全美的分佈

另一類的例子就是純實體店,全美幾千家沃爾瑪店鋪使得消費者和沃爾瑪的平均距離在10英里之內,

而沃爾瑪又開始測試由員工在下班途中進行“順手”商品配送,同時還和Uber展開合作,進行配送,這對於成本的降低是顯而易見的。

物流體系:沃爾瑪向“左”,亞馬遜向“右”

再加上傳統實體店都開始走向小型店業態,這就更使得“線上下單線下取(BOPIS)”、配送到店(Ship-to-Store)、店鋪配送(Ship-from-Store)成為主流,不僅降低物流成本,更可以吸引顧客到店,實現線上線下的流量互換。

展覽室(Showrooms)

隨著“展覽室效應(Showroom Effect)”一詞的橫空出世,不少零售商從不知所措,到專心應對,現在,不少都開始接受這一理念,甚至開始“擁抱”這一理念了。

“未來,類似於RFID價簽、消費者店內追蹤等技術將更廣泛地應用在店內”, Fassler說。

線下最大的問題在於,你不知道誰來了,不知道他到底看了什麼,不知道他拿起了什麼、又放下了什麼,甚至都不知道到底哪種促銷、哪種展示方式真正轉化為更好的銷售額——而這些線上上都可以以資料形式展現出來!

所以,對於一個實體零售商而言,未來的一個重要變化在於,在貨架附近的店員應該手持相關設備,不僅隨時瞭解庫存相關資訊,更能獲得相關資料、解析資料,進而對商品進行即時調整(價格已經在電子價簽上自動調整了)。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智曉未來科技”

不少零售商從不知所措,到專心應對,現在,不少都開始接受這一理念,甚至開始“擁抱”這一理念了。

“未來,類似於RFID價簽、消費者店內追蹤等技術將更廣泛地應用在店內”, Fassler說。

線下最大的問題在於,你不知道誰來了,不知道他到底看了什麼,不知道他拿起了什麼、又放下了什麼,甚至都不知道到底哪種促銷、哪種展示方式真正轉化為更好的銷售額——而這些線上上都可以以資料形式展現出來!

所以,對於一個實體零售商而言,未來的一個重要變化在於,在貨架附近的店員應該手持相關設備,不僅隨時瞭解庫存相關資訊,更能獲得相關資料、解析資料,進而對商品進行即時調整(價格已經在電子價簽上自動調整了)。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智曉未來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