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古代四大刺客知多少?“士為知己者死”

《史記》中有專門的刺客列傳, 其中有四位最為著名, 都有一個共同的信條特徵——“士為知己者死”, 這四位忠肝義膽視死如歸, 留下千古俠名, 故而統稱為“四大刺客”。

第一位:專諸

魚藏劍

專諸是春秋時期吳國棠邑人, 也就是現在的南京人, 屠戶出身, 長得是虎背熊腰, 孔武有力, 而且十分孝順家中老母。 其人看似粗獷, 但是粗中有細, 而且胸有大志。 有次和別人打架, 其他人勸架勸不住, 拉架拉不過, 他媳婦一喊他, 他就不打了。 這事發生的時候, 正好伍子胥路過這個地方, 以為他怕老婆, 出於好奇心, 伍子胥問他為啥媳婦一喊就不打了?專諸回答說:“屈一女之手, 必伸展于萬夫之上。 ”大概意思就是說能夠在一個女人手下屈服的人, 也必定能夠在上萬人的頭上伸展開。 伍子胥一聽, 覺得是個能人, 就結為了八拜之交。

後來公子姬光想殺吳王僚, 伍子胥就把專諸推薦給了公子姬光。

但是那個時候專諸需要贍養老母, 就沒有答應行刺的事情, 公子姬光倒是也沒有強迫, 反而對待專諸的老母十分恭敬。 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哪知專諸老母知道這事之後, 為了讓自己孩子能夠成就一番事業, 舒展心中志向, 選擇自盡而死。 專諸安葬好母親之後, 便一心一意與公子姬光謀劃刺殺吳王僚的事情。

聽說吳王僚愛吃烤魚, 專諸就去太湖學烤魚, 花了三年時間練得一手烤魚的好技術。 學成歸來之後, 公子姬光為了便於行刺, 又找人專門打造了一把可以藏進魚肚子裡面的鋒利寶劍, 這就是後來魚藏劍的由來了。

後面就是設宴邀請吳王僚, 然後專諸乘機刺殺成功, 但是也不幸被吳王僚的侍衛擊殺。

公子姬光繼位, 也就是後來的吳王闔閭, 闔閭倒是善待專諸的家人的。

因專諸曾在太湖邊學燒魚之術, 後人把他奉為“廚師之祖”, 舊時城內居民時常前往焚香祭奠。 現在蘇杭一帶的名菜“糖醋魚”乃“糖醋黃河鯉”的簡稱或俗呼, 就是‘全炙魚’(有稱‘全魚炙’者)的傳承及代表, 而它的發明者正是教專諸做魚的人, 春秋時期名廚太和公(或太湖公)。

第二位:要離

要離刺慶忌

要離也是春秋時期吳國人, 和專諸是差不多同時代的人。 話說吳王僚被刺死之後, 他兒子慶忌逃出吳國, 暗中組建自己的武裝力量, 並周遊諸國, 希望聯合諸侯, 共同出兵討伐闔閭。 慶忌此人有“萬人莫當之勇”, 可“走追奔獸, 手接飛鳥, 骨騰肉飛, 拊膝數百里”, 有“天下第一勇士”之稱。 而且慶忌也不僅僅是個頭腦簡單的武夫, 闔閭評價他是“明智之人, 歸窮于諸侯, 不下諸侯之士”。 對這麼一個可怕的對手, 闔閭自然會感到非常不安, 於是與伍子胥商量對策, 伍子胥便向他推薦了要離。

要離生得身材瘦小, 僅五尺餘(春秋時期1尺大約現在的17釐米),

腰圍一束, 長得難看, 但是很有頭腦, 而且劍術高明。 今鴻山十八景之一, 東嶺山上的“磨劍石”, 相傳就是當年要離磨劍的石塊。

要離盡忠義之心, 獻用苦肉計。 先用竹劍刺傷闔閭的手腕, 再取真劍斬斷自己的右臂, 投奔衛國找慶忌去了。 要離走後, 闔閭還依計殺掉了他的妻子和兒子。 慶忌探得事實, 便對要離深信不疑, 視為心腹, 委他訓練士兵, 修治舟艦, 常在左右, 同謀舉事。 這就是後來有名的殺妻殘身!

後來在一次慶忌領軍渡江的時候, 要離乘其不備, 長矛刺穿慶忌胸膛, 結果慶忌一時還未死, 返身一把抓住要離的小腿將其頭下腳上倒提起來, 大笑著將他浸入江中三次, 又坐下將要離放在膝上笑道:“嘿, 這個世上只有真正的勇士才敢傷我啊!”侍衛欲殺要離,慶忌卻阻攔道:“怎麼能夠一天的時間裡死掉兩個天下的真勇士啊!”命令放要離走,自己卻拔出長矛,喋血而死。

要離在回國途中,渡至江陵時,忽然悲痛不已,不肯前行,還說:“殺吾妻子以事其君,非仁也;為新君而殺故君之子,非義也。”認為自己沒面目再見天下之士,回到吳國,闔閭金殿慶封要離,要離不願受,說:“我殺慶忌,不是為了做官,而是為了吳國的安寧,讓百姓能安居樂業。”然後在殿上自殺,他這樣做,一方面是告訴吳王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是感謝慶忌的知遇之恩,所以他只有死了,淒涼而又悲壯。勇士死于勇士之手這本身就是個悲劇,而勇士又自己結束自己的性命就不得不說是震撼了。

第三位:聶政

聶政刺俠累

聶政軹邑深進裡(今河南省濟源縣軹城南)人。春秋末期,韓國大夫嚴仲子受丞相俠累的迫害流亡他國。他遊歷各地,欲尋俠士為自己報離鄉之恨,刺殺俠累。後聞聽魏國軹地人聶政因殺人避仇,攜母及姐隱跡于齊國,在市場做市販屠狗生意。其人仁孝俠義,武功高超。嚴仲子遂赴齊,尋至聶政所居,數次登門拜訪,並備酒饌親向聶母致禮,贈黃金百鎰與聶母為禮。聶政堅持不受,但已心許嚴仲子為知己。

不久,聶母辭世。嚴仲子親執子禮助聶政葬母,聶政感激在心。此後,聶政服母喪三年,並嫁其姐。無一切後顧之憂後,聶政到嚴仲子府問得其仇家具體情況,並謝絕嚴仲子為他提供的敢死隊相助的要求,隻身去韓國為嚴仲子報仇。

俠累府宅護衛森嚴。方時俠累正高坐府堂,執戟甲士侍立兩旁。聶政仗劍直入韓府,諸多甲士反應不及,聶政以白虹貫日之勢長劍已刺入俠累胸膛,俠累頃刻命喪。頓時府中大亂,甲士們齊上圍攻聶政。聶政仗長劍擊殺數十人後,難逃重圍,遂倒轉劍柄,以劍尖劃破面頰,剜出雙眼,破腹而死。

聶政死後,韓王暴其屍於市,懸賞購求能辨認其人者。聶政姐聶嫈聞聽消息,即刻與人言:“此必聶政,昔蒙韓相仇人嚴仲子國士相交,政必報其知遇之恩,我當往認之。”遂動身赴韓,至市,果認出屍乃聶政。聶嫈抱屍慟哭,大聲道:“此軹地深井裡人吾弟聶政啊!”

當時有好心勸止道:“此乃刺韓相之兇手,韓王懸賞千金欲求其姓名,他的親人恐怕也難逃重罰。你不躲避,怎麼還敢來辨認呀?”聶嫈回答:“聶政之所以蒙受屈辱隱跡於市販之中,是因老母在堂,我尚未嫁。嚴仲子認識吾弟聶政于屠販之中,屈身結交,此深厚知遇之恩怎可不報!士為知己者死,聶政不過是因為我才毀壞自己的軀體,以免被人辨認出來牽連與我。但我又怎能害怕被牽連而任聶政的英名埋沒!”

話說完,聶嫈長呼三聲 “天!”然後自殺于聶政的屍體旁。有市人感其姐弟俠義,收其屍厚殮之。後來稱為弟忠姐烈!

第四位:荊軻

荊軻刺秦王

太子丹易水送別,荊軻圖窮匕見刺殺千古一帝,秦王繞柱,功敗垂成。

除了這四位刺客以外,也有五大刺客的說法。這裡簡單的做個補充:

第五位:豫讓

豫讓:漆身為癩,吞炭為啞

豫讓,春秋戰國間晉國人。為晉卿知(通“智”)瑤家臣。晉出公二十二年(西元前453年)趙、韓、魏共滅知氏。豫讓用漆塗身,吞炭使啞,暗伏橋下,謀刺趙襄子未遂,後為趙襄子所捕。臨死時,求得趙襄子衣服,拔劍擊斬其衣,以示為主復仇,然後伏劍自殺。見《史記·刺客列傳》。

豫讓最初是給範氏,然後又給中行氏做家臣,都是默默無聞。直到他做了知伯的家臣以後,才受到重用,而且主臣之間關係很密切,知伯對他很尊重。正在他境遇好轉的時候,知伯向趙襄子進攻時,趙襄子和韓、魏合謀將知伯滅掉了,消滅知伯以後,三家分割了他的國土(就是智伯在晉國裡的領地)。趙襄子最恨知伯,就把他的頭蓋骨漆成飲具。趙襄子就是趙無恤,西元前475年,執晉國國政二十年的趙簡子按照自然規律死掉了,其子趙無恤嗣立。

豫讓逃到山裡,思念知伯的好處,怨恨趙襄子把知伯的頭顱做成漆器,盛了酒漿,發誓要為知伯報仇,行刺趙襄子。

於是,他更名改姓,偽裝成受過刑的人,進入趙襄子宮中修整廁所。他懷揣匕首,伺機行刺趙襄子。趙襄子到廁所去,心一悸動,拘問修整廁所的人,才知道是豫讓,衣服裡面還藏著利刀,被趙襄子逮捕。被審問時,他直言不諱地說:“欲為知伯報仇!”侍衛要殺掉他。襄子說:“他是義士,我謹慎小心地回避就是了。況且知伯死後沒有繼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報仇,這是天下的賢士啊。”最後還是把他放走了。

過了不久,豫讓為便於行事,順利實現報仇的意圖,不惜把漆塗在身上,使皮膚爛得像癩瘡,吞下炭火使自己的聲音變成嘶啞,他喬裝打扮使自己的相貌不可辨認,沿街討飯。就連他的妻子也不認識他了。路上遇見他的朋友,辨認出來,說:“你不是豫讓嗎?”回答說:“是我。”朋友流著眼淚說:“憑著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趙襄子,襄子一定會親近寵愛您。親近寵愛您,您再幹您所想幹的事,難道不是很容易嗎!”豫讓說:“托身侍奉人家以後,又要殺掉他,這是懷著異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知道選擇這樣的做法是非常困難的,可是我之所以選擇這樣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後世的那些懷著異心侍奉國君的臣子感到慚愧。”他認為那樣做有悖君臣大義。

豫讓摸准了趙襄子要出來的時間和路線。在趙襄子要外出的一天,提前埋伏於一座橋(即豫讓橋,據傳有兩處,其一在河北邢臺市區內;其二在晉祠北一裡處.因鄰赤橋村,村以橋得名,豫讓橋又被稱為赤橋)下。趙襄子過橋的時候,馬突然受驚,猜到是有人行刺,很可能又是豫讓。手下人去打探,果然不差。趙襄子責問豫讓:“您不是曾經侍奉過範氏、中行氏嗎?知伯把他們都消滅了,而您不替他們報仇,反而托身為知伯的家臣。知伯已經死了,您為什麼單單如此急切地為他報仇呢?”豫讓說:“臣事範、中行氏,範、中行氏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知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意思是:我侍奉範氏、中行氏,他們都把我當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樣報答他們。至於知伯,他把我當作國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國士那樣報答他。)”趙襄子很受感動,但又覺得不能再把豫讓放掉,就下令讓兵士把他圍住。豫讓知道生還無望,無法完成刺殺趙襄子的誓願了,就請求趙襄子把衣服脫下一件,讓他象徵性地刺殺。趙襄子滿足了他這個要求,派人拿著自己的衣裳給豫讓,豫讓拔出寶劍多次跳起來擊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報知伯矣!”遂伏劍自殺。野史記載,趙襄子的衣裳被豫讓擊刺之後不久,便染病去世。

豫讓橋

豫讓的事蹟傳開,趙國的志士仁人無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為他而悲泣。

這個世上只有真正的勇士才敢傷我啊!”侍衛欲殺要離,慶忌卻阻攔道:“怎麼能夠一天的時間裡死掉兩個天下的真勇士啊!”命令放要離走,自己卻拔出長矛,喋血而死。

要離在回國途中,渡至江陵時,忽然悲痛不已,不肯前行,還說:“殺吾妻子以事其君,非仁也;為新君而殺故君之子,非義也。”認為自己沒面目再見天下之士,回到吳國,闔閭金殿慶封要離,要離不願受,說:“我殺慶忌,不是為了做官,而是為了吳國的安寧,讓百姓能安居樂業。”然後在殿上自殺,他這樣做,一方面是告訴吳王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是感謝慶忌的知遇之恩,所以他只有死了,淒涼而又悲壯。勇士死于勇士之手這本身就是個悲劇,而勇士又自己結束自己的性命就不得不說是震撼了。

第三位:聶政

聶政刺俠累

聶政軹邑深進裡(今河南省濟源縣軹城南)人。春秋末期,韓國大夫嚴仲子受丞相俠累的迫害流亡他國。他遊歷各地,欲尋俠士為自己報離鄉之恨,刺殺俠累。後聞聽魏國軹地人聶政因殺人避仇,攜母及姐隱跡于齊國,在市場做市販屠狗生意。其人仁孝俠義,武功高超。嚴仲子遂赴齊,尋至聶政所居,數次登門拜訪,並備酒饌親向聶母致禮,贈黃金百鎰與聶母為禮。聶政堅持不受,但已心許嚴仲子為知己。

不久,聶母辭世。嚴仲子親執子禮助聶政葬母,聶政感激在心。此後,聶政服母喪三年,並嫁其姐。無一切後顧之憂後,聶政到嚴仲子府問得其仇家具體情況,並謝絕嚴仲子為他提供的敢死隊相助的要求,隻身去韓國為嚴仲子報仇。

俠累府宅護衛森嚴。方時俠累正高坐府堂,執戟甲士侍立兩旁。聶政仗劍直入韓府,諸多甲士反應不及,聶政以白虹貫日之勢長劍已刺入俠累胸膛,俠累頃刻命喪。頓時府中大亂,甲士們齊上圍攻聶政。聶政仗長劍擊殺數十人後,難逃重圍,遂倒轉劍柄,以劍尖劃破面頰,剜出雙眼,破腹而死。

聶政死後,韓王暴其屍於市,懸賞購求能辨認其人者。聶政姐聶嫈聞聽消息,即刻與人言:“此必聶政,昔蒙韓相仇人嚴仲子國士相交,政必報其知遇之恩,我當往認之。”遂動身赴韓,至市,果認出屍乃聶政。聶嫈抱屍慟哭,大聲道:“此軹地深井裡人吾弟聶政啊!”

當時有好心勸止道:“此乃刺韓相之兇手,韓王懸賞千金欲求其姓名,他的親人恐怕也難逃重罰。你不躲避,怎麼還敢來辨認呀?”聶嫈回答:“聶政之所以蒙受屈辱隱跡於市販之中,是因老母在堂,我尚未嫁。嚴仲子認識吾弟聶政于屠販之中,屈身結交,此深厚知遇之恩怎可不報!士為知己者死,聶政不過是因為我才毀壞自己的軀體,以免被人辨認出來牽連與我。但我又怎能害怕被牽連而任聶政的英名埋沒!”

話說完,聶嫈長呼三聲 “天!”然後自殺于聶政的屍體旁。有市人感其姐弟俠義,收其屍厚殮之。後來稱為弟忠姐烈!

第四位:荊軻

荊軻刺秦王

太子丹易水送別,荊軻圖窮匕見刺殺千古一帝,秦王繞柱,功敗垂成。

除了這四位刺客以外,也有五大刺客的說法。這裡簡單的做個補充:

第五位:豫讓

豫讓:漆身為癩,吞炭為啞

豫讓,春秋戰國間晉國人。為晉卿知(通“智”)瑤家臣。晉出公二十二年(西元前453年)趙、韓、魏共滅知氏。豫讓用漆塗身,吞炭使啞,暗伏橋下,謀刺趙襄子未遂,後為趙襄子所捕。臨死時,求得趙襄子衣服,拔劍擊斬其衣,以示為主復仇,然後伏劍自殺。見《史記·刺客列傳》。

豫讓最初是給範氏,然後又給中行氏做家臣,都是默默無聞。直到他做了知伯的家臣以後,才受到重用,而且主臣之間關係很密切,知伯對他很尊重。正在他境遇好轉的時候,知伯向趙襄子進攻時,趙襄子和韓、魏合謀將知伯滅掉了,消滅知伯以後,三家分割了他的國土(就是智伯在晉國裡的領地)。趙襄子最恨知伯,就把他的頭蓋骨漆成飲具。趙襄子就是趙無恤,西元前475年,執晉國國政二十年的趙簡子按照自然規律死掉了,其子趙無恤嗣立。

豫讓逃到山裡,思念知伯的好處,怨恨趙襄子把知伯的頭顱做成漆器,盛了酒漿,發誓要為知伯報仇,行刺趙襄子。

於是,他更名改姓,偽裝成受過刑的人,進入趙襄子宮中修整廁所。他懷揣匕首,伺機行刺趙襄子。趙襄子到廁所去,心一悸動,拘問修整廁所的人,才知道是豫讓,衣服裡面還藏著利刀,被趙襄子逮捕。被審問時,他直言不諱地說:“欲為知伯報仇!”侍衛要殺掉他。襄子說:“他是義士,我謹慎小心地回避就是了。況且知伯死後沒有繼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報仇,這是天下的賢士啊。”最後還是把他放走了。

過了不久,豫讓為便於行事,順利實現報仇的意圖,不惜把漆塗在身上,使皮膚爛得像癩瘡,吞下炭火使自己的聲音變成嘶啞,他喬裝打扮使自己的相貌不可辨認,沿街討飯。就連他的妻子也不認識他了。路上遇見他的朋友,辨認出來,說:“你不是豫讓嗎?”回答說:“是我。”朋友流著眼淚說:“憑著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趙襄子,襄子一定會親近寵愛您。親近寵愛您,您再幹您所想幹的事,難道不是很容易嗎!”豫讓說:“托身侍奉人家以後,又要殺掉他,這是懷著異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知道選擇這樣的做法是非常困難的,可是我之所以選擇這樣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後世的那些懷著異心侍奉國君的臣子感到慚愧。”他認為那樣做有悖君臣大義。

豫讓摸准了趙襄子要出來的時間和路線。在趙襄子要外出的一天,提前埋伏於一座橋(即豫讓橋,據傳有兩處,其一在河北邢臺市區內;其二在晉祠北一裡處.因鄰赤橋村,村以橋得名,豫讓橋又被稱為赤橋)下。趙襄子過橋的時候,馬突然受驚,猜到是有人行刺,很可能又是豫讓。手下人去打探,果然不差。趙襄子責問豫讓:“您不是曾經侍奉過範氏、中行氏嗎?知伯把他們都消滅了,而您不替他們報仇,反而托身為知伯的家臣。知伯已經死了,您為什麼單單如此急切地為他報仇呢?”豫讓說:“臣事範、中行氏,範、中行氏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知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意思是:我侍奉範氏、中行氏,他們都把我當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樣報答他們。至於知伯,他把我當作國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國士那樣報答他。)”趙襄子很受感動,但又覺得不能再把豫讓放掉,就下令讓兵士把他圍住。豫讓知道生還無望,無法完成刺殺趙襄子的誓願了,就請求趙襄子把衣服脫下一件,讓他象徵性地刺殺。趙襄子滿足了他這個要求,派人拿著自己的衣裳給豫讓,豫讓拔出寶劍多次跳起來擊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報知伯矣!”遂伏劍自殺。野史記載,趙襄子的衣裳被豫讓擊刺之後不久,便染病去世。

豫讓橋

豫讓的事蹟傳開,趙國的志士仁人無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為他而悲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