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如何尋找中小學德育新生長點?在傳統文化和國際理解之間“尋根放眼”

德育創新事關教育強國,是民族復興的基礎工程,不斷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更加堅定文化自信。今天(12月6日),由上海市文明辦、市教委、市教育學會和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指導的“教育綜改背景下中小學德育創新論壇”在奉賢中學舉行。

論壇彙集兩岸三地知名教育專家,暢談立足傳統文化教育,關注國際理解教育,探討如何在傳統文化和國際理解之間尋找中小學德育新的生長點。

大教育下構建“賢文化”德育

學生開展經典誦讀活動。

這個月,在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前,曙光中學高三學生舉行了成人儀式。同學們手持憲法,莊嚴宣誓履行公民義務,承擔社會責任。教育到底應該培養怎樣的一個人?曙光中學副校長程立春說,培育有家國情懷、革命氣節、責任擔當、會實踐創新的人,唯有在未來和歷史之間找到當下。學校堅持開設多種德育通識課程和實踐活動,讓每位曙光學子對中國革命、學校歷史沿革有深入瞭解。

在“這裡是一片沃土”的課程中,奉賢中學學生朱斌貝深入瞭解了學校文化。小朱說,從認識學校的每條小路到每座樓的名稱由來,傳統文化早已浸潤於校園的每個角落。學校開展的“三賢課程”,即明賢課程、立賢課程、踐賢課程,幫助同學學習傳統文化。

近年來,奉賢區在堅持大教育、大德育的理念下,在傳統文化與國際理解之間構建“賢文化”德育,

不僅注重中小幼德育一體化,同時統整學科德育活動、體衛藝科活動等,兩者有效貫通,促進形成全面立德樹人、整體育人的德育。奉賢區向中小幼學校發放賢文化讀本、每年開展“世賢學子”評比,並由區政府財政支持學生出境出國研學“開啟世界之窗”項目和“重走紅色之路”等,在傳統文化和國際理解之間尋找中小學德育新的生長點。

讀書與行走要有機統一

學生和外教一起開展英語誦詩活動。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與行走,要有機統一。”復旦附中副校長、復旦二附中校長楊士軍針對研學行走實踐提出,不要把行萬里路當作浮光掠影一般的遊覽,要深入瞭解社會,體驗大眾生活。行走的課堂,需要參加比別人更多的實踐活動,

給予學生更寬廣的教育。

自2003年起,復旦附中全面推行學生社會探究活動,利用節假日和寒暑假,以假日小隊形式進行社會調查、參觀訪問、親身體驗,開學後交流彙報。在此過程中,通過資料搜集、集體活動、同伴互助、文字總結等,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在楊士軍看來,讀書與行走,引導學生體驗各種生活,不僅有增進知識的作用,更有變化氣質、“醫俗”的意義。

當下,與國際文化交融,海納百川,相容並包,已是培養國際視野、遠大理想的青年人中很重要的一步。“多年來,奉賢區一直宣導開放教育,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加強國際教育交流,培育具有國際化水準的教師和學校,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國際理解和交往能力的學生。”奉賢區教育局局長施文龍說,在“開啟世界之窗”項目中,教育部門為奉賢學生提供了各類夏令營、冬令營的機會,很好地實踐了“走出去”這一概念。奉賢中學學生吳致遠在參加俄羅斯拉祖尼夏令營後深有感觸。小吳說:“中國學生‘走出去’,不僅感受到異國的文化風情,也將中國文化傳遞出去。”

以全球視野傳揚傳統文化

孩子們在體驗打擊樂。

今天的學生面對的未來社會不可預測。對21世紀技能與軟能力的重視,應該是教授德育的一個好時機。原香港公開大學副校長、鄭州大學教育學院首席教授李榮安說,21世紀技能的自主學習,要求個人能有堅韌的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這種能力是講求內在素質的東方德育,也是賦予個體的一種面對急變社會的選擇能力。論壇上,李榮安提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數字——PISA測試中的“頑強”指數顯示,香港和上海學校“頑強”學生的比例是72%—76%,高於日本、芬蘭、加拿大、新加坡和美國學生。在他看來,“頑強”指數來自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中的堅毅。未來的軟實力,不僅需要結合文化傳統優勢,也需要不斷自主學習、終身學習,才能堅強不屈。

臺北市文化教育交流發展協會副理事長傅素君針對“立足傳統文化、落實道德教育”,提出“練身也要練心”,要重視生活教育、生態教育、生命教育、科學教育,從實踐中求真,從博愛中求善,從感恩中求美,從驗證中求寶,注重培育社會主義現代化優質人才。

建平中學校長趙國弟教導學生,以開放的眼光、開闊的胸懷來看待世界。“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不僅需要尊重包容世界文化,認同優秀傳統文化,更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在不同文化的交融中創新,做好文化的傳播者,以全球視野來推動繼承傳統文化。”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尹後慶說,德育使學生成為完全意義上的人的目標不能變,要放在中國走向世界的背景下,要讓學生通過讀書或行路等方式,與古今中外的睿智者親密無間“交流”。海納百川,相容並包,已是培養國際視野、遠大理想的青年人中很重要的一步。“多年來,奉賢區一直宣導開放教育,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加強國際教育交流,培育具有國際化水準的教師和學校,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國際理解和交往能力的學生。”奉賢區教育局局長施文龍說,在“開啟世界之窗”項目中,教育部門為奉賢學生提供了各類夏令營、冬令營的機會,很好地實踐了“走出去”這一概念。奉賢中學學生吳致遠在參加俄羅斯拉祖尼夏令營後深有感觸。小吳說:“中國學生‘走出去’,不僅感受到異國的文化風情,也將中國文化傳遞出去。”

以全球視野傳揚傳統文化

孩子們在體驗打擊樂。

今天的學生面對的未來社會不可預測。對21世紀技能與軟能力的重視,應該是教授德育的一個好時機。原香港公開大學副校長、鄭州大學教育學院首席教授李榮安說,21世紀技能的自主學習,要求個人能有堅韌的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這種能力是講求內在素質的東方德育,也是賦予個體的一種面對急變社會的選擇能力。論壇上,李榮安提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數字——PISA測試中的“頑強”指數顯示,香港和上海學校“頑強”學生的比例是72%—76%,高於日本、芬蘭、加拿大、新加坡和美國學生。在他看來,“頑強”指數來自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中的堅毅。未來的軟實力,不僅需要結合文化傳統優勢,也需要不斷自主學習、終身學習,才能堅強不屈。

臺北市文化教育交流發展協會副理事長傅素君針對“立足傳統文化、落實道德教育”,提出“練身也要練心”,要重視生活教育、生態教育、生命教育、科學教育,從實踐中求真,從博愛中求善,從感恩中求美,從驗證中求寶,注重培育社會主義現代化優質人才。

建平中學校長趙國弟教導學生,以開放的眼光、開闊的胸懷來看待世界。“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不僅需要尊重包容世界文化,認同優秀傳統文化,更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在不同文化的交融中創新,做好文化的傳播者,以全球視野來推動繼承傳統文化。”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尹後慶說,德育使學生成為完全意義上的人的目標不能變,要放在中國走向世界的背景下,要讓學生通過讀書或行路等方式,與古今中外的睿智者親密無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