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今日話題」過年走親戚這個風俗究竟好不好?

春節是一年當中最隆重、最盛大的節日。春節正悄悄地向我們走來,大街小巷都洋溢著節日的氣息,各個商場裡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不管是老人還是小孩子們手裡都是 大包小包的,

臉上洋溢著節日快樂的笑容。

過年走親訪友是風俗,春節走親戚、回娘家,是中國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習俗,它是親戚間聯絡感情,互相慰問你的一種親情大交流。走親戚這種習俗從正月初二一直持續到正月十六,這期間幾乎家家都在酒醇中泡著,在香味中浴著,盡享人生的樂趣和親情的快樂。

在過去,交通工具落後,道路也不好走,人們走親戚都要靠步行,後來有了自行車、拖拉機,經常看到男人開著拖拉機,女的裹著頭巾,抱著孩子走親戚。現如今經濟發展了,走親戚有走路的、騎電動車的、開小汽車的、比以前方便多了,但卻有越來越多的人把過年走親訪友當做一種節日的負擔。

近幾年來,春節送禮開始漸漸加碼,

從工藝禮品到名貴煙酒甚至紅包禮金。不知不覺中,人們在送禮的攀比風中開始疲于應付,以至於春節送禮成了一個很傷腦筋的問題,有時甚至成為不少人心裡說不出的痛。春節送禮,到底送出了什麼?是送出了時尚還是庸俗?是送出了感情還是尷尬?這個問題已經到了我們應該認真反思的時候了。

中國人是個極其重視送禮的名族,隨著經濟的發展,互相拜年卻成了不少人的“人情負擔”互相拜年不是簡單的走動拜年,

還得準備相應的禮品,準備什麼樣的禮品令許多人為此而發愁,如果禮品準備便宜了,顯得自己吝嗇小氣,不夠闊氣排場;如果你準備的貴重了,自己的經濟條件有難以滿足,令人非常頭疼。這看似簡單的過年走訪卻折射出了當今時代的面子、排場、闊氣等虛榮心態,攀比風氣等對我們中華名族傳統美德的侵蝕,這一現象值得我們關注。

曾幾何時,過春節是多麼的樸實、祥和、熱鬧、開心,一年到頭就盼著過年。那些年,親戚團圓,好友相聚,有說有笑、其樂融融的,好生愜意。小孩來拜年,給幾掛鞭炮或者送幾塊糖果就高高興興了。而現在不同了,票子決定面子,少則幾百元多則上千元的送壓歲錢,拜年活動變成了“拜金”行動。

現在送禮,為了面子,高檔煙酒隨便送;為了面子,各種禮盒,各種重複包裝隨便弄;為了面子,各種人家其實用不上的奢侈品隨便浪費;這一切都是為了自己有面子,各種鋪張浪費,各種虛假繁榮。這一切,真的有必要嗎?其實並不是為了親人或者收禮人送的,其實都是為了自己而送的!都是為了讓自己有面子,讓送禮者得到了毫無意義的自豪感而送的。

筆者不禁想問,我們的春節就那麼需要禮品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許多家庭過年裡都要為堆放在家中的節禮大傷腦筋,高價買入低價賣出的禮品回收是那樣讓人心疼。節禮送的是情誼,可要是節禮年年“有餘”就有點傷民傷財了。我們總在糾結年味為什麼變淡,而當節禮變成了家庭負擔,我們過的就不是年,是遭罪。

表達情義有多種方式,健康的禮尚往來,應該更注重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交融。禮尚往來中的“禮”本指禮節,包含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禮品只是感情交流的一個媒介,“禮”更強調雙方在精神上的相互溝通和互相尊重。禮尚往來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往來,切莫讓“禮尚往來”成了“禮品往來。

親戚朋友節日期間互相送點小小禮品表達一下感情,這是一種正常的禮尚往來。但也有一些人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趁節日送一些貴重的禮金,如現金、購物卡、高檔煙酒等等,並以此進行感情投入,這種行為不僅使節日送禮變了味,而且還敗壞了社會風氣。

傷不起的禮品,不是我們想要的輕鬆春節;送不完的人情,更不是我們心中的團年記憶。讓春節送禮返璞歸真,多一些感情、少一些人情,方能洗盡鉛華、斫去奢華,過一個其樂融融的快樂春節。

精彩導讀

筆者不禁想問,我們的春節就那麼需要禮品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許多家庭過年裡都要為堆放在家中的節禮大傷腦筋,高價買入低價賣出的禮品回收是那樣讓人心疼。節禮送的是情誼,可要是節禮年年“有餘”就有點傷民傷財了。我們總在糾結年味為什麼變淡,而當節禮變成了家庭負擔,我們過的就不是年,是遭罪。

表達情義有多種方式,健康的禮尚往來,應該更注重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交融。禮尚往來中的“禮”本指禮節,包含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禮品只是感情交流的一個媒介,“禮”更強調雙方在精神上的相互溝通和互相尊重。禮尚往來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往來,切莫讓“禮尚往來”成了“禮品往來。

親戚朋友節日期間互相送點小小禮品表達一下感情,這是一種正常的禮尚往來。但也有一些人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趁節日送一些貴重的禮金,如現金、購物卡、高檔煙酒等等,並以此進行感情投入,這種行為不僅使節日送禮變了味,而且還敗壞了社會風氣。

傷不起的禮品,不是我們想要的輕鬆春節;送不完的人情,更不是我們心中的團年記憶。讓春節送禮返璞歸真,多一些感情、少一些人情,方能洗盡鉛華、斫去奢華,過一個其樂融融的快樂春節。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