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青年攝影師鏡頭下的“家在上海”

上海是中國攝影的發源地之一,隨著時代變遷,現代攝影與上海文化積澱的交融形成了獨特的海派攝影文化。

由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指導、上海市攝影家協會主辦、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支持、上海攝影職業培訓中心承辦的“家”@上海——第四屆上海青年攝影藝術展覽於今天下午在上海文藝會堂展廳(延安西路200號)開展,

展至12月3日中午12:00。

此次展覽特設主題:“家”@上海,旨在通過青年攝影師手中的鏡頭,展現他們對社會、生活和人生的理解和感受,內容包括上海的人文景觀、情感故事、社會事件、民生風俗等。展覽首次採用“專家評選”和“公眾評選”兩種方式,

最終,共遴選出22位作者的23件(226幅)作品。以下為部分入選作品:

深夜十二點的華東醫院,一群勞累了一整天的“陪夜”子女酣睡在親人的病榻旁邊。各種睡姿、各種睡處,甚至在醫院的地板上,在老父親的枕邊,那些此刻也顧不上隱私的“衣褲”隨處掛著,一切看似那麼的自然而又真情流露。什麼是家?親人在的地方才是家。在這個日趨老齡化的社會,還有多少這樣的孝子孝女日夜陪護?“孝”就是我們要弘揚的宗旨,

這便是我拍攝的初衷。

《睡》 葉妙娟

本組作品以八座上海老城門為創作物件,分別為大東門、小東門、新東門、小南門、大南門、老西門、小北門、新北門。上海老城門於嘉靖三十二年為抵禦倭寇侵擾而建,是幾百年來守護著上海百姓的“家門”,

它們在1911年前後都拆除了。2017年,我實地尋找城門舊址拍攝,並收集大量清末老城門的舊照,將其和諧融入畫面中,以老城門故地的今昔對照,喚起人們內心的鄉土記憶。

《追憶老城門》 黃琛佶

取景來自崇明島和上海市區。島嶼的地平線是曲線起伏的,

自然而優美;市區的地平線是高樓林立的,有趣地排列,各自演奏著它們的旋律,演繹上海的精彩。

《地平線的微光》 沈晶茹

在平淡、質樸的影像中揭示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通過這組照片,客觀記錄時代發展,使觀者可以關注個體生命的狀態及社會生存的狀況,

也保留下即將消失的記憶,留給後人傳承文化的途徑。

《老街上的居民》 高雨

取景於上海嘉定。工業文明、商業文明、資訊文明,我們跨過了文明的不同階段之後,最終迎來的是什麼?是在飛速前進中奔向更高層次的自由,還是在廢墟上懷念曾經的故土?如何與環境共生是城市發展繞不過去的主題,也是文明的出路。

《失落的家園》 徐明

“高考”,一個令無數學生聽起來都心跳加速的詞語。漫長的備考期充滿挑戰,作品中的學生在 “水深火熱”下的偷閒,令高三生活多了一份輕鬆。

《高考下的偷生》 顧宸宇

崇明島漁民中的外來人口達兩萬人之多,由浙江人、安徽人及三峽移民組成。多數人在此生活超過20年,不少人與崇明本地人通婚,落地生根。他們依靠長江入海口豐富的漁業資源生活,以船為家。但是,隨著外來漁船對各港口航道造成堵塞、過度捕撈使得長江口的魚類數量逐年銳減,落後的生產技術終將淡出時代舞臺。面對時代的變遷與生活的變化,轉行就業、子女就學成為他們新的挑戰。這組攝影作品表現出這一群體在此期間的心態和希望。

《小島漁民》 黃嘉愷

文中圖片均由主辦方提供

欄目主編:章迪思 編輯郵箱:48056615@qq.com也是文明的出路。

《失落的家園》 徐明

“高考”,一個令無數學生聽起來都心跳加速的詞語。漫長的備考期充滿挑戰,作品中的學生在 “水深火熱”下的偷閒,令高三生活多了一份輕鬆。

《高考下的偷生》 顧宸宇

崇明島漁民中的外來人口達兩萬人之多,由浙江人、安徽人及三峽移民組成。多數人在此生活超過20年,不少人與崇明本地人通婚,落地生根。他們依靠長江入海口豐富的漁業資源生活,以船為家。但是,隨著外來漁船對各港口航道造成堵塞、過度捕撈使得長江口的魚類數量逐年銳減,落後的生產技術終將淡出時代舞臺。面對時代的變遷與生活的變化,轉行就業、子女就學成為他們新的挑戰。這組攝影作品表現出這一群體在此期間的心態和希望。

《小島漁民》 黃嘉愷

文中圖片均由主辦方提供

欄目主編:章迪思 編輯郵箱:480566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