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他是最後一個剖腹的日本人,曾三次獲諾獎提名, 組織武裝保衛天皇

什麼是藝術?

就我個人理解,藝:是一種能力。術:是一種施展方式。

藝術,就是在展示一種能力的表現。

在1970年的11月25號,有一位所謂的藝術家,用他認為最藝術的死法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您該問我了:這什麼樣的死法才算是藝術的死法呢?

其實這個問題不好回答,每個人對於藝術的理解是不同的,你覺得交響樂好聽,那就是藝術,你覺得京劇好聽,那也是藝術,就算你認為你今天煎出了一個雞蛋,特別好看你同樣可以認為是藝術。

所以,藝術是個人行為和心理上所認可的東西,只要你認為是那就是,無論別人認為這是一件多腦殘的行為,那都是藝術。

說了這麼多,那麼這位“藝術家”是誰呢?他又是用什麼樣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的呢?

話不多說,他就是今天要說的主角——三島由紀夫。

01

先介紹一下這個人。

三島由紀夫本名平岡公威1925年1月14日出生於日本東京,6歲就進入了學習院初等科學習,13歲時他就在學習院雜誌上發表了第一個短篇小說《酸模》。

16歲時,他以三島由紀夫的筆名在雜誌上連載中篇小說《花兒怒放的森林》。

1944年,他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也就是現在的東京大學,由於成績優異,日本天皇還曾經親手獎賞給他一塊懷錶。

他的一生共有21部長篇小說,

80餘部短篇小說,33個劇本,以及大量的散文。

其中有10部曾被改編成電影,36部被搬上舞臺,7部得過各種文學獎。

他是著作被翻譯成英文、西班牙文、德文等外語版本最多的日本當代作家。

他還在1963年、1964年、1965年連續三年進入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名單。

在美國被譽為“日本的海明威”。可就是這麼一個文學天才,卻在1970年11月25號,在他寫完《豐饒之海》小說的第四卷《天上五衰》之後自殺了。

而自殺的方式也是我熟知的剖腹自殺。

我不知道,他會不會是日本最後一個選擇剖腹自殺的名人,但四十多年過去了,至今沒有人撼動過他的“地位”。

02

三島由紀夫是一位有著天才之稱的作家,也是一個軍國主義者,這是不能回避的問題。

他在作品中貫徹著他獨特的美學觀念,

小說中充斥著暴力、鮮血與黑暗。

三島出生于東京一個顯赫的家庭,他的父親是日本政府內的大員,而奶奶則是有著高貴血統貴族婦女。

從小在奶奶嚴苛管教下長大的三島使他養成了偏愛孤獨和嬌弱的性格。

小時候的三島面目清秀異常俊美,但也擁有著異于常人的成長經歷。

從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就可以看出,如《鮮花盛開的森林》,《假面自白》,《寫詩的少年》和《春雪》。

故事裡一個個複雜而鮮明的少年形象映射的就是他自己。

一方面這個家族背景顯赫的少年沉浸在大和傳統世襲貴族的優雅中,卻也目睹過這種優雅所無法挽回的沒落,而奶奶窒息式的管教和家庭感的缺失又使他變得孤僻。

年幼的三島把自己和書本關在一起,王爾德童話中美的哀傷,法國詩人們的唯美和頹廢與大和民族物哀、幽玄的美學共同影響著三島。

同時,神秘超然的佛教,日本一脈相傳的神道教,和主導倫理的儒學也充斥了三島的思想和精神生活。

然而所有這些,卻無法讓敏感的少年對外頭遭到二戰戰火蔓延,西方文化入侵和世俗主義腐蝕的社會視而不見,在三島的眼中,無論是平安朝傳承下來的美學或是菊與刀的理想都與現世的醜陋如此涇渭分明,極端的,自我毀滅的傾向也就在那時紮下了根。

1945年日本已處於強弩之末,三島終於還是被徵召入伍。他首先是在群馬縣隸屬中島飛行機的兵工廠擔任動員工作,之後又馬上被正式征入軍隊。

但由於在參戰前患有嚴重的感冒,結果被軍醫誤診為肺病,然後直接被遣送回了鄉。

不過不知是命運的安排還是世間的巧合,他原本所屬的部隊在抵達菲律賓後,幾乎全軍覆沒,這使得三島一直有種自己是應該壯烈為國犧牲但卻苟活下來的某種遺憾心態,這可能與他自殺前激烈的政治主張和最後戲劇性的自殺事件有所關聯。

03

雖然逃過了死亡的命運,但1945年對三島來說是很悲傷的一年。

日本宣佈敗戰投降四天后,三島的好友蓮田善明,以陸軍中尉身份在馬來半島自殺。

同年10月23日三島的妹妹因傷寒病逝,年僅17歲。

種種打擊使三島陷入人生低潮。

1946年,21歲的三島借助繼續寫作來擺脫心中的傷痛。

他帶著自己完成的小說《中世》與《煙草》到鐮倉拜訪當時的文學巨匠川端康成。

在川端康成的幫助下,三島由紀夫終於獲得晉身文壇一員的地位。

因此對他而言川端是個亦師亦友的重要人物,兩人之間的師徒情誼甚至到了死時都還有牽連。

並且,也許是天生如此,也或者是畸形的成長所促發,年輕的三島由紀夫產生了性倒錯。

不過在生理上對於女性的無感也並不妨礙他唯美意義上對女性之美的探索,反倒是對於男性,不僅出於官能上的一種嚮往,也因為西方神話傳說藝術的薰陶和影響,三島產生了無比的激情。

這種出於對男性肉體的迷戀,讓他在1955年開始學習各種運動。

這種心態其實與他在這一年中潛心撰寫的長篇名著《金閣寺》有所關聯,因為該書中的主角就是一個自慚於外表上的猥瑣但又崇尚極致的美,導致內心扭曲與幻滅的少年。

04

除此之外,三島對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和嚴厲的愛國主義深為讚賞,對日本戰後社會的西化和日本主權受制於外國非常不滿。

1968年,三島組織了自己的私人武裝“盾會”,聲稱要保存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並保衛天皇。

經過長時間準備,三島於1970年11月25日將他政變的計畫付諸實施。

當天三島交付了《豐饒之海》的最後一部,隨後帶領4名盾會成員在日本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部,將師團長綁架為人質。

三島由紀夫在總監部陽臺向800多名自衛隊士官發表演說,呼籲“真正的武士”應該跟隨他發動兵變,推翻否定日本不能擁有軍隊的憲法,使自衛隊成為真的軍隊以保衛天皇和日本的傳統。

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根本沒有人回應他的計畫,三島由紀夫是熱臉貼了冷屁股,隨後他灰溜溜的回到室內,想著既然無法發動兵變,那就按日本的傳統儀式切腹自殺。

接著三島由紀夫在額頭系上寫著“七生報國”字樣的頭巾,用白布將預備切腹的部位緊緊地裹住,拿起短刀在自衛隊總部進行了剖腹。

在三島由紀夫割出傷口後,他的腸子嘩啦一下全都流了出來,疼的他是吱哇亂叫。

本來啊,這切腹為了減輕痛苦,都是需要找人來介錯的,三島由紀夫的介錯人是個叫森田必勝的傢伙。

他走到三島背後拿起名刀“關孫六”準備為三島進行介錯。

但這傢伙從來也沒介過錯啊!

而且,看著滿地的腸子,手都開始抖了起來,一連砍了好幾次都沒能砍下三島由紀夫的腦袋。

哎喲,給三島疼的呀,三島甚至想咬舌自盡,然而咬舌怎麼可能自盡呢?

咱們別看電視劇瞎扯淡啊,舌頭你想咬下來就很困難,就算你忍著疼真的給咬下來了,舌頭上的血管也就那麼點,也不能造成大出血,怎麼死?

除非你把半截舌頭,吞了,恰好還得堵在氣管上,這沒准才能死。

05

這一扯就扯遠了,反正看著三島由紀夫疼的在地上打滾也沒人敢上前去,這時旁邊一個叫古賀浩靖的小子坐不住了。

他接過了刀,準備介錯。所以,第四次介錯就改由學習過居合道的盾會成員古賀浩靖執行。

要麼說學過就是不一樣呢,一刀下去快准狠,這一下終於成功了。

三島也終於如願以償的用自己覺得“最藝術”、“最壯烈”的死法嗝屁了。

在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之後,不少作家趕到了現場,但只有他的師父川端康成獲准進入。

學生自殺這個事件讓川端很受刺激,他對其他學生曾表示過:“被砍下腦袋的應該是我啊。”

在這種煎熬中度過了17個月後,他也選擇了口含煤氣管自殺。

其實日本自殺的著名作家有很多,像剛剛提到的川端康成,還有芥川龍之介、太宰治,這些人都屬於多愁善感的那一類人。

他們三人的自殺方式也相對沒啥痛苦平平靜靜地去了。

而三島由紀夫和他們的死就根本不同,作為一個騎過馬,玩過擊劍,坐超音速戰機,還是個黑帶的空手道高手,他在文人中是絕無僅有的怪異傢伙,所以他的死法也和別人不同,選擇了日本最殘酷的自殺方式,剖腹自殺。

日本這種自殺,一是引咎自責,以死贖罪。二是感恩懷德,切腹殉主,日語叫“追腹”。

此外,還有戰敗而不屈服,切腹殉國;以死來感動君主的。

本來三島由紀夫最後也想搞個完美的十字切,可惜因為太疼了沒有成功,只跟一字切差不多。

三島由紀夫從出生開始就一直被灌輸著日本軍國主義的思想,他的世界充滿著暴力與黑暗,最終他以這樣的方式殉國,不得不說這軍國主義思想還真是害人啊!

他本可以成為一位令人敬仰的作家,卻最終成了一個令人恥笑的小丑。

故事裡一個個複雜而鮮明的少年形象映射的就是他自己。

一方面這個家族背景顯赫的少年沉浸在大和傳統世襲貴族的優雅中,卻也目睹過這種優雅所無法挽回的沒落,而奶奶窒息式的管教和家庭感的缺失又使他變得孤僻。

年幼的三島把自己和書本關在一起,王爾德童話中美的哀傷,法國詩人們的唯美和頹廢與大和民族物哀、幽玄的美學共同影響著三島。

同時,神秘超然的佛教,日本一脈相傳的神道教,和主導倫理的儒學也充斥了三島的思想和精神生活。

然而所有這些,卻無法讓敏感的少年對外頭遭到二戰戰火蔓延,西方文化入侵和世俗主義腐蝕的社會視而不見,在三島的眼中,無論是平安朝傳承下來的美學或是菊與刀的理想都與現世的醜陋如此涇渭分明,極端的,自我毀滅的傾向也就在那時紮下了根。

1945年日本已處於強弩之末,三島終於還是被徵召入伍。他首先是在群馬縣隸屬中島飛行機的兵工廠擔任動員工作,之後又馬上被正式征入軍隊。

但由於在參戰前患有嚴重的感冒,結果被軍醫誤診為肺病,然後直接被遣送回了鄉。

不過不知是命運的安排還是世間的巧合,他原本所屬的部隊在抵達菲律賓後,幾乎全軍覆沒,這使得三島一直有種自己是應該壯烈為國犧牲但卻苟活下來的某種遺憾心態,這可能與他自殺前激烈的政治主張和最後戲劇性的自殺事件有所關聯。

03

雖然逃過了死亡的命運,但1945年對三島來說是很悲傷的一年。

日本宣佈敗戰投降四天后,三島的好友蓮田善明,以陸軍中尉身份在馬來半島自殺。

同年10月23日三島的妹妹因傷寒病逝,年僅17歲。

種種打擊使三島陷入人生低潮。

1946年,21歲的三島借助繼續寫作來擺脫心中的傷痛。

他帶著自己完成的小說《中世》與《煙草》到鐮倉拜訪當時的文學巨匠川端康成。

在川端康成的幫助下,三島由紀夫終於獲得晉身文壇一員的地位。

因此對他而言川端是個亦師亦友的重要人物,兩人之間的師徒情誼甚至到了死時都還有牽連。

並且,也許是天生如此,也或者是畸形的成長所促發,年輕的三島由紀夫產生了性倒錯。

不過在生理上對於女性的無感也並不妨礙他唯美意義上對女性之美的探索,反倒是對於男性,不僅出於官能上的一種嚮往,也因為西方神話傳說藝術的薰陶和影響,三島產生了無比的激情。

這種出於對男性肉體的迷戀,讓他在1955年開始學習各種運動。

這種心態其實與他在這一年中潛心撰寫的長篇名著《金閣寺》有所關聯,因為該書中的主角就是一個自慚於外表上的猥瑣但又崇尚極致的美,導致內心扭曲與幻滅的少年。

04

除此之外,三島對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和嚴厲的愛國主義深為讚賞,對日本戰後社會的西化和日本主權受制於外國非常不滿。

1968年,三島組織了自己的私人武裝“盾會”,聲稱要保存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並保衛天皇。

經過長時間準備,三島於1970年11月25日將他政變的計畫付諸實施。

當天三島交付了《豐饒之海》的最後一部,隨後帶領4名盾會成員在日本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部,將師團長綁架為人質。

三島由紀夫在總監部陽臺向800多名自衛隊士官發表演說,呼籲“真正的武士”應該跟隨他發動兵變,推翻否定日本不能擁有軍隊的憲法,使自衛隊成為真的軍隊以保衛天皇和日本的傳統。

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根本沒有人回應他的計畫,三島由紀夫是熱臉貼了冷屁股,隨後他灰溜溜的回到室內,想著既然無法發動兵變,那就按日本的傳統儀式切腹自殺。

接著三島由紀夫在額頭系上寫著“七生報國”字樣的頭巾,用白布將預備切腹的部位緊緊地裹住,拿起短刀在自衛隊總部進行了剖腹。

在三島由紀夫割出傷口後,他的腸子嘩啦一下全都流了出來,疼的他是吱哇亂叫。

本來啊,這切腹為了減輕痛苦,都是需要找人來介錯的,三島由紀夫的介錯人是個叫森田必勝的傢伙。

他走到三島背後拿起名刀“關孫六”準備為三島進行介錯。

但這傢伙從來也沒介過錯啊!

而且,看著滿地的腸子,手都開始抖了起來,一連砍了好幾次都沒能砍下三島由紀夫的腦袋。

哎喲,給三島疼的呀,三島甚至想咬舌自盡,然而咬舌怎麼可能自盡呢?

咱們別看電視劇瞎扯淡啊,舌頭你想咬下來就很困難,就算你忍著疼真的給咬下來了,舌頭上的血管也就那麼點,也不能造成大出血,怎麼死?

除非你把半截舌頭,吞了,恰好還得堵在氣管上,這沒准才能死。

05

這一扯就扯遠了,反正看著三島由紀夫疼的在地上打滾也沒人敢上前去,這時旁邊一個叫古賀浩靖的小子坐不住了。

他接過了刀,準備介錯。所以,第四次介錯就改由學習過居合道的盾會成員古賀浩靖執行。

要麼說學過就是不一樣呢,一刀下去快准狠,這一下終於成功了。

三島也終於如願以償的用自己覺得“最藝術”、“最壯烈”的死法嗝屁了。

在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之後,不少作家趕到了現場,但只有他的師父川端康成獲准進入。

學生自殺這個事件讓川端很受刺激,他對其他學生曾表示過:“被砍下腦袋的應該是我啊。”

在這種煎熬中度過了17個月後,他也選擇了口含煤氣管自殺。

其實日本自殺的著名作家有很多,像剛剛提到的川端康成,還有芥川龍之介、太宰治,這些人都屬於多愁善感的那一類人。

他們三人的自殺方式也相對沒啥痛苦平平靜靜地去了。

而三島由紀夫和他們的死就根本不同,作為一個騎過馬,玩過擊劍,坐超音速戰機,還是個黑帶的空手道高手,他在文人中是絕無僅有的怪異傢伙,所以他的死法也和別人不同,選擇了日本最殘酷的自殺方式,剖腹自殺。

日本這種自殺,一是引咎自責,以死贖罪。二是感恩懷德,切腹殉主,日語叫“追腹”。

此外,還有戰敗而不屈服,切腹殉國;以死來感動君主的。

本來三島由紀夫最後也想搞個完美的十字切,可惜因為太疼了沒有成功,只跟一字切差不多。

三島由紀夫從出生開始就一直被灌輸著日本軍國主義的思想,他的世界充滿著暴力與黑暗,最終他以這樣的方式殉國,不得不說這軍國主義思想還真是害人啊!

他本可以成為一位令人敬仰的作家,卻最終成了一個令人恥笑的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