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趙高:一個背負千年駡名的“奸臣”,也有自己背後的心酸

由於成王敗寇等客觀因素,儘管在挖掘歷史的過程中我們竭力避免,卻總有那麼一兩筆無形間有所歪曲並已然默同的觀念聚積於腦。當然,終會有新的理念在懷疑乃天下之本的原則中悄然綻放,

使得許多似早已成舟的事實重新定論。換言之,考究歷史人物的特性以及價值取向較之從前更加模糊難辯。

六國滅于秦,秦衰于二世胡亥,亥卒于趙高手,而趙高,生於六國之一趙。這樣一連串關係的迴圈效應,令我不禁懷疑起歷史舞臺上趙高扮演的角色。

于秦,他犯主越位獨攬朝政唆教殘戮指鹿為馬,著實將一白臉奸臣樣兒演繹得淋漓盡致無可挑剔。但是,換個角度看來,他于吳廣起義漢秦換代的貢獻也非比尋常,倘若輔佐胡亥且盡受寵倖的人不是趙高而是李斯或其他秦臣,秦朝絕對不會亡敗得這般迅速,這般淒涼。

然而顛覆歷史奸臣的存在價值並非我欲,若真要站在高過歷史的角度看這些所謂奸臣惡党滔滔罪行,

也不過都是些存在並且合理著的歷史事實。我想探詢的是趙高真正意願扮演的角色——那可能是與荊軻子房相提並論的人物——那兩人的仇恨,或許趙高也有,甚至於來得更強烈些。需知他是趙人,秦對趙的迫害絕不下日寇血洗南京城,數以萬記的趙人血染沙場不說,俘虜被坑殺活埋的史書上能記載的便有四十多萬。這足使得趙人,不說多,
至少能找得出一兩個心懷荊軻子房一般志向的熱血死士尋秦雪恨。

趙高或許真就是懷著這樣一種身負國仇家恨意欲亡秦的決心來到秦國的。但他比其戰國時期有名的刺客說客及仇秦者更富遠見和膽識。他從一開始就把自己隱匿在非正統地位卻大有可朔性的二皇子胡亥身邊,

一方面不招搖多惹些嫉恨的眼光,另一方面卻暗中把胡亥一點點掌握在手中,借這個秦始皇最寵愛的兒子拉近他與秦始皇的距離。他的狡橘機辯史書上無多記載,然而從他做胡亥家教,到官至車府令,並兼職保管朝廷的符璽看來,他在做人處事方面是頗為圓滑世故的。或許,從這點上來說他也更高於荊軻等人一籌——大丈夫忍其所不能忍方能成旁人所不能成之事。
據史冊記載,趙高在遭受宮刑後離趙入秦,這難保不是他與趙王共同導演的古典式周瑜打黃蓋。

倘若趙高真是懷有這樣一種不為人知的目的滲入秦室,那麼最後的秦滅無疑是他成功的標誌。胡亥本性無從探知,然而從史冊記載中那個荒淫殘暴的秦二世可以推測他身邊的寵臣是怎樣唆慣曲誨的。胡亥沒有肩負帝王重任的包袱,他只一心考慮如何長享福樂,並把天下人需得尊崇他供奉他當作天經地義的事。這正是趙高需要的傀儡,或者,這更正是他一手朔造的傀儡。當他有效的說服秦二世退居二線由他獨攬大局時,他的復仇計畫已然一點一滴滲透到秦的各個角落。

李斯在趙高的復仇計畫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早在秦始皇病逝前夕,趙高利用其管符璽事的身份將李斯拉下水密謀篡改禦昭,此後李斯基本成了趙高顛覆秦政的一顆棋子。秦二世倒行逆施的暴政很大程度上是李斯推行的用督察與治罪的方式來鞏固中央集權的方案。而這種強權方案之所以呈給胡亥,基本上只是為了自保頭頂烏紗,而他的危機感,無疑來自趙高。儘管李斯本身博學多才,然而其政治遠見以及處世手段均落後趙高,這無怪後來與趙高爭寵搶權不成反腰斬而亡。

指鹿為馬讓天下人笑盡胡亥的糊塗,也歎盡趙高的陰狠。殊不知這樣一種手段正是趙高精心策劃的一石二鳥之計。一方面他借機掃除少數潛伏的頑固分子,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他在探測弑君的最佳時機。其時陳吳已被項劉取代,反秦大軍直逼咸陽,為回應外患,他著實有必要將內憂推至頂峰。胡亥死時享年二十三,做皇帝做到歡暢過於痛楚,縱使活不長久,其實也夠本了。

趙高死于子嬰于情於理都合附邏輯。而從子嬰在位僅46日可知秦滅已然早在預計之中,或許趙高正是抱有此種料想才不多做抵抗,讓子嬰輕易得手。無論如何,趙高的死也無法挽回秦滅的趨勢,所以他死的坦然,死得痛快。儘管幾乎所有史冊中趙高皆被喚以奸臣,然而作為趙國對秦國復仇的實施者,他已然圓滿達標,了無遺憾。

他只一心考慮如何長享福樂,並把天下人需得尊崇他供奉他當作天經地義的事。這正是趙高需要的傀儡,或者,這更正是他一手朔造的傀儡。當他有效的說服秦二世退居二線由他獨攬大局時,他的復仇計畫已然一點一滴滲透到秦的各個角落。

李斯在趙高的復仇計畫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早在秦始皇病逝前夕,趙高利用其管符璽事的身份將李斯拉下水密謀篡改禦昭,此後李斯基本成了趙高顛覆秦政的一顆棋子。秦二世倒行逆施的暴政很大程度上是李斯推行的用督察與治罪的方式來鞏固中央集權的方案。而這種強權方案之所以呈給胡亥,基本上只是為了自保頭頂烏紗,而他的危機感,無疑來自趙高。儘管李斯本身博學多才,然而其政治遠見以及處世手段均落後趙高,這無怪後來與趙高爭寵搶權不成反腰斬而亡。

指鹿為馬讓天下人笑盡胡亥的糊塗,也歎盡趙高的陰狠。殊不知這樣一種手段正是趙高精心策劃的一石二鳥之計。一方面他借機掃除少數潛伏的頑固分子,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他在探測弑君的最佳時機。其時陳吳已被項劉取代,反秦大軍直逼咸陽,為回應外患,他著實有必要將內憂推至頂峰。胡亥死時享年二十三,做皇帝做到歡暢過於痛楚,縱使活不長久,其實也夠本了。

趙高死于子嬰于情於理都合附邏輯。而從子嬰在位僅46日可知秦滅已然早在預計之中,或許趙高正是抱有此種料想才不多做抵抗,讓子嬰輕易得手。無論如何,趙高的死也無法挽回秦滅的趨勢,所以他死的坦然,死得痛快。儘管幾乎所有史冊中趙高皆被喚以奸臣,然而作為趙國對秦國復仇的實施者,他已然圓滿達標,了無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