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6家共用單車倒閉,共用汽車還能撐多久?

共用單車滿足了公眾短距離出行需求,在解決出行“最後一公里”問題、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從2017年1月至今,有超過1萬宗關於共用單車的投訴,99%為押金難退的問題。

據不完全統計,從今年6月開始,風口上的共用單車開始出現倒閉潮,先後有六家共用單車被曝押金無法退還的問題。

停放在人行道上的共用單車

繼共用單車在一些城市風靡以後,“共用汽車”也紛紛亮相于國內各大中城市。消費者可以通過手機下單租用共用汽車,

隨叫隨走,而租車費用有的比城市計程車的運價還便宜,甚至花15元就能開上賓士!

賓士smart

共用汽車前景雖好,但也面臨挑戰。

1,市場潛力巨大 吃到嘴裡很難

有專家認為,隨著國家“互聯網+”發展戰略的施行,在城市緩解交通擁堵、減少碳排放的發展訴求下,

國內基於資訊技術的汽車共用行業發展正當其時,市場潛力巨大。

“共用汽車”好處不言自明,不僅給城市民眾帶來用車便捷,還滿足了“無車族”的用車需求,大受歡迎乃情理之中。

“共用汽車”的“隨租隨還”對用戶來說很省事,下單開車、停車走人都可以在手機上一鍵完成,費用也不高,而且不用考慮限行問題。

在城市車輛限行、車牌限購的大背景下,民眾買車、養車的成本高,

城市停車難等問題制約了一部分人的買車欲望,“共用汽車”的出現,滿足了部分人的用車需求。

APP租用共用汽車

業內人士預計,“共用汽車”將是“共用單車”之後,一個巨大的市場風口。目前,我國共用經濟的規模大約為625億美元,已經占到全球共用經濟的33%,

預計將以54%的速度增長。

2,找車難 停車更難

凡事都有利就有弊。“共用汽車”的發展在國內尚處於萌芽和起步階段,行業本身猶待不斷探索和完善。特別是在“網約車”“共用單車”市場出現了一些亂象、引發爭議的背景下,“共用汽車”又該如何吸取前車之鑒?

定點停放的共用汽車

“共用汽車”目前多採用電動汽車。車輛數量少,一線城市停車位成本高居不下,再加上充電設備尚未完全覆蓋,目前一些汽車共用公司採用的是定點租還,使用者常常無法達到最終目的地,還需要借助地鐵、共用單車等“接力出行”,非常影響用戶體驗。不僅如此,由於停車收費問題,不定點租還,難免會產生停車費,更讓用車人難以接受。

用戶在想要租車的地點找不到車,在能找得到車的地方卻要支付租車以外的停車費用,“隨地還車”和“隨地借車“並未真正實現。此外,用戶一旦停車位置遠,也容易導致車輛閒置時間過長等問題。

停在專用車位上的共用汽車

多數網友反映,目前存在車輛覆蓋率低、停車網點太少等痛點。有網友下載完三個共用汽車APP之後,本想就近挑個車就出門“兜一圈”,結果打開APP全傻眼了——手機顯示:附近沒有可用的車!好不容易找到有一輛可用的車,停車點距離他們所在的位置有13公里。

3,成本太高 想做大不容易

目前的共用經濟都是重資產模式。重資產模式的共用汽車雖然拉高了行業門檻,同時也限制了盈利的門檻。

採購一輛單車只要幾百元,採購一輛新能源汽車動輒幾萬到十幾萬,以融資金額1000萬元為例,一輛車採購成本為10萬元,也僅夠採購1000輛車。此外,還需要支付停車費、油費或者電費、保險費用、路橋費以及日常運維等成本。

共用汽車按照現有的運營模式距離盈利遙遙無期。根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共用汽車的租賃費用主要包括起步費、里程費、時間費、異地還車費以及不計免賠費等,但綜合各方面因素來算,共用汽車的日租收益要遠低於運營成本。

4,已經有共用汽車倒閉

今年3月10日,“友友用車”宣佈停止運營。據官方消息,停止運營的原因是“之前簽署的投資款項未如期到位”。據友友用車的聯合創始人李宇事後公開表示,友友用車一個月的虧損高達200萬元,巨額的運營費用讓友友用車的前行倍感吃力。

類似滴滴出行這樣的行業巨頭都沒有進入這一看似紅火的市場,正是看到了消費環境不成熟、重資產重投入卻難盈利的現狀。

與傳統汽車租賃相比,共用汽車幾乎所有的環節都是使用者與軟體之間的交互來完成,在人工智慧、面部識別以及征信體系還不能達到全覆蓋的情況下,共用汽車的運維和監管難免出現一些真空地帶。汽車使用中,難免出現事故、行車剮蹭。有不少新手司機拿共用汽車來練手,刮蹭得到處是傷。由於共用汽車隨取隨用隨還的特性,在這場分時租賃的“接力”賽中,如何追責到事故發生時對應的用戶身上,如何判定事故責任,都成為卡在共用汽車發展道路上的難題。違章罰單也成為一大痛點。儘管各家都在想辦法採用措施確保用戶為自己的違章買單,卻依然會有漏網之魚或者拒不支付的情況。

5,隨著共用汽車增加,城市管理難度加大

未來10年,中國分時租賃汽車數量的年複合增長率將保持在45%左右,到2025年,中國分時汽車租賃數量將高達60萬輛。

如何管理?

而隨著共用汽車的推進,勢必對城市管理提出更高的挑戰。

有網友表示,迫不及待推行“共用汽車”,勢必會給城市管理再“添堵”。“共用單車”至今未解決的“違規停放、過度佔用公共空間、信用體系欠缺”等問題,在“共用汽車”領域照樣存在。

共用汽車是共用經濟時代的產物。它的發展和共用單車一樣,既為人們帶來了屬於未來的一種出行方式,又有法律、安全等多方面的“隱憂”。註冊認證機制不嚴密。只需要拍本人以及駕駛證的照片,平臺應該在此環節加入更多的技術壁壘才能保護所有用戶的利益,例如人臉識別甚至虹膜識別等現代高級生物識別技術。

汽車共用之路在何方?

停車難,合作的停車場少而遠。汽車不同於單車,汽車占地要遠遠超過單車,如果用戶在下車時隨意停車很可能會違反交規,而且亂停車非常影響交通和環境美觀,會給城管帶來很多新的壓力。

總結:絕大多數私家車,每天使用不超過2小時。分時租賃,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車輛,是分享經濟在出行領域的一種體現。共用單車、共用汽車的出現,豐富了人們的交通出行方式。有專家指出,2017年將成為共用汽車爆發元年,問題雖然很多,但前景光明。我們可以預見,也許幾年以後,你不一定擁有一輛汽車,但你只要付費就能開上汽車!另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已經有超過20家公司,加入了共用汽車市場的戰局,最終能活下來幾家呢?不好說啊,畢竟,與共用單車比起來,這是一場更高門檻的競爭。

在能找得到車的地方卻要支付租車以外的停車費用,“隨地還車”和“隨地借車“並未真正實現。此外,用戶一旦停車位置遠,也容易導致車輛閒置時間過長等問題。

停在專用車位上的共用汽車

多數網友反映,目前存在車輛覆蓋率低、停車網點太少等痛點。有網友下載完三個共用汽車APP之後,本想就近挑個車就出門“兜一圈”,結果打開APP全傻眼了——手機顯示:附近沒有可用的車!好不容易找到有一輛可用的車,停車點距離他們所在的位置有13公里。

3,成本太高 想做大不容易

目前的共用經濟都是重資產模式。重資產模式的共用汽車雖然拉高了行業門檻,同時也限制了盈利的門檻。

採購一輛單車只要幾百元,採購一輛新能源汽車動輒幾萬到十幾萬,以融資金額1000萬元為例,一輛車採購成本為10萬元,也僅夠採購1000輛車。此外,還需要支付停車費、油費或者電費、保險費用、路橋費以及日常運維等成本。

共用汽車按照現有的運營模式距離盈利遙遙無期。根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共用汽車的租賃費用主要包括起步費、里程費、時間費、異地還車費以及不計免賠費等,但綜合各方面因素來算,共用汽車的日租收益要遠低於運營成本。

4,已經有共用汽車倒閉

今年3月10日,“友友用車”宣佈停止運營。據官方消息,停止運營的原因是“之前簽署的投資款項未如期到位”。據友友用車的聯合創始人李宇事後公開表示,友友用車一個月的虧損高達200萬元,巨額的運營費用讓友友用車的前行倍感吃力。

類似滴滴出行這樣的行業巨頭都沒有進入這一看似紅火的市場,正是看到了消費環境不成熟、重資產重投入卻難盈利的現狀。

與傳統汽車租賃相比,共用汽車幾乎所有的環節都是使用者與軟體之間的交互來完成,在人工智慧、面部識別以及征信體系還不能達到全覆蓋的情況下,共用汽車的運維和監管難免出現一些真空地帶。汽車使用中,難免出現事故、行車剮蹭。有不少新手司機拿共用汽車來練手,刮蹭得到處是傷。由於共用汽車隨取隨用隨還的特性,在這場分時租賃的“接力”賽中,如何追責到事故發生時對應的用戶身上,如何判定事故責任,都成為卡在共用汽車發展道路上的難題。違章罰單也成為一大痛點。儘管各家都在想辦法採用措施確保用戶為自己的違章買單,卻依然會有漏網之魚或者拒不支付的情況。

5,隨著共用汽車增加,城市管理難度加大

未來10年,中國分時租賃汽車數量的年複合增長率將保持在45%左右,到2025年,中國分時汽車租賃數量將高達60萬輛。

如何管理?

而隨著共用汽車的推進,勢必對城市管理提出更高的挑戰。

有網友表示,迫不及待推行“共用汽車”,勢必會給城市管理再“添堵”。“共用單車”至今未解決的“違規停放、過度佔用公共空間、信用體系欠缺”等問題,在“共用汽車”領域照樣存在。

共用汽車是共用經濟時代的產物。它的發展和共用單車一樣,既為人們帶來了屬於未來的一種出行方式,又有法律、安全等多方面的“隱憂”。註冊認證機制不嚴密。只需要拍本人以及駕駛證的照片,平臺應該在此環節加入更多的技術壁壘才能保護所有用戶的利益,例如人臉識別甚至虹膜識別等現代高級生物識別技術。

汽車共用之路在何方?

停車難,合作的停車場少而遠。汽車不同於單車,汽車占地要遠遠超過單車,如果用戶在下車時隨意停車很可能會違反交規,而且亂停車非常影響交通和環境美觀,會給城管帶來很多新的壓力。

總結:絕大多數私家車,每天使用不超過2小時。分時租賃,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車輛,是分享經濟在出行領域的一種體現。共用單車、共用汽車的出現,豐富了人們的交通出行方式。有專家指出,2017年將成為共用汽車爆發元年,問題雖然很多,但前景光明。我們可以預見,也許幾年以後,你不一定擁有一輛汽車,但你只要付費就能開上汽車!另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已經有超過20家公司,加入了共用汽車市場的戰局,最終能活下來幾家呢?不好說啊,畢竟,與共用單車比起來,這是一場更高門檻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