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樣好的豬肉,咋就賣不上價

李紅才想過讓生豬走屠宰場,每頭售價大約5000元,但這樣賣就會虧錢,可不賣就得接著投錢。李紅才很困惑,這樣好的豬肉,咋就沒有市場且賣不上價呢?如此優質的特色有機黑豬肉無人問津,

真是“好酒也怕巷子深”嗎?近日,北京市房山區賈峪口村第一書記牛恩伯告訴記者,位於房山區的北京紅才煜輝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的松遼黑豬長勢不錯,且肉質良好,但苦於沒有銷路。為此,記者來到該合作社,實地探訪生豬飼養情況。

合作社社長的困惑

合作社社長李紅才介紹,合作社始建於2012年,占地20畝,分為生活辦公區、管理區、養殖生產區和糞汙處理區。採用發酵床技術進行松遼黑豬養殖,年存欄量約600頭。仔豬長到3月齡後,即被放到長約3公里的山溝裡進行放養,期間主要以青草和蔬菜為食。李紅才算了一筆賬,一頭有機黑豬飼養到200斤左右,成本大約在7000元。他聯繫了幾家線上銷售,對方質疑高價有機豬肉是否被市場認可,

而且在瞭解到合作社距離市區有七八十公里後,都表示銷售起來有難度。李紅才也想過讓生豬走屠宰場,每頭售價大約5000元,但是這樣賣的話就會虧錢,不賣就得接著投錢。李紅才很困惑,這樣好的豬肉,咋就沒有市場且賣不上價呢?特色有機黑豬肉無人問津,真是“好酒也怕巷子深”嗎?

山區農副產品銷售為何難?

記者實地瞭解到,深山區的農副產品銷售難這一現象一直存在,不光豬肉,水果、乾果、柿子、蜂蜜等產品也存在銷售難現象。雖然現在實體店、電商、APP的線上銷售平臺繁多,但問題並沒有得到很好解決。根據分析,主要有以下五方面原因:

一是農民經營觀念仍停留在小作坊時代。很多地方的企業是由家庭作坊發展演變而來,

缺乏對市場、傳播、行銷等相關概念的深刻理解,對市場的變化反應不敏感。此外,不注意市場調研,缺乏科學、有價值的市場訊息,多是個人經驗和判斷,對市場及其變化適應能力差,常常把市場行銷簡單等同為推銷,缺乏設計分銷管道的能力和對管道的有效控制和管理,行銷手段落後。

二是經營成本和當地市場售價倒掛。深山區的農副產品生產受地理位置所限,

生產成本比平原地區高,加上市場行情萎靡,在某些時段,收購價格甚至低於經營成本,造成當地農副產品掛在樹上、爛在地裡、養在圈中的尷尬現象。雖然當地政府對山區產業發展扶持力度很大,但是農副產品銷售卻成為農民難以解決的痛點。

三是行業產品標準缺失。行業標準缺失是特色農副產品走不出地方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產品品質的確好,但消費者不敢買,因為不知道真實情況如何。尤其是一些土特產品,缺少行業標準和產品自身標準,也沒有品牌,造成消費者信任缺失。

四是企業規模受限,滿足不了大客戶的要求。地處山區、交通相對不方便,使很多當地企業發展規模受限,進而又影響產量。規模小、產量低,達不到大客戶的需求,致使企業逐漸被邊緣化,只能再尋求其他銷售途徑,時間、精力成本被動增加,企業負擔加重。

五是政府引導和產品整合有待加強。自2015年黨中央提出打贏脫貧攻堅戰任務以來,各級黨委、政府積極把各種產業專案、優惠政策向偏遠地區傾斜,對貧困地區積極實行產業引進和培育,不斷提升當地“造血”功能。但是,傳統產業依舊是當地的主打產業,產業整合難度相對較大,這給政府的政策落實帶來一定困難,一定程度上減緩了脫貧的速度。

打通山區農副產品銷售管道

如何才能更好打通有機農副產品銷售管道呢?專家分析認為,必須要突出地方特色,發力自身優勢,重拳打品牌,實現科學發展。具體來說,應當從以下四方面下工夫:

一是建設特色品牌,做好品牌形象設計。由於特色農副產品溢價能力較低,很多企業為了追求銷量而壓低價格,導致銷量越多利潤卻越低,甚至出現虧損。因此,企業欲佔據有利的市場地位,必須進行品牌建設,導入品牌形象整體設計,特別是視覺標示,包括商標、名稱、包裝等,給消費者以視覺衝擊力,準確傳達企業的獨特形象;深入挖掘產品的地域環境特色和歷史傳統文化內涵,因為品牌是農副產品走向市場的通行證,是特色農產品增加附加文化價值與心理價值的助推器,更是一筆巨大而寶貴的無形資產。

三是行銷模式創新。經營模式是企業成功運作的關鍵和保障。特色農副產品企業如果僅僅為產品而賣產品,往往會使企業經營走入死胡同。企業要發展必須要跳出傳統經營的條條框框,改變傳統的思維模式,才可能創造新的、具有差異性和競爭力的贏利模式。不僅如此,還要拓寬行銷管道,化單點行銷為網面行銷,形成協同效應,不僅可以快速提高銷量,還能迅速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佔有率,塑造產品品牌。因此,企業不僅要做好區域市場,而且要對管道進行精耕細作,提高市場盈利水準。

四是培養優秀網路行銷人才。由於網路行銷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為了適應社會實踐變化的要求,必須注重網路行銷人才的培養,做到循序漸進、與時俱進。要在日益激烈的行銷競爭中出奇制勝,特色農副產品企業不僅要網羅行銷人才,還要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優秀的網路行銷人才,提高在職員工的業務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質的行銷專業人才隊伍,突破傳統固有的行銷觀念,在產品開發、品牌建設、管道建設上創新,為企業發展提供保障。 本報記者 張麗娟 通訊員 牛恩伯

但消費者不敢買,因為不知道真實情況如何。尤其是一些土特產品,缺少行業標準和產品自身標準,也沒有品牌,造成消費者信任缺失。

四是企業規模受限,滿足不了大客戶的要求。地處山區、交通相對不方便,使很多當地企業發展規模受限,進而又影響產量。規模小、產量低,達不到大客戶的需求,致使企業逐漸被邊緣化,只能再尋求其他銷售途徑,時間、精力成本被動增加,企業負擔加重。

五是政府引導和產品整合有待加強。自2015年黨中央提出打贏脫貧攻堅戰任務以來,各級黨委、政府積極把各種產業專案、優惠政策向偏遠地區傾斜,對貧困地區積極實行產業引進和培育,不斷提升當地“造血”功能。但是,傳統產業依舊是當地的主打產業,產業整合難度相對較大,這給政府的政策落實帶來一定困難,一定程度上減緩了脫貧的速度。

打通山區農副產品銷售管道

如何才能更好打通有機農副產品銷售管道呢?專家分析認為,必須要突出地方特色,發力自身優勢,重拳打品牌,實現科學發展。具體來說,應當從以下四方面下工夫:

一是建設特色品牌,做好品牌形象設計。由於特色農副產品溢價能力較低,很多企業為了追求銷量而壓低價格,導致銷量越多利潤卻越低,甚至出現虧損。因此,企業欲佔據有利的市場地位,必須進行品牌建設,導入品牌形象整體設計,特別是視覺標示,包括商標、名稱、包裝等,給消費者以視覺衝擊力,準確傳達企業的獨特形象;深入挖掘產品的地域環境特色和歷史傳統文化內涵,因為品牌是農副產品走向市場的通行證,是特色農產品增加附加文化價值與心理價值的助推器,更是一筆巨大而寶貴的無形資產。

三是行銷模式創新。經營模式是企業成功運作的關鍵和保障。特色農副產品企業如果僅僅為產品而賣產品,往往會使企業經營走入死胡同。企業要發展必須要跳出傳統經營的條條框框,改變傳統的思維模式,才可能創造新的、具有差異性和競爭力的贏利模式。不僅如此,還要拓寬行銷管道,化單點行銷為網面行銷,形成協同效應,不僅可以快速提高銷量,還能迅速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佔有率,塑造產品品牌。因此,企業不僅要做好區域市場,而且要對管道進行精耕細作,提高市場盈利水準。

四是培養優秀網路行銷人才。由於網路行銷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為了適應社會實踐變化的要求,必須注重網路行銷人才的培養,做到循序漸進、與時俱進。要在日益激烈的行銷競爭中出奇制勝,特色農副產品企業不僅要網羅行銷人才,還要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優秀的網路行銷人才,提高在職員工的業務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質的行銷專業人才隊伍,突破傳統固有的行銷觀念,在產品開發、品牌建設、管道建設上創新,為企業發展提供保障。 本報記者 張麗娟 通訊員 牛恩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