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每天學習一句《道德經》之第七章(2)

第七章(2)

原文:

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無私歟?故能成其私。

釋義:

“退”,退後、謙退之意。“先”,前進、領先之意。“外”,意為外邊、遠,引申為忘懷、遺忘。“存”,存在、生存之意。

翻譯:

因此聖人自身謙退反被天下推尊,忘其身反可讓身永存。不正是因為他不考慮自己嗎?所以反倒成全了自己。

舊注:

河上公注:先人而後己者也,天下敬之先以為長。薄己而厚人也,百姓愛之如父母,神明祐之若赤子,故身永存。

王弼注:無私者,無為於己身也。

身生身存,故曰“能成其私”也。

蘇轍注:雖然彼其無私,非以求成私也;而私以之成,道則固然耳。

劄記:

1. 不同的人會從老子的這句話中讀取不同的資訊。所謂“無私”而“成其私”,看重“無私”的人,會認為“退”和“外”是基本素質修養,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境界,而“身先”和“身存”是一種水到渠成的結果而已;看重“成其私”的人,會因為過分在意“身先”和“身存”的結果,而認為“退”和“外”是為達到目的而採取的戰術或策略。

毫無疑問,老子是傾向於前者的。

2. “無私”之“私”和“成其私”之“私”不完全相同。前者是小私,是個人私欲;後者是大私,偏重於個人成就。讓小私給大眾,並抱著不求回報(第五十七章提出的“欲不欲”也)的初衷為大眾付出,大眾會自然而然回饋、成就他。所謂“吃虧是福”,一個知道“退”和“外”的人,他的成功,就是“福報”。

3. 有私心是人之本能,克服私心是每個人一生都要進行的修煉。

修煉的難題,包括你全心在“退”和“外”的時候,別人卻揶揄你這是玩“術”。你過分在意別人的評價,也是私欲,也是該學會克服的心魔之一。只要秉持全心全意為眾生服務的初心,方能最終成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