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頭文字D,那一年的秋名山!

還記得當年的《頭文字D》嗎?

小編看了這部片子不下10次,一有閒心就會拿起來重溫一遍。不是因為它多麼的精彩刺激,更多的是那種情懷和感覺。

《頭文字D》中出現了許多的經典車型,

下面讓小編為大家一一盤點:

1.Toyota AE86 Trueno

AE86並非是這輛車的正式稱呼,只是這款車的車架代號。這款車的正式名稱是“Corolla”(卡羅拉)或稱其為第四代花冠。就如同現在的卡羅拉一樣,就是一款家用轎車。

AE86配備豐田紅極一時的1.6L 4A-GE引擎,最大馬力至130匹,最大扭矩149牛米。擁有雙凸輪軸控制每氣缸四氣門外,還有T-VIS可變進氣及EFI-D電子燃油噴注系統。原廠車基本上挺難駕駛:老久的方型內飾(助力選配),離合器也不輕。

但是這小車的優點也很重要,首先是FR,前置引擎後輪驅動。前後車身平衡性好,50:50的配重比,還有輕輛化車身,原廠86只有940公斤,還有GTV的輕量化版本還要更輕一些,一些改裝後的86都只有800多公斤的身條!也是因為這些特性決定了AE86在一些特殊比賽的特殊地位。

拓海就是開著這樣一輛屌絲神車(拓海的86為高配),一路過關斬將。第一次引擎爆缸後,文太為這頭小熊貓裝上了4A-GE 20V賽用引擎,

轉數12000轉、最大功率240馬力。後期的引擎蓋也更換為黑色的碳纖維材質。不過用一輛裝備賽車引擎的車來送豆腐,是不是不太經濟啊,畢竟賽車引擎的里程數並不多。

2.Nissan Silvia S13

駕駛者 :池谷浩一郎

第五代Silvia便宜。!高性價比!大量的配件以及改裝件!前置引擎後輪驅動!豎置引擎!Turbo!LSD!前後支柱型懸掛在駕駛時會稍有轉向不足的感覺。

S13的一大缺點就是刹車系統太脆弱。前後單點的刹車卡鉗根本不夠阻止這頭猛獸行進。但它的車身重量分佈比上一代更加平均,加上日產的多連杆避震系統,使其轉向和操控能力大大提升。S13分為自然吸氣版和渦輪增壓版。早期配用一台 CA18 DET 的1.8公升雙頂置凸輪軸16氣閥渦輪增壓4汽缸引擎,最大馬力為175匹,CA18DET引擎因渦輪遲滯現象頗為嚴重,
於1991年作出改良,搭載一台SR20DET引擎,馬力提升至200匹,再配合Rear Viscous LSD及電子控制4WS的Superhicas系統。

池穀所駕駛的為Silvia S13的前期版本(淡綠色),搭載的是1.8升的CA18DET渦輪增壓發動機,動力輸出175馬力。池谷學長貌似一場都沒贏過,一路醬油。也許就是因為這車名,誒,車手的宿命啊!

3.MazdaRX-7 FD3S

駕駛者:高橋啟介 岩瀨恭子

馬自達第三代RX-7,採用前置後驅,2.6L雙渦輪轉子引擎。相比前代FC,此車款外擴的四輪與加大尺碼的輪圈輪胎增強了操控穩定性,懸掛系統採用前、後雙叉臂獨立懸掛,懸臂以鋁合金製成,且阻尼係數也是偏運動化的設定。此外,由於引擎蓋的造型設計,轉子引擎的位置下移了50mm,除增加貼地性外,也使得車身配重比達到50:50。

此代車型的13B-REW型轉子引擎采序列式雙渦輪增壓系統(sequential twin turbocharged system),並降低壓縮比,使得最大馬力達255ps/6,500rpm,最大扭力30.0kg-m/5,000rpm。該序列式雙渦輪增壓系統經由日立公司的協助研發,由兩顆渦輪增壓器組成:一開始先將所有排氣集中於第一顆渦輪,使該渦輪在低轉速時(約1800rpm)啟動,減少了渦輪遲滯現象。當接近第一顆渦輪的最大工作轉速時,排氣開始被導入第二顆渦輪,一旦引擎轉速達到其工作範圍(約4,000rpm),所有排氣被集中在第二渦輪而全力工作。往後的小改款RX-7陸續提升馬力,1996年1月的版本為265ps(手排版),1999年1月的版本更一舉攀升至日本車廠出廠馬力的上限280ps。

高橋啟介的車(黃色)經過改裝最高馬力達350匹,同時尾翼也進行了更換,轉子引擎在當時算是黑科技了。啟介的車後來受損,加寬了車身,再次更換了尾翼,取消了跳燈,更換為碳纖維引擎蓋,動力再次提升。

4.Mazda RX-7 FC3S

駕駛者:高橋涼介

馬自達第二代RX-7,相比前代增加了動態懸掛系統(DTSS)與自動調整懸掛系統(AAS),提高了過彎時的穩定性。操控也有大幅度改善,因為前一代FB容易發生轉向過度的毛病,轉向也有改善,前一代RX-7采迴圈球式轉向,此代FC改為更加精准的齒輪齒條轉向。此外,前輪制動採用了鋁合金鍛造四活塞卡鉗刹車系統。

秉承RX-7的優良傳統,它配備了輕巧而高效能的渦輪增壓雙轉子旋轉引擎,自然吸氣和渦輪增壓兩個版本,自然吸氣輸出功率161馬力,渦輪增壓輸出功率205馬力。雖然它是FR,但因旋轉引擎實在輕巧,前後重量比例極接近完美的50∶50。

涼介的FC是後期渦輪增壓型(高性能版),出廠時約230匹馬力,經他悉心改裝後馬力達到350匹,在與拓海對決的一場中馬力被調低至260匹。

後期為了迎戰北條凜,FC再次改裝,馬力得到提升,加裝了尾翼,引擎蓋更換為碳纖維材質,進一步優化空氣動力學(取消了跳燈)。

話說我一直認為這輛車就如同涼介一樣,是動漫中最帥的。電影讓陳冠希演涼介,可謂是一大敗筆,怎麼都沒有涼介的氣質。此處涼介指第一季的涼介。

5.Nissan 180SX

駕駛者:健二

180SX是日本在1989年發表,以低價FR為市場定位,並為當時S13車系中之掀背車款設定。與一般S13雙門款最大差別在於翻蓋頭燈的採用。 由於180SX與Silvia間的雙生關係,這部車無論在車身尺碼方面,甚至底盤設計,動力系統配置,都與Silvia有密不可分的血脈。

中裡毅的的R32(黑色)經過改裝後馬力達到380匹。車頭過重,導致轉向不足和輪胎退化,是一大弱點。咳,中裡毅也是個明星龍套了,一局都沒贏。這被黑的,其實我挺欣賞他的跑法,可惜中裡毅真心不會防守啊,入彎都不封線。

北條凜的R32(暗銀色),經過爆改,馬力達到650匹。外觀上,更換了更大的尾翼。車身多處更換為鈦合金,輕量化,沒有中裡毅的車頭過重的問題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

6.Toyota AE85 Levin

駕駛者:武內樹

AE86和AE85除了外殼和底盤相同外就沒有一樣的東西了。85的引擎是SOHC,而86是DOHC;另外85也沒有LSD,85的發動機是化油器發動機,86是發動機。性能比86更不濟,除價格便宜外可算一無是處。變速箱、傳動軸、後軸、差速器、懸掛、刹車都要比86的脆弱很多

85的離合器為拉線式,86採用的則是液壓式;85的後軸為鼓式刹車,86則全系都是四輪盤刹。原廠85很難做出華麗的漂移動作,因為它的後軸沒有LSD限滑差速器。內飾方面,豐田給85也進行了低成本化的設計。方向盤和座椅都與86不同,86的都要更美觀,更舒適。看上去與普通的家用車一樣。一句話85就是86的縮水版,價格還不到86的一半,同樣是豐田的市場策略,讓買不起86或只是喜歡86外觀人的能負擔得。

需要指出的是,阿樹的AE85為三門掀背版,而配圖則為兩門三廂版。阿樹被奸商所騙買下此車,後來,為了彌補85的遺憾,阿樹在加裝渦輪增壓器的同時,化油器改為了電噴。空氣濾清器在改裝後已經摘除。

7.Honda Civic EG6

駕駛者:莊司慎吾

EG6為第五代本田思域,FF,雖然沒有配備渦輪,但其擁有輕量化(1040kg)且重心低矮的車身,且搭配了超越同級的前後雙A臂高規格懸架系統以及VTEC高性能引擎(最高爆發170匹馬力)。

8.Nissan Silvia S14

駕駛者:中村賢太

第六代Silvia

為了彌補S13的嚴重甩尾現象,S14的設計將軸距及輪距增長,令彎路的表現更加穩定,再加上LSD及更大的制動系統,S14的性能大大提高許多。加上低矮的車身,外型不算太誇張。S14這種車並沒有被設計成高性能跑車,換言之這只是一款講究靈活操控性的運動型轎跑車。

9.Mitsubishi Lancer Evolution 4

駕駛者:岩城清次

與前代相比增大的中央冷卻器、工作效率更高的進排氣系統、雙渦流渦輪增壓器以及更高角度的頂置凸輪軸等,成功地將此代4G63T引擎壓榨出280匹的峰值馬力。除引擎的改良外,此代Evo採用前、後通風碟刹車系統,全新設計的密齒比5前速手動變速器,以及全新的多連杆懸吊系統,再一次提高了全車的操控穩定性。三菱的新一代AYC主動式差速器取代了傳統的機械式LSD。AYC這個技術可以說是對4WD車的一大新突破。簡單來說,AYC的作用,就是令到四驅車輛的四個輪進行合理的推動力分配,特別在過彎的時候產生更大的轉向力,減少轉向不足的情況出現。而在外觀上,新加入的兩盞巨大的圓形霧燈、更為高聳的大尾翼以及16寸的OZ輪轂,使得此代Evo的戰鬥氣息更濃。

10.Mitsubishi Lancer Evolution 3

駕駛者:須藤京一

它是為贏取拉力賽而設計的跑車,當然它的性能無可置疑,遠遠超過了Evo 1及Evo 2。Evo 3最大的改變在於外觀。不論是前保杆、前下巴、裙腳、後包圍及後尾翼等所有的空力套件均徹底煥然一新。換言之,在增加下壓力及大幅改善空氣力學的目標下,得以因應更高速的挑戰。前下巴左右兩側多設了進氣孔以改善煞車系統的冷卻性。後尾翼加大至與車體同寬,以確保更佳的下壓力。上一代雖已發揮出260匹的優異動力,基於WRC挑戰之考慮,必須備有更充足的動力不可。因此,首先就是改良活塞,使壓縮比由原來的8.5提高為9.0,並將渦輪形狀重新設計,提高在高轉速域時的動力表現。再者,排氣系統管徑加大,以降低回壓,使得馬力增加10匹而達到270匹。其以2.0L的排氣量發揮出270匹的動力,除了令人吃驚以外,的確也震撼業界。Evo 3是結合Evo1、Evo 2之大成而邁入更高層次的飛躍車種。

它小巧的車身也安裝了一個渦輪增壓4G63引擎。配合三菱研發的S-AWC全時四輪驅動系統,使得Evo 3在道路上擁有強大的抓地性能。彎角和直路,配合偏時點火系統。渦輪遲滯效應減緩,使得出彎後的加速有超強的爆發力。表現都非常出色,但是唯一的不足就是。因為偏時點火系統長期工作,排氣管損壞得厲害。

11.Toyota Celica GT4 ST205

駕駛者:禦木

第六代Celica。GT4採用3S-GTE直列四缸雙頂置凸輪軸渦輪增壓引擎,2.0升排氣量,最大馬力為255hp/7000rpm,最大扭力為31kgm/4800rpm,在1993年-1995年的世界拉力錦標賽中,Celica GT4成為日本首款參加車型,並於1994年贏得世界拉力錦標賽冠軍。

禦木(這個名字倒是挺有內涵的)前輩也算是茂木夏樹的眾多男性朋友之一了,作為一個反派角色,他的車外觀就如他人一樣,真心不好看

12.Mazda MX-5 NA6CE

駕駛者:末次澈

第一代MX-5,搭載“B6-ZE”的DOHC直列四缸引擎,最大馬力125ps / 6500rpm、最大扭力14.5kg・m / 5000rpm,與之搭配的是五速手排變速箱(1990年追加四速自排)。1993年,針對廣大消費者反應的動力不足的意見,馬自達改用代號“BP-ZE”的1.8L引擎代替原來的1.6L引擎,最大馬力跟扭矩均有所提升。車重僅為980kg。外形設計上參考了經典英國小跑車的風格,簡單、樸素。

13.Nissan Skyline 25GT-t(ER34)

駕駛者:川井淳朗

1998年推出,與R34不同的是,ER34搭載RB25DET引擎,最大馬力為280ps/6400,最大扭力為343N/m。同時為FR佈局,取消了四驅系統。

14.Honda Civic EK9

駕駛者:二宮大輝、館智幸

TYPER R(EK9)屬於本田1995年推出的第六代思域,他延續炮彈流線狀為設計理念,呈現更為銳利的棱角與折線,HONDA取名為Miracle Civic,也首次出現Honda Multimatic電腦控制無段變速的CVT變速箱在1.6i ES車型上。EK9為CivicType R,於1997年推出,搭載B16B 1.6升VTEC引擎,原廠馬力為185hp/8200rpm ,最大扭力為 16.3kgm/7500rpm。

EK9的B16B發動機由EG6的B16A改進而來,由本田的工程師手工裝配,原裝最大輸出功率為185馬力。由於部件強度非常高,改裝後的B16B可以輕鬆承擔一萬轉以上的發動機轉速。由於EK9的車身重量很小,使得其加速性能非常可觀。

15.Honda Integra Type R(DC2)

駕駛者:微笑酒井

本田Integra(在海外部分市場懸掛謳歌商標)是一部緊湊型性能跑車,生產週期從1985年至2006年,提供雙門掀背或四門轎車款式。Integra Type R(DC2)屬於第三代車型於1993年在日本推出。由於怪異的4顆頭燈設計,他被人戲稱為“蟲眼”,提供兩款引擎,B18B發動機提供142馬力(105.9千瓦),B18CVTEC發動機提供176馬力(131千瓦)。採用著前、後雙搖臂式懸掛系統。飽受批評的Integra在1996年改款,放棄了那種怪異的頭燈設計,使頭燈改為長條形。

酒井的DC2屬於後期款,搭載B18C1.8升VTEC引擎,原廠馬力為200ps/8000rpm ,最大扭力為19.0kgm/6200rpm。並且加裝渦輪增壓器及中冷器,馬力達300匹。

16.Subaru Impreza WRX STi Version V(GC8V)

駕駛者:藤原文太、藤原拓海。

GC8V仍然採用斯巴魯招牌的水準對置發動機和全時四輪驅動系統,2.0升水準對置渦輪增壓發動機已經可以輸出280馬力的功率,達到了日本的馬力上限,扭矩也提高到了352Nm。不過,這款STI的重量達到了1270kg。但改進了的發動機低扭輸出已經彌補了這個缺陷。

外觀的變化在此代STI最為搶眼,讓人能夠更加直接的感受到WRC的車型風格,更加巨大的尾翼和倒立式避震器都成為升級配置。運動型的ABS系統也使整車的操控性能有了質了提高。

17.Nissan Silvia S15

駕駛者:奧山広也 東京二人組

第七代Silvia相比起前輩新車再一次增大了車身的尺寸,使S15的車身尺寸幾乎接近于中級車的尺寸。 不過即便如此,經過日產設計師的潤色,S15卻是全系列中最有跑車味道、線條最美的一代車型。在S15之上,有SR20DE及SR20DET兩款引擎可選,它們之間的差別在於後者增加了一枚原廠渦輪——加上“原廠”二字是因為買這車的人估計也很少會不自己改渦輪的——而也正因為這樣,我們就集中關注SR20DET的參數:通過改良進排氣的暢順度,SR20DET能夠輸出最大250PS的最大功率,相比前作S14有30PS的升級幅度,並首次匹配6MT變速箱,使原廠車就已經能帶來非一般的駕駛樂趣與刺激體驗,大幅度改裝後就更叫人著迷了。

奧山的車為S15 Spec-R(藍色),SR20DET引擎,原廠動力輸出250匹。外觀整體經過改裝,同時加裝了尾翼,馬力也進一步提升。可惜,上天降了一場雨,調高了馬力反而吃虧。

18.Toyota Altezza RS200 Z(SXE10)

駕駛者:秋山延彥 碓冰二人組

其實就是第一代的雷克薩斯IS。當時在日本市場,雷克薩斯品牌是沒有銷售的,這個車型也是掛著豐田商標銷售的。其中一個車型就是RS200,搭載YAMAHA代工的2.0升直列四缸3S-GE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210馬力,這個車型是專供日本國內的。需要注意的是,RS200上的這台3S-GE發動機是一台自然吸氣發動機,它的升功率可以與同時期的本田F20C發動機相媲美。

19.Suzuki Cappuccino(EA11R)

駕駛者:阪本

這是一輛搭載排量僅有657cc的3缸發動機的跑車,你對它的動力表現上有所疑惑,但是從它由SABER出品的前置中冷不難發現,它是渦輪車的真身(後期版本為渦輪引擎,前期為自吸引擎)。為了讓渦輪更好地工作,每個汽缸使用4個氣門和雙頂置凸輪軸發動機設計,原廠動力輸出已經有63匹馬力,推動一個自身只有725kg重量的車體,足矣。

當然,該車的重點更多應該放在操控上。在FMR的底盤佈局下,形成了前後50:50的比重,懸掛結構更是操控性極強的前雙搖臂,後複合式多連杆懸掛。操控性無需置疑,反應迅敏。

20.Mitsubishi Lancer Evolution 6

駕駛者:一條

三菱在不影響其原有的冷卻效能和空力性能前提下,對大包圍進行了徹底的修改,特別是尾翼則採用了雙層式的設計。

車輛動力升級的主要方向,從動力輸出轉移到耐久程度上來。重新調校的4G63T利用機油迴圈於各活塞頂部,來冷卻活塞並提高引擎缸體承受爆震的極限,此方式使得機油溫度大幅上升,氣冷式的機油冷卻器尺寸進一步加大;採用了從前保險杠進氣口吸入冷空氣、從側面排出熱氣的設計,加上改良的冷卻管路,增加散熱液迴圈量,大大增進整個引擎的冷卻效率。

21.Nissan Skyline GT-R R34

駕駛者:星野好造

日產在第五代Skyline GT-R繼續沿用RB26DETT,這台排量為2.6L的直列六缸雙渦輪增壓發動機,采有6MT,重新調校後,該發動機的實際最大功率與扭矩分別達到了332馬力與392Nm,但受限於日本當時的相關法規,最大功率出廠時依舊只標注280馬力。與該發動機相搭配的變速箱也由上代的5速手動升級為6速手動變速箱。ATTESAE-TS四輪驅動系統繼續出現在第五代Skyline GT-R車上。

充分吸取了上一代車型的教訓,重新採用了以性能為主要訴求的底盤,在優化過的懸掛與四輪轉向系統的加持下,造就了第五代Skyline GT-R極強的操控表現。

與前兩代車型一樣,第五代Skyline GT-R同樣有推出許多強化版車型,而且數量是有史以來最多的,有V-spec、V-spec II、N1、M-Spec、M-Spec Nür、V-Spec II Nür等多個版本。V-Spec主要強化了四驅系統與加入後軸限滑差速器,在懸掛系統上也做了更加運動化的調教,車內的顯示幕加入了進排氣溫度顯示功能。V-Spec II版本則在V-Spec基礎上再度強化懸掛系統,發動機蓋改用碳纖維材質,重量上較V-Spec更有優勢。N1版則是輕量化版本,去除了標準版中的空調、音響等一切多餘的配件。M-Spec版本則基本與V-Spec一樣,但是它具有特別調整過的避震器與防傾杆。Nür結尾的型號則是在N1基礎上升級了發動機的渦輪增壓器,可以看做是動力強化版。

並降低壓縮比,使得最大馬力達255ps/6,500rpm,最大扭力30.0kg-m/5,000rpm。該序列式雙渦輪增壓系統經由日立公司的協助研發,由兩顆渦輪增壓器組成:一開始先將所有排氣集中於第一顆渦輪,使該渦輪在低轉速時(約1800rpm)啟動,減少了渦輪遲滯現象。當接近第一顆渦輪的最大工作轉速時,排氣開始被導入第二顆渦輪,一旦引擎轉速達到其工作範圍(約4,000rpm),所有排氣被集中在第二渦輪而全力工作。往後的小改款RX-7陸續提升馬力,1996年1月的版本為265ps(手排版),1999年1月的版本更一舉攀升至日本車廠出廠馬力的上限280ps。

高橋啟介的車(黃色)經過改裝最高馬力達350匹,同時尾翼也進行了更換,轉子引擎在當時算是黑科技了。啟介的車後來受損,加寬了車身,再次更換了尾翼,取消了跳燈,更換為碳纖維引擎蓋,動力再次提升。

4.Mazda RX-7 FC3S

駕駛者:高橋涼介

馬自達第二代RX-7,相比前代增加了動態懸掛系統(DTSS)與自動調整懸掛系統(AAS),提高了過彎時的穩定性。操控也有大幅度改善,因為前一代FB容易發生轉向過度的毛病,轉向也有改善,前一代RX-7采迴圈球式轉向,此代FC改為更加精准的齒輪齒條轉向。此外,前輪制動採用了鋁合金鍛造四活塞卡鉗刹車系統。

秉承RX-7的優良傳統,它配備了輕巧而高效能的渦輪增壓雙轉子旋轉引擎,自然吸氣和渦輪增壓兩個版本,自然吸氣輸出功率161馬力,渦輪增壓輸出功率205馬力。雖然它是FR,但因旋轉引擎實在輕巧,前後重量比例極接近完美的50∶50。

涼介的FC是後期渦輪增壓型(高性能版),出廠時約230匹馬力,經他悉心改裝後馬力達到350匹,在與拓海對決的一場中馬力被調低至260匹。

後期為了迎戰北條凜,FC再次改裝,馬力得到提升,加裝了尾翼,引擎蓋更換為碳纖維材質,進一步優化空氣動力學(取消了跳燈)。

話說我一直認為這輛車就如同涼介一樣,是動漫中最帥的。電影讓陳冠希演涼介,可謂是一大敗筆,怎麼都沒有涼介的氣質。此處涼介指第一季的涼介。

5.Nissan 180SX

駕駛者:健二

180SX是日本在1989年發表,以低價FR為市場定位,並為當時S13車系中之掀背車款設定。與一般S13雙門款最大差別在於翻蓋頭燈的採用。 由於180SX與Silvia間的雙生關係,這部車無論在車身尺碼方面,甚至底盤設計,動力系統配置,都與Silvia有密不可分的血脈。

中裡毅的的R32(黑色)經過改裝後馬力達到380匹。車頭過重,導致轉向不足和輪胎退化,是一大弱點。咳,中裡毅也是個明星龍套了,一局都沒贏。這被黑的,其實我挺欣賞他的跑法,可惜中裡毅真心不會防守啊,入彎都不封線。

北條凜的R32(暗銀色),經過爆改,馬力達到650匹。外觀上,更換了更大的尾翼。車身多處更換為鈦合金,輕量化,沒有中裡毅的車頭過重的問題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

6.Toyota AE85 Levin

駕駛者:武內樹

AE86和AE85除了外殼和底盤相同外就沒有一樣的東西了。85的引擎是SOHC,而86是DOHC;另外85也沒有LSD,85的發動機是化油器發動機,86是發動機。性能比86更不濟,除價格便宜外可算一無是處。變速箱、傳動軸、後軸、差速器、懸掛、刹車都要比86的脆弱很多

85的離合器為拉線式,86採用的則是液壓式;85的後軸為鼓式刹車,86則全系都是四輪盤刹。原廠85很難做出華麗的漂移動作,因為它的後軸沒有LSD限滑差速器。內飾方面,豐田給85也進行了低成本化的設計。方向盤和座椅都與86不同,86的都要更美觀,更舒適。看上去與普通的家用車一樣。一句話85就是86的縮水版,價格還不到86的一半,同樣是豐田的市場策略,讓買不起86或只是喜歡86外觀人的能負擔得。

需要指出的是,阿樹的AE85為三門掀背版,而配圖則為兩門三廂版。阿樹被奸商所騙買下此車,後來,為了彌補85的遺憾,阿樹在加裝渦輪增壓器的同時,化油器改為了電噴。空氣濾清器在改裝後已經摘除。

7.Honda Civic EG6

駕駛者:莊司慎吾

EG6為第五代本田思域,FF,雖然沒有配備渦輪,但其擁有輕量化(1040kg)且重心低矮的車身,且搭配了超越同級的前後雙A臂高規格懸架系統以及VTEC高性能引擎(最高爆發170匹馬力)。

8.Nissan Silvia S14

駕駛者:中村賢太

第六代Silvia

為了彌補S13的嚴重甩尾現象,S14的設計將軸距及輪距增長,令彎路的表現更加穩定,再加上LSD及更大的制動系統,S14的性能大大提高許多。加上低矮的車身,外型不算太誇張。S14這種車並沒有被設計成高性能跑車,換言之這只是一款講究靈活操控性的運動型轎跑車。

9.Mitsubishi Lancer Evolution 4

駕駛者:岩城清次

與前代相比增大的中央冷卻器、工作效率更高的進排氣系統、雙渦流渦輪增壓器以及更高角度的頂置凸輪軸等,成功地將此代4G63T引擎壓榨出280匹的峰值馬力。除引擎的改良外,此代Evo採用前、後通風碟刹車系統,全新設計的密齒比5前速手動變速器,以及全新的多連杆懸吊系統,再一次提高了全車的操控穩定性。三菱的新一代AYC主動式差速器取代了傳統的機械式LSD。AYC這個技術可以說是對4WD車的一大新突破。簡單來說,AYC的作用,就是令到四驅車輛的四個輪進行合理的推動力分配,特別在過彎的時候產生更大的轉向力,減少轉向不足的情況出現。而在外觀上,新加入的兩盞巨大的圓形霧燈、更為高聳的大尾翼以及16寸的OZ輪轂,使得此代Evo的戰鬥氣息更濃。

10.Mitsubishi Lancer Evolution 3

駕駛者:須藤京一

它是為贏取拉力賽而設計的跑車,當然它的性能無可置疑,遠遠超過了Evo 1及Evo 2。Evo 3最大的改變在於外觀。不論是前保杆、前下巴、裙腳、後包圍及後尾翼等所有的空力套件均徹底煥然一新。換言之,在增加下壓力及大幅改善空氣力學的目標下,得以因應更高速的挑戰。前下巴左右兩側多設了進氣孔以改善煞車系統的冷卻性。後尾翼加大至與車體同寬,以確保更佳的下壓力。上一代雖已發揮出260匹的優異動力,基於WRC挑戰之考慮,必須備有更充足的動力不可。因此,首先就是改良活塞,使壓縮比由原來的8.5提高為9.0,並將渦輪形狀重新設計,提高在高轉速域時的動力表現。再者,排氣系統管徑加大,以降低回壓,使得馬力增加10匹而達到270匹。其以2.0L的排氣量發揮出270匹的動力,除了令人吃驚以外,的確也震撼業界。Evo 3是結合Evo1、Evo 2之大成而邁入更高層次的飛躍車種。

它小巧的車身也安裝了一個渦輪增壓4G63引擎。配合三菱研發的S-AWC全時四輪驅動系統,使得Evo 3在道路上擁有強大的抓地性能。彎角和直路,配合偏時點火系統。渦輪遲滯效應減緩,使得出彎後的加速有超強的爆發力。表現都非常出色,但是唯一的不足就是。因為偏時點火系統長期工作,排氣管損壞得厲害。

11.Toyota Celica GT4 ST205

駕駛者:禦木

第六代Celica。GT4採用3S-GTE直列四缸雙頂置凸輪軸渦輪增壓引擎,2.0升排氣量,最大馬力為255hp/7000rpm,最大扭力為31kgm/4800rpm,在1993年-1995年的世界拉力錦標賽中,Celica GT4成為日本首款參加車型,並於1994年贏得世界拉力錦標賽冠軍。

禦木(這個名字倒是挺有內涵的)前輩也算是茂木夏樹的眾多男性朋友之一了,作為一個反派角色,他的車外觀就如他人一樣,真心不好看

12.Mazda MX-5 NA6CE

駕駛者:末次澈

第一代MX-5,搭載“B6-ZE”的DOHC直列四缸引擎,最大馬力125ps / 6500rpm、最大扭力14.5kg・m / 5000rpm,與之搭配的是五速手排變速箱(1990年追加四速自排)。1993年,針對廣大消費者反應的動力不足的意見,馬自達改用代號“BP-ZE”的1.8L引擎代替原來的1.6L引擎,最大馬力跟扭矩均有所提升。車重僅為980kg。外形設計上參考了經典英國小跑車的風格,簡單、樸素。

13.Nissan Skyline 25GT-t(ER34)

駕駛者:川井淳朗

1998年推出,與R34不同的是,ER34搭載RB25DET引擎,最大馬力為280ps/6400,最大扭力為343N/m。同時為FR佈局,取消了四驅系統。

14.Honda Civic EK9

駕駛者:二宮大輝、館智幸

TYPER R(EK9)屬於本田1995年推出的第六代思域,他延續炮彈流線狀為設計理念,呈現更為銳利的棱角與折線,HONDA取名為Miracle Civic,也首次出現Honda Multimatic電腦控制無段變速的CVT變速箱在1.6i ES車型上。EK9為CivicType R,於1997年推出,搭載B16B 1.6升VTEC引擎,原廠馬力為185hp/8200rpm ,最大扭力為 16.3kgm/7500rpm。

EK9的B16B發動機由EG6的B16A改進而來,由本田的工程師手工裝配,原裝最大輸出功率為185馬力。由於部件強度非常高,改裝後的B16B可以輕鬆承擔一萬轉以上的發動機轉速。由於EK9的車身重量很小,使得其加速性能非常可觀。

15.Honda Integra Type R(DC2)

駕駛者:微笑酒井

本田Integra(在海外部分市場懸掛謳歌商標)是一部緊湊型性能跑車,生產週期從1985年至2006年,提供雙門掀背或四門轎車款式。Integra Type R(DC2)屬於第三代車型於1993年在日本推出。由於怪異的4顆頭燈設計,他被人戲稱為“蟲眼”,提供兩款引擎,B18B發動機提供142馬力(105.9千瓦),B18CVTEC發動機提供176馬力(131千瓦)。採用著前、後雙搖臂式懸掛系統。飽受批評的Integra在1996年改款,放棄了那種怪異的頭燈設計,使頭燈改為長條形。

酒井的DC2屬於後期款,搭載B18C1.8升VTEC引擎,原廠馬力為200ps/8000rpm ,最大扭力為19.0kgm/6200rpm。並且加裝渦輪增壓器及中冷器,馬力達300匹。

16.Subaru Impreza WRX STi Version V(GC8V)

駕駛者:藤原文太、藤原拓海。

GC8V仍然採用斯巴魯招牌的水準對置發動機和全時四輪驅動系統,2.0升水準對置渦輪增壓發動機已經可以輸出280馬力的功率,達到了日本的馬力上限,扭矩也提高到了352Nm。不過,這款STI的重量達到了1270kg。但改進了的發動機低扭輸出已經彌補了這個缺陷。

外觀的變化在此代STI最為搶眼,讓人能夠更加直接的感受到WRC的車型風格,更加巨大的尾翼和倒立式避震器都成為升級配置。運動型的ABS系統也使整車的操控性能有了質了提高。

17.Nissan Silvia S15

駕駛者:奧山広也 東京二人組

第七代Silvia相比起前輩新車再一次增大了車身的尺寸,使S15的車身尺寸幾乎接近于中級車的尺寸。 不過即便如此,經過日產設計師的潤色,S15卻是全系列中最有跑車味道、線條最美的一代車型。在S15之上,有SR20DE及SR20DET兩款引擎可選,它們之間的差別在於後者增加了一枚原廠渦輪——加上“原廠”二字是因為買這車的人估計也很少會不自己改渦輪的——而也正因為這樣,我們就集中關注SR20DET的參數:通過改良進排氣的暢順度,SR20DET能夠輸出最大250PS的最大功率,相比前作S14有30PS的升級幅度,並首次匹配6MT變速箱,使原廠車就已經能帶來非一般的駕駛樂趣與刺激體驗,大幅度改裝後就更叫人著迷了。

奧山的車為S15 Spec-R(藍色),SR20DET引擎,原廠動力輸出250匹。外觀整體經過改裝,同時加裝了尾翼,馬力也進一步提升。可惜,上天降了一場雨,調高了馬力反而吃虧。

18.Toyota Altezza RS200 Z(SXE10)

駕駛者:秋山延彥 碓冰二人組

其實就是第一代的雷克薩斯IS。當時在日本市場,雷克薩斯品牌是沒有銷售的,這個車型也是掛著豐田商標銷售的。其中一個車型就是RS200,搭載YAMAHA代工的2.0升直列四缸3S-GE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210馬力,這個車型是專供日本國內的。需要注意的是,RS200上的這台3S-GE發動機是一台自然吸氣發動機,它的升功率可以與同時期的本田F20C發動機相媲美。

19.Suzuki Cappuccino(EA11R)

駕駛者:阪本

這是一輛搭載排量僅有657cc的3缸發動機的跑車,你對它的動力表現上有所疑惑,但是從它由SABER出品的前置中冷不難發現,它是渦輪車的真身(後期版本為渦輪引擎,前期為自吸引擎)。為了讓渦輪更好地工作,每個汽缸使用4個氣門和雙頂置凸輪軸發動機設計,原廠動力輸出已經有63匹馬力,推動一個自身只有725kg重量的車體,足矣。

當然,該車的重點更多應該放在操控上。在FMR的底盤佈局下,形成了前後50:50的比重,懸掛結構更是操控性極強的前雙搖臂,後複合式多連杆懸掛。操控性無需置疑,反應迅敏。

20.Mitsubishi Lancer Evolution 6

駕駛者:一條

三菱在不影響其原有的冷卻效能和空力性能前提下,對大包圍進行了徹底的修改,特別是尾翼則採用了雙層式的設計。

車輛動力升級的主要方向,從動力輸出轉移到耐久程度上來。重新調校的4G63T利用機油迴圈於各活塞頂部,來冷卻活塞並提高引擎缸體承受爆震的極限,此方式使得機油溫度大幅上升,氣冷式的機油冷卻器尺寸進一步加大;採用了從前保險杠進氣口吸入冷空氣、從側面排出熱氣的設計,加上改良的冷卻管路,增加散熱液迴圈量,大大增進整個引擎的冷卻效率。

21.Nissan Skyline GT-R R34

駕駛者:星野好造

日產在第五代Skyline GT-R繼續沿用RB26DETT,這台排量為2.6L的直列六缸雙渦輪增壓發動機,采有6MT,重新調校後,該發動機的實際最大功率與扭矩分別達到了332馬力與392Nm,但受限於日本當時的相關法規,最大功率出廠時依舊只標注280馬力。與該發動機相搭配的變速箱也由上代的5速手動升級為6速手動變速箱。ATTESAE-TS四輪驅動系統繼續出現在第五代Skyline GT-R車上。

充分吸取了上一代車型的教訓,重新採用了以性能為主要訴求的底盤,在優化過的懸掛與四輪轉向系統的加持下,造就了第五代Skyline GT-R極強的操控表現。

與前兩代車型一樣,第五代Skyline GT-R同樣有推出許多強化版車型,而且數量是有史以來最多的,有V-spec、V-spec II、N1、M-Spec、M-Spec Nür、V-Spec II Nür等多個版本。V-Spec主要強化了四驅系統與加入後軸限滑差速器,在懸掛系統上也做了更加運動化的調教,車內的顯示幕加入了進排氣溫度顯示功能。V-Spec II版本則在V-Spec基礎上再度強化懸掛系統,發動機蓋改用碳纖維材質,重量上較V-Spec更有優勢。N1版則是輕量化版本,去除了標準版中的空調、音響等一切多餘的配件。M-Spec版本則基本與V-Spec一樣,但是它具有特別調整過的避震器與防傾杆。Nür結尾的型號則是在N1基礎上升級了發動機的渦輪增壓器,可以看做是動力強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