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古代四大刺客知多少?“士為知己者死”

《史記》中有專門的刺客列傳,其中有四位最為著名,都有一個共同的信條特徵——“士為知己者死”,這四位忠肝義膽視死如歸,留下千古俠名,故而統稱為“四大刺客”。

第一位:專諸

魚藏劍

專諸是春秋時期吳國棠邑人,也就是現在的南京人,屠戶出身,長得是虎背熊腰,孔武有力,而且十分孝順家中老母。其人看似粗獷,但是粗中有細,而且胸有大志。有次和別人打架,其他人勸架勸不住,拉架拉不過,他媳婦一喊他,他就不打了。這事發生的時候,

正好伍子胥路過這個地方,以為他怕老婆,出於好奇心,伍子胥問他為啥媳婦一喊就不打了?專諸回答說:“屈一女之手,必伸展于萬夫之上。”大概意思就是說能夠在一個女人手下屈服的人,也必定能夠在上萬人的頭上伸展開。伍子胥一聽,覺得是個能人,就結為了八拜之交。

後來公子姬光想殺吳王僚,伍子胥就把專諸推薦給了公子姬光。但是那個時候專諸需要贍養老母,

就沒有答應行刺的事情,公子姬光倒是也沒有強迫,反而對待專諸的老母十分恭敬。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啊,哪知專諸老母知道這事之後,為了讓自己孩子能夠成就一番事業,舒展心中志向,選擇自盡而死。專諸安葬好母親之後,便一心一意與公子姬光謀劃刺殺吳王僚的事情。

聽說吳王僚愛吃烤魚,專諸就去太湖學烤魚,花了三年時間練得一手烤魚的好技術。學成歸來之後,

公子姬光為了便於行刺,又找人專門打造了一把可以藏進魚肚子裡面的鋒利寶劍,這就是後來魚藏劍的由來了。

後面就是設宴邀請吳王僚,然後專諸乘機刺殺成功,但是也不幸被吳王僚的侍衛擊殺。公子姬光繼位,也就是後來的吳王闔閭,闔閭倒是善待專諸的家人的。

因專諸曾在太湖邊學燒魚之術,後人把他奉為“廚師之祖”,舊時城內居民時常前往焚香祭奠。

現在蘇杭一帶的名菜“糖醋魚”乃“糖醋黃河鯉”的簡稱或俗呼,就是‘全炙魚’(有稱‘全魚炙’者)的傳承及代表,而它的發明者正是教專諸做魚的人,春秋時期名廚太和公(或太湖公)。

第二位:要離

要離刺慶忌

要離也是春秋時期吳國人,和專諸是差不多同時代的人。

話說吳王僚被刺死之後,他兒子慶忌逃出吳國,暗中組建自己的武裝力量,並周遊諸國,希望聯合諸侯,共同出兵討伐闔閭。慶忌此人有“萬人莫當之勇”,可“走追奔獸,手接飛鳥,骨騰肉飛,拊膝數百里”,有“天下第一勇士”之稱。而且慶忌也不僅僅是個頭腦簡單的武夫,闔閭評價他是“明智之人,歸窮于諸侯,不下諸侯之士”。對這麼一個可怕的對手,闔閭自然會感到非常不安,於是與伍子胥商量對策,伍子胥便向他推薦了要離。

要離生得身材瘦小,僅五尺餘(春秋時期1尺大約現在的17釐米),腰圍一束,長得難看,但是很有頭腦,而且劍術高明。今鴻山十八景之一,東嶺山上的“磨劍石”,相傳就是當年要離磨劍的石塊。

要離盡忠義之心,獻用苦肉計。先用竹劍刺傷闔閭的手腕,再取真劍斬斷自己的右臂,投奔衛國找慶忌去了。要離走後,闔閭還依計殺掉了他的妻子和兒子。慶忌探得事實,便對要離深信不疑,視為心腹,委他訓練士兵,修治舟艦,常在左右,同謀舉事。這就是後來有名的殺妻殘身!

後來在一次慶忌領軍渡江的時候,要離乘其不備,長矛刺穿慶忌胸膛,結果慶忌一時還未死,返身一把抓住要離的小腿將其頭下腳上倒提起來,大笑著將他浸入江中三次,又坐下將要離放在膝上笑道:“嘿,這個世上只有真正的勇士才敢傷我啊!”侍衛欲殺要離,慶忌卻阻攔道:“怎麼能夠一天的時間裡死掉兩個天下的真勇士啊!”命令放要離走,自己卻拔出長矛,喋血而死。

要離在回國途中,渡至江陵時,忽然悲痛不已,不肯前行,還說:“殺吾妻子以事其君,非仁也;為新君而殺故君之子,非義也。”認為自己沒面目再見天下之士,回到吳國,闔閭金殿慶封要離,要離不願受,說:“我殺慶忌,不是為了做官,而是為了吳國的安寧,讓百姓能安居樂業。”然後在殿上自殺,他這樣做,一方面是告訴吳王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是感謝慶忌的知遇之恩,所以他只有死了,淒涼而又悲壯。勇士死于勇士之手這本身就是個悲劇,而勇士又自己結束自己的性命就不得不說是震撼了。

第三位:聶政

聶政刺俠累

聶政軹邑深進裡(今河南省濟源縣軹城南)人。春秋末期,韓國大夫嚴仲子受丞相俠累的迫害流亡他國。他遊歷各地,欲尋俠士為自己報離鄉之恨,刺殺俠累。後聞聽魏國軹地人聶政因殺人避仇,攜母及姐隱跡于齊國,在市場做市販屠狗生意。其人仁孝俠義,武功高超。嚴仲子遂赴齊,尋至聶政所居,數次登門拜訪,並備酒饌親向聶母致禮,贈黃金百鎰與聶母為禮。聶政堅持不受,但已心許嚴仲子為知己。

不久,聶母辭世。嚴仲子親執子禮助聶政葬母,聶政感激在心。此後,聶政服母喪三年,並嫁其姐。無一切後顧之憂後,聶政到嚴仲子府問得其仇家具體情況,並謝絕嚴仲子為他提供的敢死隊相助的要求,隻身去韓國為嚴仲子報仇。

俠累府宅護衛森嚴。方時俠累正高坐府堂,執戟甲士侍立兩旁。聶政仗劍直入韓府,諸多甲士反應不及,聶政以白虹貫日之勢長劍已刺入俠累胸膛,俠累頃刻命喪。頓時府中大亂,甲士們齊上圍攻聶政。聶政仗長劍擊殺數十人後,難逃重圍,遂倒轉劍柄,以劍尖劃破面頰,剜出雙眼,破腹而死。

聶政死後,韓王暴其屍於市,懸賞購求能辨認其人者。聶政姐聶嫈聞聽消息,即刻與人言:“此必聶政,昔蒙韓相仇人嚴仲子國士相交,政必報其知遇之恩,我當往認之。”遂動身赴韓,至市,果認出屍乃聶政。聶嫈抱屍慟哭,大聲道:“此軹地深井裡人吾弟聶政啊!”

當時有好心勸止道:“此乃刺韓相之兇手,韓王懸賞千金欲求其姓名,他的親人恐怕也難逃重罰。你不躲避,怎麼還敢來辨認呀?”聶嫈回答:“聶政之所以蒙受屈辱隱跡於市販之中,是因老母在堂,我尚未嫁。嚴仲子認識吾弟聶政于屠販之中,屈身結交,此深厚知遇之恩怎可不報!士為知己者死,聶政不過是因為我才毀壞自己的軀體,以免被人辨認出來牽連與我。但我又怎能害怕被牽連而任聶政的英名埋沒!”

話說完,聶嫈長呼三聲 “天!”然後自殺于聶政的屍體旁。有市人感其姐弟俠義,收其屍厚殮之。後來稱為弟忠姐烈!

第四位:荊軻

荊軻刺秦王

太子丹易水送別,荊軻圖窮匕見刺殺千古一帝,秦王繞柱,功敗垂成。

除了這四位刺客以外,也有五大刺客的說法。這裡簡單的做個補充:

第五位:豫讓

豫讓:漆身為癩,吞炭為啞

豫讓,春秋戰國間晉國人。為晉卿知(通“智”)瑤家臣。晉出公二十二年(西元前453年)趙、韓、魏共滅知氏。豫讓用漆塗身,吞炭使啞,暗伏橋下,謀刺趙襄子未遂,後為趙襄子所捕。臨死時,求得趙襄子衣服,拔劍擊斬其衣,以示為主復仇,然後伏劍自殺。見《史記·刺客列傳》。

豫讓最初是給範氏,然後又給中行氏做家臣,都是默默無聞。直到他做了知伯的家臣以後,才受到重用,而且主臣之間關係很密切,知伯對他很尊重。正在他境遇好轉的時候,知伯向趙襄子進攻時,趙襄子和韓、魏合謀將知伯滅掉了,消滅知伯以後,三家分割了他的國土(就是智伯在晉國裡的領地)。趙襄子最恨知伯,就把他的頭蓋骨漆成飲具。趙襄子就是趙無恤,西元前475年,執晉國國政二十年的趙簡子按照自然規律死掉了,其子趙無恤嗣立。

豫讓逃到山裡,思念知伯的好處,怨恨趙襄子把知伯的頭顱做成漆器,盛了酒漿,發誓要為知伯報仇,行刺趙襄子。

於是,他更名改姓,偽裝成受過刑的人,進入趙襄子宮中修整廁所。他懷揣匕首,伺機行刺趙襄子。趙襄子到廁所去,心一悸動,拘問修整廁所的人,才知道是豫讓,衣服裡面還藏著利刀,被趙襄子逮捕。被審問時,他直言不諱地說:“欲為知伯報仇!”侍衛要殺掉他。襄子說:“他是義士,我謹慎小心地回避就是了。況且知伯死後沒有繼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報仇,這是天下的賢士啊。”最後還是把他放走了。

過了不久,豫讓為便於行事,順利實現報仇的意圖,不惜把漆塗在身上,使皮膚爛得像癩瘡,吞下炭火使自己的聲音變成嘶啞,他喬裝打扮使自己的相貌不可辨認,沿街討飯。就連他的妻子也不認識他了。路上遇見他的朋友,辨認出來,說:“你不是豫讓嗎?”回答說:“是我。”朋友流著眼淚說:“憑著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趙襄子,襄子一定會親近寵愛您。親近寵愛您,您再幹您所想幹的事,難道不是很容易嗎!”豫讓說:“托身侍奉人家以後,又要殺掉他,這是懷著異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知道選擇這樣的做法是非常困難的,可是我之所以選擇這樣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後世的那些懷著異心侍奉國君的臣子感到慚愧。”他認為那樣做有悖君臣大義。

豫讓摸准了趙襄子要出來的時間和路線。在趙襄子要外出的一天,提前埋伏於一座橋(即豫讓橋,據傳有兩處,其一在河北邢臺市區內;其二在晉祠北一裡處.因鄰赤橋村,村以橋得名,豫讓橋又被稱為赤橋)下。趙襄子過橋的時候,馬突然受驚,猜到是有人行刺,很可能又是豫讓。手下人去打探,果然不差。趙襄子責問豫讓:“您不是曾經侍奉過範氏、中行氏嗎?知伯把他們都消滅了,而您不替他們報仇,反而托身為知伯的家臣。知伯已經死了,您為什麼單單如此急切地為他報仇呢?”豫讓說:“臣事範、中行氏,範、中行氏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知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意思是:我侍奉範氏、中行氏,他們都把我當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樣報答他們。至於知伯,他把我當作國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國士那樣報答他。)”趙襄子很受感動,但又覺得不能再把豫讓放掉,就下令讓兵士把他圍住。豫讓知道生還無望,無法完成刺殺趙襄子的誓願了,就請求趙襄子把衣服脫下一件,讓他象徵性地刺殺。趙襄子滿足了他這個要求,派人拿著自己的衣裳給豫讓,豫讓拔出寶劍多次跳起來擊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報知伯矣!”遂伏劍自殺。野史記載,趙襄子的衣裳被豫讓擊刺之後不久,便染病去世。

豫讓橋

豫讓的事蹟傳開,趙國的志士仁人無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為他而悲泣。

伍子胥便向他推薦了要離。

要離生得身材瘦小,僅五尺餘(春秋時期1尺大約現在的17釐米),腰圍一束,長得難看,但是很有頭腦,而且劍術高明。今鴻山十八景之一,東嶺山上的“磨劍石”,相傳就是當年要離磨劍的石塊。

要離盡忠義之心,獻用苦肉計。先用竹劍刺傷闔閭的手腕,再取真劍斬斷自己的右臂,投奔衛國找慶忌去了。要離走後,闔閭還依計殺掉了他的妻子和兒子。慶忌探得事實,便對要離深信不疑,視為心腹,委他訓練士兵,修治舟艦,常在左右,同謀舉事。這就是後來有名的殺妻殘身!

後來在一次慶忌領軍渡江的時候,要離乘其不備,長矛刺穿慶忌胸膛,結果慶忌一時還未死,返身一把抓住要離的小腿將其頭下腳上倒提起來,大笑著將他浸入江中三次,又坐下將要離放在膝上笑道:“嘿,這個世上只有真正的勇士才敢傷我啊!”侍衛欲殺要離,慶忌卻阻攔道:“怎麼能夠一天的時間裡死掉兩個天下的真勇士啊!”命令放要離走,自己卻拔出長矛,喋血而死。

要離在回國途中,渡至江陵時,忽然悲痛不已,不肯前行,還說:“殺吾妻子以事其君,非仁也;為新君而殺故君之子,非義也。”認為自己沒面目再見天下之士,回到吳國,闔閭金殿慶封要離,要離不願受,說:“我殺慶忌,不是為了做官,而是為了吳國的安寧,讓百姓能安居樂業。”然後在殿上自殺,他這樣做,一方面是告訴吳王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是感謝慶忌的知遇之恩,所以他只有死了,淒涼而又悲壯。勇士死于勇士之手這本身就是個悲劇,而勇士又自己結束自己的性命就不得不說是震撼了。

第三位:聶政

聶政刺俠累

聶政軹邑深進裡(今河南省濟源縣軹城南)人。春秋末期,韓國大夫嚴仲子受丞相俠累的迫害流亡他國。他遊歷各地,欲尋俠士為自己報離鄉之恨,刺殺俠累。後聞聽魏國軹地人聶政因殺人避仇,攜母及姐隱跡于齊國,在市場做市販屠狗生意。其人仁孝俠義,武功高超。嚴仲子遂赴齊,尋至聶政所居,數次登門拜訪,並備酒饌親向聶母致禮,贈黃金百鎰與聶母為禮。聶政堅持不受,但已心許嚴仲子為知己。

不久,聶母辭世。嚴仲子親執子禮助聶政葬母,聶政感激在心。此後,聶政服母喪三年,並嫁其姐。無一切後顧之憂後,聶政到嚴仲子府問得其仇家具體情況,並謝絕嚴仲子為他提供的敢死隊相助的要求,隻身去韓國為嚴仲子報仇。

俠累府宅護衛森嚴。方時俠累正高坐府堂,執戟甲士侍立兩旁。聶政仗劍直入韓府,諸多甲士反應不及,聶政以白虹貫日之勢長劍已刺入俠累胸膛,俠累頃刻命喪。頓時府中大亂,甲士們齊上圍攻聶政。聶政仗長劍擊殺數十人後,難逃重圍,遂倒轉劍柄,以劍尖劃破面頰,剜出雙眼,破腹而死。

聶政死後,韓王暴其屍於市,懸賞購求能辨認其人者。聶政姐聶嫈聞聽消息,即刻與人言:“此必聶政,昔蒙韓相仇人嚴仲子國士相交,政必報其知遇之恩,我當往認之。”遂動身赴韓,至市,果認出屍乃聶政。聶嫈抱屍慟哭,大聲道:“此軹地深井裡人吾弟聶政啊!”

當時有好心勸止道:“此乃刺韓相之兇手,韓王懸賞千金欲求其姓名,他的親人恐怕也難逃重罰。你不躲避,怎麼還敢來辨認呀?”聶嫈回答:“聶政之所以蒙受屈辱隱跡於市販之中,是因老母在堂,我尚未嫁。嚴仲子認識吾弟聶政于屠販之中,屈身結交,此深厚知遇之恩怎可不報!士為知己者死,聶政不過是因為我才毀壞自己的軀體,以免被人辨認出來牽連與我。但我又怎能害怕被牽連而任聶政的英名埋沒!”

話說完,聶嫈長呼三聲 “天!”然後自殺于聶政的屍體旁。有市人感其姐弟俠義,收其屍厚殮之。後來稱為弟忠姐烈!

第四位:荊軻

荊軻刺秦王

太子丹易水送別,荊軻圖窮匕見刺殺千古一帝,秦王繞柱,功敗垂成。

除了這四位刺客以外,也有五大刺客的說法。這裡簡單的做個補充:

第五位:豫讓

豫讓:漆身為癩,吞炭為啞

豫讓,春秋戰國間晉國人。為晉卿知(通“智”)瑤家臣。晉出公二十二年(西元前453年)趙、韓、魏共滅知氏。豫讓用漆塗身,吞炭使啞,暗伏橋下,謀刺趙襄子未遂,後為趙襄子所捕。臨死時,求得趙襄子衣服,拔劍擊斬其衣,以示為主復仇,然後伏劍自殺。見《史記·刺客列傳》。

豫讓最初是給範氏,然後又給中行氏做家臣,都是默默無聞。直到他做了知伯的家臣以後,才受到重用,而且主臣之間關係很密切,知伯對他很尊重。正在他境遇好轉的時候,知伯向趙襄子進攻時,趙襄子和韓、魏合謀將知伯滅掉了,消滅知伯以後,三家分割了他的國土(就是智伯在晉國裡的領地)。趙襄子最恨知伯,就把他的頭蓋骨漆成飲具。趙襄子就是趙無恤,西元前475年,執晉國國政二十年的趙簡子按照自然規律死掉了,其子趙無恤嗣立。

豫讓逃到山裡,思念知伯的好處,怨恨趙襄子把知伯的頭顱做成漆器,盛了酒漿,發誓要為知伯報仇,行刺趙襄子。

於是,他更名改姓,偽裝成受過刑的人,進入趙襄子宮中修整廁所。他懷揣匕首,伺機行刺趙襄子。趙襄子到廁所去,心一悸動,拘問修整廁所的人,才知道是豫讓,衣服裡面還藏著利刀,被趙襄子逮捕。被審問時,他直言不諱地說:“欲為知伯報仇!”侍衛要殺掉他。襄子說:“他是義士,我謹慎小心地回避就是了。況且知伯死後沒有繼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報仇,這是天下的賢士啊。”最後還是把他放走了。

過了不久,豫讓為便於行事,順利實現報仇的意圖,不惜把漆塗在身上,使皮膚爛得像癩瘡,吞下炭火使自己的聲音變成嘶啞,他喬裝打扮使自己的相貌不可辨認,沿街討飯。就連他的妻子也不認識他了。路上遇見他的朋友,辨認出來,說:“你不是豫讓嗎?”回答說:“是我。”朋友流著眼淚說:“憑著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趙襄子,襄子一定會親近寵愛您。親近寵愛您,您再幹您所想幹的事,難道不是很容易嗎!”豫讓說:“托身侍奉人家以後,又要殺掉他,這是懷著異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知道選擇這樣的做法是非常困難的,可是我之所以選擇這樣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後世的那些懷著異心侍奉國君的臣子感到慚愧。”他認為那樣做有悖君臣大義。

豫讓摸准了趙襄子要出來的時間和路線。在趙襄子要外出的一天,提前埋伏於一座橋(即豫讓橋,據傳有兩處,其一在河北邢臺市區內;其二在晉祠北一裡處.因鄰赤橋村,村以橋得名,豫讓橋又被稱為赤橋)下。趙襄子過橋的時候,馬突然受驚,猜到是有人行刺,很可能又是豫讓。手下人去打探,果然不差。趙襄子責問豫讓:“您不是曾經侍奉過範氏、中行氏嗎?知伯把他們都消滅了,而您不替他們報仇,反而托身為知伯的家臣。知伯已經死了,您為什麼單單如此急切地為他報仇呢?”豫讓說:“臣事範、中行氏,範、中行氏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知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意思是:我侍奉範氏、中行氏,他們都把我當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樣報答他們。至於知伯,他把我當作國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國士那樣報答他。)”趙襄子很受感動,但又覺得不能再把豫讓放掉,就下令讓兵士把他圍住。豫讓知道生還無望,無法完成刺殺趙襄子的誓願了,就請求趙襄子把衣服脫下一件,讓他象徵性地刺殺。趙襄子滿足了他這個要求,派人拿著自己的衣裳給豫讓,豫讓拔出寶劍多次跳起來擊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報知伯矣!”遂伏劍自殺。野史記載,趙襄子的衣裳被豫讓擊刺之後不久,便染病去世。

豫讓橋

豫讓的事蹟傳開,趙國的志士仁人無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為他而悲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