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濟南高新教育體制改革“樣本”觀察之高新區第二實驗學校

中國山東網訊如果用步數來丈量王昌淮一天在校的行走軌跡,答案是至少1萬步!

他還有一個外號叫“三圈校長”,因為他每天都有個雷打不動的習慣——早中晚各巡視一圈校園。

“‘三圈’走下來,我能及時發現學校中存在的問題,更能直觀地看到老師和學生們的真實表現,及時瞭解他們的真正需要。”王昌淮說,高新區第二實驗學校作為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承載了每一個孩子人生中絕無僅有的九年時光,不辜負每一個孩子的“九年”是這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

因為愛與責任,王昌淮與全校教師站在了改革的前沿。8月28日,123名教師手寫的加入高新區改革佇列的申請書被遞交了上去;9月中旬,

高新二實驗改革的總體方案和路線圖出臺。在“KPI”考核體系中,學校緊緊抓住了“課程”和“課堂”這兩個關鍵性績效指標,為學生設計了一張張幸福的課程表,激勵老師在每一節課堂上精耕細作。

一場基於“師生最優化發展”的教育改革風暴,正以超出人們預期的速度迅猛而來,一項項聚焦教育品質提升的工程落地實施。

做“有根”的教育123位教師手寫申請加入改革

旅遊路14699號,高新區第二實驗學校坐落於此。一進校門,鐫刻著“品濟家國、慧澤天下”8個大字的方石映入眼簾;再往縱深看去,一座書本模樣的雕塑下方,書寫著“品慧”兩個字。“‘品慧’是我們學校文化的凝練,我們希望培養‘高品位、有智慧’的新人才,這是我們人才培養的方向。”每天巡校路過這裡,王昌淮都會駐足一番,他認為一座學校只有“根深才能葉茂”,

而“品慧”文化就是高新二實驗的“根”。

今年高新區競聘成功的24位校長中,只有4位是繼續留任,王昌淮就是其中一位。在他近30年的職業生涯中,這一次任職顯得與眾不同,而又責任重大。從接受任命的那一刻,王昌淮就意識到,要讓這所年輕學校的“根”深深植入大地,就必須為其提供充足的“養分”,只有每一位教師主動撲下身子幹教育,學校這棵大樹才能不斷向上生長。

教師的內驅力哪裡來?改革!“教育改革創新的風潮已經勢不可擋,不進則退。”8月26日,在全體教職工大會上,王昌淮宣讀了《濟南高新區教育系統崗位聘任管理辦法(試行)》等3個文件,並對其作了深入解讀,面向全體教師徵求意見。“聽得心潮澎湃!”開完會後,從教12年的教師王愛萍久久不能平復,她鄭重地寫下“我自願加入高新區KPI績效考核體系”的申請書,交給了學校。8月28日,123份教師手寫的加入高新區改革佇列的申請書被遞交了上去,

高新二實驗正式成為高新區教育體制改革的試驗田。

小學校裡的大民主學校大事小情大夥兒說了算

新學期開學前,高新二實驗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雙選會”。學校9個年級所有教學崗在該校網路平臺上發佈,每一位教師網上自選崗位,然後學校再組織崗位競聘。不到半天時間,所有教學崗都報滿了,就連工作壓力較大的6年級和9年級的崗位也有老師主動搶著幹。開學後,學校又在平臺上公佈了近60個兼職崗,同樣不到半天時間,全部被一搶而空。通過這樣的頂層設計、雙向選擇模式,極大地調動了老師的積極性。老教師郭萃擔任了9年級年級段長、語文學科備課組組長,除此之外,還承擔了9年級兩個班的語文教學,一人身挑三職,一周課時量達到31.5課時,工作量比過去大了近一倍,但幹勁卻比過去更足了。新教師王玉超在此次選崗中,主動要求承擔6年級語文教學工作,並且擔任班主任,此外還申請學校電臺的兼職崗。

“以前老師們幹多幹少或幹好幹壞幾乎一個樣,而現在只要幹得多幹得好,就會在績效上有體現,老師的內驅力被激發出來了。”高新二實驗教導處主任穆燕說,學校每個月的評優比例為30%,現在每位老師都鉚足了勁爭取進入前三分之一。

在剛性的制度化管理之外,王昌淮更崇尚順應人心的民主管理。在學校發展願景中,其中有重要的一條是建設科學、民主、平等、和諧、公正的學校新人文環境。在學校日常管理中,他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溝通、理解和關懷。學校有兩個小組權力格外大,分別是議事小組和理財小組,小組成員由教師投票產生,均來自一線,他們可以直接向校長提建議,監督學校的方方面面。

一張幸福的課程表打造“7+1”“6+1”課程體系

“KPI”績效考核辦法源自企業管理,在引入教育之初,也有人質疑這套考核體系是否會讓教育更“功利化”。“這項改革讓老師能夠知道幹多幹好有收益,另一方面改革也不能失去教育本真。”王昌淮認為,在引入“KPI”體系後,學校必須發揮調控作用,“企業可以生產次品,但教育不一樣,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不能被忽視。”

在王昌淮看來,教育的目的在教育的過程中,必須牢牢抓住過程性評價的“牛鼻子”。為及時發現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學校對教師工作實行月考核,考核內容涉及教師的教學計畫、備課、作業佈置與批改、學生輔導、品質檢測、聽課評課和專業化發展情況等方面,檢查結果會及時回饋給教師,以便及時調整和改進。

除此之外,在課程建設方面,學校立足“規範+特色”,在中小學分別實行“7+1”“6+ 1”課程體系,開足國家課程,根據學校師生實際和學生可持續發展需求,開設了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與特色社團活動,讓孩子們有了廣闊的馳騁舞臺,目前已有700餘人次在各級科技創新、藝術比賽中獲獎;學校還開發了圍棋、游泳、詩詞吟誦、走進美術館、合唱,國際象棋、尤克裡裡、中國舞、跆拳道、紙工魅力、趣味數學與專注力、伊索寓言、明星主持、蹦蹦跳跳、乒乓球、絲網花編制、國畫風韻、3D動漫、多媒體愛好者、籃球、心靈港灣等21個社團,學生參與人數達到400多人。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本學期開始,學校根據學生不同年齡特點,還設置了年級整體開設、班級定向開設和學生個人選擇三種不同的選課方式。

課堂裡的精耕細作“翻轉課堂”讓學生唱主角

推門聽課,是王昌淮的日常工作之一,每學年他的聽課量都保持在160節以上,一位校長能保持如此高的聽課量並不多見。每次聽評課,他關注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課堂的“自主率”,即老師是否充分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

“以前經常跟不上課堂節奏,自從有了微視頻後,我可以自己掌握看視頻的節奏了,有些知識點懂了就快進跳過,沒懂的還可以倒退反復觀看,還可以停下來仔細思考或做筆記。”9年級(1)班學生趙安迅說,在上新課前,老師會下發導學案,學生沿著自學路線圖,可以完成課前預習。

在高新二實驗,如果讓學生說出一個喜歡學校的理由,就像趙安迅一樣,很多學生首選“翻轉課堂”。從2014年9月開始,學校進行教育資訊化實踐,經過三年的探索,最終形成了“問題驅動式1+5翻轉課堂”。在“翻轉課堂”上,知識傳授“1”個環節通過資訊技術的輔助在課前完成,技能形成則在課堂中經同學的協助與老師的幫助,通過“5”個環節而完成,從而形成了學習流程翻轉與師生角色翻轉。在“翻轉課堂”中,學生在課前完成知識的學習,而課堂變成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識的運用、作業完成等。

通過對比實驗,參與翻轉課堂教學實驗的班級,學生的自學能力顯著增強,教學內容中越來越多的部分完全可以由自學來完成,學生在小組中的分工越來越明確,合作效率越來越高,學習成績在平行班中具有明顯優勢。現在,越來越多的教師更加得心應手地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成為學校課堂教學的一股新風。

開學後,學校又在平臺上公佈了近60個兼職崗,同樣不到半天時間,全部被一搶而空。通過這樣的頂層設計、雙向選擇模式,極大地調動了老師的積極性。老教師郭萃擔任了9年級年級段長、語文學科備課組組長,除此之外,還承擔了9年級兩個班的語文教學,一人身挑三職,一周課時量達到31.5課時,工作量比過去大了近一倍,但幹勁卻比過去更足了。新教師王玉超在此次選崗中,主動要求承擔6年級語文教學工作,並且擔任班主任,此外還申請學校電臺的兼職崗。

“以前老師們幹多幹少或幹好幹壞幾乎一個樣,而現在只要幹得多幹得好,就會在績效上有體現,老師的內驅力被激發出來了。”高新二實驗教導處主任穆燕說,學校每個月的評優比例為30%,現在每位老師都鉚足了勁爭取進入前三分之一。

在剛性的制度化管理之外,王昌淮更崇尚順應人心的民主管理。在學校發展願景中,其中有重要的一條是建設科學、民主、平等、和諧、公正的學校新人文環境。在學校日常管理中,他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溝通、理解和關懷。學校有兩個小組權力格外大,分別是議事小組和理財小組,小組成員由教師投票產生,均來自一線,他們可以直接向校長提建議,監督學校的方方面面。

一張幸福的課程表打造“7+1”“6+1”課程體系

“KPI”績效考核辦法源自企業管理,在引入教育之初,也有人質疑這套考核體系是否會讓教育更“功利化”。“這項改革讓老師能夠知道幹多幹好有收益,另一方面改革也不能失去教育本真。”王昌淮認為,在引入“KPI”體系後,學校必須發揮調控作用,“企業可以生產次品,但教育不一樣,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不能被忽視。”

在王昌淮看來,教育的目的在教育的過程中,必須牢牢抓住過程性評價的“牛鼻子”。為及時發現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學校對教師工作實行月考核,考核內容涉及教師的教學計畫、備課、作業佈置與批改、學生輔導、品質檢測、聽課評課和專業化發展情況等方面,檢查結果會及時回饋給教師,以便及時調整和改進。

除此之外,在課程建設方面,學校立足“規範+特色”,在中小學分別實行“7+1”“6+ 1”課程體系,開足國家課程,根據學校師生實際和學生可持續發展需求,開設了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與特色社團活動,讓孩子們有了廣闊的馳騁舞臺,目前已有700餘人次在各級科技創新、藝術比賽中獲獎;學校還開發了圍棋、游泳、詩詞吟誦、走進美術館、合唱,國際象棋、尤克裡裡、中國舞、跆拳道、紙工魅力、趣味數學與專注力、伊索寓言、明星主持、蹦蹦跳跳、乒乓球、絲網花編制、國畫風韻、3D動漫、多媒體愛好者、籃球、心靈港灣等21個社團,學生參與人數達到400多人。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本學期開始,學校根據學生不同年齡特點,還設置了年級整體開設、班級定向開設和學生個人選擇三種不同的選課方式。

課堂裡的精耕細作“翻轉課堂”讓學生唱主角

推門聽課,是王昌淮的日常工作之一,每學年他的聽課量都保持在160節以上,一位校長能保持如此高的聽課量並不多見。每次聽評課,他關注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課堂的“自主率”,即老師是否充分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

“以前經常跟不上課堂節奏,自從有了微視頻後,我可以自己掌握看視頻的節奏了,有些知識點懂了就快進跳過,沒懂的還可以倒退反復觀看,還可以停下來仔細思考或做筆記。”9年級(1)班學生趙安迅說,在上新課前,老師會下發導學案,學生沿著自學路線圖,可以完成課前預習。

在高新二實驗,如果讓學生說出一個喜歡學校的理由,就像趙安迅一樣,很多學生首選“翻轉課堂”。從2014年9月開始,學校進行教育資訊化實踐,經過三年的探索,最終形成了“問題驅動式1+5翻轉課堂”。在“翻轉課堂”上,知識傳授“1”個環節通過資訊技術的輔助在課前完成,技能形成則在課堂中經同學的協助與老師的幫助,通過“5”個環節而完成,從而形成了學習流程翻轉與師生角色翻轉。在“翻轉課堂”中,學生在課前完成知識的學習,而課堂變成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識的運用、作業完成等。

通過對比實驗,參與翻轉課堂教學實驗的班級,學生的自學能力顯著增強,教學內容中越來越多的部分完全可以由自學來完成,學生在小組中的分工越來越明確,合作效率越來越高,學習成績在平行班中具有明顯優勢。現在,越來越多的教師更加得心應手地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成為學校課堂教學的一股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