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張愛玲:願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如果你看過小說,大抵就看過張愛玲;

如果你看過張愛玲,

大抵就感慨過她文字的華美;

如果你感慨過她文字的華美,應該就能感受到她內心的空洞與複雜……

白先勇曾說,覺得張愛玲似乎要在小說中吐盡這輩子所受的苦難與怨恨。

誠以為然。

年少時讀張愛玲,只覺得文字華美,現在回看過來,才發覺那都是她一生負重前行的呻吟。

01

她背負:“恍如隔世”的上海

有人說,張愛玲成就了上海,上海也成就了張愛玲。

如果你曾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散步,你大抵會路過許多處張愛玲的蹤跡。

她在上海出生,度過父母不合的童年,被父親和後母折磨的少年,投奔母親後漸漸獨立的青年;

她在上海完成“出名要趁早”,認識了一生的摯愛胡蘭成,經歷過愛與被愛,結婚又離婚,然後決絕地離去……

在上海的前半生顛沛流離,痛苦但也曾甜蜜。

她一生的作品幾乎都發生在上海,上海的弄堂、老舊陰暗的別墅、紙醉金迷的街巷。即使是發生在香港的《第一爐香》,女主人公也是來自上海的姑娘。

她其實從來不曾離開過上海。

即使她遠赴美國、與賴雅再婚、連寫作也使用英文;她接受電話採訪聽到“上海”二字時,沉默了整整2分鐘,緩緩歎一句“恍如隔世”……

但她的心、她的靈魂,依然被她自己封印在上海,

封印在她在上海受過的傷和那些傷痕裡。

02

她背負:“戀父怨母”的童年

她有顯赫的家世,曾外祖父是晚清名臣李鴻章,她出生的老宅子,便是李鴻章為幼☆禁☆女陪嫁的一處清末民初的三層大宅。

這顯赫的家世影響著她作品中對於奢華的認知和描寫,

但這並沒有為她帶來順風順水的一生,甚至沒有為她帶來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

那一年她四歲,新時代女性的母親無法再忍受舊官宦家少爺的父親,離家出走,遠赴英國。

她怨恨母親,覺得被拋棄,從此無法再與母親牽手。

她迅速發現了另外一種舒服的生活方式:與父親在一起。

她的勤奮好學讓父親很喜歡,父親教她讀書念詩,給她稚嫩的作文批註並且裝訂成冊,

他甚至帶她出門玩樂,包括去妓院。

她在這種生活中生出一種相依為命的感覺,父親成為她生命中的支柱,她所有的愛的寄託。張愛玲的戀父情結,從此形成。

▲李鴻章為幼☆禁☆女陪嫁的大宅子

繼母的到來使得張愛玲對父親更加依賴,最終卻讓他與父親決裂。

當她在挨了繼母的一耳光後試圖還手時,父親狠狠地責打,並且囚禁了她半年之久。

儘管在她患有嚴重痢疾後,父親悄悄請醫生給她打針,被她在《私語》裡刻意忽略。她在內心與父親決裂,在夜色中逃出家門。

她逃出家門,逃出童年生活的老宅子,可是她一生沒有逃脫童年給她帶來的影響。

她的戀父情結,和她對母親複雜又冷漠的情感,從她的人生,轉移到了她的作品裡。

她借筆下的故事,和故事裡的主人公,反復回憶、咀嚼那段歲月和那些情結……

03

她背負:“來來去去不過三個字”的愛情

張愛玲的一生有過兩段婚姻,兩任丈夫分別比她大十五歲和二十九歲(這也是張愛玲戀父情結的體現)。、

最為人們熟知和樂道的,是與胡蘭成的第一段婚姻。

彼時張愛玲只有二十三歲,她對胡蘭成,是“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這樣雀躍如同少女的愛戀與喜悅。

他們曾有說不完的話。即使世人眼中胡蘭成是一個漢奸,一個有家室的男人,他們覺得這愛情不可思議,為張愛玲感到惋惜。

但張愛玲卻義無反顧,只因為他懂她。一紙婚書,她寫“胡蘭成與張愛玲簽訂終身,結為夫婦”,他寫“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然而這段婚姻,卻只持續了3年,愛情不過幾個月,剩下的時間,風流成性的胡蘭成在感受新的戀情,而張愛玲,用長達一年半的時間,給自己下決心。

她驕傲又敏感,有從不回頭的堅決,她在信裡寫:

“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經不喜歡我了。這次的決心,我是經過一年半的長時間考慮的。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也是不看的了。”

他們最後一次見面,在張愛玲寫這封信之前。她緊緊地擁抱他,淚水漣漣地喊出一聲:“蘭成”,再也說不出任何話來。

▲張愛玲與胡蘭成

04

她背負:“文學史上無處安放”的作家

幾乎沒有人不知曉張愛玲。

即使未曾讀過她的小說,也看過她的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聽過她的名字,聽過她的愛情故事。

她自己寫下的“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和胡蘭成為她寫下的“願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在後世被不斷引用。

有學者曾評價張愛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稱她的小說《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

但事實上,張愛玲是一個中國文學史上無處安放的作家。

她成名在一個特殊的環境裡,柯靈先生曾說:“我扳著指頭算來算去,偌大的文壇,哪個階段都安放不下一個張愛玲;上海淪陷,才給了她機會。”

她悲觀、拜金,對“庸俗”的鍾情毫不掩飾,追求俗也追求真,作品在年代背景下,但內容絕少躍出“言情”與“家世”的範疇,盡是民間煙火氣;

她生於那個時代,卻不肯以那個時代的主流為題材去創作。

儘管她後來嘗試觸碰政治去寫作,但在眾人眼裡,她仍是一個代表著“小資”的符號。

她也曾嘗試學術,用十年時間讀過各種版本的紅樓夢,寫成《紅樓夢魘》 ,但她作品的標籤仍是愛情與男女。

▲張愛玲舊照

當我們讀一個故事,我們通常只是在讀一個故事。

然而當我們讀張愛玲寫的故事,其實我們是在讀張愛玲。

她在照片裡總是輕輕昂首或歪頭,她驕傲又冷漠。她把脆弱的、傷痕累累的自己釋放在筆尖的故事裡,把那些不願說、羞於說的話,交給她筆下的男男女女。

只有細讀,才能讀懂張愛玲筆下的故事,讀懂她筆下的人生,和張愛玲其人。

PS:當年因為劉若英的《原來你也在這裡》去看張愛玲的小說,但偏偏拿起的是《小團圓》,除了看不懂,更多的是無法想像……或許年紀再大一點會懂吧

當她在挨了繼母的一耳光後試圖還手時,父親狠狠地責打,並且囚禁了她半年之久。

儘管在她患有嚴重痢疾後,父親悄悄請醫生給她打針,被她在《私語》裡刻意忽略。她在內心與父親決裂,在夜色中逃出家門。

她逃出家門,逃出童年生活的老宅子,可是她一生沒有逃脫童年給她帶來的影響。

她的戀父情結,和她對母親複雜又冷漠的情感,從她的人生,轉移到了她的作品裡。

她借筆下的故事,和故事裡的主人公,反復回憶、咀嚼那段歲月和那些情結……

03

她背負:“來來去去不過三個字”的愛情

張愛玲的一生有過兩段婚姻,兩任丈夫分別比她大十五歲和二十九歲(這也是張愛玲戀父情結的體現)。、

最為人們熟知和樂道的,是與胡蘭成的第一段婚姻。

彼時張愛玲只有二十三歲,她對胡蘭成,是“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這樣雀躍如同少女的愛戀與喜悅。

他們曾有說不完的話。即使世人眼中胡蘭成是一個漢奸,一個有家室的男人,他們覺得這愛情不可思議,為張愛玲感到惋惜。

但張愛玲卻義無反顧,只因為他懂她。一紙婚書,她寫“胡蘭成與張愛玲簽訂終身,結為夫婦”,他寫“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然而這段婚姻,卻只持續了3年,愛情不過幾個月,剩下的時間,風流成性的胡蘭成在感受新的戀情,而張愛玲,用長達一年半的時間,給自己下決心。

她驕傲又敏感,有從不回頭的堅決,她在信裡寫:

“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經不喜歡我了。這次的決心,我是經過一年半的長時間考慮的。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也是不看的了。”

他們最後一次見面,在張愛玲寫這封信之前。她緊緊地擁抱他,淚水漣漣地喊出一聲:“蘭成”,再也說不出任何話來。

▲張愛玲與胡蘭成

04

她背負:“文學史上無處安放”的作家

幾乎沒有人不知曉張愛玲。

即使未曾讀過她的小說,也看過她的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聽過她的名字,聽過她的愛情故事。

她自己寫下的“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和胡蘭成為她寫下的“願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在後世被不斷引用。

有學者曾評價張愛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稱她的小說《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

但事實上,張愛玲是一個中國文學史上無處安放的作家。

她成名在一個特殊的環境裡,柯靈先生曾說:“我扳著指頭算來算去,偌大的文壇,哪個階段都安放不下一個張愛玲;上海淪陷,才給了她機會。”

她悲觀、拜金,對“庸俗”的鍾情毫不掩飾,追求俗也追求真,作品在年代背景下,但內容絕少躍出“言情”與“家世”的範疇,盡是民間煙火氣;

她生於那個時代,卻不肯以那個時代的主流為題材去創作。

儘管她後來嘗試觸碰政治去寫作,但在眾人眼裡,她仍是一個代表著“小資”的符號。

她也曾嘗試學術,用十年時間讀過各種版本的紅樓夢,寫成《紅樓夢魘》 ,但她作品的標籤仍是愛情與男女。

▲張愛玲舊照

當我們讀一個故事,我們通常只是在讀一個故事。

然而當我們讀張愛玲寫的故事,其實我們是在讀張愛玲。

她在照片裡總是輕輕昂首或歪頭,她驕傲又冷漠。她把脆弱的、傷痕累累的自己釋放在筆尖的故事裡,把那些不願說、羞於說的話,交給她筆下的男男女女。

只有細讀,才能讀懂張愛玲筆下的故事,讀懂她筆下的人生,和張愛玲其人。

PS:當年因為劉若英的《原來你也在這裡》去看張愛玲的小說,但偏偏拿起的是《小團圓》,除了看不懂,更多的是無法想像……或許年紀再大一點會懂吧