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武漢會戰——改變世界歷史的一場大戰

1938年5月,日本政壇出了一件大事,軍部的首腦人物杉山元倒臺了。

杉山元,日本陸相,是一個固執己見的侵華“主戰派”,以優柔寡斷著稱的首相近衛文麿,一直對杉山俯首聽命。

但這一次,

杉山居然被近衛扳倒了,消息傳出後,日本各界大嘩。

只有日本最高層的幾個人知道,近衛這次能得手,是他在一件大事上,同天皇達成了一致。為了配合近衛的行動,天皇派出了梨本宮守正親王,向杉山口頭傳達了聖旨。

這份聖旨只有一句話:“立即辭職”。

(貼士:再厲害的日軍將軍,也不敢向天皇說一個“不”字,這要從日軍的立軍精神說起,詳情請關注《成魔之路——日軍殘忍成性大解剖》。)

杉山嚇出一身冷汗,趕緊遞交辭呈。

據近衛回憶,自己同天皇達成的共識就是——從中國脫身,這場仗,已經打不下去了。

正是這個近衛,前不久還信誓旦旦地發表聲明,宣佈把戰爭進行到底,不惜同中國打五年、打十年,打一場持久戰。,為什麼這麼快就反悔了呢?

近衛沒有向人解釋,他默默開始尋找新陸相的人選,

幾個人浮現在他的腦海中來。

寺內壽一:擔任過陸相,但貪圖戰功,主張在華進攻到底,pass。

柳川平助:淞滬會戰日本勝利的最大功臣,但因為南京大屠殺而臭名昭著, pass。

石原莞爾:陸軍中的天才,

但這次侵華戰爭中石原沒有“戰功”,還說過“滅日本者必近衛”。(貼士:石原為什麼說這句話,詳情請關注《逆天任務——日本首相派人帶蔣介石到日本》)近衛皺了皺眉頭,pass。

這麼一來,近衛心目中只剩下一個人,“戰功”赫赫,還是日軍中著名的“中國通”,他就是第五師團長——板垣征四郎。

近衛相信,自己不會看錯人,為什麼要趕緊從中國脫身的這個問題,板垣,會替自己回答。

1938年6月初,板垣回到東京上任,見到近衛,他說起了自己在中國戰場的經歷。

在華北,板垣率領著精銳的第五師團,一路攻城掠地,卻看不到一點勝利的兆頭。這讓他不斷想起石原莞爾的兩個預言:

一、就算國民政府剩下巴掌大的一塊土地,也一定會抗戰到底。

二、日軍會陷入持久戰的泥潭,

最終自取滅亡。

在板垣眼中,這兩條預言正一步步實現,國民政府節節後退,卻仍堅持抵抗。而八路軍、新四軍在日軍背後,開闢了敵後戰場,板垣自己,就在平型關,吃了八路軍的苦頭。(貼士:平型關這場仗,中國軍隊贏得並不輕鬆,詳情請關注《中日百年戰爭全紀實》之《大捷幕後》。)

近衛也非常熟悉石原,他和板垣一拍即合。

二人達成共識,要在1938年內,逼中國投降,結束戰爭。

他們制定了雙管齊下的策略。

板垣唱白臉,,調集大軍撲向蔣介石所在地武漢,準備消滅中國軍隊主力,用武力逼蔣介石投降。

近衛唱紅臉,他秘密派人前往香港,通過中間人聯繫上國民政府,提出蔣介石下野,就可以停戰的條件。

近衛和板垣設定的目標是:1938年年底,中國投降。

昭和天皇裕仁對這個計畫非常贊許,他表示,不願再見到“帝國雄師百萬受制於中國”。要求儘早把在華兵力用到其他地方,那麼,天皇想把在華日軍用到哪裡呢?

1936年起,史達林開始不斷向遠東增兵,遠東蘇軍的人數從1935年的24萬,迅速增加到1938年的45萬人。

關東軍只有22萬,卻不斷向蘇軍挑釁,盧溝橋事變爆發時,關東軍甚至擊沉了蘇軍炮艇,但每次日蘇衝突,都是以蘇軍讓步而告終。

1938年7月,日軍調動所有機動兵力,投入武漢會戰。東北關東軍的裝備、彈藥,被大量抽調到關內。

史達林抓住機會,派出蘇軍最優秀的指揮官之一——布柳赫爾,在張鼓峰反擊日軍挑釁。

這場仗,蘇軍的兵力,是日軍的三倍。

蘇軍有250架飛機、285輛坦克、裝甲車,237門火炮。

而日軍,只有37門火炮,一萬五千人。

但讓史達林沒想到的是,雖然這場仗蘇軍勝了,但蘇軍的傷亡,也是日軍的三倍。(貼士:蘇軍的戰鬥力弱化,和進行大清洗運動,大批指揮人員遇害有關。參見第34集《神秘將軍——一場促使史達林結束大清洗的戰役》)

關東軍據此推算,只要日軍兵力達到蘇軍七成,就一定能擊敗蘇軍。

雖然關東軍的實際兵力,只有遠東蘇軍的一半,但只要解決了中國,把關內的百萬大軍調到中國東北,日軍就是蘇軍的三倍,對蘇聯的戰爭必勝無疑。

一旦遠東告急,史達林能將歐洲的部隊,增援到遠東嗎?

這是1938年9月,英國首相張伯倫,在倫敦機場的講話:“我帶回來了和平”。他手中這份檔,是在慕尼克和希特勒達成的協定,協定的目的正是,鼓勵德國進攻蘇聯。

世界歷史發展到了關鍵一刻,如果日本從中國脫身,與德國夾擊蘇聯,德日法西斯,很可能在莫斯科會師。

8月17日,參謀本部作戰指導課,制定了這份《關於終結戰爭的最高指導方案》,提出日本最重要的事情是“準備對蘇作戰”,但這需要“中日偃武停戰”。

好戰的日本軍部也意識到:同中國打消耗戰,是“皇國滅亡之兆”。

近衛也非常熟悉石原,他和板垣一拍即合。

二人達成共識,要在1938年內,逼中國投降,結束戰爭。

他們制定了雙管齊下的策略。

板垣唱白臉,,調集大軍撲向蔣介石所在地武漢,準備消滅中國軍隊主力,用武力逼蔣介石投降。

近衛唱紅臉,他秘密派人前往香港,通過中間人聯繫上國民政府,提出蔣介石下野,就可以停戰的條件。

近衛和板垣設定的目標是:1938年年底,中國投降。

昭和天皇裕仁對這個計畫非常贊許,他表示,不願再見到“帝國雄師百萬受制於中國”。要求儘早把在華兵力用到其他地方,那麼,天皇想把在華日軍用到哪裡呢?

1936年起,史達林開始不斷向遠東增兵,遠東蘇軍的人數從1935年的24萬,迅速增加到1938年的45萬人。

關東軍只有22萬,卻不斷向蘇軍挑釁,盧溝橋事變爆發時,關東軍甚至擊沉了蘇軍炮艇,但每次日蘇衝突,都是以蘇軍讓步而告終。

1938年7月,日軍調動所有機動兵力,投入武漢會戰。東北關東軍的裝備、彈藥,被大量抽調到關內。

史達林抓住機會,派出蘇軍最優秀的指揮官之一——布柳赫爾,在張鼓峰反擊日軍挑釁。

這場仗,蘇軍的兵力,是日軍的三倍。

蘇軍有250架飛機、285輛坦克、裝甲車,237門火炮。

而日軍,只有37門火炮,一萬五千人。

但讓史達林沒想到的是,雖然這場仗蘇軍勝了,但蘇軍的傷亡,也是日軍的三倍。(貼士:蘇軍的戰鬥力弱化,和進行大清洗運動,大批指揮人員遇害有關。參見第34集《神秘將軍——一場促使史達林結束大清洗的戰役》)

關東軍據此推算,只要日軍兵力達到蘇軍七成,就一定能擊敗蘇軍。

雖然關東軍的實際兵力,只有遠東蘇軍的一半,但只要解決了中國,把關內的百萬大軍調到中國東北,日軍就是蘇軍的三倍,對蘇聯的戰爭必勝無疑。

一旦遠東告急,史達林能將歐洲的部隊,增援到遠東嗎?

這是1938年9月,英國首相張伯倫,在倫敦機場的講話:“我帶回來了和平”。他手中這份檔,是在慕尼克和希特勒達成的協定,協定的目的正是,鼓勵德國進攻蘇聯。

世界歷史發展到了關鍵一刻,如果日本從中國脫身,與德國夾擊蘇聯,德日法西斯,很可能在莫斯科會師。

8月17日,參謀本部作戰指導課,制定了這份《關於終結戰爭的最高指導方案》,提出日本最重要的事情是“準備對蘇作戰”,但這需要“中日偃武停戰”。

好戰的日本軍部也意識到:同中國打消耗戰,是“皇國滅亡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