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十八路諸侯都拿不下董卓,是因為什麼原因

《三國演義》中,曹操號召天下興義師討伐董卓,撒文發出後,各鎮諸侯起兵相應,袁術、袁紹、孫堅等17支人馬立刻就組織起來,加上曹操,十八路諸侯兵力“多少不等,有三萬者,至有一二萬者”,

按這個來推算,其總兵力應該在三十萬人左右,其中有曹操、袁紹等猛人,還有關羽、張飛等虎將,共同對付一個董卓肯定不在話下。然而這麼熱鬧的局面竟然沒過多久就曲終人散了。演義和史書給出的答案基本上一致: 關東聯軍心不齊,結果被董卓各個擊破了。然而,即使大家不內訌,也未必能消滅董卓。

據《三國志》等史書記載,所謂“十八路諸侯”其實只有11路,他們的職務多是刺史、太守,是地方上的行政官,都沒有軍權。袁術雖然有“後將軍”的頭銜,但這本是虛職,又已被董卓控制的朝廷免了職,根本不掌握軍隊; 曹操的代理“奮武將軍”一職也是袁紹遙拜的,不合法。而且,他們大都是不久前才被任命的,任職頂多有一年多,

在豪強大族左右地方政局的漢末時期,他們在地方上的影響力十分有限。

他們為參加酸棗(今屬河南新鄉) 會盟,都帶來了一些人馬,《三國志》說是然而,這些人手裡如果真的各自有“ 眾 各 數 萬”“數萬”人,那就是陶謙、公孫瓚一級的角色了,“眾各數萬”一句應該當“眾數萬”理解,指的是酸棗諸軍總數為數萬人,各路諸侯充其量各自只有幾千人。曹操後來在酸棗看到“諸軍兵十余萬”則應該是把負責後勤保障運輸的人數都計算進去的結果。

更要命的是,這些人馬都是臨時招募的新兵,缺乏訓練,根本無法與強悍的涼州軍正面交鋒。

長沙那太守孫堅倒是個老牌軍人,很有軍事才但他是後來參加討千,手下的人馬戰鬥力也很強,

關東聯軍會盟時並沒有主動聯絡他。另外,聯軍在酸棗會盟的時間是初平元年 (190年) 正月,這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突然有這麼多人馬聚集在一塊,軍糧供應就是個難題。由於諸侯大多缺乏自身積累,大部分人只能靠作為東道主的真州刺史、陳留那太守提供後勒供應,他們二人顯然也沒有這麼大的能力。

也就是說,面對總兵力十萬左右、以騎兵為主且久經戰陣的涼州軍,關東聯軍不僅在素質、裝備和後勤上沒法比,

就連數量上也不占明顯優勢,涼州軍在守、關東聯軍在攻,攻守之勢也有利於涼州軍。

這就是那些諸侯每天“置酒高會”“莫肯先進”的原因: 不是他們成心耍滑頭,而是他們知道根本打不過。曹操在《嵩裡行》中寫“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初期會盟津,乃心在成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但當他聯合濟北相率先出擊汴水時,卻被董卓的部將殺得一敗塗地,上萬人馬幾乎全軍覆沒。顯然,此時的曹操沒有“置酒高會”那些人的清醒和明智。

當時真正的實力派是徐州的陶謙、荊州的劉表等人,他們都手握重兵,占的地盤也都很大,他們如果一塊參加會盟,董卓恐怕連放手一拼的信心都沒有,沒准會乖乖退回涼州去。然而,這幾個人雖然沒有公開反對關東聯軍,但也沒有參加會盟,他們仍然尊崇洛陽的天子,表明他們事實上在給董卓月臺。他們的態度之所以與袁紹等人不同,是因為他們已經擁有了一定實力,是既得利益者,對他們來說,保住已得到的利益比冒險更明智。

諸侯們雖然號稱有“十八路”之多,但實力遠不如人,真正的實力派也沒有來參加,這才是“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失敗的根本原因。至於“心不齊則兵不勇”,那都是表面因素了。

上萬人馬幾乎全軍覆沒。顯然,此時的曹操沒有“置酒高會”那些人的清醒和明智。

當時真正的實力派是徐州的陶謙、荊州的劉表等人,他們都手握重兵,占的地盤也都很大,他們如果一塊參加會盟,董卓恐怕連放手一拼的信心都沒有,沒准會乖乖退回涼州去。然而,這幾個人雖然沒有公開反對關東聯軍,但也沒有參加會盟,他們仍然尊崇洛陽的天子,表明他們事實上在給董卓月臺。他們的態度之所以與袁紹等人不同,是因為他們已經擁有了一定實力,是既得利益者,對他們來說,保住已得到的利益比冒險更明智。

諸侯們雖然號稱有“十八路”之多,但實力遠不如人,真正的實力派也沒有來參加,這才是“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失敗的根本原因。至於“心不齊則兵不勇”,那都是表面因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