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千年警鐘!被嚴重低估的中國“少子化”危機!

歐洲因為難民和人口問題,正在走向羅馬帝國覆亡的老路,

而東西方雖然文化不同,歷史有時卻有些相似。

與西方強大的羅馬帝國同期的是中國強大的漢王朝。但只延續了400餘年就進入了紛亂的魏晉時期,一提起魏晉,今人往往想到的是一個人性覺醒、思想解放的時代。

但同時,魏晉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淫亂、放逸的時代,士族飲酒服藥(五石散等毒☆禁☆品),放浪形骸,各種毒物鬱結體內,在藥與酒的雙重刺激下,做出各種怪誕行為,

儒家倫理道德完全被拋棄,貴族盡情享受聲色之樂。

西晉時期,許多貴族子弟經常舉辦性聚會,他們一起脫光了衣服喝酒,然後就各自和妾侍濫交,互相觀摩(東晉史家幹寶《搜神記》卷七:“元康中,貴遊子弟相與為散發倮身之飲,對弄婢妾。逆之者傷好,非之者負譏”),和羅馬帝國時期的貴族生活如出一轍。

為了讓這種快樂更持久,他們還發明了各種“奇技”,試圖通過“鎖精”來提高性品質。

房☆禁☆中☆禁☆術在魏晉時期大行其道,據傳曹操就很“虛心”地學習這門學問,他的兒子曹丕更聲稱當時各個階層的人都熱衷此道,勤學苦練,甚至連太監都不肯落後,身殘志堅,也堅持學習。

同時,社會崇尚空談和陰柔美,陽剛盡失,玄學大興。好男色,“狎昵孌童”成為一種時尚,並公然予以歌詠。

美男子潘岳(也就是潘安)每次乘車出遊,女人們不但圍追堵截他,還爭相向他丟水果,

每每滿載而歸,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擲果盈車”。

在此世風影響之下,漢人士族人口出生率持續降低,漢人戰鬥意志和戰鬥力持續減弱,再也沒有曾經“逐匈奴於漠北”、“封狼居胥”的氣概。

而與此同時,胡人卻不斷向中原內地遷徙,逐漸盤踞中國北部地方,

勢力不斷壯大。西晉元康九年(299年)江統著《徙戎論》,文中提到“關中之八百余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在很多地方胡人人口甚至超過了漢人。

西元291年,西晉王朝爆發八王之亂,動亂共持續16年之久,各派皇室宗親和軍閥們為了爭權奪利,競相雇傭剽悍的匈奴、鮮卑等遊牧民族軍隊,大批蠻族潮湧般沖入華夏文明的中心中原地帶。

結果引狼入室,從永嘉五年(311年)開始,趁晉室分裂,

國力衰落之際,匈奴、鮮卑、羯、羌、氐等少數民族爭相起兵作亂,開始了對漢人社會的大肆殺戮和搶劫。

《晉書》記錄永嘉喪亂,中原士族十不存一,遊牧民族首次在人口上佔據了絕對多數(想不到吧)。整個中原地區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罕見的長達130餘年的分裂割據時期,史稱“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與哥特人滅亡羅馬一樣,都是文明的逆淘汰,慶倖的是漢人的運氣比羅馬人好一些,東晉“衣冠南渡”後保留了文明的火種。

而北方的五胡又互相殘殺,人口迅速減少(有些民族甚至從此消亡),加之北方的漢族也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最終漢人再度控制了局面,在漢王朝滅亡3個半世紀之後,再度擁有人口優勢的隋重新統一了中國,隨之而來的是尚武的唐朝,鞏固了這一局面。

羅馬帝國滅亡約三個世紀以後,查理曼也曾成功統一了西歐廣大地區。但不久又陷入四分五裂,從未再獲統一,而查理曼王朝的文明復興也隨著查理曼王朝的滅亡和他帝國的崩潰而夭折。在此之後,一直到文藝復興,東方文明一直佔有優勢。

羅馬帝國的滅亡使得主張禁欲的基督教在歐洲興起;“五胡亂華”則間接推動了佛教在中國的興盛。佛教要求禁欲,反對邪淫,並提出普渡眾生的思想。佛教能順利傳入中國,適應了亂世心靈之所需,對東漢特別是魏晉以來的淫亂風潮進行了矯枉。

日爾曼蠻族滅亡羅馬帝國,五胡亂華,蒙古滅宋,滿族滅明,都是文明的逆淘汰,印第安人的瑪雅文明在西元9世紀也是突然走向敗落的。可見文明並不總是向前發展的,有時候可以突然倒退,數百年、甚至上千年後都難以恢復昔日的輝煌。

就古代來說,因為人口眾多,中國是最大的受益者,創造了輝煌的文明,獨領風騷上千年。就近代來說,最大的受益者應該要算16世紀400萬埋頭生孩子的英國人,現在已經繁衍成3億多人口(主要生活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主導全球歷史長達兩百多年,並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仍將主導世界歷史。

人類文明中心總是隨著人口的變動而變動。20世紀之前是英國主導世界,隨著英國人口大批移民美國,20世紀後美國開始主導世界格局。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中國,北宋以前河南人文薈萃,因為河南是中國歷史的核心區域之一,是人口大省,政治中心。但到了宋元明三代,則是江西人才輩出,曾有“才子不出三江”的說法,那是因為江西是中原人南下移民開發的重點地區,是人口大省,位居全國前三名之內,其人口數量比當時的湖南、湖北、廣東三省的總和還要多。

晚清之後湖南開始人才濟濟,獨領風騷,但是此前出人才不多,那是因為湖南到清朝初年都還是人口稀少的蠻荒之地,並在明初、清初還兩次大量移民到四川,出什麼人才?

江浙一直是中國人口大省,也就一直是人才薈萃。隨著人口的中原填江西,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文脈也在變動。

邊界是暫時的,人口是長久的。人是世界的主人,哪個民族能夠在人口上占主導地位,就擁有了主導世界未來的潛質。在缺乏經濟激勵的情況下,生育文化越來越成為一種刺激人口增長的必要因素。各民族的博弈歸根到底是其實是生育文化的博弈。

菲力浦·朗曼曾預測:美國基督教福音派將統治世界。朗曼認為現代性解放正走向自我毀滅。越來越多的世俗論者出於經濟因素逃避生育和撫養孩子的責任,而與此同時各種原教旨主義者卻能維持高生育率。那些拒絕現代性解放的人,不管他們是安分守己的摩門教徒還是仍然忠於大家庭的穆斯林,似乎都擁有進化優勢。

而今天的中國雖號稱世界第一大人口大國,但經過幾十年的計劃生育和對傳統生育文化的背棄,正步入人口負增長的漩渦。

“少子化”這個詞來源於日語,最直白的意思就是孩子太少而且越來越少。2012年,日本人口學者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吸引了公眾的注意力。他們製作了一個“兒童人口鐘”,發佈在互聯網上,以倒計時方式提醒公眾日本距“只剩最後一名兒童”還有多長時間。

根據他們的預測,到3011年5月,日本將沒有兒童!換句話說,即使不發生任何的自然災害或戰爭,以日本如今的人口出生率,整個日本大和民族將從地球上徹底抹去!

日本人很認真地在敲響警鐘,但許多中國人只會認為這是危言聳聽——1000年還遠著呢!中國可沒有這個危險,咱們人多啊,13億多人,世界第一呢!實際情況如何呢?

根據人口統計學標準,一個社會0~14歲人口占比15%~18%為“嚴重少子化”,15%以內為“超少子化”。目前日本的少兒人口比重約為13%,處於“超少子化”階段。而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國2010年0~14歲人口總量為2.2億,占總人口的16.6%,已經處於嚴重少子化水準。

這種變化從歷史來看更加觸目驚心。根據統計資料,中國0~14歲人口比重從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到現在一路下滑:1964年為40.7%,1982年為33.6%,1990年為27.7%,2000年為22.9%,到2010年已經降為16.6%。

從絕對數量看,1980年後出生人口為2.28億,1990年後出生人口為1.75億,而2000年後人口只有1.46億。20年時間內,出生人口減少了36%!

如果根據六普資料的推算,未來問題會遠比現在更嚴重。在未來10年,中國23~28歲生育旺盛期女性的數量將萎縮44.3%,如果生育率沒有明顯提升,0~1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降至10%以下,比“超少子化”水準還要低一大截!

人口生產有其特有的慣性,要人為改變它非常難。一個普遍現象是,把生育率降下來不容易,把已經降下來的生育率再提升上去更加不容易。日本在總和生育率下降到1.57之後,開始重視鼓勵生育。不僅在內閣設立了少子化擔當大臣來專門應對少子化危機,還採取了多種獎勵生育的措施,但是效果始終不佳。韓國為了提高生育率,甚至在兒童節打出公益廣告,“你能給孩子最棒的兒童節禮物是弟弟妹妹”。

廣告再溫情,也抵不住部分群體生育意願低下的冷淡。

生育文化是一個民族最核心的文化,我們的先祖曾經建立起世界上最為頑強的生育文化,使得我們民族傲視世界上千年。

但是中華生育文化的兩個支柱:宗法文化(“孝”文化)和禮教文化(控制“性”)都已經消失幾盡,“多子”不再被認為是“多福”,而又沒有建立起新型的生育文化,加之生活成本大漲導致的生活壓力、性解放引起的生育疾病、人流和避孕技術的成熟……我們的人口正在以驚人的速度下降,幾代人後,誰能保證今後的中國還是我們的?

“五胡亂華”與哥特人滅亡羅馬一樣,都是文明的逆淘汰,慶倖的是漢人的運氣比羅馬人好一些,東晉“衣冠南渡”後保留了文明的火種。

而北方的五胡又互相殘殺,人口迅速減少(有些民族甚至從此消亡),加之北方的漢族也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最終漢人再度控制了局面,在漢王朝滅亡3個半世紀之後,再度擁有人口優勢的隋重新統一了中國,隨之而來的是尚武的唐朝,鞏固了這一局面。

羅馬帝國滅亡約三個世紀以後,查理曼也曾成功統一了西歐廣大地區。但不久又陷入四分五裂,從未再獲統一,而查理曼王朝的文明復興也隨著查理曼王朝的滅亡和他帝國的崩潰而夭折。在此之後,一直到文藝復興,東方文明一直佔有優勢。

羅馬帝國的滅亡使得主張禁欲的基督教在歐洲興起;“五胡亂華”則間接推動了佛教在中國的興盛。佛教要求禁欲,反對邪淫,並提出普渡眾生的思想。佛教能順利傳入中國,適應了亂世心靈之所需,對東漢特別是魏晉以來的淫亂風潮進行了矯枉。

日爾曼蠻族滅亡羅馬帝國,五胡亂華,蒙古滅宋,滿族滅明,都是文明的逆淘汰,印第安人的瑪雅文明在西元9世紀也是突然走向敗落的。可見文明並不總是向前發展的,有時候可以突然倒退,數百年、甚至上千年後都難以恢復昔日的輝煌。

就古代來說,因為人口眾多,中國是最大的受益者,創造了輝煌的文明,獨領風騷上千年。就近代來說,最大的受益者應該要算16世紀400萬埋頭生孩子的英國人,現在已經繁衍成3億多人口(主要生活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主導全球歷史長達兩百多年,並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仍將主導世界歷史。

人類文明中心總是隨著人口的變動而變動。20世紀之前是英國主導世界,隨著英國人口大批移民美國,20世紀後美國開始主導世界格局。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中國,北宋以前河南人文薈萃,因為河南是中國歷史的核心區域之一,是人口大省,政治中心。但到了宋元明三代,則是江西人才輩出,曾有“才子不出三江”的說法,那是因為江西是中原人南下移民開發的重點地區,是人口大省,位居全國前三名之內,其人口數量比當時的湖南、湖北、廣東三省的總和還要多。

晚清之後湖南開始人才濟濟,獨領風騷,但是此前出人才不多,那是因為湖南到清朝初年都還是人口稀少的蠻荒之地,並在明初、清初還兩次大量移民到四川,出什麼人才?

江浙一直是中國人口大省,也就一直是人才薈萃。隨著人口的中原填江西,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文脈也在變動。

邊界是暫時的,人口是長久的。人是世界的主人,哪個民族能夠在人口上占主導地位,就擁有了主導世界未來的潛質。在缺乏經濟激勵的情況下,生育文化越來越成為一種刺激人口增長的必要因素。各民族的博弈歸根到底是其實是生育文化的博弈。

菲力浦·朗曼曾預測:美國基督教福音派將統治世界。朗曼認為現代性解放正走向自我毀滅。越來越多的世俗論者出於經濟因素逃避生育和撫養孩子的責任,而與此同時各種原教旨主義者卻能維持高生育率。那些拒絕現代性解放的人,不管他們是安分守己的摩門教徒還是仍然忠於大家庭的穆斯林,似乎都擁有進化優勢。

而今天的中國雖號稱世界第一大人口大國,但經過幾十年的計劃生育和對傳統生育文化的背棄,正步入人口負增長的漩渦。

“少子化”這個詞來源於日語,最直白的意思就是孩子太少而且越來越少。2012年,日本人口學者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吸引了公眾的注意力。他們製作了一個“兒童人口鐘”,發佈在互聯網上,以倒計時方式提醒公眾日本距“只剩最後一名兒童”還有多長時間。

根據他們的預測,到3011年5月,日本將沒有兒童!換句話說,即使不發生任何的自然災害或戰爭,以日本如今的人口出生率,整個日本大和民族將從地球上徹底抹去!

日本人很認真地在敲響警鐘,但許多中國人只會認為這是危言聳聽——1000年還遠著呢!中國可沒有這個危險,咱們人多啊,13億多人,世界第一呢!實際情況如何呢?

根據人口統計學標準,一個社會0~14歲人口占比15%~18%為“嚴重少子化”,15%以內為“超少子化”。目前日本的少兒人口比重約為13%,處於“超少子化”階段。而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國2010年0~14歲人口總量為2.2億,占總人口的16.6%,已經處於嚴重少子化水準。

這種變化從歷史來看更加觸目驚心。根據統計資料,中國0~14歲人口比重從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到現在一路下滑:1964年為40.7%,1982年為33.6%,1990年為27.7%,2000年為22.9%,到2010年已經降為16.6%。

從絕對數量看,1980年後出生人口為2.28億,1990年後出生人口為1.75億,而2000年後人口只有1.46億。20年時間內,出生人口減少了36%!

如果根據六普資料的推算,未來問題會遠比現在更嚴重。在未來10年,中國23~28歲生育旺盛期女性的數量將萎縮44.3%,如果生育率沒有明顯提升,0~1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降至10%以下,比“超少子化”水準還要低一大截!

人口生產有其特有的慣性,要人為改變它非常難。一個普遍現象是,把生育率降下來不容易,把已經降下來的生育率再提升上去更加不容易。日本在總和生育率下降到1.57之後,開始重視鼓勵生育。不僅在內閣設立了少子化擔當大臣來專門應對少子化危機,還採取了多種獎勵生育的措施,但是效果始終不佳。韓國為了提高生育率,甚至在兒童節打出公益廣告,“你能給孩子最棒的兒童節禮物是弟弟妹妹”。

廣告再溫情,也抵不住部分群體生育意願低下的冷淡。

生育文化是一個民族最核心的文化,我們的先祖曾經建立起世界上最為頑強的生育文化,使得我們民族傲視世界上千年。

但是中華生育文化的兩個支柱:宗法文化(“孝”文化)和禮教文化(控制“性”)都已經消失幾盡,“多子”不再被認為是“多福”,而又沒有建立起新型的生育文化,加之生活成本大漲導致的生活壓力、性解放引起的生育疾病、人流和避孕技術的成熟……我們的人口正在以驚人的速度下降,幾代人後,誰能保證今後的中國還是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