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主題:為失能者灑下片片陽光——荊門試點長期護理保險觀察

17日,接近中午,福壽居老年公寓,一片亮堂。

顏玉柳老人已睡熟。護工把白色的薄墊鋪在老人腳下,開始修剪趾甲。每剪完一個腳趾甲,就順手把腳趾間的雜物輕輕搓下來。“這樣細緻的照護,

恐怕兒女都沒這麼耐心。”顏玉柳的老伴莫滕芳守在一旁感歎,政府真是做了大好事。

老人說的好事,是今年1月1日起,荊門作為國家首批15個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城市之一,實施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最高可報銷七成以上護理費,老人安心兒女省心

顏玉柳今年80歲,2014年腦中風後,長年臥床不能自理。“兒女還在工作,有孝心卻無力照看。”84歲的莫滕芳說。“日常行為能力表在40分以下,都可申請。”福壽居養老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後勤主管胡豔華介紹,經荊門市級專家委員會統一評審通過後,顏玉柳今年1月開始享受長期護理保險待遇。

根據規定,參保物件不分身份,只要因年老、疾病、傷殘等原因長年臥床,或經過不少於6個月的治療,

病情基本穩定,生活不能自理,按“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低於40分者,均可申請享受“長護險”。

今年,莫滕芳帶著老伴顏玉柳住進福壽居的雙人間,20多平方米的屋子,帶一個衛生間。“我倆退休金加起來每月5000多元,社會養老院一個月3000多,加上每月1000多的藥費,負擔起來有些吃力。”莫滕芳說。“長護險”參保人員可選擇居家護理、養老機構護理或醫院護理,“床/日”報銷40元至100元不等,報銷比例可達護理費七成以上。

顏玉柳匹配的是養老機構護理方式,按照標準,每天100元護理費,長期護理保險基金可支付75元。“一個月算下來,自己只需承擔750元護理費、480元伙食費,1000元醫療費,總開支2230元。老伴心情也比在家好。”莫滕芳說。“下一步,將半失能、失智人員逐步納入保障範圍,用基層探索實踐助力國家頂層設計。”荊門市人社局局長李本全說。

“一號民生工程”,惠及所有長期失能者

一人失能,

全家受累。荊門市有近萬個家庭受此困擾。

“有時還要長期住院,影響了醫療資源的周轉效率,也浪費了有限的醫保基金,成為家庭和社會的負擔。”李本全說,“長護險”提高失能人員生活品質,也為社會“減負”。

作為全國首批先行先試地區,2016年11月,荊門出臺《荊門市長期護理保險辦法(試行)》,並將其列為“一號民生工程”,納入“重點改革項目”,成為民生保障新支點。“不僅是老年人,還包括遭遇意外後失能年輕人,

以及先天性疾病造成失能的孩子。”李本全說,該險用於幫助長期失能者的生活照料和必要醫療日常護理。

李本全介紹,“長護險”基金通過個人繳納、醫保劃撥、財政補助“三家抬”籌集。2017年,該市籌資水準為每人年均80元。其中,個人繳納30元、醫保基金劃撥20元、財政補貼30元。

截至今年10月25日,該市已參保110萬人,籌資8800萬元,728人正在享受待遇。

社會資本看好養老產業,“夕陽天地”崛起“朝陽產業”

在“長護險”市場化刺激下,專業培訓動起來,護理機構忙擴展,敏感的社會資本“嗅”到了更多商機。

23日晚上7時許,荊門技師學院階梯教室燈火通明,張小琴和20多位姐妹正在進行護工培訓。她丈夫去年因腦溢血失去行動能力,偏癱在床。

經過一個月培訓,她可以拿到護理服務從業資質。以後在家照顧丈夫,還能領到每月2400元補貼。“一舉兩得,真是雪中送炭啊!”張小琴激動地說。“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吸引社會資本向養老產業轉移。”荊門市人社局醫保科科長郭後華說,在服務物件主要是老年人的“夕陽天地”裡,正在崛起一個朝陽產業。

前來洽談對接、打算投資養老產業的民間機構絡繹不絕。據統計,荊門打造出福壽居、千福園等護理服務示範機構28家,帶動35家養護機構再投資近2億元,吸引8家民營企業投資醫養護產業,新增就業崗位近2000個。“以前,一個月能進來一位老人。現在一周就能來幾位。”福壽居養老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嚴靜稱,目前,福壽居278張床位,其中長護100張,享受長護人員達30余人,養老產業正迎來發展春天。

記者手記

改革創新巧解民生難題

長期失能,負擔沉重。

民生難題咋破解?

要有情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百姓冷暖放心上,願意為之付出努力。

還要有辦法,善用改革創新思路,巧解複雜難題。

向市場找辦法。手中的錢不夠怎麼辦?資金除了來自財政,也可以來自社會。發揮社會力量,借助市場手段,啟動多元投資。

向服務要動力。善用市場手段,政府職能也要隨之轉變,從“管理”轉變到“服務”。這對政府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

因為,市場必須公平、公正、透明,這樣才能調動利用市場因素,造福更多百姓。

“夕陽天地”崛起“朝陽產業”

在“長護險”市場化刺激下,專業培訓動起來,護理機構忙擴展,敏感的社會資本“嗅”到了更多商機。

23日晚上7時許,荊門技師學院階梯教室燈火通明,張小琴和20多位姐妹正在進行護工培訓。她丈夫去年因腦溢血失去行動能力,偏癱在床。

經過一個月培訓,她可以拿到護理服務從業資質。以後在家照顧丈夫,還能領到每月2400元補貼。“一舉兩得,真是雪中送炭啊!”張小琴激動地說。“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吸引社會資本向養老產業轉移。”荊門市人社局醫保科科長郭後華說,在服務物件主要是老年人的“夕陽天地”裡,正在崛起一個朝陽產業。

前來洽談對接、打算投資養老產業的民間機構絡繹不絕。據統計,荊門打造出福壽居、千福園等護理服務示範機構28家,帶動35家養護機構再投資近2億元,吸引8家民營企業投資醫養護產業,新增就業崗位近2000個。“以前,一個月能進來一位老人。現在一周就能來幾位。”福壽居養老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嚴靜稱,目前,福壽居278張床位,其中長護100張,享受長護人員達30余人,養老產業正迎來發展春天。

記者手記

改革創新巧解民生難題

長期失能,負擔沉重。

民生難題咋破解?

要有情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百姓冷暖放心上,願意為之付出努力。

還要有辦法,善用改革創新思路,巧解複雜難題。

向市場找辦法。手中的錢不夠怎麼辦?資金除了來自財政,也可以來自社會。發揮社會力量,借助市場手段,啟動多元投資。

向服務要動力。善用市場手段,政府職能也要隨之轉變,從“管理”轉變到“服務”。這對政府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

因為,市場必須公平、公正、透明,這樣才能調動利用市場因素,造福更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