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黃土高原,慶陽鵝池洞,范仲淹曾題名,養鵝報警,比羅馬人早多了

黃土高原上的慶城鵝池洞,有一個被傳說籠罩住的秘密。周人先祖不窋,在此開創了養鵝報警的方法。比羅馬人早多。

慶陽鵝池洞隱藏在鬧市區。經過一條曲曲折折的小巷,就到了。路上慶城的朋友反復吟詠著流傳在慶城的民諺:“石頭壘牆牆不倒,鵝池擔水不用舀,龍王送柴燒不了。”慶城人壘牆的石頭是從河裡挖來的,堅固耐用,所以說石頭壘牆牆不倒;吃水直接從鵝池洞擔,不像其他地方一勺一勺舀;龍王送柴則是說發大水時漂的樹枝等柴火不少。

穿出小巷,緊接著就是卵石砌就的石洞了。看起來,這應該是老城牆的一部分。沿著陡坡而下,就是“鵝池洞”了。民間傳說,周祖不窋曾經在這裡養鵝,因此叫鵝池洞。

不窋是“後稷”的兒子,大約生活在距今4000年時。其時,夏後不重農事,

他便率領族人遷徙到慶城一帶。站在鵝池洞口,就能看見周祖陵。據說不窋 死後就葬在對面的東山之巔。

鵝池洞是周人為防備敵人進攻而修建。當初,周祖帶人沿山挖了一條取水密道,河水自然就流到了洞內,不用出城就能從洞中取水了。這就是鵝池洞的雛形。 鵝池洞分為上洞和下洞,用長長的臺階和平臺相連。

順臺階走下去,洞內越來越暗。忽然,一抬頭發現前面有天窗似的光亮,那就是出口了。眼睛逐漸適應了洞內的光線,洞內兩壁上鑲嵌石碑,碑刻現存有7方,有慶曆七年(1047年)的、熙甯元年(1068年)的,也有明正德、嘉靖年的。而范仲淹的題字,則掛在洞口入口處。

沿著臺階直下,到洞的最邊上,就是慶城人說的東河了。東河叫柔遠河又名馬蓮河東川,

發源于華池縣喬河鄉墩兒山,流經華池縣、慶城縣,在慶城縣縣城匯入馬蓮河。

這條河兩岸也是黃土高原遠古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在馬蓮河下游,舉世聞名的黃河古象化石就出土在這裡。而距此地幾十公里的地方出土的化石,證實在20萬年前,這裡就有人類生存。

周人興建了鵝池洞,居民們取水的確方便了許多,更為重要的是再也不怕敵人圍攻了。水是黃土高原上人們的命脈,有了水源,就立於不敗之地了。然而,這個鵝池洞也給城防留下了一個致命的缺陷。這裡容易成為敵人偷襲的通道。

周人先祖修建鵝池洞時已經考慮到了這些因素,必須要解決鵝池洞的防衛隱患,否則鵝池洞就是留給敵人的一把刀。古人的智慧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想,人們想出了在取水洞養鵝的辦法。這樣既能觀察水質的變化,也能及早發現敵人偷襲。

鵝的警覺性遠遠超過人類,尤其是聽覺很靈敏,遇到陌生人或其它動物時就會高聲鳴叫以示警告,有的鵝甚至用喙啄擊或用翅撲擊。養鵝報警自古就有。蘇東坡就曾寫道:“鵝能警盜……”。明末清初,還有個“朱阿堯養鵝守寨”,擊敗清軍的偷襲。古羅馬人也曾有用鵝報警的事情,還做出禁殺鵝的戒規。周人先祖用了一個簡單的辦法就解決了難題。這段傳說背後,應該是中國比較早的動物報警的記述。

各位朋友:您的學識、見聞、經歷以及與之有關的文字,正是我們所需要的:

史地:與西北歷史、地理有關的新觀點新發現;

文學: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

收藏:藏品故事、藏品研究、真偽識別;

藝術:書畫、攝影、雕刻等的創作體會及作品;

書介:各種圖書的推薦及評論

體驗:各種體驗類文章,如登山、飲食、手工、養殖等等

您可以留言,也可電話告知,也可發郵件。郵箱:358030614@qq.com

講蘭州故事,探絲路風情,解西部地理 每天都有哦!

古人的智慧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想,人們想出了在取水洞養鵝的辦法。這樣既能觀察水質的變化,也能及早發現敵人偷襲。

鵝的警覺性遠遠超過人類,尤其是聽覺很靈敏,遇到陌生人或其它動物時就會高聲鳴叫以示警告,有的鵝甚至用喙啄擊或用翅撲擊。養鵝報警自古就有。蘇東坡就曾寫道:“鵝能警盜……”。明末清初,還有個“朱阿堯養鵝守寨”,擊敗清軍的偷襲。古羅馬人也曾有用鵝報警的事情,還做出禁殺鵝的戒規。周人先祖用了一個簡單的辦法就解決了難題。這段傳說背後,應該是中國比較早的動物報警的記述。

各位朋友:您的學識、見聞、經歷以及與之有關的文字,正是我們所需要的:

史地:與西北歷史、地理有關的新觀點新發現;

文學: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

收藏:藏品故事、藏品研究、真偽識別;

藝術:書畫、攝影、雕刻等的創作體會及作品;

書介:各種圖書的推薦及評論

體驗:各種體驗類文章,如登山、飲食、手工、養殖等等

您可以留言,也可電話告知,也可發郵件。郵箱:358030614@qq.com

講蘭州故事,探絲路風情,解西部地理 每天都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