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黃土高原,生活在地平線下的村子

“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這是一種奇特的古民居建築,在地平線5~6米以下默默存在了約4000年……

地坑院是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築,被譽為地平線下的古村落、人類穴居的活化石、地下的北京四合院,它是我國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築之一。在渭北黃土高原的旬邑、三原、永壽、淳化等地,過去居民多挖有下沉式井形四合院,稱之為地坑窯。

過去,要想修造地坑院,找陰陽先生看好風水,用羅盤定好位置,在地面上畫一個邊長數丈的正方形,擇吉日,安土神,便開始用鐝頭、鐵鍁、籠筐、轆轆等原始工具,以人挖肩挑、走馬蹬路、轆轆絞等方式,掘出一個三丈多深的正方形土坑,然後在四周崖壁上鑿挖窯洞,一般情況下,還在南邊的牆壁上鑿出一個長坡鈄的洞子,直通原面,

作為進出的通道,之後在院子中央打一口滲窖,再請窯匠對窯洞精修一番,在門洞口蓋一個標誌性的門樓,這樣地坑院的土方活就算基本完成了。

地坑窯的好處是冬暖夏涼,造價很低,缺點是居住和行動有所不便。

地坑窯上的地面崖邊,有經濟能力的人家,築一周青磚灰瓦的屋簷,用於排水。屋簷上砌高約1米的欄馬牆,一是為了地面雨水不會流入地坑院內;二是為了人、畜在地面上的安全,特別是兒童的安全;三是裝飾窯院,使地坑窯院美觀協調。

地坑窯院中要挖一口深約10米的滲井,井口上縮小成一小孔,比地面略低,用來收存坑院之雨水,這種井稱為窖。各窯分主窯、副窯、廚窯、牲口窯、糧窯、柴草窯、門通道窯等各種功能的窯。各窯方位不同,主窯為長輩居住,其餘排資論輩所用。

地坑窯的座向,按土地、道路、陽光、風向而定。窯內還可挖拐窯,用以通往各窯的通道。窯洞最深處可藏雜物,用隔牆隔開。地面鋪磚,白灰泥粉頂及牆,窗戶有大有小,門有單扇雙扇。院內養有雞、羊、狗、牲口,人畜共院。

窯頂上的地面夯實,並向外有傾斜之小坡,這樣下雨時地上不積水,可保護窯洞。平時用於打場、曬糧食。地坑窯院的地面上廣植樹木,蔥蔥郁鬱,可擋風塵,間種花草,美化環境

地坑院極具特色,堅固耐用、冬暖夏涼、擋風隔音、防震抗震。冬季窯內溫度在攝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攝氏20度左右,人們稱它是“天然空調,恒溫住宅”。

2011年,河南陝縣傳統地坑院村落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地坑院是記錄農人生產生活的活化石,裡面蘊含著幾千年以來積澱下來的民俗文化,以及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奧秘,至今在一些地方,仍被人們津津樂道。鄉民們在窯洞裡吃,在窯洞裡住,在窯洞裡生兒育女,生生不息,享受著“院落地下藏,平地起炊煙。車馬從頂過,只聞雞犬不見人”的與世無爭的隱匿生活。

地坑院中國中原最具特色的生土建築,是古代人們穴居方式的遺留。然而隨著時間的變遷,隨著農村“移民搬遷”等惠民政策的落實,人們已搬進寬敞明亮的新樓房,而地坑院多已複墾為耕地,窯洞遺憾地成為人們緬懷過往的談資,令人惋惜而懷念。

【三秦人文地理】

窯頂上的地面夯實,並向外有傾斜之小坡,這樣下雨時地上不積水,可保護窯洞。平時用於打場、曬糧食。地坑窯院的地面上廣植樹木,蔥蔥郁鬱,可擋風塵,間種花草,美化環境

地坑院極具特色,堅固耐用、冬暖夏涼、擋風隔音、防震抗震。冬季窯內溫度在攝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攝氏20度左右,人們稱它是“天然空調,恒溫住宅”。

2011年,河南陝縣傳統地坑院村落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地坑院是記錄農人生產生活的活化石,裡面蘊含著幾千年以來積澱下來的民俗文化,以及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奧秘,至今在一些地方,仍被人們津津樂道。鄉民們在窯洞裡吃,在窯洞裡住,在窯洞裡生兒育女,生生不息,享受著“院落地下藏,平地起炊煙。車馬從頂過,只聞雞犬不見人”的與世無爭的隱匿生活。

地坑院中國中原最具特色的生土建築,是古代人們穴居方式的遺留。然而隨著時間的變遷,隨著農村“移民搬遷”等惠民政策的落實,人們已搬進寬敞明亮的新樓房,而地坑院多已複墾為耕地,窯洞遺憾地成為人們緬懷過往的談資,令人惋惜而懷念。

【三秦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