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印度:恒河很髒?火車上掛滿人?才不是

提到 " 印度 ",

很多人的腦海中就會浮現出髒亂差、貧窮落後,

那裡人口眾多、基礎設施落後、

衛生狀況糟糕、交通混亂不堪 ……

看上去絕非理想的旅行的目的地,

但實際上,

很多人沒有真正瞭解印度。

TripAdvisor 貓途鷹特約作者:楊詩源

島民、自由作家、撰稿人,出版過 6 本書

印度是一個謎一般的國家,

" 美麗 "、" 神聖 " 的定義,

在這個國家是不一樣的。

印度有自己的節奏和秩序,

你可以在這裡找到他最好的一面,

當然也能找到最 " 壞 " 的。

正如印度的旅遊宣傳語是 "Incredible India

(不可思議的印度)" 一樣,

印度不斷給人以驚喜和驚嚇,

讓人又愛又恨。

1

印度到底有多熱?

印度被很多人稱作 " 烈日下的國度 "。有這樣一句玩笑:" 印度分為三個季節,分別是熱,更熱和最熱。" 在很多人印象裡,印度是一個非常炎熱的國家,國內也常有媒體報導 " 印度熱 " 造成的死亡——其實並不完全是這樣。

印度地理情況複雜多樣:東部和北部是喜馬拉雅山區,南部是德干高原,西部屬於塔爾沙漠、中部和東部大部分屬於印度河 - 恒河平原、而東西海域是熱帶海島。

豐富的地形造就了氣候的差異。北部高山氣候,夏季涼爽濕潤,冬季寒冷乾燥;南部沿海地區屬於熱帶氣候,全年高溫多雨;西部沙漠地區,全年少雨,夏季酷熱,冬季涼爽;而廣大平原地區,

受亞熱帶季風影響,終年高溫。

地形和氣候,造就了印度不一樣的景致:印度北部喜馬拉雅地區,一座座殖民風情的小鎮鑲嵌在綿延的雪山和翠綠的茶園之中。它們作為避暑勝地或因種植茶葉而繁,至今仍保留著英國殖民時期的狀態;南部的喀拉拉邦,

是由無數的湖泊、河流和瀉湖交織的的三角洲地帶,擁有茂盛蔥郁的椰林和橡膠林,充滿著愜意的水鄉風情;西部的拉賈斯坦,靠近茫茫塔爾沙漠,古老宏偉的城堡立於山巔,充滿著大漠孤城的蒼涼。不同的季節,選擇好出行目的地,你也可能感受到舒適涼爽的印度。

2

掛在火車上的印度?

說到印度的交通,很多人腦海中首先浮現出的就是火車頂坐滿人上、車門外也掛滿人的 " 春運 " 畫面。印度國土面積大、人口眾多,城市之間距離遠,乘坐火車出行是印度當地人的第一選擇。實際上旅行者選擇乘坐火車,也可以比較舒適。

印度火車設施老舊,人滿為患,卻沒有傳聞中那麼可怕。首先,印度火車車廂是分等級的,幾百米的距離形成強烈的反差,其中空調三等車廂的條件已經與中國臥鋪相近;其次,印度擁有舒適的特快列車,車內提供無微不至的服務和種類繁多的餐飲(我們曾經在車上吃到撐);第三,曾屬於印度貴族私有的皇宮列車,其現代奢華程度會顛覆你對印度火車的所有印象;最後,印度擁有三條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鐵路,分別是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尼爾吉裡鐵路以及西姆拉鐵路,你不僅可以體驗古老的蒸汽小火車,還能欣賞沿途壯麗的風景。

印度火車還是體驗印度本土文化的載體。一列車就像一座移動的城市、一個濃縮的社會,你可以在這裡有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群。普通車廂中多為印度的普羅大眾,也就是經常出現在照片中坐在車頂、掛在車廂外的那類人;而空調車廂內多來自印度社會的中產以上階級,他們穿著較為得體、有禮貌、也能說英語。

3

黑乎乎的印度人竟然是 " 白人 "?

印度人在我們印象之中皮膚黝黑,但是從人種學上講,印度人卻屬於白種人。自古以來,印度人也以 " 雅利安人後裔 " 自居。

現在,雅利安人建立的文明仍然影響著印度人的生活,印度的文字、宗教、社會階層大都是雅利安化的。印度人以白為美,在北印度膚白的人也更多——我們看到的寶萊塢明星也都是很白的。而皮膚焦黑的達羅毗荼人也沒有消亡,在南印度地區,他們繼續繁衍生息,建立朱羅、哲羅、潘地亞等王國,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化,位於南印度的那些高聳入雲、密密麻麻遍佈雕像的印度教神廟,就是達羅毗荼文明最直接的體現。

4

佛教發源於印度,卻接近消亡?

一部《西遊記》,令不少中國人誤以為印度是一個佛教國家。佛教起源於印度,但是隨著印度教復興以及伊斯蘭教的入侵逐漸衰退。當佛教在東亞、東南亞以及南亞的斯里蘭卡發揚光大,現在信仰人數僅占印度人口的 0.7%。

印度被稱作 " 宗教之國 ",除了信仰人數占多數的印度教和在中國影響最大的佛教外,還有伊斯蘭教、錫克教、耆那教、基督教、猶太教等,似乎這個世界上的主要宗教,在印度都有一定數量的信徒。多種宗教、多種文化在印度的融合,創造出了燦爛的文明。比如,泰姬陵就是伊斯蘭建築的代表,熱那克普千柱廟是耆那教建築的典範,米納克希神廟則是印度教建築的楷模,而阿姆利則金廟則完美融合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建築特色。

當然,佛教痕跡也沒有從這片大陸上消失,即使信徒很少。菩提伽耶的摩訶菩提寺、鹿野苑的答枚克佛塔、輝煌一時的佛學院那爛陀寺以及桑吉的大佛塔 …… 在印度共有五個佛教遺址,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在印度旅行,你可以深切的感受到多種宗教對這片土地的影響。

5

恒河並不都是那麼的髒

恒河,被印度人民尊稱為 " 聖河 " 和 " 母親河 "。它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自北向東橫貫印度東北部,造就了北印度最肥沃的土地和最適宜人類生活的環境,是印度早期吠陀文明的發源地。可以說,恒河不僅孕育了印度人,還造就了印度的文化。

不過,網上流傳的有關恒河的畫面卻是這樣的:河水渾濁、垃圾遍佈、腐屍漂流、髒臭不堪 …… 由於人口的激增和人類的活動,的確給恒河的某些段帶來了嚴重的污染。不過,這一切也與印度人的信仰有關。

恒河是印度人民心中的聖河,他們堅信恒河是最純淨的。並且,印度教徒認為,如果用恒河水沐浴可以洗清一生的罪過,如果死後將骨灰撒入恒河便可擺脫生閉環。雖然恒河水看上去污濁不堪,但是卻承載著印度教徒無限的寄託。

因此,你可以看到,人們的生活圍繞著恒河展開,沐浴、祈禱、洗衣、做飯、燒屍 ……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如果你面對每天恒岸邊洗禮的畫面,可能你會對恒河、對信仰、對人生和死亡有一個新的認識。

6

吃咖喱不可怕,可怕的是吃不到肉

提到印度的飲食,所有人都會想到咖喱。雖然印度民族和宗教信仰繁雜,但是在飲食文化層面卻驚人的統一:在印度吃飯是繞不開咖喱的,而咖喱濃郁的氣息和辛辣的口味並不討好外國人。

多數印度料理沒有菜譜,印度人烹飪過程,基本上都是將主料剁得粉碎後下鍋,然後與幾種或幾十種香料一起蒸煮,最後全都變成黃的、紅的、綠的糊狀的、讓人分不清的菜,而這就是印度人一日三餐不能離開的咖喱。對於很多遊客來說,咖喱並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吃不到肉。不管是印度教徒,還是錫克教、耆那教、佛教都提倡吃素,因此在印度有一半以上的國民都是素食主義者。

印度很多餐廳只提供素食,即使是提供所有菜品的餐廳,也會劃分出素食區和非素食區,就連很多著名的連鎖速食到了印度也紛紛推出 " 全素套餐 ",比如肯德基就有素漢堡。

7

瑜伽,不是一個塑形運動

近些年來,瑜伽風靡全球。瑜伽因瘦身、塑形等效果受到很多女性的青睞,成為時下時髦的健身方式。不過,在印度瑜伽並不是一種流行的體育運動,而是非常古老的修煉方法,更注重內在的平和愉悅,也是和身體重新連結的方式。

瑜伽發源於印度,從北部的瑞詩凱詩到南部的邁索爾,只要是有環境清幽的地方,就可以找到瑜伽學校或靜修中心。這裡提供從幾小時瑜伽體驗到一天、一周、一月甚至長達一年的瑜伽高級課程,在專業的瑜伽老師的指導下,從簡單的冥想課、呼吸課到複雜的體位練習,通過看似枯燥乏味的方式,體驗瑜伽的真諦。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你也可以找一家瑜伽學校參加一節基礎的冥想課程,通過調整呼吸、靜坐冥思的方式,達到身心和諧統一,保持身體永遠健康。

8

有新舊之分的城市

在印度旅行,你會驚奇的發現很多城市有新城區和舊城區之分,比如德里與新德里、海德拉巴與塞康得拉巴德、艾哈默德巴德舊城區與新城區等。印度的城市,新舊區別非常明顯,猶如兩個貧富差距懸殊的鄰居,對比強烈的超乎想像。

歷史悠久的舊城區,通常是英國統治之前就存在的區域,這裡依然保留著幾個世紀前的樣子。古老的城堡、壯觀的寺廟、龐雜錯亂的街道、擁擠嘈雜的人群、混亂不堪的交通 …… 這裡沒有古城應有的寧靜和安詳,而是充滿了市井的味道。

與舊城相對的新城,是英國統治之後,為了駐紮軍隊、辦公或英國人居住而在舊城之外擴建出來的區域。這片區域完全是按照英國人的想法而設計,這裡有寬敞的街道、時髦的建築、整齊的草坪,雖然印度元素夾雜其中,但卻充滿了維多利亞時代的風情。

一座城市將古代和現代奇妙融合在一起,

兩個迥然不同的世界在同一時空中無聲無息的變換,

在印度旅行會有一種時光恍惚的感覺。

約個當地人帶你玩

8只小豬旅行平臺

全球130+國家,800+城市的上萬當地人,為您帶來獨一無二的生活體驗

說到印度的交通,很多人腦海中首先浮現出的就是火車頂坐滿人上、車門外也掛滿人的 " 春運 " 畫面。印度國土面積大、人口眾多,城市之間距離遠,乘坐火車出行是印度當地人的第一選擇。實際上旅行者選擇乘坐火車,也可以比較舒適。

印度火車設施老舊,人滿為患,卻沒有傳聞中那麼可怕。首先,印度火車車廂是分等級的,幾百米的距離形成強烈的反差,其中空調三等車廂的條件已經與中國臥鋪相近;其次,印度擁有舒適的特快列車,車內提供無微不至的服務和種類繁多的餐飲(我們曾經在車上吃到撐);第三,曾屬於印度貴族私有的皇宮列車,其現代奢華程度會顛覆你對印度火車的所有印象;最後,印度擁有三條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鐵路,分別是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尼爾吉裡鐵路以及西姆拉鐵路,你不僅可以體驗古老的蒸汽小火車,還能欣賞沿途壯麗的風景。

印度火車還是體驗印度本土文化的載體。一列車就像一座移動的城市、一個濃縮的社會,你可以在這裡有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群。普通車廂中多為印度的普羅大眾,也就是經常出現在照片中坐在車頂、掛在車廂外的那類人;而空調車廂內多來自印度社會的中產以上階級,他們穿著較為得體、有禮貌、也能說英語。

3

黑乎乎的印度人竟然是 " 白人 "?

印度人在我們印象之中皮膚黝黑,但是從人種學上講,印度人卻屬於白種人。自古以來,印度人也以 " 雅利安人後裔 " 自居。

現在,雅利安人建立的文明仍然影響著印度人的生活,印度的文字、宗教、社會階層大都是雅利安化的。印度人以白為美,在北印度膚白的人也更多——我們看到的寶萊塢明星也都是很白的。而皮膚焦黑的達羅毗荼人也沒有消亡,在南印度地區,他們繼續繁衍生息,建立朱羅、哲羅、潘地亞等王國,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化,位於南印度的那些高聳入雲、密密麻麻遍佈雕像的印度教神廟,就是達羅毗荼文明最直接的體現。

4

佛教發源於印度,卻接近消亡?

一部《西遊記》,令不少中國人誤以為印度是一個佛教國家。佛教起源於印度,但是隨著印度教復興以及伊斯蘭教的入侵逐漸衰退。當佛教在東亞、東南亞以及南亞的斯里蘭卡發揚光大,現在信仰人數僅占印度人口的 0.7%。

印度被稱作 " 宗教之國 ",除了信仰人數占多數的印度教和在中國影響最大的佛教外,還有伊斯蘭教、錫克教、耆那教、基督教、猶太教等,似乎這個世界上的主要宗教,在印度都有一定數量的信徒。多種宗教、多種文化在印度的融合,創造出了燦爛的文明。比如,泰姬陵就是伊斯蘭建築的代表,熱那克普千柱廟是耆那教建築的典範,米納克希神廟則是印度教建築的楷模,而阿姆利則金廟則完美融合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建築特色。

當然,佛教痕跡也沒有從這片大陸上消失,即使信徒很少。菩提伽耶的摩訶菩提寺、鹿野苑的答枚克佛塔、輝煌一時的佛學院那爛陀寺以及桑吉的大佛塔 …… 在印度共有五個佛教遺址,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在印度旅行,你可以深切的感受到多種宗教對這片土地的影響。

5

恒河並不都是那麼的髒

恒河,被印度人民尊稱為 " 聖河 " 和 " 母親河 "。它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自北向東橫貫印度東北部,造就了北印度最肥沃的土地和最適宜人類生活的環境,是印度早期吠陀文明的發源地。可以說,恒河不僅孕育了印度人,還造就了印度的文化。

不過,網上流傳的有關恒河的畫面卻是這樣的:河水渾濁、垃圾遍佈、腐屍漂流、髒臭不堪 …… 由於人口的激增和人類的活動,的確給恒河的某些段帶來了嚴重的污染。不過,這一切也與印度人的信仰有關。

恒河是印度人民心中的聖河,他們堅信恒河是最純淨的。並且,印度教徒認為,如果用恒河水沐浴可以洗清一生的罪過,如果死後將骨灰撒入恒河便可擺脫生閉環。雖然恒河水看上去污濁不堪,但是卻承載著印度教徒無限的寄託。

因此,你可以看到,人們的生活圍繞著恒河展開,沐浴、祈禱、洗衣、做飯、燒屍 ……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如果你面對每天恒岸邊洗禮的畫面,可能你會對恒河、對信仰、對人生和死亡有一個新的認識。

6

吃咖喱不可怕,可怕的是吃不到肉

提到印度的飲食,所有人都會想到咖喱。雖然印度民族和宗教信仰繁雜,但是在飲食文化層面卻驚人的統一:在印度吃飯是繞不開咖喱的,而咖喱濃郁的氣息和辛辣的口味並不討好外國人。

多數印度料理沒有菜譜,印度人烹飪過程,基本上都是將主料剁得粉碎後下鍋,然後與幾種或幾十種香料一起蒸煮,最後全都變成黃的、紅的、綠的糊狀的、讓人分不清的菜,而這就是印度人一日三餐不能離開的咖喱。對於很多遊客來說,咖喱並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吃不到肉。不管是印度教徒,還是錫克教、耆那教、佛教都提倡吃素,因此在印度有一半以上的國民都是素食主義者。

印度很多餐廳只提供素食,即使是提供所有菜品的餐廳,也會劃分出素食區和非素食區,就連很多著名的連鎖速食到了印度也紛紛推出 " 全素套餐 ",比如肯德基就有素漢堡。

7

瑜伽,不是一個塑形運動

近些年來,瑜伽風靡全球。瑜伽因瘦身、塑形等效果受到很多女性的青睞,成為時下時髦的健身方式。不過,在印度瑜伽並不是一種流行的體育運動,而是非常古老的修煉方法,更注重內在的平和愉悅,也是和身體重新連結的方式。

瑜伽發源於印度,從北部的瑞詩凱詩到南部的邁索爾,只要是有環境清幽的地方,就可以找到瑜伽學校或靜修中心。這裡提供從幾小時瑜伽體驗到一天、一周、一月甚至長達一年的瑜伽高級課程,在專業的瑜伽老師的指導下,從簡單的冥想課、呼吸課到複雜的體位練習,通過看似枯燥乏味的方式,體驗瑜伽的真諦。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你也可以找一家瑜伽學校參加一節基礎的冥想課程,通過調整呼吸、靜坐冥思的方式,達到身心和諧統一,保持身體永遠健康。

8

有新舊之分的城市

在印度旅行,你會驚奇的發現很多城市有新城區和舊城區之分,比如德里與新德里、海德拉巴與塞康得拉巴德、艾哈默德巴德舊城區與新城區等。印度的城市,新舊區別非常明顯,猶如兩個貧富差距懸殊的鄰居,對比強烈的超乎想像。

歷史悠久的舊城區,通常是英國統治之前就存在的區域,這裡依然保留著幾個世紀前的樣子。古老的城堡、壯觀的寺廟、龐雜錯亂的街道、擁擠嘈雜的人群、混亂不堪的交通 …… 這裡沒有古城應有的寧靜和安詳,而是充滿了市井的味道。

與舊城相對的新城,是英國統治之後,為了駐紮軍隊、辦公或英國人居住而在舊城之外擴建出來的區域。這片區域完全是按照英國人的想法而設計,這裡有寬敞的街道、時髦的建築、整齊的草坪,雖然印度元素夾雜其中,但卻充滿了維多利亞時代的風情。

一座城市將古代和現代奇妙融合在一起,

兩個迥然不同的世界在同一時空中無聲無息的變換,

在印度旅行會有一種時光恍惚的感覺。

約個當地人帶你玩

8只小豬旅行平臺

全球130+國家,800+城市的上萬當地人,為您帶來獨一無二的生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