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脾虛比腎虛更可怕!

養生。傳統認為冬天適合補腎,尤其男性,都應該利用冬藏來補腎收斂。那女性怎麼補呢?是不是也應該補腎?因為都知道腎虛會帶來太多煩惱和辨證。但是,很多女生不知道,脾虛比腎虛更加可怕:脾不好,

人就廢了一半兒。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談談我們身體裡實至名歸的“大腕”——脾。

脾,人體發動機

五臟六腑,哪一個是人體發動機呢?一般人會認為是心或腎。其實,默默無聞的脾才是。

為什麼嬰兒呱呱墜地時,哭聲特別響亮,可以傳得很遠?其主要力量就是源於脾。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一個“本”,一個“源”,揭示了脾強大的功能。

脾主運化。“人是鐵飯是鋼”,人活於世,必須依賴於營養物質的供給。脾負責將精微物質(水谷、水液)傳輸到全身,以維繫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脾好,人體就會能量充足;反之,人體就會缺乏營養。脾的運化作用,還能防止水濕積聚形成痰濕等病理物質。

脾主統血。疾病往往在人體有瘀血的情況下生成,

而脾正好具備了生成和運輸新鮮氣血的功能。中醫認為,“氣血不正,五臟皆病;氣血調和,百病不侵”,恰恰說了這個道理。

脾虛,致病又致醜

脾,就像是養育萬物的土地,土地貧瘠,則土地上的植物肯定缺乏生機。因此,脾虛之人一般病弱,對於女性而言,脾虛還會導致早衰、變醜。

1、面部

臉色黃——中醫認為,出現了病色黃,首先要考慮是脾胃出了問題,是脾的氣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營養身體造成的。

眼袋大——古人將眼睛的不同部位分屬於五臟,其中眼瞼屬脾,脾主肌肉,脾虛,眼瞼上的肌肉就缺乏營養,就會變得鬆弛,久而久之,眼瞼就會因為無彈性而下垂。此外,脾主運化水濕,脾虛則運化無力,水濕就會在體內停留,堆積在眼部,

而眼睛部位的皮膚是最薄弱的,水液堆積後,下眼瞼以下的地方就會因充水而浮腫,這樣就形成了眼袋。

鼻尖暗——實際上,人的鼻尖不是尖的,而是有一個很隱秘的小坑。以這個小坑為中心,周圍就是反映脾臟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最明顯的區域。病重之人,哪怕臉色發青發黑了,但只要他的鼻尖是明亮、潤澤的,就說明他的脾胃運化功能還在,就還能吃飯、吃藥,所謂“有胃氣則生,

無胃氣則死”。

嘴邊黑——中醫認為,脾開竅於口,脾之華在唇和唇四白。如果唇四白不明顯甚至幹黃,說明脾胃功能嚴重衰退;如果唇四白髮黑髮青,就有生命危險。

舌苔厚膩——舌頭邊緣有齒痕,舌苔白厚,表示脾濕、氣虛;舌頭邊緣有齒痕,舌中有裂紋,表示脾胃氣不足;舌苔黃膩,表示氣虛運化失司,導致濕阻不化。

2、眼睛

視力下降,眼球內玻璃體混濁,眼球內熱、澀,眼球在運轉時覺得空、眼球脹。

3、頭腦

頭脹、困乏、記憶力差、思維與反應遲鈍,有人經常看兩頁書就犯困,或者與人交談一會兒就累。有人還會頭暈,覺得後腦發空,表現在淺層就是脾的問題,表現在深層是腎的問題。

4、飲食

食欲不振,偏食挑食;口中無味。

5、排泄

一般會大便溏稀,不過也可能會出現大便幹結、便秘,因為脾虛會導致腸胃缺少動力。

6、經量過多或過少

月經量過多是因為脾虛不能固攝經血;月經量過少是因為脾虛引起的氣血不足,子宮內膜生長太薄。

7、身體

癱軟無力,疲勞至極。

女人脾虛會生什麼病?

1、 貧血:脾主統血。統,是統攝、控制之意。脾主統血,是指脾有統攝、控制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而不致溢出脈外的功能。脾之所以能統血,是因為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健運,氣血生化有源,則氣的固攝血液的功能得以正常發揮,血液不致於溢出脈外而發生出血。若脾氣虛衰,食欲減退,或運化無權,都可導致血之化源不足而血虛。

2、 肥胖:身體肥胖的人,90%都是體質虛弱者。體虛是身體脾胃功能減弱衰退導致的。體虛會導致新陳代謝減慢,機體活力減弱,從而消耗營養的能力減低,營養不能消耗掉於是堆積在體內,形成肥胖。

3、 月經不調:脾為後天之本。若脾氣虛弱,則會導致脾運化水穀的能力減弱,使得氣血生化之源匱乏或致氣虛,而氣為血帥,氣不足會致脾不統血、血液來源不足,從而引起月經失調。

4、 肌瘤腫物:脾為人體生痰之源,為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如脾土虛弱。體內清者難升,濁者難降。水穀之濕留中滯隔,凝聚為痰。時間長了體內就會淤物沉澱,經期運行不暢。造成肌瘤腫物的增生。

脾虛怎麼補?

脾:簡而言之,哪裡虛,補哪裡。此外,脾胃互為表裡,應健脾養胃同時進行。

祛濕:脾喜燥惡濕,一旦脾被濕所困,就不得不虛。因此,健脾必須祛濕。尤其現代人普遍吃的多、運動少、壓力大、情緒差,容易導致痰濕內滯。這部分人健脾,建議用通法,以消食通腑為主,比如吃蘿蔔或喝蘿蔔湯,通降陽明,泄去濁毒,最有利於健康。如果用補法,比如吃補藥或營養品,就極易壅滯氣機。

疏肝:肝屬木,脾屬土,木生土,因此要想脾健康,就要養肝柔肝,順暢肝的氣機,讓肝氣正常疏泄,這樣肝木與脾土就會處於和諧狀態。

艾灸取穴:

1、健脾

神闕穴:

神闕穴上面是上焦脾胃,下面是下焦腸腹,艾灸此穴,可健脾益胃、理腸止瀉。

氣海穴:

“氣海”意指任脈水氣在此吸熱後氣化脹散,具有補氣、健脾、養胃之功效,艾灸此穴,可補元氣,暖脾陽。

備註:小腿集中了很多脾胃經的穴位,如果時間充裕,可將小腿從上到下依次艾灸。

2、祛濕

主穴:陰陵泉穴、足三裡穴;配穴:中脘穴、天樞穴。

陰陵泉穴:

陰陵泉穴是脾經的合穴,從腳趾出發的脾經經氣在這兒往裡深入,艾灸此穴,可健脾化濕、通利三焦、消脹利水。

足三裡穴:

足三裡穴歸足陽明胃經,是足陽明經脈氣所發,也是胃之下合穴,有“治脾健胃第一穴”的美稱,艾灸此穴,能化脾濕、生胃氣。

中脘穴:

中脘穴是胃氣聚集之處,因此“一切腸胃之疾,無所不療”,艾灸此穴,可理順胃氣,讓腸胃暢通無阻,運化輕鬆自如。

天樞穴:

天樞穴靠近胃腸,為大腸募穴,是大腸經氣彙集之處,艾灸此穴,可調中和胃、理氣健脾、疏調腸腑、除濕化滯。

其實“艾”很簡單

視力下降,眼球內玻璃體混濁,眼球內熱、澀,眼球在運轉時覺得空、眼球脹。

3、頭腦

頭脹、困乏、記憶力差、思維與反應遲鈍,有人經常看兩頁書就犯困,或者與人交談一會兒就累。有人還會頭暈,覺得後腦發空,表現在淺層就是脾的問題,表現在深層是腎的問題。

4、飲食

食欲不振,偏食挑食;口中無味。

5、排泄

一般會大便溏稀,不過也可能會出現大便幹結、便秘,因為脾虛會導致腸胃缺少動力。

6、經量過多或過少

月經量過多是因為脾虛不能固攝經血;月經量過少是因為脾虛引起的氣血不足,子宮內膜生長太薄。

7、身體

癱軟無力,疲勞至極。

女人脾虛會生什麼病?

1、 貧血:脾主統血。統,是統攝、控制之意。脾主統血,是指脾有統攝、控制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而不致溢出脈外的功能。脾之所以能統血,是因為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健運,氣血生化有源,則氣的固攝血液的功能得以正常發揮,血液不致於溢出脈外而發生出血。若脾氣虛衰,食欲減退,或運化無權,都可導致血之化源不足而血虛。

2、 肥胖:身體肥胖的人,90%都是體質虛弱者。體虛是身體脾胃功能減弱衰退導致的。體虛會導致新陳代謝減慢,機體活力減弱,從而消耗營養的能力減低,營養不能消耗掉於是堆積在體內,形成肥胖。

3、 月經不調:脾為後天之本。若脾氣虛弱,則會導致脾運化水穀的能力減弱,使得氣血生化之源匱乏或致氣虛,而氣為血帥,氣不足會致脾不統血、血液來源不足,從而引起月經失調。

4、 肌瘤腫物:脾為人體生痰之源,為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如脾土虛弱。體內清者難升,濁者難降。水穀之濕留中滯隔,凝聚為痰。時間長了體內就會淤物沉澱,經期運行不暢。造成肌瘤腫物的增生。

脾虛怎麼補?

脾:簡而言之,哪裡虛,補哪裡。此外,脾胃互為表裡,應健脾養胃同時進行。

祛濕:脾喜燥惡濕,一旦脾被濕所困,就不得不虛。因此,健脾必須祛濕。尤其現代人普遍吃的多、運動少、壓力大、情緒差,容易導致痰濕內滯。這部分人健脾,建議用通法,以消食通腑為主,比如吃蘿蔔或喝蘿蔔湯,通降陽明,泄去濁毒,最有利於健康。如果用補法,比如吃補藥或營養品,就極易壅滯氣機。

疏肝:肝屬木,脾屬土,木生土,因此要想脾健康,就要養肝柔肝,順暢肝的氣機,讓肝氣正常疏泄,這樣肝木與脾土就會處於和諧狀態。

艾灸取穴:

1、健脾

神闕穴:

神闕穴上面是上焦脾胃,下面是下焦腸腹,艾灸此穴,可健脾益胃、理腸止瀉。

氣海穴:

“氣海”意指任脈水氣在此吸熱後氣化脹散,具有補氣、健脾、養胃之功效,艾灸此穴,可補元氣,暖脾陽。

備註:小腿集中了很多脾胃經的穴位,如果時間充裕,可將小腿從上到下依次艾灸。

2、祛濕

主穴:陰陵泉穴、足三裡穴;配穴:中脘穴、天樞穴。

陰陵泉穴:

陰陵泉穴是脾經的合穴,從腳趾出發的脾經經氣在這兒往裡深入,艾灸此穴,可健脾化濕、通利三焦、消脹利水。

足三裡穴:

足三裡穴歸足陽明胃經,是足陽明經脈氣所發,也是胃之下合穴,有“治脾健胃第一穴”的美稱,艾灸此穴,能化脾濕、生胃氣。

中脘穴:

中脘穴是胃氣聚集之處,因此“一切腸胃之疾,無所不療”,艾灸此穴,可理順胃氣,讓腸胃暢通無阻,運化輕鬆自如。

天樞穴:

天樞穴靠近胃腸,為大腸募穴,是大腸經氣彙集之處,艾灸此穴,可調中和胃、理氣健脾、疏調腸腑、除濕化滯。

其實“艾”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