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中國朝代越往後權臣干政越少,黨爭越多?

縱觀中國二十四史,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從秦朝開始就有了宦官、權臣、外戚干政,唐朝的宦官甚至可以直接廢立皇帝,這個現象到了宋朝以後就很少出現了,宋朝和明朝黨爭非常嚴重,

宦官和外戚幾乎不足為慮了。

而清朝,就出了個慈禧,權臣和宦官、外戚等等都沒能登上歷史舞臺,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和歷朝歷代的體制有關,當然也跟各朝統治者總結上朝的教訓有關,杜絕各種專權的發生,各朝的體制也就隨之發生變化。

眾所周知,都建立的是封建制度。也就是封邦建國,非洲才有那麼多諸侯國,導致春秋五國爭霸,戰國七雄紛爭。

這個時候不是中央集權的,

是天子和諸侯國分權,天子權利有限,而且在中央也不是天子一個人說了算還有相,比如周公召公共和!

到了秦朝採用的是郡縣制,沒有了諸侯國,權力是有皇帝和丞相分享,所以在秦始皇死後,才出現了趙高和李斯的聯合,趙高也是權臣之一。

西漢沿襲了秦朝的政治制度,皇帝之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別掌管政務軍事和監察,稱為三公,三公之下,設有掌管國家軍政和宮廷事務的九卿!

西漢的政治制度,其實已經把政務軍事和監察分開了,而且還設置了專門説明他們處理事務的九卿,但是這樣的話,依然會出現一家獨大的情況,尤其是太尉,因為他管理軍事,很容易成為權臣!

比如霍光,

王莽就是這樣成為權臣的。

到了隋唐,這一政治制度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採用了三省六部制,實際上就是分三公或者丞相的權。

三生就是門下省、尚書省、中書省,中書省負責起草政令,門下省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管理政務,六部是在尚書省下面的,

也就是把權力劃分的很細,相互牽制,但是在唐朝初期,依然出現了像李林甫這樣的權力過大的宰相!

到了宋朝,為了進一步削弱相權,加強君權,實行了二府三司制,三省的長官不參與政治,二虎就是中書門下和樞密院。中書門下負責政務,樞密院負責,三司則是鹽鐵,戶部,度支。

這樣相權就受到了嚴重的削弱,當一個人無法成為權臣,但是它又有野心的時候,只能聯合各個部門共同對外,這就有了結黨!

這也是為什麼宋朝之前容易出權臣,而宋朝之後的權臣比較少的原因。

此外,隋唐以後實行了科舉制,打破了官僚世襲的體制,讓大批寒門子弟也能參與到朝政裡來,一改東晉南北朝的門閥制度。再也沒有出現過一個家族可以跟皇權抗爭的情況!

這也使得一個家族的某個人成為權臣非常困難,每個人的力量都非常弱,只能聯合起來共同對抗另外一方,也就成了所謂的黨爭,党爭在明朝末年非常的嚴重,反倒是到了清朝,由於清朝專治達到頂峰,反而黨爭少些,到了清朝末年,黨爭又起,軍閥割據,清朝在搖搖晃晃中被起義者推翻。

打破了官僚世襲的體制,讓大批寒門子弟也能參與到朝政裡來,一改東晉南北朝的門閥制度。再也沒有出現過一個家族可以跟皇權抗爭的情況!

這也使得一個家族的某個人成為權臣非常困難,每個人的力量都非常弱,只能聯合起來共同對抗另外一方,也就成了所謂的黨爭,党爭在明朝末年非常的嚴重,反倒是到了清朝,由於清朝專治達到頂峰,反而黨爭少些,到了清朝末年,黨爭又起,軍閥割據,清朝在搖搖晃晃中被起義者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