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王羲之的書法家族

說起他的名字,相信只要是有點文化的人無人不知。

而說起書法,相信大家認同度最高的也是他,

他就是書聖王羲之。

相信大家都知道他的《蘭亭序》,也知道他的子孫王獻之、智永是大書法家。

可很多人不知道,其實王羲之的子孫後代中遠不止這幾位,還有好多書法家。

下面小編帶你來盤點一下王羲之的書法家族。

王羲之《蘭亭序》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屬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

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他小時候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遊名山,博採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于鐘繇。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平安帖》

伯父——王導

王導,字茂弘,漢族,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初年的大臣、著名政治家。王導從小有遠見,才智出眾,度量宏大。十四歲時,陳留高士張公見他相貌不凡,驚奇地對他的堂兄王敦說:“此兒容貌志氣,真是將相之才!”王導在東晉曆仕晉元帝、晉明帝和晉成帝三代,是東晉政權的奠基者之一。

王導《省示帖》

夫人——郗璿

王羲之的妻子名璿,字子房,太尉郗鑒家中的掌上明珠。這位奇女子書法卓然獨秀,空靈飄逸,被稱為“女中筆仙”。她熟讀經書,是當時有名的才女。她與王羲之結為夫妻,雖然是父母之命,但有一段佳話傳頌至今。

王羲之夫人郗璿墓識

郗鑒與王羲之的伯父王導交好,世交聯姻。郗家派人去王家探聽風聲,目測女婿人選時,其他王家子弟,都穿戴上最華麗的衣飾,展示翩翩風度,急於在相親中勝出。可惟獨一位青年人泰然袒腹倚臥,不修邊幅,一派率真,怡然自得地一手吃胡餅,一手扇扇子,這人便是王羲之!

郗鑒因王羲之不矯揉造作、超凡脫俗的品格,便選了他做女婿。

婚後小倆口琴瑟和鳴,精神相契。郗璿為王羲之培育了八個子女,各個才貌雙全。王羲之壽命不長,但妻子卻享有九十多歲的高齡。

堂兄弟——王恰、王薈

王羲之伯父王導的其中兩個兒子王恰、王薈,皆精書法。

王洽書兼眾法,尤善行草。他曾與王羲之一起研究書體,變章草為今草,韻媚婉轉,大行於世,為時人所仿效、讚賞。這是他在書法藝術革新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巨大貢獻。與他的從兄王羲之一起,開創了中國書法史上的新紀元。

王洽 作品

王薈擅長草書,在庾肩吾《書品》中與謝靈運、蕭思話等並被評為下之上,稱“並擅毫翰,動成楷則,殆逼前良,見希後彥”,今有《癤腫帖》及《翁尊體帖》摹本傳世。

王薈 《癤腫帖》及《翁尊體帖》摹本 遼寧省博物館藏

七個優秀的兒子

長子——王玄之

王玄之是王羲之的長子,字伯遠,工草書和隸書。永和九年,暮春之晨,會嵇之陰,王羲之寫下驚世名作《蘭亭序》,這次雅集他除了邀請朋友,特地帶上他的子女,王玄之也在內,作詩一首:“松竹挺岩崖,幽澗激清流。消散肆情志,酣暢豁滯憂”,並有帖傳世。

次子——王凝之

王凝之,字叔平。歷任江州刺史、左將軍、會稽內史,亦工草書和隸書。王凝之曾在《蘭亭集》裡留下:“荘浪濠津。巢步潁湄。冥心真寄。千載同歸。細縕柔風扇,熙怡和氣淳。駕言興時遊。逍遙映通津”的句子。其妻為謝道韞,著名才女,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女詩人,“未若柳絮因風起”就是出自她之口。

東晉 王凝之 《八月帖》局部

王凝之的此帖筆法以清勁為主,開篇時穩健時遲緩,中後篇用筆速度較快,筆劃也變得活躍跳蕩。

三子——王渙之

三子王渙之,自幼向學習父親書法,達到了形似的程度,善行草書。黃伯思《東觀徐論》雲:“王氏凝、操、徽、渙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範,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煥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王渙之參加了傳譽千古的蘭亭聚會,留有蘭亭詩一首:“去來悠悠子。披褐良足欽。超跡修獨往。真契齊古今。”

四子——王肅之

四子王肅之,字幼恭,歷任中書郎、驃騎諮議。參加過父親王羲之主持的蘭亭聚會,並有詩流傳於後,其在蘭亭集會上所作蘭亭詩: “嘉會欣時遊,豁爾暢心神。吟詠曲水瀨,淥波轉素鱗”,只是不見其法帖傳世。

五子——王徽之

王徽之(西元338年-西元386年),字子猷,東晉名士、書法家,王羲之第五子,是兄弟中在書法上有突出成就者之一。喜歡賞竹,生性高傲,放誕不羈,對公務並不熱忱,時常東遊西逛,後來索性辭官,住在山陰,曠達通脫,顯示出魏晉時期,名士們任性適情的生活態度,不失清高和風雅。其書法有“徽之得其(王徽之)勢”的評價,後世傳帖《承嫂病不減帖》、《新月帖》等。

王徽之《新月帖》

此帖以行楷為主,揮灑自如,筆法多變,妍美流暢。釋文:臣九代三從伯祖晉黃門郎徽之書。二日,告□氏女,新月哀摧不自勝,奈何奈何。念痛慕,不可任。得疏知汝故異惡懸心,雨濕熱複何似,食不?吾牽勞並頓,勿複,數日還,汝比自護。力不具。徽之等書。姚懷珍,滿騫。

六子——王操之

六子王操之,字子重。歷任秘書監、侍中、尚書及豫章太守等職。其妻賀氏。賀氏祖父為當朝司空賀循。

七子——王獻之

王獻之《中秋帖》局部

七子王獻之,字子敬,小名官奴,為兄弟中書法成就最高者,與其父王羲之並稱為“二王”。王獻之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攻草書隸書,也擅長繪畫。他自小跟隨父親練習書法,胸有大志,後期兼取張芝,自創新體。他以行書和草書聞名,但是楷書和隸書亦有深厚功底。

王獻之《廿九日帖》

侄子——王珣

王珣(349年—400年6月24日),字元琳,小字法護,東晉大臣、書法家。丞相王導之孫,王恰之子,王羲之的親侄子。

王珣工書法,董其昌稱其“瀟灑古澹,東晉風流,宛然在眼。”其代表作《伯遠帖》是東晉時難得的法書真跡,且是東晉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跡,一直被歷代書法家、收藏家、鑒賞家視為稀世瑰寶。

王珣《伯遠帖》

重外孫——謝靈運

謝靈運為王羲之獨女王孟姜的外孫,即王羲之的重外孫。

謝靈運少即好學,博覽群書,工詩善文。其詩與顏延之齊名,並稱“顏謝”,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山水詩派,他還兼通史學,擅書法,曾翻譯外來佛經,並奉詔撰《晉書》。

四世孫——王僧虔

王僧虔(426年—485年),琅琊臨沂人,東晉丞相王導玄孫,王羲之四世孫,喜文史,善音律,工真、行書。書承祖法, 豐厚淳樸而有骨力。王僧虔二十歲時,很擅長隸書,宋文帝見到了他書寫的素扇讚歎說:“不僅僅是筆跡超過子敬(王獻之),而且典雅的風度也在他以上。”

他的兒子王志、王慈亦善書法。

王僧虔《太子舍人帖》

王志(460—513)字次道,今有《一日無申帖》又稱《喉痛帖》,見於《唐摹萬歲通天帖》,遼寧省博物院藏。

王志《喉痛帖》

王慈(四五一至四九一)字伯寶,亦善隸,行書。其草書運筆圓渾,含蘊凝重,然體態十分靈動,縱橫姿肆。

王慈《栢酒帖》

七世孫——智永

智永和尚,南朝人,本名王法極,字智永,會稽山陰人,書聖王羲之七世孫,第五子王徽之後代,號“永禪師”。智永善書,書有家法。他將王羲之作為傳家之寶的《蘭亭序》,帶到雲門寺保存。雲門寺(原名永欣寺)有書閣專供練字,智永發誓“書不成,不下此樓”。就在這座冷冷清清的小樓裡,他如癡如醉地練字長達20年,毛筆用了一支又一支,他常把用壞了的毛筆扔進大甕,天長日久,就積了好幾甕。智永後來把這些毛筆集中埋在一個地方,自撰銘詞以葬之,時稱“退筆塚”。

智永《真草千字文》(局部)

智永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他創“永字八法”,為後代楷書立下典範。並臨《真草千字文》八百多份,廣為分發,幾可視為教科書,其影響遠及日本。即使現在,依然是書法學習的經典教材。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蹟本(傳)

作品賞

王羲之《行穰帖》

王羲之《黃庭經》

王羲之《喪亂帖》

王羲之《遠宦帖》

王羲之《二謝帖》

王羲之《胡桃帖》

王羲之《樂毅論》

王羲之《孔侍中帖》

王羲之《大觀帖》

王導《改朔帖》

王獻之 《鴨頭丸帖》 行草 唐摹本。縱26.1釐米,橫26.9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王獻之 《東山松帖》 行草書 縱22.8cm 橫22.3cm 傳為米芾摹本

王獻之《新婦地黃湯帖》 唐人摹本 縱25.3釐米 橫24.0釐米 日本東京台東區書道博物館藏

與他的從兄王羲之一起,開創了中國書法史上的新紀元。

王洽 作品

王薈擅長草書,在庾肩吾《書品》中與謝靈運、蕭思話等並被評為下之上,稱“並擅毫翰,動成楷則,殆逼前良,見希後彥”,今有《癤腫帖》及《翁尊體帖》摹本傳世。

王薈 《癤腫帖》及《翁尊體帖》摹本 遼寧省博物館藏

七個優秀的兒子

長子——王玄之

王玄之是王羲之的長子,字伯遠,工草書和隸書。永和九年,暮春之晨,會嵇之陰,王羲之寫下驚世名作《蘭亭序》,這次雅集他除了邀請朋友,特地帶上他的子女,王玄之也在內,作詩一首:“松竹挺岩崖,幽澗激清流。消散肆情志,酣暢豁滯憂”,並有帖傳世。

次子——王凝之

王凝之,字叔平。歷任江州刺史、左將軍、會稽內史,亦工草書和隸書。王凝之曾在《蘭亭集》裡留下:“荘浪濠津。巢步潁湄。冥心真寄。千載同歸。細縕柔風扇,熙怡和氣淳。駕言興時遊。逍遙映通津”的句子。其妻為謝道韞,著名才女,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女詩人,“未若柳絮因風起”就是出自她之口。

東晉 王凝之 《八月帖》局部

王凝之的此帖筆法以清勁為主,開篇時穩健時遲緩,中後篇用筆速度較快,筆劃也變得活躍跳蕩。

三子——王渙之

三子王渙之,自幼向學習父親書法,達到了形似的程度,善行草書。黃伯思《東觀徐論》雲:“王氏凝、操、徽、渙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範,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煥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王渙之參加了傳譽千古的蘭亭聚會,留有蘭亭詩一首:“去來悠悠子。披褐良足欽。超跡修獨往。真契齊古今。”

四子——王肅之

四子王肅之,字幼恭,歷任中書郎、驃騎諮議。參加過父親王羲之主持的蘭亭聚會,並有詩流傳於後,其在蘭亭集會上所作蘭亭詩: “嘉會欣時遊,豁爾暢心神。吟詠曲水瀨,淥波轉素鱗”,只是不見其法帖傳世。

五子——王徽之

王徽之(西元338年-西元386年),字子猷,東晉名士、書法家,王羲之第五子,是兄弟中在書法上有突出成就者之一。喜歡賞竹,生性高傲,放誕不羈,對公務並不熱忱,時常東遊西逛,後來索性辭官,住在山陰,曠達通脫,顯示出魏晉時期,名士們任性適情的生活態度,不失清高和風雅。其書法有“徽之得其(王徽之)勢”的評價,後世傳帖《承嫂病不減帖》、《新月帖》等。

王徽之《新月帖》

此帖以行楷為主,揮灑自如,筆法多變,妍美流暢。釋文:臣九代三從伯祖晉黃門郎徽之書。二日,告□氏女,新月哀摧不自勝,奈何奈何。念痛慕,不可任。得疏知汝故異惡懸心,雨濕熱複何似,食不?吾牽勞並頓,勿複,數日還,汝比自護。力不具。徽之等書。姚懷珍,滿騫。

六子——王操之

六子王操之,字子重。歷任秘書監、侍中、尚書及豫章太守等職。其妻賀氏。賀氏祖父為當朝司空賀循。

七子——王獻之

王獻之《中秋帖》局部

七子王獻之,字子敬,小名官奴,為兄弟中書法成就最高者,與其父王羲之並稱為“二王”。王獻之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攻草書隸書,也擅長繪畫。他自小跟隨父親練習書法,胸有大志,後期兼取張芝,自創新體。他以行書和草書聞名,但是楷書和隸書亦有深厚功底。

王獻之《廿九日帖》

侄子——王珣

王珣(349年—400年6月24日),字元琳,小字法護,東晉大臣、書法家。丞相王導之孫,王恰之子,王羲之的親侄子。

王珣工書法,董其昌稱其“瀟灑古澹,東晉風流,宛然在眼。”其代表作《伯遠帖》是東晉時難得的法書真跡,且是東晉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跡,一直被歷代書法家、收藏家、鑒賞家視為稀世瑰寶。

王珣《伯遠帖》

重外孫——謝靈運

謝靈運為王羲之獨女王孟姜的外孫,即王羲之的重外孫。

謝靈運少即好學,博覽群書,工詩善文。其詩與顏延之齊名,並稱“顏謝”,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山水詩派,他還兼通史學,擅書法,曾翻譯外來佛經,並奉詔撰《晉書》。

四世孫——王僧虔

王僧虔(426年—485年),琅琊臨沂人,東晉丞相王導玄孫,王羲之四世孫,喜文史,善音律,工真、行書。書承祖法, 豐厚淳樸而有骨力。王僧虔二十歲時,很擅長隸書,宋文帝見到了他書寫的素扇讚歎說:“不僅僅是筆跡超過子敬(王獻之),而且典雅的風度也在他以上。”

他的兒子王志、王慈亦善書法。

王僧虔《太子舍人帖》

王志(460—513)字次道,今有《一日無申帖》又稱《喉痛帖》,見於《唐摹萬歲通天帖》,遼寧省博物院藏。

王志《喉痛帖》

王慈(四五一至四九一)字伯寶,亦善隸,行書。其草書運筆圓渾,含蘊凝重,然體態十分靈動,縱橫姿肆。

王慈《栢酒帖》

七世孫——智永

智永和尚,南朝人,本名王法極,字智永,會稽山陰人,書聖王羲之七世孫,第五子王徽之後代,號“永禪師”。智永善書,書有家法。他將王羲之作為傳家之寶的《蘭亭序》,帶到雲門寺保存。雲門寺(原名永欣寺)有書閣專供練字,智永發誓“書不成,不下此樓”。就在這座冷冷清清的小樓裡,他如癡如醉地練字長達20年,毛筆用了一支又一支,他常把用壞了的毛筆扔進大甕,天長日久,就積了好幾甕。智永後來把這些毛筆集中埋在一個地方,自撰銘詞以葬之,時稱“退筆塚”。

智永《真草千字文》(局部)

智永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他創“永字八法”,為後代楷書立下典範。並臨《真草千字文》八百多份,廣為分發,幾可視為教科書,其影響遠及日本。即使現在,依然是書法學習的經典教材。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蹟本(傳)

作品賞

王羲之《行穰帖》

王羲之《黃庭經》

王羲之《喪亂帖》

王羲之《遠宦帖》

王羲之《二謝帖》

王羲之《胡桃帖》

王羲之《樂毅論》

王羲之《孔侍中帖》

王羲之《大觀帖》

王導《改朔帖》

王獻之 《鴨頭丸帖》 行草 唐摹本。縱26.1釐米,橫26.9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王獻之 《東山松帖》 行草書 縱22.8cm 橫22.3cm 傳為米芾摹本

王獻之《新婦地黃湯帖》 唐人摹本 縱25.3釐米 橫24.0釐米 日本東京台東區書道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